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新一點
2000年左右,《新周刊》雜誌社成立了「知道分子圖書工作室」,開始出版語錄、精選集等圖書。這些圖書不僅僅是往期《新周刊》的精選,它們還創造了許多人們耳熟能詳的流行語,比如「我的故鄉在80年代」、「口述史」和「語錄」,現任《新周刊》執行總編陳艷濤曾說:「這些可能是《新周刊》在雜誌之外我們意想不到的一種延伸。」
2016年開始步入尾聲,《新周刊》即將邁入第21個年頭,是時候對過往的20年做一個總結了。新書《一本雜誌和一個時代的體溫》現已上市。我們精心挑選了《新周刊》這20年最具代表性的文章和珍貴的圖像,為你們獻上一塊屬於這個時代的切片。
搶鮮
上卷目錄
中卷目錄
下卷目錄
一本雜誌和一個時代的體溫。
前言
文 / 陳艷濤 《新周刊》執行總編
我們的改變,是為了走得更遠
今年《新周刊》20歲。我們老了,但《新周刊》永遠年輕。
20年里,《新周刊》不變的,是勇氣和正直。它用敏銳的觸覺,用直指人心的話語,用鋒利的評點方式,對時代、對社會、對城市、對男女關係、對生活方式進行風暴式的解讀和提煉。
20年里,《新周刊》不變的,是敏感和銳利。它拒絕中庸溫吞,鄙視急功近利,遠離人云亦云,刺激著中國文化和公共生活向前走。
20年里,《新周刊》不變的,是格調和趣味。在一個社會文化浮躁粗鄙的時代,品質和腔調更加凸顯出價值。在喧囂華麗的大時代,寧靜樸實的小日子更讓人珍惜。
20年里,《新周刊》在變。
2016年8月20日晚上,《新周刊》創刊二十周年慶典在北京舉行。
2014年,《新周刊》的定位從「最新銳的時事生活周刊」轉變為「最新銳的生活方式周刊」。從一個特立獨行的社會批判者,變成一個現代生活文明的倡導者。
在一個狂熱而又迷茫的時代,我們希望能回到常識、回到生活本身,探索優化生活方式之道;在一個急功近利的時代,我們希望能靜下來、慢下來,去品嘗生活的深意和質感。
20年里,新新中國的背景,也打造著新新周刊。春江水暖、陰晴圓缺、起落沉浮,都是《新周刊》的布景和底色。看戲的是我們,上台的,也是我們。
20年,一本雜誌,提煉著一個社會的主線,書寫出一種生活的宣言,測量著一個時代的體溫。
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新一點。
我們所有的改變,都是為了未來,我們和你們,風景更好,走得更遠。
※《紅樓夢》里的詩意,《金瓶梅》里的肉慾
※北上廣,請不要讓我們當你的備胎!
※為什麼日本男人普遍有戀母情結?
※當下中國的12種孤獨
※幹了這三碗毒藥,下輩子還做中國人
TAG:新周刊 |
※它為人們奉獻一生,要的只是我們的一點尊重
※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為我們那時心中的風箏
※只要有愛 我們都可以在一起,我也要這樣的愛情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明天會使我們所有人大吃一驚
※新的一年我們要玩個大的,就問你來不來
※在一起的不要輕易放手,沒有在一起的要堅信最好的正在等著我們
※陪我們到最後的,不一定是喜歡的那個人
※我們那麼努力,就是為了能上班自由點
※我還愛著你,只是我們再也不能在一起了
※其實他們都沒有整容,是我們都瞎了!
※我們來了所有人都在漲粉,她卻掉粉,只能怪自己了!
※我們需要的,只是一份成長的動力
※他們無悔的耕耘,只是為了,只是為了收穫我們的成長
※想你是真的,如果你是有錢的,我們還是有緣的
※發酵食物太有趣了!我們一不小心研究了一整年,還做了一本書,看上去有點腐,其實……
※更多時候,我們是因為自身的缺陷,才去喜歡一個人
※我們,是不是就這樣散了
※也許我們愛上一個人,並不是因為他有多麼完美
※把水果煮一下,你會發現,原來我們都傻了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