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廷如何解決八旗子弟的教育問題?

清廷如何解決八旗子弟的教育問題?

養而教,教以學,人們對子女教育的關注不因時代的變遷而改變。在八旗制度的框架下,清代旗人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體系之中,特別是在對子弟的教育方面,旗人享受著普通民眾望塵莫及的福利待遇——義務教育制。事實上,與大多數人心目中「八旗子弟」遊手好閒、不學無術的印象不同,延續近三百年的旗學不但對旗人社會的文化普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還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滿漢兼修、能文能武的青年才俊。


那麼,清代八旗旗學起於何時?學生入學有怎樣的標準?師資配備能達到什麼樣的水平?本文爰作一聊,以奉談資。



清廷如何解決八旗子弟的教育問題?

清代詞人納蘭性德讀書像



滿人如何實施全民義務教育?


在女真人(滿洲人)追隨努爾哈赤以弓馬定天下的時代,學校教育對於他們而言似乎是一件多餘的事情,類似於「我國雖不讀書,亦未嘗誤事歟」的話經常成為他們逃避學習文化知識的借口,但有著更長遠打算的努爾哈赤並沒有就此因循舊俗。現有的史料中對八旗教育的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後金天命六年(1621年),當年七月,努爾哈赤曾親自選派「准托伊、博布黑、薩哈連、烏巴泰、雅星阿、科貝、扎海、渾岱等八人為八旗之師傅」,要求他們「精心教習爾等門下及所收之弟子」,是為清代八旗子弟讀書受教的開始。

天聰四年(1630年)貝勒阿敏棄守關內四城並屠殺城中百姓。天命五年,後金軍圍困大凌河,明軍「人相食」而抵死不降。鮮明的對比使皇太極注意到文明禮儀對「忠君親上」的輔助作用,並明確要求「凡子弟十五歲以下,八歲以上者,具令讀書」,違者將以溺愛的名義對家長進行處罰,甚至開除公職。正是這道「上諭」,開啟了八旗子弟「全民義務教育」的序幕。在確立制度的同時,朝廷為鼓勵好學之風,還對肯讀書的子弟予以頒賜布匹、免於徭役等物質獎勵,女真(滿洲)社會好學、樂學之風由此漸興。


順治元年(1644年),進關伊始的清廷率先為從龍入關的八旗子弟在京師設立了書院,並派遣國子監二廳六堂教官為教習,同時選拔16名滿洲教習、8名蒙古教習,分別在各旗書院居住,以便於「朝夕教誨」,成為清代八旗官學的又一次紀元。但八旗官學並不等於八旗教育體系的全部,清代針對宗室成員設有宗學、覺羅學,針對內務府三旗子弟及八旗子弟中的優秀人才設有景山官學和咸安宮官學,在遠離京師的八旗駐防地,均仿照京師設置官學。



清廷如何解決八旗子弟的教育問題?


鑲黃旗官學遺存


此外,為保證那些家貧無以求學,又未能順利通過選拔入官學的孩子也有書讀,朝廷還要求於每佐領內興辦義學一所,並於本佐領內選派精通國語騎射者充任教習。有學者考證,當時僅散佈於黑龍江、呼倫貝爾、惠遠城、打牲烏拉的索倫八旗佐領下,便曾設立八旗義學八十餘所。義學的存在為八旗平民子弟接受初等教育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對旗人社會的文化普及也有著積極的意義,更是清代旗人義務教育製得以實行的基礎保障。


旗學老師的待遇如何?


國家重視教育、旗學範圍內的各種學校也已經建立,能否實現對教育的期望,還要依靠師資力量來支撐。清代旗學的師資配給是怎樣一番情形呢?


在傳統的科舉考試框架下,各級地方政府專門設學官來教育儒生士子,這些學官的稱謂又根據行政級別的高低而有不同,所謂「府曰教授,州曰學正,縣曰教諭」。八旗旗學的教師也有各種不同的稱呼,比如在供皇室子孫讀書的上書房裡,教文的先生叫做「瑟夫」(sefu,即漢文師傅的音譯),教武的先生叫做「諳達」(anda,源於蒙古語、意為朋友、夥伴),而在針對普通旗人子弟的八旗官學裡,教官則分為助教與教習兩種。


八旗官學的助教並不是無法獨立承擔教學工作的「實習生」,而是側重於行政事務、學生日常管理及生源考核等事務的學官,類似今天之「班主任」。按制,八旗官學每旗設滿洲助教二人、蒙古助教一人,由每旗推薦十名舉人、副榜出身的筆帖式參加考試擇優錄取,給予從七品待遇,這個行政級別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副處級。助教考試的錄取環節雖然並不拘於旗分出身,但由於他所需承擔的責任較重大,「必得老成謹慎之人」方能勝任,因此又規定凡年紀在三十歲以下者一律不許參加考試。

在八旗官學裡主要承擔教學任務的是教習,類似「任課老師」。官學教習有滿洲教習(乾隆三十一年設)、蒙古教習、漢教習和蒙古弓箭教習之分。滿洲教習負責教授「滿洲學生清書翻譯」,蒙古教習負責教授蒙古學生蒙語、蒙文及翻譯的相關課程,漢教習則負責傳授「經書文藝」,蒙古弓箭教習掌教騎射課程。想成為教習,至少要有國子監監生的身份,如咸安宮官學這樣的「重點」學校,教習往往從新科進士中直接選拔。



清廷如何解決八旗子弟的教育問題?


京師鑲紅旗旗學平面圖


老師們拿到多少報酬呢?順治二年(1645年),規定八旗官學教習「每名月給米二斛,以資贍養」,舊制一斛為五斗,若以一斗米30市斤計算,那麼一位教習的月收入為白米300斤,按照現在的米價摺合也不過千餘元。雖然學校承擔全部食宿費用,但與「班主任」的待遇比較起來,還是相距甚遠的。那麼,如此微薄的薪水又如何保證教學質量?


首先是教習擁有一定的福利待遇,如參加科舉考試的,給假;考中後仍願任教的,准許留任;遇丁憂、病故等給予撫恤銀兩等。此外,還施行三年一次的動態考核機制,凡是被評為一等、二等優異的教習,均有機會直接被外放為知縣,成為白衣士子躋身官場的另一條途徑。


雍正五年(1727年)十月,經分管八旗官學的康親王崇安、果郡王允禮及孫嘉淦的奏請,朝廷將八旗官學教習的待遇提高到每月銀二兩、米二斛,每年配發夏季紗衣及春秋棉衣各一套,每兩年配發皮衣一套。光緒九年(1883年),一貫有著損公肥私罵名的慈禧太后再次調整教習待遇,將舊有的給予錢糧衣裘待遇改為每月給津貼銀六兩、月費銀二兩。若以清末每石米價4兩計算,此時教習的薪酬較順治年間已經翻了一番。


重點學校一位難求


學校是公立的,教師是優秀的,孩子就可以無憂無慮地上學了么?現實生活當然沒有想像中的那樣順遂。雖然清政府從制度上給予了八旗子弟就學的保障和政策傾斜,但這種福利卻並非是無條件的。旗學中的「重點學校」——八旗官學有著嚴格的名額限制。一般來講,在京的八旗官學共設有學校八所(每旗一所),每所學校設一個滿文班、一個蒙古文班和四個漢文班,共有滿洲生額60名、蒙古生額20名、漢軍生額20名。這些數字意味著什麼呢?


清代八旗以佐領為基本單位,據不完全統計,鑲黃旗轄84個佐領並2個半份佐領,正黃旗轄92個佐領並2個半份佐領,正白旗轄86個佐領,正紅旗轄74個佐領,鑲白旗轄84個佐領,鑲紅旗轄86個佐領,正藍旗轄83個佐領並11個半份佐領,鑲藍旗轄87個佐領並1個半份佐領。僅以佐領數最少的正紅旗為例,按每佐領150人計,74個佐領共領兵丁11100人,若每個旗丁家中有子2人,則正紅旗下的適齡兒童可達22200人。如果我們不計八旗滿洲、蒙古和漢軍的比例差,正紅旗下八旗子弟的官學入學率大概在0.45%,即一千個孩子之中只有四五個可以進入這所學校讀書。



清廷如何解決八旗子弟的教育問題?


老照片中的清末學童



大概朝廷也意識到這樣的比例對於更多的八旗子弟而言太過苛刻,康熙年間放寬到每佐領生額2名,則入學率也不過是0.67%,若是我們依據清代「凡滿蒙漢文職五品、武職三品以上者,均可執取子弟入八旗官學肄業」的規定,及對舉家駐防在各處的戶數進行減除,乃至將男童的數量下調為每旗丁家中只1人,則修正後的數據應該也不會超過15%,可見八旗官學一位難求的境況。


面對激烈的入學競爭,內務府包衣旗人作為「皇帝家人」的優勢得到體現,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先後為內府子弟專門開設了景山官學和咸安宮官學,生額分別為382名和90名,不但配給更為優秀的師資力量,還對畢業生「包分配」,通過考核分派差事。景山官學的學制和課程設置均類似於八旗官學,咸安宮官學的入學年齡則為15-20歲,更類似於是初等教育之後的進修學校。雍正朝後期,考慮到咸安宮官學的特殊地位,特旨給予八旗每旗10個入學名額,並要求不論出身、只選才俊,入選的學生作為未來的國家幹部進行專門培養,曾經權傾一時的和珅,當年便是以正紅旗生員的身份考入咸安宮官學的。


雖然進入京師八旗官學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如鳳毛麟角求之而不可得,但對子孫的教育仍是家長心中永遠的百年大計。怎麼辦?前文提及的八旗義學成為家長們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義學與官學雖然都在八旗旗學的範圍內,同時也都由政府主導設立,但其資金來源並不一致。義學的辦學經費由編製內的兵丁「公助」,遇到更大的支出項,還需要各旗佐領想辦法籌措出資。雖然義學的學生也不需要繳納學費、學雜費、擇校費等等名目繁多的費用,但與官學生相比,他們並不享受每人每年二兩的「膏火銀」補貼。久而久之,廣泛設立的八旗義學逐漸演變為各官學「選取俊秀」的生源地,貧寒子弟們為了能夠得到更好的教育機會而踴躍入學、勤奮讀書。


三更燈火五更雞:八旗子弟求學不易


既然八旗官學的入學門檻如此之高,那些有幸入學的八旗子弟們是不是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呢?八旗官學的教學包含低級和高級兩個階段。乾隆三年(1738年),經管理國子監大臣孫嘉淦的奏請,將學生入學的前三年定為「基礎學年」,學生集中學習基礎知識,側重於對經書的講解、考試,三年後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配至漢文、滿文或蒙古館等進行專業培養。「基礎學年」階段相當於地方上的私塾,以讀書識字、明理通義為主,後者則類似於地方政府開設的儒家官學,但與地方官學只重視科舉考試有所不同,八旗官學授課更加側重講授的環節。



清廷如何解決八旗子弟的教育問題?


清代八旗旗學所用教材



官學的作息時間隨季節的變化分為夏季時令和冬季時令,夏季時令自端午起,每日卯時(5:00)上學,未時(13:00)放學;冬季時令自中秋起,每日辰時(7:00)上學,申時(15:00)放學,無論是哪種作息時間,學生的在校時間均達到八個小時。作為走讀生,五點到校要幾點起床是可想而知的,還真有些「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味道。學生到校後要親自在學簿上畫到,上級教育部門根據出席情況「稽查勤惰」。如有曠課三天或連續遲到的,由助教對其進行批評教育,屢教不改的可以開除出學。


如無特殊原因,學生每人每月只准請假三次,「逾期者,量罰公費,全不到館者,開缺另挑」。因病請假超過一個月的,「班主任」將與學生所在旗的主管官員核實,並停止發放補貼,如超過三個月的,將被凍結學籍。因家中直系親屬喪事請假的,出具本旗佐領的證明,補貼照舊發放。如需報請事假,必須出具本旗佐領的證明,並根據外出距離給予期限,一般是離京四十里以內給假十天,超過一個月的一律停發補貼,請事假超過三個月的,也將被凍結學籍。被凍結學籍的學生如想再次入學,必須經過國子監相關主管官員的考核。與當下的中高等院校學生相比,清代八旗官學管理之嚴格還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文/開宸)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不僅是個情種,徐志摩還是位很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留學那點事兒,得從晚清民國說起
日籍男子走私日本疫區牛肉到上海 獲刑4年被驅逐
全球化的衝擊下,美國銹帶傳統工業愈演愈烈的困局
國內外20家實驗室負責人聯署學術通訊再質疑韓春雨

TAG:澎湃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孩子教育的九大問題如何解決
親子工作坊 | 孩子教育的九大問題如何解決
報名 | 孩子教育的九大問題如何解決
運勢凄涼——父母如何解決孩子教育問題
君子蘭葉子歪斜怎麼辦?三招就能解決!
葉子變黃怎麼辦?別慌,一篇文章教你完美解決啊
葉子變黃怎麼辦?別慌,一篇文章教你完美解決!
【奇思妙想】女兒國如何解決生育問題?
葉子變黃怎麼辦?別慌,一篇文章教你完美解決
吊蘭葉子發黃怎麼辦?老花農教你如何解決!
君子蘭葉子長歪了怎麼辦?三招輕鬆解決!
中醫教你如何解決嬰兒吐奶問題
如何解決蘭盆底氣問題!
答問:佛教修行者如何解決負面情緒?
君子蘭葉子發黃怎麼辦?強烈推薦的解決技巧!
家長如何解決孩子霸道的壞毛病?
孕婦如何解決打鼾的問題
養花有蟲子怎麼辦?教你如何解決!
君子蘭葉子長得歪歪的,朋友們有什麼解決辦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