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袁世凱費勁心機擴大中國領土,難道他不偉大嗎?

袁世凱費勁心機擴大中國領土,難道他不偉大嗎?

中國歷史上和周邊國家所謂的藩屬國制度是這樣子的:周邊國家要向中國「稱藩納貢」;受中國的冊封,並由中國賜予印璽。而實際上這種宗藩關係只是維繫中國和周邊各國友好關係的一種形式,並不具有統治和被統治的實質性內容。



袁世凱費勁心機擴大中國領土,難道他不偉大嗎?


包括藩屬國的鼎盛時期清朝地圖


屬國的設置始於戰國,如秦兵器銘文中已有屬邦一詞。漢避漢高祖劉邦諱而改稱屬國。據《漢書》卷6《武帝本紀》記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並將其眾合四萬餘人來降,置五屬國以處之。以其地為武威、酒泉郡」。《漢書》卷6《武帝本紀》顏師古注曰:「凡言屬國者,存其國號而屬漢朝,故曰屬國。」《後漢書》卷118《職官志?百官五》又雲:「屬國,分郡離遠縣置之,如郡差小,置本郡名。」


可是這種藩屬國制度最早是在戰國秦漢時期出現,最早被記錄在史書上的屬國是一些來降的匈奴人,然後漢朝在武威酒泉一帶為他們設置了「國家」,這些「國家」成為了當時中華帝國的屬國。


而從上面的地圖可以看出,在清朝鼎盛時期,中華帝國作為亞洲唯一的超級大國,擁有著眾多的屬國,可能地圖照片太小,大家看不清上面的文字,在這我大概說下當時中國都有哪些屬國吧。


袁世凱費勁心機擴大中國領土,難道他不偉大嗎?



主要有朝鮮、琉球、越南、蘇祿(今菲律賓的蘇祿群島)、緬甸、南掌(今寮國)、暹羅(今泰國)、浩罕(位於中亞地區,烏茲別克人建立)、阿富汗、尼泊爾、蘭芳共和國(亦有說是南方共和國,是華人所創立的第一個共和國。該國在加里曼丹島上)等等……


那麼這些曾經的中國藩屬國,誰是最後脫離和中華帝國的藩屬關係的呢?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國家竟然是西南小國尼泊爾。


咱們先來看看其他藩屬國是怎麼一個個脫離和中國的藩屬關係的。

朝鮮是甲午戰爭,清軍戰敗,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確認朝鮮「獨立」,清朝與朝鮮的宗藩關係結束。


琉球是1879年3月,日本政府派兵佔領琉球,3月30日正式宣布琉球為沖繩縣。當時琉球國有派使者到中國人尋求支援,但是沒得到回應,然後琉球就變成了現在的「日本沖繩」,不過二戰中《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規定日本必須放棄侵略所得土地,只能保留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琉球群島並不屬於日本領土,所以琉球地位至今未定,琉球境內尋求獨立的聲音也一直不斷。


越南是1885年6月,中法正式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中法新約》),清政府承認了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放棄了對越南的宗主權。


蘇祿是1851年,西班牙侵佔和樂島,清朝與蘇祿王國的交往遂告中斷。


緬甸是1886年7月,中英兩國在北京簽訂了《緬甸條款》,清政府承認了英國在緬甸的特權,英國同意緬甸每屆十年「循例」向中國「呈進方物」。清政府雖然達到了使英國「勿阻朝貢」的談判要求,但實際上清朝與緬甸的宗藩關係已不復存在。

南掌是1893年,南掌的琅勃拉邦淪為法國的「保護國」,清朝與南掌的宗落關係也告終結。


暹羅是1855年,英國代表、香港總督鮑林強迫暹羅簽訂了《英暹通商條約》、(《鮑林條約》),此後法美德意等國也紛紛效法英國,強迫暹羅簽訂了類似的條約。暹羅淪為了西方殖民國家的半殖民地,與清朝的宗蕃關係也漸告結束。


浩罕是1876年,沙俄吞併浩罕國,置費爾干省。浩罕與清朝的宗藩關係也就不復存在。


阿富汗是1878年,英國佔領阿富汗,清朝與阿富汗的交往遂告中斷。

蘭芳共和國是公元1884年,荷蘭入侵蘭芳共和國,蘭芳共和國雖進行了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其殘餘勢力逃至蘇門答臘。不過,由於仍害怕清政府作出反應,荷蘭並未公開宣稱已佔領蘭芳地區,而是另立了一個傀儡以便進行統治。直到西元1912年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後,荷蘭才正式宣布對蘭芳地區的佔領。蘭芳共和國自立國至滅亡,共經歷一百多年。


最後再來說說尼泊爾。



袁世凱費勁心機擴大中國領土,難道他不偉大嗎?



尼泊爾與中國之間曾有不愉快的經歷。


1769年,廓爾喀人征服了尼泊爾的瑪拉王朝,建立起了沙阿王朝。尚武的廓爾喀人在統一尼泊爾過程中不斷征戰,領土不斷擴張,鼎盛時期領土面積約為今天尼泊爾面積的三倍。軍事上的一系列勝利讓廓爾喀人的野心大大膨脹,企圖染指我國西藏。


1788年和1791年,廓爾喀侵略軍兩次入侵西藏,達賴和班禪相繼向乾隆皇帝求援。乾隆聞訊後急調大將軍福康安率1萬多名清軍收復失地。結果清軍「六戰六捷,殺敵四千,收復後藏」,並乘勝打過喜馬拉雅山,兵臨加德滿都城下。絕望中的廓爾喀國王不得不求和,表示願意臣服清朝,永不再進入西藏。此後兩國再未交兵。


清前期,拉達克、哲孟雄、不丹等喜馬拉雅山外諸國皆為中國藩屬。後英印展開對這些國家的兼并和侵略,諸國紛紛向中國告急。但其文報中將英印稱為「披楞」,昏聵閉塞的清王朝竟然不知道「披楞」就是英國,以為是一個什麼遠方的小國,而沒有予以理會。


拉達克、哲孟雄、不丹等喜馬拉雅山外諸國相繼淪英,英國進一步將侵略矛頭指向中國西藏和尼泊爾。此時的清王朝已對國際形勢有了明確了解,制定了結好尼泊爾、維護其藩屬地位以遏制英印侵略和政策。尼泊爾也懲於南麓諸國相繼淪亡的殷鑒,積極維護和中國的關係。


中尼的宗藩關係從國際法上大大延緩了英印侵略尼泊爾的進度,對我國西藏也是一種很現實的保護。太平天國起義運動爆發,尼泊爾曾上書清廷要求出兵攜帶大炮到中國內地助剿,被清廷婉拒。


民國建立後,袁世凱曾想邀請尼泊爾加入五族共和,可惜尼泊爾當時已為英印所控制,再加上尼泊爾效忠的是清朝,當時清朝滅亡了,他們便不承認和中國是藩屬關係了。而袁世凱邀請尼泊爾加入五族共和,其實意思就是想將尼泊爾納入中國的直接統治。


對了所謂的「五族共和」是指:民國成立初期的政治口號。這一原則強調了在中國的五大族群和諧相處。中華民國以五色旗作為國旗,分別代表漢族(紅);滿族(黃);蒙古族(藍);信仰伊斯蘭的諸多民族(白);藏族(黑)。其中」回族「泛指內地回民和新疆境內說突厥語系語言的諸多穆斯林民族,包括維吾爾,哈薩克族等。清朝曾將新疆稱為回疆。五族共和源自清末立憲運動的「五族大同」。


早在清朝時,立憲派就提出了「漢滿人民平等,統合滿、漢、蒙、回、藏為一大國民」為宗旨,宣傳「五族大同」。1912年底,由內蒙古喀拉沁旗的巴達爾胡倡導,在北京創辦了《蒙文大同報》,主旨為宣揚「五族共和」、「五族大同」。五族大同是清末立憲派的主流,包括梁啟超等皆支持此思想。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發表《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第一次提出了「五族共和」論:「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方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對武昌起義後十數行省先後宣布獨立也作了說明:「所謂獨立,對於清廷為脫離,對於各省為聯合,蒙古、西藏,意亦如此,行動既一,決無歧趨,樞機成於中央,斯經緯周於四至,是曰領土之統一。」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野史 的精彩文章:

揭秘歷史唯一「白種人」?他們崇拜雄鷹,顏值爆表?
歷史上竟有比五馬分屍還血腥的刑罰?真是太殘忍!
二戰中,日軍的陸軍真的「很弱嗎」?
中國兩千年,「明君最多的朝代」竟非它莫屬?
隋朝曾舉國信仰一種」邪神「,武則天竟因畏懼遷都?

TAG:野史 |

您可能感興趣

這個國家領土比中國還大,士兵自由散漫卻絲毫不擔心國防壓力,連美國都拿它沒轍!
領土比中國還大 卻絲毫不擔心國防壓力,就連美國都拿它沒轍
捍衛領土主權,解放軍決心很大!
中國古代皇帝為何不熱衷於擴張領土?
南極越來越綠!這是大國搶領土的機會,還是世界災難的開始?
為什麼說韓國對中國領土暗藏巨大野心?
中國一鄰國趁亂攫取中國領土,中國某皇帝太大度,痛失收復機會!
領土比中國還大:卻死活不願意加強國防,美國都拿它沒轍
被義大利包圍的國家,沒有自己的領土,中國不承認他是主權國家
中國眼看要丟失一大片領土,李鴻章主張:主動放棄
中國曾經的領土,永遠也回不來了
這些國家分裂我國大範圍疆土,致使我國領土到現在都不完整!
中國領土為何長期駐紮一支外國精兵?真相讓人恍然大悟
中國善戰不好戰,日本好戰,為何領土卻不大?
有人問中國古代軍力為何很弱,老外吐槽:那麼大領土撿的?
菲律賓在古時就想成為中國領土,國王不想當了,慘遭乾隆拒絕
韓國網民爭論:為何歷史上中國領土小韓國領土大?這一點有些意外
領土只有中國一個省大,卻稱自己大帝國,還策劃侵佔中國國土!
與俄羅斯不相伯仲的亞洲國,為何總統去自己領土還請示別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