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懂中國的美,且看東坡書法李白詩!

讀懂中國的美,且看東坡書法李白詩!

要麼動手,要麼轉頭,聽口令:

預備,向左看齊!

讀懂中國的美,且看東坡書法李白詩!

讀懂中國的美,且看東坡書法李白詩!

宋 蘇軾《李白仙詩卷》 蠟箋 34.5×106cm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該帖為宋神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蘇軾58歲時書。清高士奇《江村銷夏錄》著錄。後有蔡松年、施宜生、劉沂、高衍及張弼、高士奇、沈德潛等明、清人跋。此帖已流入日本。施宜生謂「頌太白此語。則人間無詩,觀東坡此筆則人間無字。」此兩詩為逸詩《李太白文集》所不載。 太白之詩共兩首。第一首娓娓道來,仙氣拂拂,引人入勝。第二首凄清空逸超脫人寰。書則第一首靈秀清妍,姿致翩翩,後十句漸入奇境,變化多端,神妙莫測。第二首馳騁縱逸,純以神行人書合一,仙氣飄渺,心隨書走,非復人間之世矣。此書境界,頗難企及。

蔡松年題跋

讀懂中國的美,且看東坡書法李白詩!

局部大圖

讓人一次看個明明白白

想放大就點我哦!

讀懂中國的美,且看東坡書法李白詩!

讀懂中國的美,且看東坡書法李白詩!

讀懂中國的美,且看東坡書法李白詩!

讀懂中國的美,且看東坡書法李白詩!

讀懂中國的美,且看東坡書法李白詩!

讀懂中國的美,且看東坡書法李白詩!

讀懂中國的美,且看東坡書法李白詩!

讀懂中國的美,且看東坡書法李白詩!

讀懂中國的美,且看東坡書法李白詩!

讀懂中國的美,且看東坡書法李白詩!

沒看夠?

關注我們,精彩書畫作品天天有!

附:


蘇東坡與《李太白仙詩卷》

蕭風

《李太白仙詩卷》這幅不朽的書法精品誕生於公元1093年。《東坡題跋》中載有此卷的創作由來:「余頃在京師,有道人相訪,風骨甚異,語論不凡。自云:『常與物外諸公往還。』口誦此二篇,云:『東華上清監清逸真人李太白作也。』」①然此二詩未見於《李太白集》,是否偽作,不得而知。但東坡顯然確信無疑,並欣然提筆,留下了這卷傳世佳作。900多年後的今天,當我們重新翻開這卷作品時,仍禁不住為其精湛的技藝、飛揚的神采所撼動。一幅即興之作何以能夠穿透歷史、跨越時空,對後世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散發出如此久遠的藝術魅力?僅從技法上是難以回答這個問題的。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國,作為藝術的一門分支—書法,不僅僅是筆墨的技巧,在它的背後,沉蓄著上千年豐厚的文化積澱。也正因如此,使得書法藝術在世界藝術之林佔據了一個重要的位置。時代的變遷、制度的更替、信仰的改變,都會從旁給書法藝術以影響。同樣,一位書家、一幅作品也可以折射出那個時代的哲學心態、藝術思潮和審美情趣。本文試結合《李太白仙詩卷》對蘇東坡的人格理想、抒情個性及書法作品的文化內蘊作一番美的回視。

一、雙重轉化的人格理想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眉山(今四川)人。出身於文士家庭,自幼受父親蘇洵影響,發憤讀書,學通經史,21歲考取進士,開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受儒學入世思想影響較深的東坡,一生忠君愛國,積极參与朝政事務,剛正不阿,堅持己見,不顧身害,這是其人格理想的基本方面。也正因為如此,在北宋王朝的權力鬥爭中,無論是新黨上台還是舊黨執政,東坡總是其對立面,兩面不討好,故兩次入朝,兩次遭貶。

另一方面,在經歷了多年的宦海風波和榮辱沉浮之後,東坡也清楚地看到政治鬥爭中不可避免的險惡與陰暗,深刻地感受到強大的社會政治與統治思想對人性的壓抑,並由此引發出人生無常與無奈的嘆息。當種種不幸襲來時,他只能從道家思想、佛禪玄理中尋求心靈的撫慰和超脫,以一種曠達的心態來對待苦難,站在更為高遠的立場上觀照社會與人生,表現出宏達的情懷。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中認為「這才是蘇之所以為蘇的關鍵所在」。

應該指出的是,這雙重的人格理想在東坡身上並不是同時等量並存的,而是隨著環境的改變而轉化。仕途順時,東坡也是滿懷抱負,「奮力有當世志」,表現出濃厚的儒家色彩;而當仕途不順,遭受到打擊時,他則躲進老莊哲學中尋求自我安慰,發出「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②的慨嘆。正是這雙重轉化的人格理想,使得東坡成為封建士大夫矛盾心情的最鮮明的人格化身。他既堅持士大夫濟世進取的人格品質,又保持了士大夫追求洒脫無羈的理想精神。入世與出世、進取與歸隱等一系列矛盾在他身上融合交匯,發展到一個新的質變,達到一種以出世超脫的態度執著地從事世間功業的「天人境界」。

這種雙重轉化的人格理想反映到書法中,便有了不同尋常的意味。《李太白仙詩卷》(見圖)作於元祐八年,當時東坡正處在危機的邊緣。一直庇護他的高太后病危,朝野內外眾黨徒也頻頻攻擊他,再加上他輔教了六年的哲宗對他非但不信任,而且益發冷淡。在這種情形下,東坡已預感到了某種危機即將爆發,前途莫測,心中惶惶。此時,恰逢丹元道友拜訪他,口述了李太白的兩首遺詩:

「……人生燭上華,光滅巧妍盡。春風繞樹頭,日與化工進。只知雨露貪,不聞零落近。我昔飛骨時,慘見當塗墳。青松靄朝霞,縹渺山下村。既死明月魄,無復玻璃魂。念此一脫灑,長嘯登崑崙。醉著驚皇衣,星斗俯可捫。」

詩中的莊子思想彷彿一劑神葯,使東坡焦慮感傷的情緒得到了松馳。他幾乎走入了太白的世界,達到了生命的流暢和精神的自由。然而這並不是說東坡已全然忘卻了人生的痛苦、忘卻了致君堯舜的抱負。實際上,由於東坡的自由個性和天才氣質,他對人生的無奈、世事的可悲,有著比他人更敏銳更強烈的感受,只是東坡最善於把老莊佛禪思想與現實生活環境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消解痛苦的目的。我們應該承認,此時此刻東坡骨子裡的儒家思想雖然被沖淡了,但它依然在他的血液里奔突著、流淌著。

透過《李太白仙詩卷》所彌散出的空漠之感,我們能深切地覺察到此時的東坡嚮往無拘無束、逍遙自在的精神自由,要遠遠大於他的儒家入世思想,從而使他的筆下在空漠中深含了一種高遠的出世取向。為了印證此觀點,我們不妨看看東坡另一幅傑作《寒食帖》所端露出的不同的人格精神。《寒食帖》是東坡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所作。這是東坡人生中第一次遇到坎坷,也是他政治上最失意的時期。寒食時節正遇連天陰雨,於是觸景生情,凝情於筆墨,字裡行間透露出無限悲涼感傷之情。《寒食帖》結字欹正參差,線條飄揚飛動,有一種受挫折後的哀怨和不平。而時隔十年,經過了大起大落的風風雨雨後,他卻能於命運漩流之中振拔,達到身處逆境而超然自安,使主體在客體的巨大壓抑摧挫之下巍然不動。我們從《李太白仙詩卷》中可以深刻地領略到這種雙重轉化後的人格理想所帶給東坡精神上的升華,也正是這種升華,才使得他的書法作品境界開闊而高遠。

二、豪曠沉雄的抒情性格

我們細賞《李太白仙詩卷》,能夠深切地感到東坡是在借李太白的詩意抒寫自己的主體情思,並將二者渾然交融。你看,初下筆時尚未放開,點畫認真,字字獨立;至「不聞零落近」時,意已入詩。自此往下漸漸地揮灑開來了,字體加大,線條酣暢,用筆樸拙中常有靈巧,渾厚中時兼秀麗,形成強烈的節奏韻味,猶如一曲跌宕起伏的交響樂,激蕩著人們的心靈。通觀整卷作品,豪曠奔突之氣四溢,然而又不失往日沉雄渾厚的本質,顯示出獨特的豪曠沉雄的抒情性格。縱觀東坡一生,他始終向慕魏晉間人超逸高遠的情致,為什麼他的書法卻表現出如此豪曠沉雄的抒情性格呢?這要從時代、社會政治背景以及個人閱歷等多方面進行考察。

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混亂、動蕩的時期。國家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各種力量為了爭奪統治權進行著激烈而殘酷的鬥爭。在不斷發生的社會動亂中,不但普通民眾蒙受巨大災難,許多上層人士也難免殺身之禍。由於社會黑暗,世態炎涼,統治集團更迭頻繁,政治氣氛反覆無常,所以魏晉時期的名士們不願和統治階級同流合污。相比之下,北宋王朝結束了唐末五代長期分裂的局面,此後又先後用武力和外交手段吞併了南方几個王國,統一了大部分地區,建立了中央集權制。人民在經歷長期戰亂之後終於有了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使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呈現出穩定繁榮的氣象。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徭役、賦稅的沉重壓迫下,階級矛盾日益加深。反映在北宋王朝內部,則是新舊黨爭越演越烈。

東坡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看似和平實則危機四伏的年代。如前所述,雙重轉化的人格理想使東坡在政治上遵從儒家思想,積极參与國家政事;在生活上他又更多地表現出道佛二家超然物外與世無爭的洒脫態度。二者看似矛盾,然而我們追究其內在根源,會發現這一切都是出自於東坡對人生的深情眷戀,對自由境界的熱烈追求。在他同時代人的眼中,東坡無疑是精神自由和自我實現的化身。他曾說:「游於物之外,則無所往而不樂。」這種心態頗肖於魏晉間人,但兩者有著內在本質的區別:表現在魏晉間人身上的是對儒家思想的直接反叛,他們嘯傲山水,醉心田園,在山水田園中尋找精神安慰。同時,他們放浪形骸,崇尚超邁曠達,洒脫不群,以表示自己對統治者和封建禮教的蔑視。這一切反映在書法上則是一種蕭淡、荒寒、洒脫不羈的意味。而東坡所追求的精神自由是以眷戀人生為基礎的,表面看來也是那般超逸,實質則不能忘懷世事。也正因為如此,東坡終生未能擺脫官場的羈絆。所以東坡所崇尚的「魏晉風度」實際上已經賦予了北宋的時代特徵和審美意趣,沒有魏晉間人那份放浪、那份洒脫、那份自在,然而有著他自己波瀾老成的感情範式和豪逸清曠的氣質風度,無怪乎宋代人稱蘇東坡為「坡仙」了。由此可見,東坡式的「魏晉風度」是世間法而非出世法,心存泉石江湖之志而執著於現實的人生,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既有高遠之志也富雍容之氣,從而形成了豪曠沉雄的抒情性格。也正是這豪曠沉雄的抒情性格才使得東坡在中國書法藝術聖殿中大放異彩。

東坡這種豪曠沉雄的抒情性格表現在書法上具有三個特徵:其特徵之一是以渾化之筆營造渾厚之境。縱觀《李太白仙詩卷》,其書境如「大江東去」之開闊,其線條有「羽扇綸巾」之從容,字裡行間,無不透出大丈夫之氣,有一種內在的陽剛之美。而這種恢宏渾厚的氣勢正是源自於東坡內在久蘊深感的情思:既有經世濟民的抱負,又有命運多舛的感概,更有繼屈、賈以來士人的歷史憂患感。這種種痛苦既深於情,又不能說出,只好寄託於筆端了。這一切轉化在書法上則是藏巧於拙,含蓄深厚,淳古遒勁,顯示出邈遠深厚的藝術境界。後人對此評價極高,元趙孟說:「東坡書如老熊當道,百獸畏伏。」③明代王世貞譽其書「勻穩妍妙,風神在披拂間」④。他的弟子黃庭堅更是推崇備至:「至於筆圓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為第一。」⑤

以天然去雕飾的筆法來表達心中的情致,造成一種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的意味,這是東坡抒情性格的又一特徵。東坡曾告訴他的二郎侄蘇適寫書的秘訣:「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⑥在自然之中見至味,這是東坡一貫追求的目標。《李太白仙詩卷》這幅作品抒情故然直率,但並不粗率,它以細膩入微的技巧和跌宕多變的節奏,再現了東坡當時複雜微妙的內心情感。清王文治有論書絕句讚美東坡的書法道:「坡翁奇氣本超倫,揮灑縱橫欲絕塵。直到晚年師北海,更於平淡見天真。」在創作中,東坡則追求一種「心忘其手手忘筆,筆自落紙非我使」⑦的境界。他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⑧他要求書法藝術純粹以書家自己的情感為歸依,反對任何來自其他方面的束縛。這在中國書法史上當屬石破天驚之論。

此外,我們還應該看到東坡的抒情性格是要「書盡人意」的。因此,在他的筆下只要是「意之欲至」,則「書之必達」。同時,東坡還認為「書」比之「詩」在特定的條件下不但能盡意,而且能盡情。東坡曾說:「詩不能盡,溢而為書。」他這種觀念,既是基於其文藝本質論,又指出藝術各有相宜處。當人的主體情性有「詩不能盡」之時,轉而用書畫來表現,使之情盡。你看,《李太白仙詩卷》中楷書、行書、草書之筆意互而相用,看似矛盾而又沒有隔澀感。這就是東坡抒情性格的特徵之三。

至此,我深信東坡的書法是一種表現主體情性襟抱的藝術形式。在東坡的心中,可以通過書法語言來反映人生遭際、社會盛衰和歷史浮沉。書法不應一味沉溺於細軟纏綿的線條之中,它像詩詞文章、音樂繪畫一樣,可以有「水光瀲灧」的清麗,也可以有「金戈鐵馬」的豪壯,更可以有「千騎卷平崗」的氣勢。可見東坡於書,旨在呼應自己為書法拓境,為書法注入強烈的主觀生命意識,以突出表現他豪曠沉雄的抒情性格。

三、博大深厚的文化內蘊

黃山谷對東坡的書法有過一段很精闢的論述:「東坡書隨大小真行,皆有嫵媚可喜之處,今俗子喜譏評東坡,彼蓋用翰林待書之繩墨尺度,是豈知法之意哉?余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爾。」⑨這段話雖然談的是法與意的問題,但此中的關鍵則是「學問文章」。的確,東坡的書法若論功夫也許有人能達到,但若論書中的文化內蘊,則「他人終莫能及爾」。當我們細品《李太白仙詩卷》時,彷彿能夠從他的書法韻律中聽到感時低徊的「長嘯」,看到「星斗俯捫」的超舉。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常常使欣賞者墜入沉思和暇想之中呢?究竟是什麼東西增強了東坡書法文化內蘊的深度和廣度呢?

我想,首要的當歸結到東坡獨特的書法審美理想。如前所述,東坡是一個熔儒、釋、道三者為一體的矛盾化身且又達到了圓融和諧的人。這些反映在審美上則是既崇尚自然沖淡、質樸無華的美,又向慕沉鬱蒼涼、深涵豐健的美。東坡的書法不似王羲之的清雅秀媚,也不似顏魯公的雄壯直邁,當然更不像柳誠懸的瘦硬勁挺,而是表現出一種「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⑩的審美意趣。如果我們對整個宋代書法審美理想作一次宏觀審視就可以發現這樣的事實,東坡的書法審美理想從他在宋代書壇上獨樹一幟、自成一家之後就對當世及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原因就在於東坡把書法藝術創造中主體的內省體驗、直覺、靈感、獨創精神等等提高到一個全新的位置,不再像唐人那樣處處以法度為美,而開始追求在「新意」與「法度」、「豪放」與「妙理」之間的聯繫與對立中所產生的和諧美。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東坡畢生追求的是一種相反相成的中和之美。這種中和之美是東坡審美理想上的最高境界,也是他哲學上的「天人境界」在美學上的映照。東坡的美學觀不僅成為古代書法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使他的書法的文化內蘊變得更深邃更博大了。

東坡的書法藝術之所以具有如此博大深厚的文化內蘊美,除了來源於他獨到的書法審美理想之外,我以為,它還應有如下的構成因素:首先,內蘊的博大深厚必然凝聚著書家對社會、對人生的看法,也必然融入書家的道德人品。在東坡坎坷的一生中,宦海的沉浮、生存的危機使得他對人生、對世界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是進是退、是升是落、是悲是喜,他都能既深於情內,又度於情外,表現為一種志節、一種沉毅、一種豁達。東坡十分強調書法與人品的關係,強調書家一定要重視人品修養。他說:「書有工拙,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東坡極推崇顏真卿:「顏魯公書,雄秀獨出,一變古法,已達到天下能事畢矣的程度。」?他這樣高度評價顏真卿,與魯公是封建士大夫忠義的典範不無關係。他甚至說:「古論書者,兼論其生平,苟非其人,雖工不貴也。」?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執著地對待人生、對待書藝的。

其次,內蘊的博大深厚是建立在堅實的傳統功力基礎之上的。東坡極其重視汲取前人的優秀筆法,錘鍊自己的筆墨技巧。他的門生黃庭堅對此有過一番闡述:「東坡道人少日學蘭亭,故其書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似柳誠懸。中歲喜學顏魯公、楊風子書,其合處不減李北海。」?由此可見,東坡於二王、顏真卿、柳公權、徐浩、李北海、楊凝式等名家書法都曾下過很大的功夫。東坡繼承傳統不是拘泥於形式的模仿,而是更注重追求其內在的精神氣質。正如朱熹所云:「東坡筆力雄健,不能居人後。故其臨帖,物色牝牡,不復可以形似較量,而其英氣逸韻,高視古人。」?東坡之所以達到如此高的水平,說明他對前人的用筆、結體、章法、氣韻都有著深刻的理解和領悟,並且能夠「取諸長處,總而成之」。

內蘊的博大深厚還應包含書家的字外學養。東坡於詩、詞、文、畫樣樣精通,且諸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現存有《東坡全集》100多卷,流傳2700多首詩、300多首詞以及許多優美的散文。他的詩淡雅輕快,其風神直抵陶淵明;他的詞清雄豪壯,是豪放詞風的「開山」;他的文隨意揮灑,渾涵光芒,被後人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畫法被人譽為「玉局法」,是「文湖畫派」的代表。正是有這樣豐厚的藝術學養做底蘊,使得東坡的書法能突破前人藩籬,自成風格。「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可以說,蘇軾將書法藝術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文人書法。歷代有不少人可以為文作詩,但不善書;有許多人能書能畫,卻不善詩文。而東坡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文章詩詞書畫俱佳的天才之一。多種藝術形式的相互補益,使他登上了一個難以迄及的歷史高度。

經過以上三個方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蘇書乃是主體全人格全襟抱醞釀而成的藝術精華,其中深含著東坡對人生終極價值的哲理困惑和詠嘆情調。雙重轉化的人格理想、豪曠沉雄的抒情性格、博大深厚的文化內蘊共同構建起東坡絢爛多採的書法世界,使其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富浪漫色彩的書法先驅之一。淡腴、散庄、沉逸、豐勁是東坡書法的特質,而這八個字本身就是相反的性質,但東坡恰恰完美地將它們調和在一起,創造了人間美的奇境。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台————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台。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書畫高清資料

名家訪談

經典專題

推薦展覽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詩詞聶紺弩七律精選
鑄山人物誌 | 石開 無冕的書畫行者
《中國書法報》《中國書法》雜誌金秋雅集 暨讀者、專家、媒體見面會在京舉行
徐建融:談「巨幅書法」現象

TAG:中國書法網 |

您可能感興趣

蘇東坡書法欣賞:《歸去來兮辭》卷
鄭燮書法欣賞:《東坡煙江疊嶂詩卷》
傳說中的「酒色財氣」詩,真是蘇東坡王安石和皇帝寫的嗎?
關東才子王光烈精通書法,書風近似蘇東坡、劉墉,曾與齊白石唱酬
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的書法也是「丑書」?
詩書禪意欣賞:《題西林壁》—東坡居士
沈尹默書法欣賞:行書《蘇東坡詩冊》
四姑娘山:她神秘的北坡和東坡美哭了!
蘇東坡書法為什麼是宋朝第一?
他能讀懂蘇東坡蒼涼的獨白?沈尹默臨摹《寒食帖》
何紹基書法欣賞:行書蘇東坡詩詞
匋齋舊藏《宋拓西樓蘇帖東坡書髓》
蘇東坡行書集字古詩17首,喜歡行書的書法愛好者必看!
蘇東坡行書《李太白仙詩卷》,放大就看個明明白白
中秋節想起蘇東坡,「三蘇」父子書法誰更強?
帶你走進蘇東坡的書法世界
蘇東坡楷書《醉翁亭記》,瀟洒縱橫,外柔內剛
清秀飄逸!東坡後世蘇伯衡書法題跋墨跡
王朝云:蘇東坡最後的紅顏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