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孝道」四境界:從物質到精神,讓父母得安頓

「孝道」四境界:從物質到精神,讓父母得安頓

「孝道」四境界:從物質到精神,讓父母得安頓 點擊播放 GIF/2046K


「孝道」四境界:從物質到精神,讓父母得安頓


何謂「孝道」?《爾雅》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漢代賈誼的《新書》界定為「子愛利親謂之孝」。東漢許慎在其《說文解字》中云:「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他根據「孝」的小篆字形,認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角的形體,與「子」字組合而成的會意字。「老」與「子」合起就是「孝」。「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與下一代密不可分。


「孝」字,就好像是一個兒子背著一個老子。上一代念念想著如何養育好下一代,才能對他的父母、祖先和社會有所交代;下一代念念想著如何背負父母,即把奉養父母的責任擔在肩上,時時想著如何讓父母生活得更快樂。從「孝」字構成上,「孝」字本義是一個子女如何「善事父母」的道德觀念。因而孝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係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綜觀《論語》、《孝經》,儒家所謂「孝道」,分為由低到高的「養親」、「敬親」、「安親」、「卒親」四種境界。只有在行孝實踐中,逐步地由低境界到高境界,方可達到「孝道」的最高境界。

「孝道」四境界:從物質到精神,讓父母得安頓



贍養即孝


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子女孝敬父母的最低境界的孝行。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讓老年人吃。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如果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要求子女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應儘力滿足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各種要求,父母有事應代其勞作,使父母得以安樂、愉悅。


孔子提出「父母唯其疾之憂」,即子女應以父母的疾病為憂的要求,更是儒家孝道的精華思想之一。在這種思想影響下,歷代不少子女在父母患病時皆能精心侍奉,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孝道」四境界:從物質到精神,讓父母得安頓



「敬親」(或「尊親」)即孝。


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要敬和愛,不僅要求子女對父母盡奉養的義務,更重要是子女對父母有敬愛之心。沒有敬和愛,就談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對待父母不僅是物質供養,關鍵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發自內心的真摯愛。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麼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從人性上講,父母不僅有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的物質需求,而且也有得到敬愛和尊重的精神需求。


儒家不僅要求子女在物質生活上提倡「養親」,而且在精神生活上提倡「敬親(尊親)」。這是儒家孝行的較高層次要求。「敬親」要求子女從內心發出對父母的真誠的敬愛之情,以滿足父母的精神需求,使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欣慰,保證他們心情愉快,真正做到「老有所樂」。

「敬親」是子女對父母發自內心的自然情感流露。它反映了人作為理性動物,在精神上的尊敬要求和情感交流。體現了人的文明和教養程度,是孝道中比「養親」更高層次的一種孝行。

「孝道」四境界:從物質到精神,讓父母得安頓



「安親」即孝。

在「養親」和「敬親」的基礎上,儒家又提出「安親」的要求。「安親」有兩層含義:一是「外安其身」,二是「內安其心。」有人認為,只要賺錢後,替父母買房子,請保姆,吃大餐,去旅遊,就是孝順父母。其實,這只是「外安其身」。作為父母,不僅有物質需求,而且也有追求內心安寧的精神需求。


所以,孝順父母,不只是「養親」、「敬親」,更要提倡「安親」。「安親」是要求子女要生活自立,家庭和睦,修身行道,不要違犯刑律,不行不義之事,不做冐險危害生命之事,以免父母為其過錯和安全擔驚受怕,保證父母心境安寧、平靜,從而達到以靜養心的目的。

「孝道」四境界:從物質到精神,讓父母得安頓



「卒親」即孝。


百善孝為先。孔子及其儒家要求子女孝敬父母,不只限於一時一事,而是從其生到其死都要嚴格地依禮事奉父母,將其孝心貫徹於人生始終。這就是孔子所說的「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同時,儒家還要求子女「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經·開宗明義章》)即要求子女在立言、立德、立功上為社會作出重要貢獻,以揚名顯親,光宗耀祖,做到「慎終追遠」,達到「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的目的,這是最高境界的孝道。所以,只有從生至死對於父母心存深愛、真情,真正做「養親」、「敬親」、「安親」和「卒親」。


「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要立德、立言、立功,保持家風淳樸,維護家道興旺,為父母、為家庭取得榮譽,延續父母、家庭及家族的生命。光宗耀祖,光大宗門,這是傳統孝道對子女在家庭倫理範圍內的最高要求。我們常說的光宗耀祖、揚名顯親,完成父母未完成的事業,實際上都是對父母的大孝,甚至整個家族都會得到彰顯。

「孝道」四境界:從物質到精神,讓父母得安頓



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國人品德形成的基礎。我國孝道文化包括敬養父母、生育後代、推恩及人、忠孝兩全、緬懷先祖等,是一個由個體到整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多元文化。小孝用體力,中孝兼用心智,大孝則永久維持孝心,也就是不論父母在世與否,都能夠心中有父母,終生牢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培育之恩。

「孝道」四境界:從物質到精神,讓父母得安頓



孝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孝與感恩是思想,是行為,是素養,是態度,是文化,是文明。不孝,便不知感恩;不知感恩,便是不孝。孝是人性,孝是根本,孝是至德。在孝道實踐中,由低層次逐步地達到最高層次的孝,才是最高境界的孝道。可見,做一名大孝至愛的孝子是不容易的。我們從小就在父母的關愛下成長。父母老了,我們必須回報他們。但是,對父母盡孝也是需要學習的,我們希望每個人恭敬而有誠意,好好躬親實踐。


[ 作者:儒風大家 來源:儒風大家 ]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風大家 的精彩文章:

生活「四不」:不執,不懼,不計,不煩
生活如酒,不只是醉
記住這些基本禮儀,受益終身
幸福裝在糊塗里!
《莊子》20個成語,天道高遠,人心逍遙

TAG:儒風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屬於他自己的世界,祥和而又靜謐的精神世界
「狂」是一種精神境界
道教的世界觀和生命觀到底是什麼樣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是怎麼個關係?
安仁的尚武精神與跆拳道的精神內核
莊子的獨處境界,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花道的精神:枯榮皆是
物質的富有和精神的提升最能給自己安全感 愛情說說而已
海賊王:山治一直尊崇騎士道精神,來源於這三個人的影響
精神愛情,物質愛情,你要哪個?
「雁城散論」系列之15:從《摔跤吧爸爸》看看我們孩子的精神食糧是何等的匱乏與劣質
孙佳仁精神失常被劝吸毒!难道都是因为男票朱智勋?
孫佳仁精神失常被勸吸毒!難道都是因為男票朱智勛?
愛因斯坦遺言曝光:宇宙中一切物質都不存在,唯有精神永恆!
獨居老人之痛:物質贍養之外,誰給他們精神陪伴?
「世界精神衛生日」,和壞情緒說再見!
跨物種也有愛!狗狗彰顯母愛精神,撫養一群小負鼠
大勇若怯,是一種更高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心理狀態,忍辱負重方稱大|博古鑒今
盆景園是精神的寄託!
物質不存,精神焉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