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主白宮:美國總統對航天軍工產業的重大影響
小火箭出品
本文作者:邢強博士
原文題目:入主白宮:美國總統對航天軍工產業的重大影響
特朗普與希拉里的選戰如火如荼,終於在現在揭曉了答案。如今,波音、洛克希德·馬丁、SpaceX等企業的炙手可熱使人們對美國航空航天產業能夠持續發展的原因倍感興趣。小火箭將目光轉向過去並逐漸回到當下,梳理出美國航空航天戰略的幾個重要拐點,以便摸出美國相關產業政策發展的脈絡,探討不同時期的美國總統的決策對美國航天和軍工產業的重大影響。
1.從犁頭到刀劍
1961年1月20日,時任美國第34任總統艾森豪威爾向全體美國民眾發布了他的離職演說。在這場演說中,生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個德國移民後裔家庭的艾森豪威爾提出了整合全美國的軍事工業的構想。
艾森豪威爾提出,在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美國沒有專門用於研發和生產武器的大產業。但是因時代的要求,為了贏得戰爭,美國過去的那些只能生產「犁頭」的製造商們開始大規模生產「刀劍」。
雖然這個說法在今天看來稍微有些自謙的成分在。但是,作為美國陸軍五星上將、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部隊的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的體會自有其獨到之處。卸任之前的老司令指出:「美國再也不能冒全民國防緊急動員的風險了,我們必須建立起一個大規模的、能夠在平時長期運作的真正的軍事工業體系。」
美國的工業體系,在艾森豪威爾任內(1953年1月20日-1961年1月20日),真正實現了由生產犁頭到打造刀劍的巨大轉變。
而這其中最有標誌性意義的,莫過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成立了。1958年7月29日,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簽署了《美國公共法案85-568》,創立了國家航空和太空管理局,取代了其前身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縮寫為NASA)是美國聯邦政府的一個獨立機構,負責制定、實施美國的太空計劃,開展航空科學與太空科學的研究,引領所有的民用太空研究並與軍用太空研究進行廣泛而深入的合作。
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1958年10月正式開始運作以來,美國的航空航天尖端技術研究開始從零散的大學和研究所中走出來,按照NASA制定的中長期規划進行系統性地研究和生產。同年,民間軍事諮詢委員會(Civilian-MilitaryAdvisory Panel)在加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成立,負責向國會提供航空航天產業與軍事戰略相關的諮詢服務。
至此,無論是航空技術(NASA的前身NACA專註於此),還是太空探索技術,亦或是航空航天技術的軍事應用,都擁有了專業性極強並且能夠直接向總統和國會負責的機構來負責組織管理。美國的航空航天技術研發與企業生產開始走向系統化和規模化的道路。
58年來,NASA在人類太空探索事業上的貢獻有目共睹。NASA的建立對美國航空航天產業的整合產生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多年來,NASA與道格拉斯、波音、洛克達因的深度合作更是催生了無數航空航天相關的技術與經典型號。
2.尖端技術國有化
1957年10月4日,蘇聯的斯普特尼克1號從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升空,成為了世界上第一顆進入環繞地球的近地軌道的人造衛星。當時正值冷戰時期,斯普特尼克1號的成功發射震撼了整個西方世界,在美國國內引發了一連串事件,華爾街爆發股災、民眾出現恐慌,這場被後來的歷史學家稱作「斯普特尼克危機」的事件驚醒了美國人。美蘇兩國之間的太空競賽正式拉開帷幕。
1958年,NASA成立之後,美國的航空航天產業開始走上快車道,但是,其發展速度依然不及蘇聯。另外,在政策上面,美國的航空航天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阻礙。艾森豪威爾本人雖然提出「從犁頭到刀劍」的戰略,但是,他同時也創造了「軍事工業複合體」的概念。他認為,今後的軍工產業(無論是航空還是航天)一旦發展壯大,那麼,軍事和工業的利益鏈條就會變得難以控制。國防承包商(私有產業)、五角大樓(軍隊)以及美國政府(立法部門及行政部門)構成的三巨頭利益鏈會形成聯合壟斷複合體。這個複合體會以發「戰爭財」來獲取暴利。
處於複合體的利益考量,複合體會發動不需要(甚至有危害)的戰爭或軍事行動,在國際關係上可能引發不必要的軍備競賽及武器擴散,做出與公眾利益原則相違背的事情。
為了讓民眾在戰爭與和平這類核心政治議題上擁有最終決定權,美國政府在1958年7月29日的美國航空與航天聯邦法案中,對有關專利權的細則進行了廣泛的修改,將民間承包商的發明和它所帶來的與航空航天相關的權利收歸政府所有。該法案在實際上讓政府壟斷了航空航天(尤其是航天)的技術資源。
3.阿波羅計劃
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成為了首次進入太空的人類。這次成功地發射終於讓美國人坐不住了。
1961年5月25日,時任美國第35任總統肯尼迪在參眾兩院的特別會議中宣布了阿波羅計劃:
「我相信我們能夠齊聚一心全力以赴達成這個目標,即在1970年以前,讓人類乘坐宇宙飛船登陸月球並且安全返回。沒有任何一個太空項目能夠超越它對人類的影響,超越它對宇宙遠程空間探索的重大作用,也沒有一個太空項目開發如此困難,花費如此昂貴。」
肯尼迪做了一場豪賭。在他說出這個計劃的時候,美國載人航天飛行只有15分鐘的經驗,美國能夠擁有的最大火箭的推力只有登月火箭所需推力的不到5%。
但是,阿波羅計劃團結起了超過400萬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超過120所大學和2萬家企業對阿波羅計劃進行各種各樣的支持。在尼爾·阿姆斯特朗於1969年7月21日登上月球的時候,就已經有人在思考阿波羅計劃成功的原因了。一個叫做「管理革命」的理論還是成形。
藉助阿波羅計劃,美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實現了政府、企業和大學的如此大規模的分工協作。阿波羅計劃的總投資為194.08億美元(至1973年)。1960至1973年,NASA總預算566.61億美元。1960年至1973,阿波羅計劃的年度預算和美國航天局的年度預算的最高峰都出現在1966年。1966年美國GDP是8 150億美元,而當年阿波羅計劃的年度預算29.67億美元,佔美國GDP的0.4%;當年NASA年度預算45.12億美元,佔美國GDP的0.6%。
阿波羅計劃的成功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更是管理上,向更深遠的層次來說,可以說也是政策上的成功。美國的航空航天產業從此開始真正衝破束縛,開始蓬勃發展。
4.失去市場份額
然而,美國航空航天產業的戰略也是走過彎路的。回溯到1958年的那部讓NASA成立的法案。在使美國航空航天產業規模化的同時,政府收走了高端技術的專利所有權。
在世界其他國家仍未介入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的時候,該法案有關專利權的附屬條款尚未表現出不利的一面。在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期間,美國所有的商業發射都要通過政府指定的航天器來搭載。
在太空梭正式入役之後,美國準備讓太空梭承擔幾乎全部的商業衛星發射任務。到1981年4月,受政策限制,美國各大軍工企業都已經暫停了一次性運載火箭的生產。
1986年,「挑戰者」太空梭出事了。就在這一年,歐洲的「阿麗亞娜」火箭開始成為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的明星。僅1986年這一年,就有原本簽給美國的商業衛星發射任務改簽為由「阿麗亞娜」發射。
進入上世紀90年代,美國徹底失去了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的主導地位,其市場份額由70年代的80%降至36%,而「阿麗亞娜」火箭的市場份額則飆升至52%。
5.商業太空時代
上世紀80年代,第40任美國總統里根宣布了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展示了美國在太空與蘇聯一決高下的計劃。實際上,里根的計劃不僅僅包括人們熟知的在太空和地面部署核武器和彈道導彈防禦武器的內容,還包括兩個重要的部分:一個是鼓勵私營企業投身太空事業,二是開拓太空的商用價值。
也就是從里根總統任內開始,美國的航空航天產業開始由軍用民用的兩類變為軍用民用和商用三類。里根時期,決策部門對商用航天的理解與其「高邊疆」戰略深度契合。上世紀80年代,美國赫赫有名的戰略家丹尼爾·格雷厄姆提出了「高邊疆」的概念。
他指出,美國應該通過開闢和利用空間技術以發展經濟和加強軍事實力,以便在美蘇的全面競爭中繼續佔有戰略優勢。格雷厄姆認為,美國具有開拓邊疆的傳統。而在人類歷史上,一個國家若能從人類活動的一個領域 最有效地邁向一個新的領域,就能取得巨大的戰略優勢。因此,在太空領域,美國決不能讓別人掌握主動權。
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美國政府開始大力扶持航空航天產業。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馬丁·瑪麗埃塔公司和通用動力公司開始成為火箭技術研發的巨頭,分別拿出了「德爾塔」、「大力神」和「宇宙神」等運載火箭型號。
而早在阿波羅計劃時代就參與研製「土星」5號火箭的波音公司更是卯足了幹勁。雖然此時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上,美國的份額依然落後於歐洲,但是其追趕的勢頭非常迅猛。僅用了3年時間,美國的市場份額就已經由36%恢復到了39%。
進入21世紀,美國航空航天產業的商業化氣息愈發濃厚。除了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等「資深」企業之外,以SpaceX、藍色起源、內華達山脈、軌道科學等私人航天企業的崛起為標誌的商業太空時代已經到來。
如今,SpaceX公司的可回收運載火箭正在逐步改寫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的業態。而該公司與軌道科學公司接到的為國際空間站運送物資的長期訂單也讓很多人打消了對私人航天公司技術水平的質疑。
2010年,奧巴馬政府宣布放棄以重返月球為目標的「星座計劃」。然而,這樣的「放棄」並非是直接砍掉了重返月球的未來。實際上,完整的計劃還包括改進和升級肯尼迪航天中心的設施並向私人企業開放租賃,從政策上鼓勵私人企業參與航空航天事業等扶持細節。
小火箭認為,這樣的政策造就了當今的局面:NASA更加關注月球以遠的探索,將注意力集中在深空探測領域。而以SpaceX為代表的私人企業則努力探尋近地軌道運載的低成本和高可靠性的解決方案。
當年裡根政府提出的軍用、民用和商用的三棲發展模式在如今終於開始初具規模。
雖然「冷戰思維」在現今的美國部分政治家中依然很有市場,但是如今更多出現的聲音是「太空探索領域的合作」。依然以SpaceX為例,該公司如今不僅僅為美國發射衛星,還廣泛承接世界各國的衛星發射任務。
太空不僅僅是過去佔領制高點的「高邊疆」,還是一塊利潤豐厚的商業寶地。自從上世紀80年代美國意識到自己走了彎路以來,大量的扶持政策使得美國的航空航天產業得到了蓬勃發展,使美國重新成為太空商業化的焦點。
另外,2010 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發布了《美國法典》的第 51 編(國家和商業空間項目),正式將聯邦空間法編入法典。這一舉措打破了《美國法典》只有50編的歷史,使空間法成為了獨立的部門法。這部法律使私人航空航天企業的成立和運營得到了規範。比如,在保險方面,該法規定申請人須通過購買第三方責任保險等方式證明其有能力賠償有關活動可能造成的第三方傷亡或財產損失。同時給出了政府與企業的權利與責任,使得私人航天發射活動在法律上得到了保障,在保險理賠方面也得到了規範。
在1958年NASA成立以來,美國的航空航天產業由規模化到專業化,由軍民兩棲到商業航天的迅猛崛起,由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的敗北到如今的奮起直追,走出了一段獨特而又有代表性的發展道路。
巴拉克·奧巴馬,這位親手把旨在重返月球的「星座」計劃葬送掉的時任美國總統近日發布了他對人類將來能夠乘坐飛船前往火星的計劃。
奧巴馬的聲明如下:「我們定下這個明確目標,計劃在2030年將人類送上火星,並能安全返回地球。這是美國的太空故事重要的新篇章。」
6.未來會怎樣?
在票選中獲勝的唐納德·約翰·特朗普即將宣誓成是美國第45任總統。這位生於美國紐約市皇后區的企業家能否在美國的航天產業乃至整個軍工產業的發展中作出如同艾森豪威爾、肯尼迪亦或是里根等歷任美國總統的決策還未可知。小火箭和大家一起靜靜等待特朗普對太空探索以及人類航天事業發表自己的觀點。讓我們拭目以待。
感謝大家對小火箭的支持!
版權聲明:
本文已由邢強博士獨家授權小火箭刊發,禁止非授權轉載,歡迎朋友圈轉發。
微信ID:ixiaohuojian
歡迎 加入 小火箭 ,進入航空航天大家庭!
※黑箭:英國唯一能發射衛星的火箭
※鷹的利爪:紅箭表演隊教練機的戰鬥血統
※航空發動機!奮勇前進吧!
※捍衛北美天空的核導彈是怎樣部署的?
※北美地區唯一的衝壓發動機核防空導彈
TAG:小火箭 |
※中國重工深入美國軍工!美科幻戰艦是中國浮船塢造的
※中國外貿武器在馬來西亞航展大放異彩:標誌我國進入軍工大國行列
※中國軍工業的福音,中國航母核心技術領先美國十幾年!
※中國軍工十大領先世界的重機器
※中國首次軍迷航空嘉年華,業內看好軍工文化產業前景
※這個歐洲小國對中國軍工卻影響深遠 賣的技術讓俄羅斯眼紅
※中字頭軍工重大逆天重磅消息:中國重工 雅化集團 中國聯通 目標五連陽
※這款戰艦將改變中國的海軍格局,美俄專家感嘆中國軍工太強大
※中國軍工電磁彈射技術接近尾聲,美國白宮承認威脅太大
※中國航發的春天:烏克蘭軍工「皇冠上的明珠」遠嫁中國
※中東國家軍工能力第二強的國家,研製出比美國還厲害的武器
※院士透露中國軍工反艦武器重大突破:這一技術領先了美國十多年
※小國大軍工的代表:瑞典前瞻性戰機設計令大國汗顏
※「中國製造」佔領美國軍工,最先進戰機及武器,大量使用中國零件
※揭秘中國十大軍工企業,「護國重器」它們造!
※非洲國家海軍軍備需求與日俱增:成為世界各國軍工企業的龐大市場
※專家:軍工複合體系美國政治的幕後「大佬」
※美國對華武器禁運多次羞辱中國:逼中國成世界第二軍工強國
※中東國家為何對購買中國武器上癮?中國軍工企業三大法寶力壓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