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久彌新:老子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耀眼光芒

歷久彌新:老子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耀眼光芒

作者簡介:


郭向陽,筆名君伊,中國炎黃出版社特約編審,《道德經》研究專家,洛陽市作家協會會員,長期從事文學創作,有詩、散文、評論等作品在《中國青年報》、《法華報》(法國巴黎)等國內外三十多種報刊上發表,並獲得多種獎項。


在老子的諸多可貴思想中,老子的民本思想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思想,時至今日,無論對於國家、還是對於社會組織,都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文/郭向陽


《道德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明珠和瑰寶。其異常精鍊、富有韻律和散文詩形式的行文,僅以簡潔優美的五千餘文字,就為我們展現出了一個樸素自然、博大精深,涵蓋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人生觀、社會觀、歷史觀等諸多內容在內的世界觀,影響所及,不但融匯於儒、釋兩家,並與之共同鑄成了三位一體的中華傳統文化的骨幹和基本內容,而且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大趨勢,隨著中華民族逐步與整個世界融合於一體,它也被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所接受、所推崇和應用於指導他們自己的社會實踐。

歷久彌新:老子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耀眼光芒


老子圖(資料圖)


在老子的諸多可貴思想中,老子的民本思想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思想,對後世由著巨大的影響,值得我們認真地加以研究。下面就以帛書《道德經》為基礎,對老子的思想,做一些辨析與解讀,不當之處,希望方家予以指正。


一、老子的民本思想及其內涵


老子民本思想的前提是民眾具有自生自化能力,核心是以民為本,特點是自由放任,基本方法是清凈無為。老子的民本思想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它的價值主要在於,他把民眾的生產和生活看作是自然而然的,是與生俱來的,不要過多干預他們的活動。


《道德經》對「民」的闡述

《道德經》中的「民」的闡述有以下,我們一一列舉:


1、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這裡的民是指沒有掌握不入死地之民,是指常人,代代繁衍生息的人。


2、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民指常人,普通大眾,不知少私寡慾,期望多知的人,智增而慧隱的人。


3、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管理者制定頒布太多的的禁忌避諱、繁文縟節,將會導致民眾心貧身困,精神空虛。


4、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民眾擁有了過多的武器,將會使國家昏亂。修真者只偏重道術的追求,則身國德治難以穩定,歸道難以實現。

5、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民的化、正、富、朴狀態的自然出現,基於聖人的無為、靜、無事與無欲。


6、其正,其民屯屯——管理者能廣開言路,納諫諍言,則能聚人。

歷久彌新:老子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耀眼光芒


帛書《道德經》局部(資料圖)


7、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民之做事,因為覺得必成或者已成,而沒有在最後環節保持住卻走向敗亡。


8、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為道者指教化引領者。而要引領人們歸德歸道,需除去民眾的技巧智識,看似使之「愚」,實則在於提升慧識覺悟,否則難以完成;智識的開啟增強,必然抑制慧識的開悟,而機巧私慾日增,使得教化覺悟變得艱難。


9、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聖人要完成引領民眾尊道貴德的任務,對待民眾就需處其後,居其下的姿態,人們才會跟隨;這樣意識處於人前居於上位才不會遭遇民眾的傷害和不滿。


10、小邦寡民。——在對民眾的管理和引領上,以歸類的小範圍進行易於成功;更多的人聚眾集結,易出民亂。


11、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幾處的民,都是指要做到居簡戒奢之民。


12、民之不畏畏,則大畏將至矣。——民是可以不畏死的。


13、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若民恆是死,則而為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這是通過對民對於死的態度,對管理者來說的。


14、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一說民對死的不畏懼;二說管理者的責任。


15、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聖人不去標榜倡導賢、難得之貨、引起人們慾望的東西,則民自然無知、無欲而不敢僭越。民不亂為,則精神引導和治理也就簡單了。


16、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是說聖人的心懷和責任,慈愛民族和國家,行德於世。


17、絕聖棄智,民利百負;絕仁棄義,民復畜慈;——利於民尊道貴德大目標的形成,而這也是對民的最大之利,就需要絕聖棄智、絕仁棄義,而在根本上引領。


18、天地相合,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管理者若能掌握持守此先天之至道,萬物自然誠服於其治理。天德地慈之炁自然氤氳調和,遍灑甘淋雨露,人民不需要人為強加施以號令也自會公正和諧地相處。


歸納一下,上面涉及到「民」的論述時,同時涉及到三個概念,就是民眾、國家管理者、聖人精神引領者

歷久彌新:老子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耀眼光芒



老子的「民」涉及到三個概念(資料圖)


我們可以看到,老子所謂的「民」,是未覺悟的一群人,佔據人群中的極大多數。他們局限於生老病死苦的制約,希望了解世界,追求多知好解,但當他們的權益,尤其是生存權益被嚴重踐踏的時候,他們可以擁有武器為了自保或抗爭,在無法生存時可以不畏懼死亡,做事不能慎終若始而使成事敗亡等等。他們既有勤勞樸實的特性,又有其自私自利的劣根性,他們既希望被保護,又不希望被過度管理,做事無恆心,不珍惜生命。所以「民」既是可憐的,也是需要幫助的。


而作為民眾的管理者,需要具備相應的素質。不能禁令過多而繁縟,它會耗使民眾精神空虛疲倦;需要廣開言路,使民歸依;不能對民眾以死相威;還需要在社會管理上具備方法,比如分塊分類管理;最好的管理者更需要具備聖人的境界和修養,實現兩者身份的合一,而道治、德治天下,則人民不需要人為強加,施以號令也自會公正和諧地相處,這在歷史上有黃帝垂裳而治為證,果真如此這樣則是人民之福。


同時作為聖人,聖人具有精神引領的責任,引領人們尊道貴德,回歸德道的責任。在社會精神教化中要使人們去除機巧私心,簡樸歸真,少私寡慾,慧增智消而覺悟道德,認識生命的本真與意義;同時具備方法與技巧,就是「言下之」和「身後之」;還需要居於無為、靜、無事與無欲的狀態;並且慈愛關愛自己的民眾、民族和國家。


陳鼓應在《老子注釋及評介》一書中說得更加明確。他認為老子屬於士階層中人,「我們討論一個人的思想所反映的立場時,不能機械地以出身下定論,當從他的言行來判斷」。「因而我們認為,作為士階層發言看,基於傳統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及時代感,老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反映了農民和小私有者的要求,他的部分主張也有著小農經濟自然主義的反應。」我個人認為老子《道德經》思想的基礎便是「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的民本思想。老子的一切宗旨便是為人民服務,具有真正意思上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的內涵


老子《道德經》裡面具有明顯的民本主義思想。在第三十九章中「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直接提出民本思想,與孟子「民貴君輕」異曲同工。老子告誡統治者應該儉約謙下,不高居人民群眾之上。老子極力反對統治者奢侈無度,縱慾橫行。老子還認為政貴淳樸、自然,不擾民。老子同時告誡統治者要清凈寡慾,對人民的壓榨要有度,不然就會適得其反。

歷久彌新:老子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耀眼光芒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資料圖)


老子的民本思想也是極具爭議的,第六十五章老子認為,「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很多人以此發難,認為老子以「愚民」政策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實際上並非如此,老子的政治思想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人民的過多干預,而要做到無為而治,便需要使民返樸還淳,要使民返樸還淳,就需要使民無知無欲。因此老子提出「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老子思想體系必然會走這一步,老子並不是主觀上為統治者而使民「愚」,其出發點還是為民,他所說的「愚」,實際上是一種民風的樸實淳厚,是一種寬厚敦實。


老子承認人民的地位,他認為「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在《道德經》中一直告誡統治者人民的重要性。春秋末期,社會動蕩,人民社會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統治者仍不忘記加強對人民的壓榨以維護自己的統治。老子主張守柔、處靜、處下、無為。關於統治者對待人民的態度,老子認為「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老子總是告誡統治者要以民為本,不要過多壓榨百姓,過多干預百姓的生活。


老子政治哲學的根基是要以民為本,他的一整套理論都是為了百姓。故而我認為老子具有真正的民本思想。老子還告誡統治者要清凈寡慾,對人民的壓榨要有度,不然就會適得其反。平等、平均主義是老子思想中最進步的方面。老子心中的理想社會中,人人平等、社會公平。百姓不用懼怕統治者,統治者謙下對待百姓。老子不滿「損不足以奉有餘」的現實社會。他希望統治者能夠堅持「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天道」社會,實現社會的公平。他說「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第七十七章)。這是老子的美好的理想。「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模式是老子所嚮往的。在這個社會裡,人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八十章)。這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爭鬥,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這實際上是一種民眾的高度自治的社會形態。


反對戰爭也是民本思想的體現


反對戰爭是體現老子另一方面的民本思想。在春秋末期,社會嫉妒動蕩,人民生活極其艱難,戰爭頻繁,故而老子極力反對戰爭。老子認為國家與國家之間兵為下策,他主張不戰而屈人之兵,盡量利用和平手段解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矛盾。如第三十一章「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歷久彌新:老子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耀眼光芒



反對戰爭也是民本思想的體現(資料圖)


老子充分認識到了戰爭的巨大危害,認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第三十章)。依照「道」來輔佐君主的人,不靠武力逞強於天下。「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軍隊所停住過的地方一定會荊棘叢生,大戰之後必定會有荒年。老子在提醒我們,武力橫行終將自食惡果,武力大興必定自取滅亡。這些都是老子站在老百姓角度提出來的,用來提醒統治者們、勸導統治者們要多為老百姓考慮。在第三十一章中老子也再次重申戰爭的危害性,認為「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而老子不僅是認識到戰爭的危害性,也認識到了戰爭的源頭之一:貪婪。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所以知道滿足、不貪得無厭,才能夠永遠的滿足。在古代,馬一般有兩個作用,戰爭與耕作,若是天下太平,馬匹就會在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反之,在一個天下無道、征戰不休的的情況下,人們只關心戰爭的勝負就會調用一切可以用的力量投入到戰爭中去,連懷有小馬的母馬都不放過,導致「戎馬生於郊」。老子從心底發出不要戰爭的呼聲,對那些不管人民的生命財產,為了個人私利常常兵戎相加的統治者們加以深刻的抨擊。


這些都說明,《道德經》中老子是極力反對戰爭的。他主張統治者「不以兵強天下」,他認為「夫唯兵者,不祥之器」。老子是不滿於「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的社會現實的。老子所主張的「道」是反對戰爭的,故而老子勸告統治者實行其所言之道。


老子認為,道生萬物、自然無為,管理社會、愛民治國也要無為而治,就要加強以道為德的學習修養,做好民眾的表率,要從老百姓的需要出發,要堅持以民眾為本。在治國的原則上,統治者要順應自然而不妄為,把「無為」與「無不為」結合起來;在治國的方式上,統治者要丟棄私慾、順應民意,達到無為之治。在治國的具體操作中,統治者要從小處做起,從一點一滴積累,抓好關鍵細節。


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


春秋後期,社會矛盾擴大,老子在現實中看到了種種矛盾與對立,這就是災禍的根源。故老子想到要解決問題,必先消除對立,從而瓦解整體。

歷久彌新:老子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耀眼光芒



小國寡民是老子創設的理想社會(資料圖)


《道德經》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老子的理想人格取法於「法自然」的「道」,是從事於「道」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聖人」。「聖人」以「無為」為其內在品質並外顯於守柔不爭而讓利於人的行為。老子要求統治者「常無欲」以保持內心清靜,任百姓自化於自然之境,老子的理想國是「小國寡民」。《道德經》一書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和深奧的意義,其中的民本思想更是一種精華,通過對社會、戰爭和人生的觀察與思考,老子認為一切要以百姓為根本,統治者要自知自愛持謙卑的心態,對待百姓要寬厚、反對橫徵暴斂刑罰殺戮,要讓百姓得到「安」與「樂」。而這些智慧的結晶源於老子對戰爭、社會、生命等深刻的思考和細微的洞察。通過對社會現實的深入反思和對歷史經驗的總結,老子認為統治者要以百姓為基本,要對百姓謙卑,把百姓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前面。


小國寡民是老子創設的理想社會,這一章可提煉出兩字加以概括:安、樂。在這個社會裡,建立的國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十倍、百倍的人工機械業不使用。使老百姓重視生命而不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船和車卻沒有必要去乘坐,有鎧甲武器卻沒有必要去交鋒。使人回復到使用結繩記事的遠古自然狀態中去,使百姓又甘甜美味的飲食、美觀的衣服、安適的住所、歡樂的習俗。鄰國之間能相互看得見,雞犬之聲能聽得見,百姓從生到死都互愛互敬,親密共處,不互相爭鬥,不你來我往的發動戰爭。


老子主張「自然無為」,柔弱不爭和致虛守靜。希望社會沒有壓迫沒有剝削,自給自足,沒有戰爭和掠奪,沒有兇悍和恐懼,百姓又生活富足,人人都沒有心智和欺詐,心中純粹,回到遠古的自然狀態,沒有過多的利益紛爭,各自單純的過著自己的生活,是多麼的快樂啊!


二、民本思想在當今時代的積極意義


《道德經》十章說:「愛民治國,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愛民治國,就是讓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老子提出聖人的「三絕」——絕聖棄智、絕巧棄利、絕學無憂。故老子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把「道常無為」的精神運用到社會政治領域,就得出了「無為而治」的結論。

歷久彌新:老子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耀眼光芒



「文景之治」正是「無為而治」的結果(資料圖)


秦與漢初是貫徹「有為」與「無為」政治思想的兩種典型,秦亡的教訓在於有為多欲,欲求天下大治;而「文景之治」正是實踐了「無為而治」這一政治思想的結果。道家「無為而治」的治國之道對中國古代政治有一定的影響。每當大的政治動亂之後,統治階級為了穩定社會秩序,往往採用道家治國之策,與民休息,以蓄國力,以安民心,以固社稷根基。除漢初以外,唐、宋初年也有相似的做法。


民本思想的邏輯理路


老子「民本管理」內涵中的管理主體,是各級統治者、領導者(包括老子筆下的帝王、侯王、聖人等);管理客體則是社會、組織中所有的被統治者、被領導者,即全體社會民眾、黎民百姓(老子稱之為百姓、民,有時也用「人」代稱百姓和民)。那麼,老子提出「民本管理」思想的依據抑或說「民本管理」思想的邏輯理路是什麼呢?


(一)人是宇宙的中心。老子論「道」只是其思想體系的邏輯生長點,主旨卻是論「人」,整部《道德經》緊緊圍繞百姓安寧、社會穩定、天下太平的治國理政管理目標,闡發領導者如何認識和遵循自然、社會、人生之道,如何愛民治國,實現百姓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他以「道」論人,以「道」育人,關注人的命運和發展,關注社會整體生存和發展,成為第一個將人從天地萬物中分離開來,作為獨立於天地萬物之外的一個類別的哲學家,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二十五章)。老子將人與道、天、地並列齊名,看到了人在宇宙萬物的主體地位和一枝獨秀的特質。


(二)人民是社會的根本。由人組成的人類社會,在老子所處的春秋末期,階級、等級分化及其矛盾對立十分鮮明,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在社會中的尊卑、貴賤、高下地位涇渭分明,前者儘管是少數,但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後者儘管是多數,但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然而,老子不愧是辯證法的鼻祖,他看到了矛盾雙方的辯證關係,指出:「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三十九章)。揭示了位居賤、下的百姓、民眾是位居高、貴的侯王等統治者之「本」之「基」,說明了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根本作用。

歷久彌新:老子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耀眼光芒



人是宇宙的中心(資料圖)


(三)治民是治國的關鍵。治國理政雖然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但最關鍵、最重要、最艱難的問題在於對百姓、民眾的治理與管理,因為人民安居樂業、國家繁榮富強、社會安定有序的治國目標,完全取決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取決於人民群眾對治國理政者的支持、擁戴程度,取決於國家政令在多大程度上被人民群眾所認同、所執行。老子不僅目睹了官民對抗、戰爭頻仍、民不聊生、危機四伏的社會現實,同時又以高度的時代憂患精神,從政治哲學、管理哲學以及官民關係的視角,揭示了問題的根由,指出:「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後,是以輕死」(七十五章)。一針見血地指出統治者違背了治國理政目標的正方向,而是朝反方向行事的管理現實,把自己的生命看得過於珍貴,只顧自己奢侈享樂,主觀妄為,好大喜功,不顧百姓死活,導致百姓與統治者離心離德,甚至揭竿而起。這是統治者背離人民群眾推動歷史前進決定力量的社會歷史規律所致,它從反面告誡統治者要將「以民為本」的民本管理貫穿治國理政的全過程。


民本思想體現在哪些方面


老子從人與宇宙、人民與人類社會、治民與治國三個關係層面以及治國理政、社會歷史內在規律的視域,闡明了「民本管理」的邏輯理路,那麼,應該從哪些方面體現「民本管理」呢?老子強調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愛民。在老子看來,愛民是實現「民本管理」以及治國理政目標的首要前提。「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十章),老子把愛民置於治國之先,認為只要治國理政者真正關心、愛護百姓,即便是缺少智慧,也能把國家治理好。


(二)信民。老子認為,信民必須是取信於民眾和相信、依靠民眾兩方面的統一。取信於民眾,就是統治者、管理者要以身作則,以身示範,要求百姓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老子強調「行不言之教」(二章),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不能欺民、詐民,言出必行,行出必果,不能朝令夕改,正如老子正話反說:「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二十三章)。


(三)利民。老子總結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得出的基本結論就是:「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八十一章)。所以,他強調統治者、管理者要自始至終將人民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先民後己、先公後私,不與民爭利,做到「後其身」託命的責任擔當,即老子所說的「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十三章)。

歷久彌新:老子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耀眼光芒



愛民治國,能無知乎(資料圖)


(四)民治。民治就是充分調動發揮民眾的智慧與力量,實現社會組織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老子倡導「太上,不知有之」(十七章)的理想型社會治理模式,即統治者、管理者不要事必躬親,也不要處處發號施令,要讓民眾有自我發揮的空間,甚至要廣泛聽取民意、聚集民智,從而達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的社會治理效果。


(五)民生。民生是人類社會奔流不息的源泉,也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石。老子看到了統治者、管理者無視百姓疾苦,甚至不擇手段剝奪其生活資料和生命的殘酷現實,致使整個社會民不聊生,江山社稷風雨飄搖。他希望百姓過著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生活,因而痛斥統治者不讓百姓擁有自己的家園、充足的生活資料、生命安全保障的卑劣行徑,他反覆指出老百姓之所以饑寒交迫,就是因為「以其上食稅之多」(七十五章)和「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七十二章)的結果。


(六)民享。人民群眾是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因而,老子主張百姓有權享有社會的一切,包括人格平等權、財富分配權、國家管理權等。老子認為優秀的統治者、管理者不應主觀設定是非好壞標準,能夠破除心中的不平等觀念,對黎民百姓做到一視同仁,即「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四十九章)。


民本思想的特徵


老子「民本管理」思想具有人民至上性、主體修養性和普遍適用性等鮮明特徵。


(一)人民至上性。「民為邦本」觀念是人民至上性特徵的集中體現。「民為邦本」是老子政治哲學、領導哲學、管理哲學的核心觀念,如上所述,老子圍繞如何實現長治久安的理想治國理政目標,從愛民、信民、利民、民治、民生、民享等六個層面闡明了「民本管理」的主要內容。「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十章)老子把愛民作為治國的先決條件。為何?因為民為貴,君為輕。


(二)主體修養性。人民至上的本質是群眾利益至上,管理主體要始終遵循人民至上的「民本管理」宗旨,在老子看來全然依靠管理主體的道德修養,即統治者、領導者、管理者的「上德」。

歷久彌新:老子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耀眼光芒



人民至上的本質是群眾利益至上(資料圖)


1. 修養清靜無為之德。「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三十七章),老子從事物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前提出發,強調統治者、管理者以不妄為去作為,以不生事去做事,以不參味去品味,尊重社會規律,尊重民意,做到無妄、無偽、無違。


2. 修養知足知止之德。老子深諳「知足常樂」、「知止不殆」的重要性,洞見到不知足、不知止就會做出損人利己、損人不利己、害人害己的行為,正所謂「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七章) 。


3. 修養少私寡慾之德。恰當而適度的私心、慾望可以促進人類社會發展,但私心、慾望失當或過度便會造成社會危機和社會災難。如老子看到的「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五十三章)情形,即一邊是豪華的宮殿,一邊是荒蕪的農田和空虛的糧倉情形。老子並不反對恰當的私心和慾望,但他極力倡導統治者、管理者應「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要去掉極端、奢侈、過分的私心、慾望,在先民後己、先公後私中成全自己的主觀願望。


4. 修養為而不爭之德。自然的規律法則往往是「損有餘而補不足」(七十七章)、「利而不害」(八十一章),同理,人類社會的規律法則應該是「為而不爭」(八十一章)。所以,老子主張統治者、管理者要愛民、利民,不應損民、擾民、害民,更不應該與民爭利,甚至強取豪奪,否則必遭滅亡,一如老子所言:「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四十二章)。


5. 修養謙卑處下之德。謙卑處下是官員走近民眾和民眾親近官員的潤滑劑,倘若官員總是衣冠楚楚、高高在上,百姓只會畏而遠之。老子心目中的理想型治者就是「親而譽之」(十七章),即百姓親近且稱讚的領導,難怪乎他提倡「上善若水」的官德,希望官員具有「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八章)以及「善下之」(六十六章)的謙下情懷。


(三)普遍適用性。老子的「民本管理」思想,無論是其理念、觀點,還是路徑、方法,都具有普適性特點,既適用於古代社會,也適用於當今社會; 既適用於國家、社會的治理與管理,也適用於企事業單位、組織的治理與管理。


中國人民正在聚精會神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而努力,為此需要各級領導、各行各業的管理者,努力學習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積極從老子「民本管理」智慧中汲取營養,牢固樹立唯物史觀和黨的群眾觀點,最大限度凝聚和發揮全體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民發展」的生動局面。


時隔兩千多年的今天,我們讀老子的《道德經》,還能體會到當時他那種對黎民百姓的深切關懷和同情,他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所提出的關於民本的思想,直到現在仍有其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那就是,一切以百姓為本,順應時代發展,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廉潔公正,為民謀福,不搞大而無用的形象工程,不務虛名,不胡亂折騰老百姓,要讓百姓得到「安」與「樂」,要讓百姓得到實惠,得到幸福。(編輯:若水)


溫馨提示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讀高難度經典《參同契》前必須清楚的基本常識
重慶老君洞:一座深受蔣介石青睞的神仙洞府
這應該是最經典的見微知著的故事
爭議釋疑:念了那麼久的全真演教天尊究竟是誰?
任宗權大師講全真傳戒6:祈戒初啟法

TAG:騰訊道學 |

您可能感興趣

古代朝廷是如何解決光棍過多帶來的社會問題的
秋風:儒家在現代社會的自我再生之路
在古代封建社會倡導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環境中,她獨樹一幟,曾是皇后和貴人們的老師
楊秀清:敦煌壁畫中的古代社會生活
你更希望在哪個社會生活:思想透明的社會VS思想閉合的社會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社會,散漫悠閑,和中國古代很像
對於現代社會來說,「儒家思想」有哪些局限性?
墨子真的是中國最早的「黑社會」老大嗎?
脫離現代化社會,在原始森林做泰山!
這是我聽過最深刻的演講!潘偉:我眼中的「中國的社會主義」
民國奇人奇事:老子想當皇帝,兒子卻想當黑社會!
《塔洛》:代表著慾望誘惑的女人讓男主經歷了與現代社會的觸碰
生活在明代的「黑社會」,將少女挖眼後姦淫!
蒙古上流社會的女人,也是那麼光鮮亮麗
發現新世界,振永背後隱藏了多少社會百態, 攪得郭東延、寶劍相逢一笑泯恩仇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水滸傳中的西門慶,如果放在現代社會會怎樣?
封建社會最後一次迴光返照:晚清同光中興時的老百姓如何生活
羅志田:以菁英眼光看晚清士人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