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莊子: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

莊子: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

莊子: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 點擊播放 GIF/2046K


莊子: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


哲學是智慧的碰撞。莊子這種具有大智慧的人無疑具有很高的哲學境界。莊子的「道」,就是尊重自然、回歸自然,尊重萬物眾生平等。在與自然和諧相處中,才能其樂融融,感覺天人合一的和諧。


莊子把自己崇高的哲學境界融入到人生觀中。莊子養生之道表現在生活態度上,他順應自然,追求絕對的自由。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以喜悅之身,養喜悅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義準則。所謂快樂,不是財富多而是慾望少。做人,人品為先,才能為次;做事,明理為先,勤奮為次。人生要學會平和心,喜樂心,慈悲心。

莊子: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


如果把孔子稱為聖人,那麼就該把莊子稱為神人。他的神體現在,莊子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中去,彷彿與天地融為一體。他順應自然,尊重萬物的變化;他堅持人的本性,尊重人的自然屬性,追求自由自在、超然物外的生活。他有著寧靜、平和的心態,在名利和貪慾面前,他不屑一顧。


莊子云:人之養生亦當如是,游於空虛之境,順乎自然之理。心境平和、從容自得、處世曠達,唯有如此,才能實現現代人所說的「精神系統的健康是人長壽的首要條件」。要達到「精神系統的健康」,莊子特彆強調要保持平常心、涵養自制力。

莊子: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


莊子富有哲學意味的人生觀中包含著,他所追求的自由的人生體現在:順應自然、崇尚自由,他在追求的自律的人生體現在:堅持人的本性、淡泊名利、抵制貪慾。莊子的人生觀是外化而內不化,意思是不受外部變化萬千的物質世界的影響,而內心有所堅持,否則將會被紛繁複雜的外部世界所干擾。安定的身心,不受外部世界的影響,堅持內心的同時,做到對社會的順應通達。


在《莊子》的《養生主》中提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意思是: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必然疲憊不堪!既然知道這一點,還要去追求知識,會更加疲憊不堪!做好事不追求名利,做世俗認為的惡不要遭到刑戮之害,做事順應自然,就可以明哲保身,可以修身養性,可以高壽善終。

莊子: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



「庖丁解牛」是莊子所講的故事中大家最耳熟能詳的一個,莊子這個故事不是講如何殺牛,他最根本目的是表達自己的養生觀念。「庖丁解牛」這個典故來自莊子的名篇《養生主》。這是一篇談養生之道的文章。「養生主"意思就是養生的要領。莊子認為,養生之道重在順應自然,忘卻情感,不為外物所滯。在這篇文章一開始,莊子就講了「緣督以為經」的原則,也就是說秉承事物中虛之道,順應自然的變化與發展。順天道而從之,這是莊子養生觀念的核心。

莊子說: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中,至矣。(《人間世》)意思是:順著萬物的自然狀態,讓心神自在遨遊;把一切寄託於不得已,由此涵養內在自我;這就是自處的最高原則。可見,人的內在自我,即人的心神或心靈,是需要養,並且是能夠游的。真正的游是逍遙之游,不受時空及各種條件的限制,做到無待(《逍遙遊》)。人若能夠無待,才有真正的自由。

莊子: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



在莊子看來,人生原本是自然的產物,沒有什麼追求。後來隨著智能的開啟,人有了自我意識,懂得了維護自己的生存。要活下去,自然就要有衣食住行;因要有衣食住行,自然就要有相應的條件;要想擁有相應的條件,自然就不能不勞作,自然就不能不攝取。所以,勞作、攝取,取得自己需要的種種利益,維護自己的生存,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是人生本能的再現。莊子認為,人一旦有了私慾,就會走向墮落。一是私慾是沒有止境的,它使人變得貪得無厭;二是私慾引起紛爭,使人世變得永無安寧。

《莊子讓玉》篇中寫道:不能自勝而強不從者,此之為重傷者也。意思是說,不能剋制自己消極的情緒,而又硬去不順從自我感情,錯誤的觀念就會和良知相抵牾,反而平添了內心的煩惱,最易造成自傷。因而莊子告誡人們:一個人猶豫不決是最容易引出苦惱的。應在深思熟慮的基礎上早做決斷,才能避免精神上的

莊子: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



莊子曾說: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栗,舍之則悲,而一無所鑒,以窺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


私慾最大的表現就是對財富的追求。在莊子看來,人生在世,雖然不能沒有財富,但財富多了也沒用。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消費也是有限的。辛辛苦苦,煞費苦心,巧於心計,一輩子不得休閑,不如順其自然來得自在。

莊子: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



在莊子看來,求富與求爵、求權的人都一樣,得到了則害怕,因為唯恐失去;放棄則又捨不得,因為這是他們心中之所求。這樣的人不能從前人的愁苦中得到借鑒,看不透他們所孜孜以求的到底是什麼東西,於是只好忍受愁苦的熬煎了。莊子把這樣的人稱為天之戮民,意謂受自然規律懲罰的人。


莊子曾講了一個無足與知和議富貴的寓言故事,用以表述他的觀點。故事中的無足,代表貪財無厭之人;知和,代表明曉和諧之人。二人各抒已見,討論如何看待富貴的問題。莊子勸導人們滅私心,除利慾,見素抱樸,回歸本性,那是因為他對於私心和利慾的危害有著透徹的認識。在他看來,私心和利慾是落入罪惡深淵的陷阱。

莊子: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



在兩千多年前的莊子有這樣明智的見解,對後人應該是一筆不菲的財富,在莊子理智的規勸中,人們應該體會到什麼才是最可貴的,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哲人的警言仍在,可物慾的誘惑也仍在。在世人的眼裡,人世之間,百姓之上,爵位為貴。而在莊子眼裡則不然。在莊子看來,做官與不做官,都無可無不可,順其自然。而且,在莊子看來,這種富貴與他所珍視的自由相比,那實在是不值得一提。

莊子: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



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以喜悅之身,養喜悅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義準則。所謂快樂,不是財富多而是慾望少。做人,人品為先;做事,明理為先。人生要學會平和心,喜樂心,慈悲心。


[ 作者:儒風大家 來源:儒風大家 ]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風大家 的精彩文章:

古人的快樂哲學:物質上簡單一點,精神上豐厚一點
人生莫如閑,人生莫如清——把適度的閑暇留給生命
陳逸飛筆下的東方女子,優雅如夢
季羨林:容忍是美德,但也必須有界限
精神渙散無成事,聚精會神有擔當

TAG:儒風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莊子,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
莊子:順其自然,你將開花
莊子:心如枯槁之木,含藏光彩;身如不系之舟,逍遙自在
莊子之道:如何活出自己的真性情
莊子:煩惱天天有,不撿自然無
莊子:人世間之尊榮是囚困己身之枷鎖
莊子:順其自然,你將開花(開悟之文)
莊子:人生的根本,是如何與自己相處
莊子: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莊子:對別人的詆毀不憤恨,其實是對自己的保護
莊子:無需觀望別人,自己就是風景
莊子:學會如何與自己獨處,才是人生的根本!
老子與莊子的養生之道 
莊子:做好自己,別解釋!
自強不息之經歷:運用《莊子》來解決養生問題
帶娃讀歷史:四大哲人之莊子—真正的道,在你心裡
《莊子》十個成語,安身立命,自在逍遙!
《莊子》十個成語,安身立命,自在逍遙!
一個得意之人,是不會想到莊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