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對蘇德戰爭的數據分析與總體評價

對蘇德戰爭的數據分析與總體評價

以下數據來源很多很雜,不敢保證完全準確。

根據俄羅斯目前的官方統計,共有2660萬蘇聯公民在二戰中喪生;在二次大戰的各大戰場上(註:包括了諾門罕戰役和最後的滿洲戰役),共有866.84萬名蘇聯官兵為國捐軀(包括了死於戰俘營的178.33萬 )

在東線總共有3817429名德軍陣亡;總共有363343名德軍戰俘死在了蘇聯,加起來在整個蘇德戰爭包括後續的戰俘營,德軍總共死亡4180772(418萬)人

德國僕從國在東線陣亡959,000人;被俘766,800人;合計1,725,800(172萬)人

雙方陣亡數量對比為6,818,317:4,776,429,約為1.4:1

雙方永久性損失(陣亡+被俘)數字對比為11273026:8,578,929,約為1.3:1

其實整體來看的 蘇德 或者說的更準確點 是蘇聯和軸心國聯盟之間的損失是差不多的

但是如果按照年代劃分的話,德軍在前兩年取得了更多的人數優勢;蘇軍對德軍造成的陣亡與俘虜集中在1944年底和1945年。
對蘇德戰爭的數據分析與總體評價

按年代算的話:

純減員:俘虜+陣亡+傷死+病死+失蹤

損失:純減員+受傷(人次)

1941年:蘇軍純減員3137673(313萬)人,德軍損失約為85萬人(其中陣亡約302400人),德國盟軍損失約為15~20萬人,雙方戰損比為4:1,德方佔優勢。

1942年:蘇軍純減員3258216(325萬)人,德軍損失約為200萬人(其中陣亡約506800人),德國盟軍損失50萬人,雙方戰損比不到3:1,德方佔優。

1943年:蘇軍純減員2312429(231萬)人,德軍陣亡人數700653(70萬)人,具體損失數據不詳,但可以肯定是德方佔優。

1944年,蘇軍純減員1763891(176萬)人,德軍陣亡1,232,946(123萬)人。也許這一年德軍損失要在蘇軍之上,但雙方的損失比不會相差很大,蘇方佔優。

至此可以確定的是在1945年之前東線德軍總共陣亡2,742,909(274萬)人

1945年,蘇軍純減員800817(80萬)人,德軍1945年總共陣亡1,230,045人(包括與盟軍作戰)。這一年德軍損失肯定超過蘇軍,雙方損失比至少在1:2以上,蘇方佔優。

對蘇德戰爭的數據分析與總體評價

註:蘇軍蘇德戰爭純減員合計11273026(1127萬)人;這與官方數字866.84萬死亡人數有260萬人數的差距;對此我的理解是:失蹤人數包括了戰後歸國的183萬俘虜與70萬偽軍(見下文),183萬生還後以及偽軍的人頭應該是算給了僕從國或者壓根就沒計入蘇軍數據,所以減去這183+70=250萬的差距後,數據就十分接近了。

注2:德軍陣亡數字加起來3972954人,減去一些誤差以及與45年與盟軍作戰的損失,很接近東線德軍陣亡人數381萬(誤差15萬5千左右),所以德軍東線總共陣亡381萬左右這個應該是可信的(不包括僕從國)

注3:43年後德軍數據嚴重損失,只有陣亡比較確定 受傷與俘虜都比較模糊

注4:為什麼1945年德軍陣亡人數如此之高?45年大批量青年軍,國民擲彈兵入伍,說白了就是各種老弱病殘,遠不如德軍先期素質 ,所以死的很慘。

關於雙方的俘虜情況:

蘇聯俘虜:

大約有450萬蘇軍被俘(戰爭頭半年俘虜超300萬),其中60~70萬人被德軍召募(偽軍),1,836,000人於戰後回到蘇聯,其餘約179萬人死於戰俘營。

另一說是蘇聯總共被俘虜570萬人,但德軍大量在戰爭初期大量俘虜了尚未報道的青年以及把平民算作俘虜數,所以來自蘇聯軍方的450萬更為可信

但無論怎麼說可以確定是 俘虜中70%左右都是1941年俘虜的。

那麼60~70萬的偽軍最後去向如何,如果陣亡或被俘,到底算作哪邊的損失?

對蘇德戰爭的數據分析與總體評價

德軍俘虜:

德軍共有 5,318,531人被俘,其中3,035,700(303萬)人是被蘇軍俘虜,大約36萬左右德軍俘虜死於戰俘營(但需要注意的是303萬人中,有140萬人左右是1945年戰爭末期成建制投降:就像我上文所述的布拉格戰役,投降近80萬,另柏林戰役也投降俘虜了40萬 真正東線主要戰場上俘虜不會超過100萬)

可以百分百確定的是,那100萬俘虜存活率很低,遠低於戰後那140萬,36萬死亡俘虜的大頭死在了那100萬,其中有超過一半的被俘者死亡,如在斯大林格勒被俘的91000人只有5000人活到戰後。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

德軍戰俘死亡人數為40萬左右;蘇聯死於戰俘營的為178.33萬;蘇聯比德國多死了140萬戰俘,說明了法西斯慘無人道;為德軍各種洗地的可以歇歇了.

德軍除了在1945年後徹底崩盤,之前極少被大批量蘇軍俘虜,側面引證了德軍打仗比蘇聯強

戰時兩邊戰俘營死亡率都很高。

另外附上一條特別的數據:德國入侵蘇聯之前的本土及其控制區內人口已達二億零五百萬,此外其歐洲僕從國的人口也有7800萬,而蘇聯戰前人口為一億九千萬,1941年底蘇聯控制的人口只剩1.3億。

你們真覺得憑41年底蘇聯這尿性能自己扛住德國?

當然不行,英美的援助和牽制至關重要

但同樣的,你們真覺得這樣的數據下蘇聯靠」人海戰術「能贏?

看完了我上述那麼多戰役的結果後,大家也應該有個判斷了:蘇聯除了在戰爭初期的愚蠢指揮外,從庫爾斯克開始到春醒行動,防禦作戰打的是有板有眼,各種工事挖的德國頭痛,絕不是靠人海硬扛的

同樣進攻作戰中,在斯大林格勒後,除了少數幾次反送人頭(火星和哈爾科夫),蘇聯開始大量運用多點突破,機動作戰,陸空結合,炮兵坦克,所謂大縱深戰術也,這固然需要大量的兵力所配合,但絕不是簡簡單單的無腦」人海戰術「,這一戰術在巴格拉季昂時達到巔峰,從十次打擊一直到45年幾乎每次戰役都是這種戰術的各種版本,運用的越來越熟練,交換比也越來越好看。並且在諸如莫斯科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反攻階段時,蘇聯並沒有對德國形成絕對的兵力優勢:更談不上使用什麼送人頭的人海戰術。

當然我不否定人海戰術的存在,但那隻存在於戰爭初期的手忙腳亂和之後的極少部分,絕不是蘇聯的主流行為。

蘇聯當然是抗德主力,紅軍的功勞絕不可磨滅,儘管他們也曾犯下許多獸行,但是沒有紅軍與蘇聯的奮力抗爭,更多人將會死去

幾次最關鍵的戰役德軍都輸了;而且德軍的輝煌在哈爾科夫反擊戰時就已經結束;之後雖然長時間上交換比佔優,但在戰略上一直被壓制,庫爾斯克是被動進攻,下第聶伯河會戰和第二次斯摩棱斯克戰役也是被動防禦;到了1943年更是完全受制於所謂的十次打擊,戰爭主動權完全讓歸於蘇聯。

莫斯科戰役是德軍閃電戰的終結,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蘇德戰爭的力量拐點,庫爾斯克戰役是蘇德戰爭主動權的交割之戰,巴格拉季昂是德軍徹底翻盤無望的奠基。

對蘇德戰爭的數據分析與總體評價

戰爭初期,由於蘇聯戰爭決策層的戰略誤判,以及「大清洗」後蘇聯紅軍指戰員素質較低,蘇聯紅軍喪師失地、一路潰敗,德軍則憑藉局部兵力優勢和相對先進的戰術所向披靡,平均深入蘇聯境內六百公里。直至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德軍進攻受挫。隨後雙方陷入膠著,互有勝負,蘇聯紅軍憑藉人力物力上的優勢逐漸穩住戰局,1943年八月末,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挫敗德軍的攻勢,自此蘇軍進入戰略反攻階段,並於1945年4月30日最終攻佔德國首都柏林,1945年5月8日夜間,德國舉行了無條件投降儀式,投降書於1945年5月9日凌晨生效,蘇德戰爭就此結束。


小編忙著考試,就不寫了。內容源自網路。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聽雨堂讀史 的精彩文章:

盤點世界武器之最(補充版),中國的火箭炮還是值得驕傲的
盤點世界武器之最(超全)
跟著《神探夏洛克》走進維多利亞時代的型男靚女
見證共和國的航天夢——中國"殲"系列戰機全集
納粹德國佩劍實物圖集, 精緻與力量的完美結合

TAG:聽雨堂讀史 |

您可能感興趣

總決賽數據對比庫里歐文誰更強?
競價數據分析之每日對比分析
能對決策產生影響的數據分析才是有意義的數據分析
總決賽前四場詹杜數據對比
從NBA總決賽數據統計,看科學評價體系
詹姆斯與喬丹季後賽數據總數對比
西部數據稱競標東芝半導體股權的出價已經追上競爭對手
玩加分析出品:小組賽首周總結及針對LCK戰隊的數據分析
教育大數據:質量監測與評價好幫手
海爾:數據分析將成管理體系一部分
英特爾闡述數據戰略,做中國高價值合作夥伴
數據集市的挑戰是識別和處理數據安全
用數字化數據戰略取代數據「收集和管理」
通過數據分析,越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失敗
最新引力波數據分析暗示廣義相對論存在瑕疵
比賽前瞻:數據
匯總:生活中大數據分析案例以及背後的技術原理
數據結構淺析:鏈表
總決賽前四場樂福和格林的數據對比,結果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