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我希望你們以後是去做愛,而不是性交」 | 我在美國經歷性教育

「我希望你們以後是去做愛,而不是性交」 | 我在美國經歷性教育


文/施小璇(日報作者)





「美國人真的好Open。」看過美劇的人,多少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這個Open不僅體現在美國人性格上的開朗和思想上的開放,更體現在他們對性的態度上。


國人了解美國的性文化多是通過電影、電視上大尺度的火辣,那麼,美國的性文化真的是無遮無攔隨心所欲的嗎?在美國的學校里,在美國人的生活中,老師和家長是如何和孩子們討論性這些我們在國內往往閉口不談的話題的呢?




我想通過以下幾個點,讓你看到美國性教育的「一個面」,與你們分享我在美國感受到的性教育,體會到的性文化,以及學到的婚姻知識。



一場記憶猶新的演講:Making love instead of having sex







I want you guys, in the future, to make love instead of having sex.(我希望你們以後是去做愛,而不是性交)"Senora Olson站在我們面前,認真地說。


那是我在美國一所私立天主教高中讀senior時聽的一場演講,全校女孩圍桌而坐,安安靜靜。她話畢,我一怔,心裡湧起一陣感動。



我感動於美國老師開誠布公地和學生們談性。很多事情,例如性知識,如果不通過正確的途徑進行教育,年輕人要麼可能會誤解,要麼可能自己會通過「非正常」的途徑去了解——而這兩種後果又都不是我們所期望的。但一直以來國人較為保守,談性色變。於是,性教育在中國,往往落入一個「家長不願意提,學校不怎麼教,還指望孩子無師自通」的神奇境遇……


其實性知識和其他所有知識一樣,需要父母、老師以過來人的身份進行引導和指點。長輩們越是對性避而不談,晚輩們越是覺得這東西朦朦朧朧看不清、探不明,神秘兮兮。「反正也沒有一條明路,自己摸索唄。」路走著走著就容易跑偏了。我覺得教育應該是起引領作用,而不是用於亡羊補牢。



用科學的態度闡述這個生理話題,彼此都敞開心扉地去聊,你會發現其實不過如此。就像當Senora Olson說出「make love」「have sex」的時候,我並沒有臉紅心跳,而是在想,她想向女孩們傳達什麼信息:雖然從生理角度上,make love 和have sex是一回事,但當兩者被「…instead of…」聯繫在一起時,差異就顯而易見了。美國老師在性教育上的點到為止和智慧讓人讚歎。



一部電影:《Fifty Shades of Gray》







對的,我們還聊了這部火遍了大江南北但就是沒在國內放映的片子:《Fifty Shades ofGray(五十度灰)》。




電影引起熱議的那段時間,有同學直接問一男老師:「你(帶著你女朋友)看FiftyShades of Gray了沒?」




老師穩穩地接住了這個問題:「我覺得最近學校里都會談論這個話題。為了和你們有話聊,所以我去看了。」




「哦。」




然後老師就開始和同學們比較《五十度灰》電影和小說的區別以及兩者的優缺點:說電影沒有小說有張力,且激情戲也就那回事;談導演並沒有很成功的把原著演繹出來,編劇不給力……




你看,性教育不僅存在於正式的演講里,也會隨時出現在平時的聊天中。即使是一部18禁的電影,老師也可以張弛有度地去和學生聊起,因為老師對整個討論有宏觀把控:當我們在聊Fifty Shades ofGray的時候,我們終究在談電影,而不是18禁。所以學生也跟隨老師,把目光從電影宣傳噱頭轉向電影本身。性知識被老師深入淺出地提及,遊刃有餘地講解。這種潤物無聲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們借鑒。




然而我不僅沒有讀過小說,還在終於有時間去電影院的時候發現已經下了檔…...少了參與一次有意思的談話的機會...…so sad…...




一個現象:Teenage Pregnancy








Teenage pregnancy(也簡稱Teen Pregnancy),維基百科解釋為「一種女性在分娩時還未滿二十周歲的懷孕現象」,簡而言之就是青少年懷孕現象。




在美國的第一年我就讀於美國中部一所公立高中,讀Junior。見到第一位挺著七個月的大肚子背著書包的女生時,我目瞪口呆,美國的性開放就這麼赤裸裸的暴露在我面前。不過見多了也就淡定了……之後在舞會上踢到避孕套也就沒那麼緊張了。




青少年懷孕是一個在美國公立高中不難見到的現象。這個現象漂洋過海到了國內,飽受家長詬病,變成了美國無尺度的開放、對性的毫無束縛的配圖。開放似乎變成了貶義詞,「約」等於「糜爛」。但如果真正走進美國,你會發現無論是家長,學校,還是學生,對於青少年懷孕這個問題還是持否定態度的。




比如,我在美國第一家Homestay的房東阿姨坦言:「如果我女兒跟我說她懷孕了,我會非常震驚。」滿身刺青的男孩和懷孕的年輕女孩都是weird and stupid(又怪又傻);比如私立天主教學校的校規也明確指出女生懷孕會被勒令退學,且那裡的學生也普遍認為青少年懷孕是一件不理智的行為。




在道德基準相似的情況下,中美開放程度的差異源於美國的多元化。美國無他國可媲美的多元性導致太多非主流群體的存在,也孕育出美國獨有的驚人的包容度:「存在即合理。」老美的口頭禪也完全體現了他們的價值觀:Don』t judge。話說,青少年懷孕現象在國內其實也並不少見,只不過我們對其嗤之以鼻,鄙視打壓,並邊緣化這個問題。




由此可見,中西文化差異固然存在;但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全世界都一樣。




一個問題: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








這是一個神奇的問題,全世界的孩子都在問。父母想要回答得當,不僅要觀念開放,還需要技巧。




和Davis女士聊起這個話題時,我們都興緻勃勃。她畢業於美國西北大學,育有六個子女,是我在美國高中學習階段的第二個住家。 我說了幾個中國父母常給的答案:「從垃圾桶里撿的」,「路上找到的」。Davis女士哈哈大笑:「我們也有家長這麼說,比如『你是從沃爾瑪買回來的』。」




「但是我小時候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媽就很直接地告訴我,你是從媽媽的肚子里來的。」



「這是一個很難能可貴的答案。」Davis女士笑著說,「其實孩子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想要的只是一個很簡單的答案。就像你媽媽說的那樣——「從肚子里來的」——就夠了。但父母會想得很複雜,從而導致這個問題尷尬得不好解釋。」




「那您當時是怎麼向您的孩子們解釋這個問題的呢?」我忍不住,還是小心翼翼地問了。




「我根據他們不同的年齡段準備了不同的答案。我想好的所有答案都是他們完全可以聽懂的,清晰簡單的那種回答…」



「…但是六個娃沒有一個娃問過我這個問題…我答案都準備好了…居然沒一個人問…真是的…」



這個問題應該是家長對孩子進行性啟蒙教育絕佳的切入點。有關性及兩性的話題並不是非要等到青春期才提起,而是從小就需要與孩子適當溝通。家長要用科學的態度對待性啟蒙這件事,認真不敷衍地對待孩子的每一次發問。






一堂婚姻課:婚後要不要孩子?








婚姻課,國內高中不見得有開設,大學裡相關課程也鮮有聽聞。但是婚姻作為大多數人一生中都會經歷的一件大事,難道沒有了解學習的必要嘛?




答案是肯定需要學習的。錢該如何管理?怎麼分配?孩子怎麼教育?這些問題與其等到婚後讓人毫無頭緒焦頭爛額,甚至成為婚變的導火索,為什麼不未雨綢繆呢?



高中的最後一個學期,宗教課上聊婚姻,課本上寫滿了有關婚姻的方方面面。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聽起來很簡單的問題:婚後要不要孩子?



「當你想著『改變』的時候,不要想著別人怎麼改變,要想著自己怎麼改變。很多情侶婚前在要不要孩子方面就有歧義,但是爭執漸漸淡於『婚後就好了』,『婚後別人都要孩子,她/他也會自然而然同意要孩子的吧』這樣的想法。」



「結婚不是洗腦,說簡單點,它只是一個儀式。所以不要認為別人的改變是理所當然、自然而然的。」老師這樣解讀。



從常見婚姻問題的解決辦法中提煉出一個思維模式,這樣不拘泥於瑣碎問題的婚姻課真的是既有意思又難能可貴。




性在美國並不是一條脫了韁的野馬,這和我們從電影、美劇上接收到的信息似乎有所差池。藝術固然來源於現實,但並不是現實的一面鏡子。所以吶,希望大家不要窺斑見豹,要全方位多維度地去了解一個真實的美國。



以上是我基於在美國兩年的學習生活,對美國性教育和婚姻教育的觀察和感悟,希望它能讓你對美國多一分了解。



由於年齡關係,本文的側重點和視角有一定局限性。不過,身在美國留學的我們一定要學會保護自己,畢竟性教育最重要的還是對自己負責任,不讓遠在國內的父母擔心,也不讓自己面對性的時候丟失分寸。





近期熱門文章





如果這就是川普上台後的美國,那還真的挺恐怖的 | 種族仇恨在蠢蠢欲動




特朗普當選,加州人民不幹了,要鬧獨立 | 一場要分裂美國的大選




爸爸要當總統了,可我卻困的不行要睡了 | 你被川普小兒子圈粉了嗎?




她將是史上最美的「美國公主」,多少人因為特朗普女兒而投票給他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自由的美國,但是這些事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
去美國前,我覺得你有必要做足以下功課
我還是我:美國父親講述自己變性後的生活
我在美國約會了一個美國白人,可是他的父母不同意我們在一起?
我還是我:美國父親講述變性後生活
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現實版美國最感人的愛情故事
你以為你以為的美國經濟就是你以為的嗎?
美國資本夢寐以求的事情,是讓你幫它打劫你自己
馬云:讓美國理解我們不是很容易
中國人總說美國老人不給兒女看孩子,我能舉一堆例子來反駁,問題是為什麼我們這麼容易相信這些?
美國真正能威脅中國的是什麼?既不是航母也不是轟炸機
哪些事情在美國可以做,但很難想像在中國做?
到美國後,新移民都必須經歷的那些衰事兒!敢說你沒有?
美國女子監獄:她們也是人,也有性要求!
來看看美國孩子的家務清單,你是不是太寵孩子了?
在美國生病了——沒有媽媽我們要怎麼辦?
種草啦!去了美國之後,你們最愛的牌子是不是這些?
如果有一天你回國了,美國的哪些美食是你想念的?
當年不願承認自己是懦夫的美國人是這樣裝的
看美國孩子的獨立性是怎樣培養的,你贊同中還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