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安石因變法而失去了愛子,改革為何屢屢演成死活之爭?

王安石因變法而失去了愛子,改革為何屢屢演成死活之爭?

王安石因變法而失去了愛子,改革為何屢屢演成死活之爭?

文/晏建懷

王安石因變法而失去了愛子,改革為何屢屢演成死活之爭?

王安石在《傷仲永》一文中,講述了一個五歲便可指物作詩的神童方仲永的故事。巧合的是,王安石自己也恰有一個聰明絕世、堪稱神童的兒子,他叫王雱。

王雱,字元澤,生於1044年,即宋仁宗慶曆四年。這一年,無論是對於北宋當局,還是對於那些憂國憂民的士大夫們,都是一個重要而特別的年份。這一年,宋與西夏達成和議,邊境出現暫時的和平局面;這一年,「慶曆新政」失敗,范仲淹貶職鄧州(今河南鄧州市),並在此寫下名篇《岳陽樓記》,抒發改革失敗的憤懣心情;這一年,二十歲的王安石告別妻子和剛剛出生的兒子,帶著自己滿腹經綸和濟世安邦的人生理想,興沖沖地由江寧(今江蘇南京市)趕往汴京(今河南開封市)參加科舉考試,並以第四名的好成績高中進士,邁出了以後領導「熙寧變法」的第一步。這一切,似乎預示著王雱這個新生兒,將與北宋政壇和跌宕起伏的改革大業之間,發生點兒什麼關係。

王雱聰明,早慧,才智過人,有三個例子可以佐證。一是他年幼之時,有客人指著同一個籠子里關著的獐和鹿問他,哪個是獐,哪個是鹿。王雱不認識,不過,他巧妙地回答說:「獐邊是鹿,鹿邊是獐。」讓客人大為驚奇!二是十三歲那年,當他聽到有人議論青海蕃部問題時,不無憂慮地嘆息道:「此可撫而有也。使西夏得之,則吾敵強而邊患博矣。」(《宋史?王雱傳》)在洮河、黃河流域繁衍生息的青海各蕃部,北與西夏接壤,東與宋朝相鄰,西夏對這一帶早已虎視眈眈,一旦據有,便會對宋朝形成鎖鑰之勢。因此,爭取青海蕃部,成了宋夏之間戰爭勝敗的關鍵。一個十三歲的翩翩少年,能夠對國家大事洞若觀火,並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足見王雱少年老成;三是《宋史?王雱傳》還說:「(王雱)未冠,已著書數萬言。」二十歲之前,就已著書數萬言,說明他的確才華橫溢。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王雱沿著父親當年的足跡,同樣懷揣著才華、理想和抱負,興沖沖地奔赴京城,去接受朝廷的挑選。這位少年老成的王家公子,曾給同科考生王萃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據王萃兒子王銍在《默記》中說;「先公言與閻二丈詢仁同赴省試,遇一少年於相國寺,風骨竦秀,及下馬去毛衫,乃王元澤也。」王銍的傳神記載,讓我們領略到這位美少年、佳公子的外表和精神面貌。而且,王雱果然不負神童之名,隨即在當年丁未科中考取進士,這一年,他才二十四歲,真是少年得志,意氣風發。

舉進士後,朝廷任命他為宣州旌德縣尉,王雱竟然拒絕赴任。所以,《宋史?王雱傳》毫不客氣地指出:「雱氣豪,睥睨一世,不能作小官。」事實也是如此,王雱胸懷大志,以天下為己任,作一小縣尉,如同龍入淺灘、虎落平陽,施展的空間太過逼仄,於是乾脆申請不赴。第二年,即熙寧元年(1068年),剛剛登上皇位不久的宋神宗,面對宋王朝財政的空虛和軍備的薄弱,決定改弦更張,以圖振興。他把多次上書要求改革、並提出過改革主張的王安石,由江寧知府提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準備啟動改革。而仍然留在京城未去旌德赴任的王雱,此後一直隨侍在側,一邊照顧父親,一邊投入到他自認為比作一縣尉更加重要的工作中去了。

王安石因變法而失去了愛子,改革為何屢屢演成死活之爭?

從治平四年到熙寧三年這短短的四年之內,王雱「作策三十餘篇,極論天下事」,通過「策論」,分析時弊,提出對策,表達政見,在士大夫間引起熱議。他還著書立說,寫作《老子訓傳》、《佛經義解》、《莊子注》等一系列著作,尤其是《老子訓傳》印行後,被認為是真正懂得「道德性命」的著作,廣受讚譽。

王雱的才華和見解,不但在學術界和士大夫階層掀起了波瀾,而且引起了宋神宗的關注,甚至一度被倚為智囊,十分信賴。熙寧四年八月,宋神宗召見了王雱,君臣一席談後,宋神宗當場封其為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對於王雱來說,從一個未赴任的縣尉小官,至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這樣一個近侍之臣,無論官銜級別還是崗位的重要性,都堪稱雲泥之差、霄壤之別。在處理政務的同時,宋神宗經常把王雱單獨留下,交流思想,商量國事。宋神宗還單獨交任務給王雱,希望他撰寫《詩義》、《書義》等著作,為之後的改革進行鋪墊,做加強宣傳、統一思想的基礎性工作。這些著作完成後,宋神宗馬上提拔重任王雱為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另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後來王雱生病之際,宋神宗曾多次向王安石問起王雱的病情,深表關切,還說:「卿子文學過人,昨夕,嘗夢與朕言久之。今得稍安,良慰朕懷也。」宋神宗對王雱的欣賞與信任,由此可見一斑。從此,少年得志的王雱,更加激情澎湃地投入到了宋神宗與父親王安石推動的「熙寧變法」之中,心無旁騖。

然而,恰恰是仕途通達、春風得意之時,王雱的人生卻開始有了雷電和風雨。熙寧二年,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副宰相),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物色了一大批擁護變法的官員,參與制訂有關政策,啟動了改革變法。熙寧三年,王安石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財政、軍事、教育等一系列改革舉措,正式在全國大規模鋪開。改革的直接成果一是增加了中央財政的收入,二是減輕了農民負擔。但是,由於既得利益集團的極力反對,加上新法推行過程中地方官吏的乘機盤剝,結果,少數改革法令在執行中嚴重走樣,導致局部地區民怨頗大,最終變法失敗。熙寧七年,王安石在貴族和官僚的交攻之下,第一次罷相,回到江寧,重新做起了他那:「何物最關情,黃鸝三兩聲」(王安石《菩薩蠻》)的閑知府。第二年,由於朝中以宰相韓絳、參知政事呂惠卿為首的大臣,依然爭權奪利,吵鬧不休,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重新任命為宰相。

作為兒子,王雱與父親是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從熙寧六年開始,王雱染疾「足瘍下漏」,時好時壞。父親罷相,他的心情一落千丈,病情加重,不得不卧病在床。恰在此時,當年變法的堅定擁護者和執行者、時任參知政事的呂惠卿,迫切希望得到宰相職位,擔心王安石復相,為權謀計,開始收拾王安石的家人,阻擋王安石東山再起。他首先設計構陷其弟王安國,使其罷官遭貶。接著,當宋神宗因王雱寫作《三經義》(包括《詩義》、《書義》、《周禮義》)有功,加封他為龍圖閣直學士時,呂惠卿又從中作梗,使王雱的任命告吹。舊恨新仇,使平時本來就心高氣傲的王雱義憤填膺,他背著父親,以呂惠卿兄弟非法牟利之事,通過御史中丞鄧綰,上章彈劾呂惠卿,使呂惠卿升遷無望。

呂惠卿以為王雱此舉是王安石授意,對王安石開始由隱蔽的排擠變為公開的報復,他直接上書宋神宗說:「安石盡棄所學,隆尚縱橫之末數,方命矯令,罔上要君。此數惡力行於年歲之間,雖古之失志倒行而逆施者,殆不如此。」(《宋史?王安石傳》)還把王安石寫給他的、有「無使上知」字樣的私信呈給宋神宗,宋神宗又拿著這些信向王安石對質,讓王安石無地自容。宋神宗與王安石君臣之間開始心生嫌隙,再也不見從前的默契和信賴了,分歧也越來越大。這一系列的變故,使本來就因改革而處於輿論風口浪尖上的王安石非常氣憤,一腔怒火便全部傾泄在這個不諳世事的兒子身上,給了他狂風暴雨似的責罵。王雱憂憤難當,從此一蹶不振,卧病在床達三年之久。熙寧九年(1076年)六月,王雱「疽發背死」,年僅三十三歲。

王安石因變法而失去了愛子,改革為何屢屢演成死活之爭?

王雱雖然早逝,但一些痛恨王安石和「熙寧變法」並遷怒於他的人,沒有因為他的逝去而放過他,譏諷之詞接踵而至。他們在筆記或日記中,把王雱「刻畫」成一個:「囚首跣足,手攜婦人冠」的神經病,一個:「以(兒子)貌不類己,百計欲殺之」的惡毒之人。當然,這種記載,既有臆想杜撰,又有謾罵詆毀,是頗經不起推敲的,與他們把王安石刻畫成「臉孔黧黑,膚理如蛇皮」、「目不停轉,視物如射」的手法一致,所謂「嶢嶢者易缺,皎皎者易污」,不足為奇。

王雱寫過一首十分優美的詞《眼兒媚》,詞曰:「楊柳絲絲弄輕柔,煙縷織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難重省,歸夢繞秦樓。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王雱浩繁的學術著作和優美的詩詞,神經病、惡毒者是斷然寫不出來的。他的好友,陸遊的祖父陸佃曾在《祭王元澤待制墓文》中評價他:「才豪氣傑,超群絕類,據依六經,馳騁百氏……形於談辯,雄健俊偉,每令作人,伏首抑氣。」也絕非溢美之詞。

其實,無論是先前領導「慶曆新政」的范仲淹,還是後來推行「熙寧變法」的王安石和王雱父子,這些鐵骨錚錚的士大夫們,胸懷天下,勇於擔當,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生理想昭如日月,是絲毫也沒有私心雜念從中作祟的。只是,理想一糾纏在政治之間,常常會不由自主地遭遇利益、權謀、傾軋,有時甚至慘烈到手足相殘、你死我活。王雱年紀輕輕,涉世不深,加上「頭巾氣」太重,欲與那些通過鬥爭上台的權臣們爭鬥,無異於以卵擊石,其英年早逝,這想必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王雱去世,給了曾經內心堅強、毫無畏懼的王安石以沉痛的打擊,他揮淚寫下《題雱祠堂》一詩:「斯文實有寄,天豈偶生才。一日鳳鳥去,千秋梁木摧。煙留衰草恨,風造暮林哀。豈謂登臨處,飄然獨往來。」表達了對愛子的哀悼,其凄然傷慟之情,溢於言表。從此,王安石無心政治,屢屢稱病辭官。晚年,王安石一直閑居江寧,在對兒子王雱無盡的思念里,終老於斯。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帝國的臉譜 的精彩文章:

劉邦落草,呂雉入獄,最後是誰出手相救?
宋朝的西平王是誰?他憑什麼同皇帝反覆叫板?
人說嬌杏太「僥倖」,一個如花少女被人賣來賣去不知有何僥倖可言
什麼是人精?讓人佩服又於心不甘,雖說不甘卻又不得不佩服
漢高祖分封功臣,大家爭吵不休,只有一個人真心謙讓

TAG:帝國的臉譜 |

您可能感興趣

「王安石變法」使宋朝改革成功了嗎?
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並非真為了宋朝改革,這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商鞅為什麼非死不可,而改革卻史前的成功?
思美人莫愁女是怎麼死的?屈原是如何改革變法的?
王莽實行那麼多看似先進的改革措施,還是擺脫不了喪失天下的命運
商鞅為什麼非死不可,而改革卻史無前例的成功?
被千刀萬剮的劉瑾,曾經也銳意改革,推行過不少變法
揭秘:范仲淹改革為何會失敗?因為他已觸碰到了皇帝的這個底線!
你一定也認識的人:提出改革卻被罵亂國奸臣,最終因抑鬱症而死
作為戰國改革最成功的人,商鞅是如何成為掌舵者的?
長平之戰說白了就是兩種改革的較量,胡服騎射為什麼敗給了商鞅變法?
貴為朝鮮王妃,她掌握實權,主張改革,抵抗侵略,結局卻很凄慘
我們嚴肅討論下,樂透改革真能阻止球隊擺爛嗎?
正史記載陳宮叛離曹操,只因發動土改革命?
好不容易習慣的法語鍵盤模式,又要進行改革了!
屬下建議殺幾個反對派為變法開路,王安石寧願改革失敗也不點頭
蘇聯如何演變成霸權主義?勃列日涅夫對蘇聯進行了怎樣的改革?
康熙朝第一惡政是縱容貪腐,他雖有苦衷也權術第一但卻無改革精神
法國開始新一輪反對勞動法改革遊行:改革是」社會性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