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書這事兒,要適可而止

讀書這事兒,要適可而止

讀書好近視


古代人整天讀書


為什麼近視的很少呢?

讀書這事兒,要適可而止



有誰近視了?


白居易

還記得在京城做官幾十年才買房的白居易白大人嗎?


他就是個近視眼。


且還賦詩一首表達對年少不知保護眼睛的苦惱:


早年勤倦看書苦,晚歲悲傷出淚多。


眼損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

夜昏乍似燈將滅,朝暗長疑鏡未磨。


千葯萬方治不得,唯應閉目學頭陀。

讀書這事兒,要適可而止



明 《琵琶行圖》

歐陽修


歐陽大人也是個近視眼。


他在《朝中措·平山堂》里提筆道「平山闌檻倚晴空」,接下來不寫所見,卻是一句眼神不濟的「山色有無中」。


正如南宋葉夢得在《石林燕話》中的記載,「歐陽文忠近視,常時讀書甚艱,惟使人讀而聽之。在政府數年,每進文字,亦如常人,不以為異。貴人真自有相也。」

這也正是關於近視最早的記錄。


張邦昌


張邦昌張太宰也近視。


岳飛連射九箭通通中靶,太宰張邦昌卻「是個近視眼,看那九枝箭並那靶子一總擺在地下,不知是什麼東西。」


紀曉嵐


電視里的紀曉嵐風度翩翩能言善辯,卻不知他也是個近視。

讀書這事兒,要適可而止



根據清代人的描述,紀曉嵐「貌寢」、「短視」,也就是說,不光容貌醜陋,還是個近視眼,個子好像也不高。可能是讀書太多,傷著了眼睛。


近視眼在古代常被嘲笑


《笑林廣記》里便有很多嘲笑近視眼的笑話,隨意摘幾個:


1、一近視出門,見街頭牛屎一大堆,認為路人遺下的盒子。隨用雙手去捧,見其爛濕,乃嘆曰:「好個盒子,只可惜漆水未乾。」


2、一近視迷路,見道傍石上棲歇一鴉,疑是人也,遂再三詰之。少頃,鴉飛去,其人曰:「我問你不答應,你的帽子被風吹去了,我也不對你說!」


3、一鄉人攜鵝入市,近視見之,以為賣布者,連呼「買布」。鄉人不應,急上前勒住鵝尾,逼而視之。鵝忽撤屎,適噴其面。近視怒曰:「不賣就罷,值得這等發急就噀起人來!」

讀書這事兒,要適可而止



4、近視者赴宴,對席一鬍子吃火朱柿,即起別主人曰:「路遠告辭。」主曰:「天色甚早。」答云:「恐天下雨,那邊烏雲接日頭哩。」


5、一耗鼠在陰溝內鑽出,近視者倪視良久,曰:「咦!一個穿貂裘的大老官。」鼠見人隨縮入。少刻,又一大龜從洞內扒出,近視曰:「你行穿貂襖的主兒才得進去,又差出個披甲兵兒來了。」


最後一個笑話想必便是趙本山換馬甲小品的原型。


光這樣還遠遠不夠,馮夢龍老先生專門賦詩一首來嘲笑近視:


笑君雙眼太稀奇,子立身旁問誰是?


日透窗欞拿彈子,月移花影拾柴枝。


因看畫壁磨傷鼻,為鎖書箱夾著眉。


更有一般堪笑處,吹燈燒破嘴唇皮。


目測老先生肯定是不近視的。

讀書這事兒,要適可而止



自古都是讀書人近視最多


清代徐珂在《清稗類鈔》有說:「國人之目多近視,文儒尤多,譽之者謂為伏案功深之證。」


但總的來說,古人近視的要比現代人少得多了。


古時候大部分人不認字,也沒多少人讀得起書。即便是讀書,用在讀書上的時間也很少,而那種秉燭夜讀的讀書人更是鳳毛麟角。


北宋時期秉燭每條400文,按照一晚平均燒3根來算,秉燭夜讀一晚上就要花費1200文,合1500斤糧食。


在當時能夜讀到近視的,絕對富可敵國。


既然窮人多,這就決定了古代不存在形成近視眼的大環境。

讀書這事兒,要適可而止



另外古人書寫用的是毛筆,比較長,眼睛距字的距離較遠,寫的字相對也不小,在客觀上起一定的預防作用。


我相信大夥小時候都被教育過寫字時要眼離筆尖一尺,胸離書桌一拳。


不過至今能做到的有多少?更遑論我這樣天天盯著電腦打字的了。


我現在還記得小時候上學,很多同學自習課上都是趴著寫作業…


再加上那時私塾連黑板都沒有,孩子們學的主要是四書五經,一本《論語》要讀好幾年,沒有書讀自然不太會近視了。

讀書這事兒,要適可而止



仔細回憶一下,我國是什麼時候眼鏡人群大量增加的呢?


大概就是學生課業瘋狂增加那幾年至今。


全是讀書惹的禍。


但若是比起不讓讀書,我情願再近視500度。


近視了該怎麼辦?


中國由於率先發明了考試制度,所以相比中世紀早期的歐洲保持了更高的識字率,也意味著比歐洲近視率更高。


在最早對抗近視的歷程中,中國將讀書看不清字歸咎為:意志動搖不慕聖賢。


讀書不誠心啊,聖賢會怪罪的,怪罪了還怎麼保佑自己中舉?


於是乎更加集中精力地凝視下去,結果導致了更加嚴重的近視甚至視網膜退化。

讀書這事兒,要適可而止



後來近視的越來越多,大家感覺這可能是個病,得治。


這玩意兒從何治起呢?


一開始大夫繼續將它作為健忘、驚嚇一類的精神問題配製藥方。


比如北宋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就有一方「定志丸」,主治近視和健忘——這當然只有安慰劑的效果,所以今天拿去治療失眠和心悸了,就是「安神補腦丸」。


不過也有靠譜些治療近視的辦法。


最著名的有華佗為高度近視的王子治近視,秦鳴鶴為唐高宗治癒的「視近怯遠」之症。

讀書這事兒,要適可而止



《本草綱目·葛蒲》也有治近視的方子:「石菖蒲置一盆於几上,夜間觀書,則收煙無害目之患。」


菖蒲在古代被譽為「花草四雅」,主要是因為它有吸收有害黑煙的功效。不熏眼睛,自然少近視。


有人乾脆直接把油燈里普通的植物油,換成枸杞子榨出的油。


宋代趙浩《養病漫筆》記載:「枸杞子榨油,點燈觀書,能益目力。」


相比這些,更老少皆宜的方法就是:外洗


蘇軾蘇大人因寫作過勞所患的眼疾,「沃之而愈」。


邵興宗長期堅持洗目,「令昏目復明,遂能讀小字。」


有沒有效果不好說,至少是很衛生的,相當於眼藥水。


剩下的一種方法就是吃藥,葯補加上食補。

讀書這事兒,要適可而止



萬能的《本草綱目》又來了:


蕪菁花「主治虛勞眼暗,久服長生,可夜讀書」;


槐實「令人可夜讀書,延年益氣力」;


蒼朮「治目盲,燥脾去濕宜用」。


另外其他各種醫學典籍中也有不少治療眼疾的方子。


燈油也換了,眼藥水也滴了,葯也吃了,還是看不清楚字怎麼辦?


眼鏡。


1286 年左右,一個佚名的義大利工匠發明了能夠佩戴的眼鏡,很快就在比薩等地推廣開來。


直到 15 世紀,眼鏡經海路傳入中國,當時音譯阿拉伯語「alunwainat」喚作「叆叇」。


萬曆年間,田藝蘅在《留青日扎》中說「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日:『此叆叇也。』」。


還是這個靠譜,於是中國人自己也開始磨製眼鏡。中國最早的眼鏡製作中心便是在杭州。

讀書這事兒,要適可而止



直到明末,制鏡大師孫雲球出生了,他鑽研了利瑪竇等傳教士引入的歐洲光學知識,將自己的經驗編成一部《鏡史》,並「令市坊依法製造,遂盛行於世」,眼鏡的價格隨之一路走低。


到了清朝,眼鏡已然不算稀罕物件了,每副值銀不過五六錢,遍地販賣,人人可得。


雍正年輕時就近視,戴了康熙御賜的眼鏡才視力清明,大大提高了批閱奏章的效率,就讓造辦處配了 35 副各式眼鏡隨處安放,隨用隨拿。


不過總的來說,眼鏡這樣精密的光學設備在現代以前都是昂貴的奢侈品,無論老花還是近視,都需得有些身份才用著、用得起,普通讀書人萬一得了近視就只有「忍著」兩個字。


至於藥物治療,直到今日都沒有任何可用的處方。

讀書這事兒,要適可而止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古人將「保護好自己的身體」看成孝順的體現。


近視是一種殘疾,在古人看來是不孝的。


因此近視的古人感到對不起列祖列宗,紛紛自殺了。


不信你看,他們沒一個活到現在。


以史為鑒,我們在打遊戲看電子書的同時,一定要注意愛護自己的眼睛。


不可毀傷。

讀書這事兒,要適可而止 點擊播放 GIF/489K



-END-


拾文化投稿郵箱開放中


【 廣告 】


心經沉香套裝限量發行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文化 的精彩文章:

世上最牛的人,就是我小時候
這麼玩兒,才算文化人
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用這個小瓶子輕輕一噴,讓你的鞋子從此防水防污不變髒
比冤,還真輪不到竇娥

TAG:拾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孩子,我們為什麼要讀書?這是最好的答案!
讀書不是非做不可的,而是想要去做的事情
顏純鉤:讀書這麼佔便宜的事,為什麼你們都不做
讀書這件事,誰不迷惘呢?
讀書不需要為什麼,為自己就夠了!
要麼健身,要麼讀書,別再說無聊
要麼健身,要麼讀書,別再說無聊
如果讓你在這個地方讀書,相信你一定會更熱愛學習,不再逃課!
要麼健身,要麼讀書,別再說好無聊!
少說廢話!要麼讀書,要麼健身,你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如果你有一個女兒,請告訴她一定要努力讀書!再忙也要好好看看
要麼健身要麼讀書,別再說無聊了
讀書不需要為了什麼,為自己就夠了
孩子讀書不好,做事也不好,怎麼教他都不聽,怎麼辦?
要麼讀書,要麼健身,別再說無聊!
心情不適的你,你該讀書了
為什麼孩子不愛讀書,原因就在這裡!
如果你有一個女兒,一定要告訴她,女孩為什麼要努力讀書!這是我見過最聰明的父親
要麼就去讀書,要麼就去健身,別再說無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