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別逼我,我不想和他們講話。」

「別逼我,我不想和他們講話。」

內向害羞的你,是否也曾經因為自己的性格而感到極度困擾?


不喜歡社交活動,容易尷尬和緊張,當隻身一人身處陌生環境中的時候,會感到焦慮和無所適從。你生來如此,父母擔心這樣的性格會讓你「步入社會之後吃大虧」。他們可能會把你嚴絲合縫地保護起來,也可能為了「鍛煉你」,強行把你推到聚光燈下,讓你當眾講話或才藝展示。但這樣的經歷讓社交對於你來說更加艱難,工作中那些不得不參與的社交場合再次把你逼入死胡同,只能苦苦掙扎……


擁有「羞怯」性格的你並不孤單,害羞並不是問題,而是你天性中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否認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與關心。但父母不恰當的保護措施,有時只能讓事情變得更糟糕。

這樣的性格讓你遭遇了哪些難題?你有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緩解焦慮?童年時期不愉快的經歷和父母的一些要求,是否依舊讓你如鯁在喉,感到無法釋懷?


歡迎你在評論里,和我們分享這些故事。


一些研究已經將兒童的「行為抑制」(behavioral inhibition)——害羞及對陌生情境的極端謹慎——與將來更高的焦慮障礙發病率聯繫在了一起。而有研究表明,父母那想要保護害羞孩子的迫切衝動,可能只是火上澆油。


不過,心理學家和兒童發展專家也想出了辦法為害羞的小孩提供幫助。來自紐約大學的心理學家桑迪·麥克洛里(Sandee McClowry)認為,關鍵是在不試圖改變孩子根本天性的前提下鼓勵他們走出自己舒適區。

「對孩子的接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麥克羅伊說。


羞怯和它的結果


「羞怯」在心理學領域,有著屬於自己的定義。它是一種逃避社交場合,且在進行社交互動時感到尷尬、緊張的傾向。研究羞怯的科學家常常用更為廣義的「行為抑制」來描述與人交往和身處陌生情境時會感到害羞、焦慮的孩子。

「別逼我,我不想和他們講話。」 點擊播放 GIF/322K


內向害羞的人也被稱作「壁花」(wallflower)。他們常常具有社會交際的能力,卻感到自己應該保持沉默。圖片來源:《壁花少年》


羞怯是孩子氣質的一部分。心理學家們發現,害羞是一個持久穩固的特徵。在一項1988年的發表的研究中,研究者們對比了對同一組兒童4歲和7歲半時進行的觀察。在4歲時表現靦腆的孩子,在7歲時的表現與原來基本一致,而外向的孩子仍保持著外向的表現 。


但其他的研究告訴我們,這種「羞怯」的個性還會導致其他後果:另一項研究使用了1920年代末生人的數據,它發現比起那些在童年時期更外向的男性,童年時期表現害羞的男性將來娶妻生子的可能性更低,而且通常有著更不穩定的工作。而比起外向的女性,害羞的女性則更有可能結婚、生子和待在家裡。


因為性別分工的改變,這個研究放在今時今日可能會獲得不同的結果。但這個研究的結果強調,通過人們所做的選擇和所抓住的機會在緩慢積累,他們的氣質類型能夠改變他們生命的軌跡。

「別逼我,我不想和他們講話。」


圖片來源:Huffington Post?


更令人擔憂的是,行為抑制還可能和未來的焦慮障礙聯繫在一起。一篇於2012年發表在《美國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病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上的元分析發現,和行為抑制水平低的兒童相比,行為抑制水平最高的兒童以後患社交焦慮障礙的幾率高了超過7倍。研究者們寫道,約有15%的兒童表現出極高的行為抑制水平,而其中約有一半在將來會患上社交焦慮障礙。


「在社會中,表現外向,有能力大膽說話和口頭表達思想往往被賦予很高的價值。」心理學家李秀赫(Soo Hyun Rhee)說。她來自科羅拉多大學,研究方向是兒童的氣質類型與未來他們的精神健康問題之間的聯繫。她表示,害羞的孩子可能會在學校和其他場合受到忽視。

預防問題


對於那些極度害羞的孩子,美國心理學協會建議尋求專業的幫助。治療師可以幫助孩子(甚至是成人)想辦法應對他們的焦慮,或選擇符合他們氣質類型的活動。

「別逼我,我不想和他們講話。」



圖片來源:Odyssey


想要保護一個在陌生場合中遭遇挑戰的孩子是件自然的事,但研究者們反對過度的保護。今年8月發表在《性格研究期刊》(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們追蹤了一組3歲的孩子,一直到他們長到6歲。研究結果表明,如果照料者過度保護害羞小孩的話,那些在3歲行為抑制水平高的小孩更有可能在6歲時維持這種高水平的行為抑制。


「那些過度保護孩子的父母會造成很大的傷害。」麥克洛里說道。她認為,父母的目標應該是達成一種平衡。學會給孩子的經歷提供「支架」,可能是對孩子有裨益的一種教育方法。


在教育學中,「支架式教育」 (scaffolding)指的是在一開始提供更多的支持幫助,然後逐漸讓學生變得獨立起來的教育方法。「支架式」的策略能幫助害羞的孩子變得更友善。

「別逼我,我不想和他們講話。」



通過支架式教育幫助害羞的孩子實現目標。圖片來源:Gavan Watson/flickr.com


「作為父母,你得一小步一小步地來,循序漸進,並採取大量的獎懲措施。」麥克洛里說,如果孩子想參加夏令營,但又害怕在外頭過夜,父母可以試著讓其他小孩來自己家裡睡一晚,然後把難度提升到讓孩子去奶奶家睡一晚。


父母應該在搭「支架」的全程中注意孩子的舒適程度,如果孩子達到極限了,也要向孩子表現出自己的接受和理解。麥克洛里認為,父母可以和孩子全程保持語言溝通,對年齡稍長的孩子尤其如此。在溝通時可以提及的話題有:孩子感覺怎麼樣,什麼能讓他們感覺好些,他們事後覺得有什麼是當初應該做卻又沒做的,等等。

「別逼我,我不想和他們講話。」



《馬男波傑克》里冷漠,直接,不顧兒子感受的母親 圖片來源:影視截圖


個性羞怯不是不可解的謎題。對孩子的需求敏感,且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溫暖的育兒方式,也許可以幫助打破羞怯和潛在心理健康問題的聯繫。一項發表於2014年的研究發現,如果孩子與照料者形成了「安全型依戀關係」(secure attachment),小時候的羞怯就不會與將來患焦慮症的高風險有關聯。


「安全型依戀關係」指的是這樣一種撫育關係:孩子能輕鬆隨意地探索世界,而且知道自己只要需要,就可以回到照料者處獲得安慰。


傳播關於羞怯的知識


麥克洛里和她的同事們開展了一個名為「洞悉孩子的氣質類型」(INSIGHTS into Children s Temperament)的校園項目。這個項目的目標是把與羞怯相關的知識帶進校園。


麥克洛里說,第一步是幫助老師和父母意識到有些孩子是害羞的,因為這些孩子沉默時,他們身上的問題就很容易被忽視。此項目還鼓勵參與者重新認識羞怯——不將它看作是一個問題,而是將其視作人天性中的一部分


研究者們通過布偶戲的形式告訴孩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氣質類型。這能幫助孩子們理解為什麼其他孩子面對同樣的事情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這些布偶的名字也不是亂起的:麥克洛里和她的同事們從一項對883名學齡兒童的研究中獲取了統計數據,來塑造這些布偶角色。對於害羞的孩子,研究者們推薦了幾個能用來驅使自己突破舒適區的策略。

「別逼我,我不想和他們講話。」



麥克洛里和用於教育孩子的布偶。從左往右:工作勤奮的「勤勤」,待人友善的「善善」,小心謹慎的「慎慎」和脾氣暴躁的「躁躁」。圖片來源:academicminute.org


「這個項目的目標是給害羞的孩子們提供支持,讓他們在這些壓力大的場合中變得有社交能力。」麥克洛里說道。她指出,這種支持能夠幫助規避焦慮和抑鬱的風險。被隨機分配參與這個項目的學生中,所有人都在學術能力上有所提升,而害羞的小孩在這方面獲益最大。研究者們寫道,這是個重要的發現,因為許多研究表明,害羞小孩在學業上會比外向小孩遭遇更多的挑戰。


這個問題的部分成因可能只在於害羞小孩不喜歡外露自己懂的東西。在2014年一項關於害羞兒童的研究中,李秀赫和同事們發現行為抑制水平高的孩子們其實完全能理解語言,但開口說話的可能性卻比起外向的小孩要小得多。李秀赫認為,我們可以從中學到,老師和其他教育工作者需要想方設法讓害羞小孩的才能得以展現。


「這已經讓我變成了一個對害羞或內向的人更加敏感的教授。我會給他們提供其他機會,比如增加書面作業等,以展示他們學懂了。」李秀赫說。


內向性格是你與生俱來的一部分,不應該被當成缺陷來對待。來自專業人員的幫助和紓解,親人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都能讓那些難熬的情況變得更好。


請一定要記住,羞怯的個性不是你的錯,你無需為此忍受煎熬。


如果你有任何因為害羞而導致的難題,遭遇過一些令你難過,無法釋懷的經歷,包括父母的影響,身邊人的看法,都可以在評論里寫出來,告訴果殼。我們會閱讀每一條評論,將那些令人動容的故事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


果殼網


ID:Guokr42


中二病究竟有沒有得治?


密集恐懼症真的「只是矯情」?


不相干的東西嚴絲合縫拼在一起就覺得爽,是強迫症嗎?


你有病?沒事~ 果殼有葯呀!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別逼我,我不想和他們講話。」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網 的精彩文章:

奧義:封印可樂君的能量大法!
想知道咯吱為何會讓人發笑的科學家們,去…咯吱了老鼠……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兩個……是啥?
為什麼……相片里的人竟然在直勾勾地盯著我!
熊貓該哭了,原來這麼多年我們都給它喂錯了奶!

TAG:果殼網 |

您可能感興趣

表要問我,我也聽不懂他們說什麼。
我不想談戀愛,他們都照顧不好我
「不想談戀愛,他們都照顧不好我」
不想談戀愛,他們都照顧不好我
這些人我真是醉了,除了指著他們大笑,我想不出別的了!
我真的快看不下去,我真想抽死他們
真讓我想不通,為何他們有那麼多感應?
看到他們,你還說自己不相信真愛嗎?
我媽根本配不上我爸,我好想他們離婚!
如果有人對你說了這些不明所以的話,他們的意思其實是「我愛你」
他們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樣!我不會放棄!
被子這是怎麼回事,他們說是不小心把飯灑在上面了,反正我不信!
我就想知道他們是怎麼聚到一起的?你們能告訴我嗎?
我們哭,他們傷心,我們笑,他們高興
想瘦身的人都應該聽聽他們的故事:這是曾經的你,也是未來的你!
我們都只是無數次的幻想,而他們卻真的做了
我們不努力,他們怎麼辦?
當他不愛你時,他們是如何忽悠你的!
腦洞漫畫:我就是想嚇唬下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