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探尋一個好社會:鄉土中國

探尋一個好社會:鄉土中國

本文摘自《探尋一個好社會:費孝通說鄉土中國》,張冠生 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10月



探尋一個好社會:鄉土中國


費孝通《鄉土中國》


費先生的講法和寫法,是「以中國的事實來說明鄉土社會的特性」。於是,我們看到《鄉土中國》像是一幅中國農村社會的素描長卷,中國筆法,散點透視,工筆兼寫意。


費先生等身著述中,《鄉土中國》大概是最為膾炙人口的一本,版本眾多。現在常見的,有三聯版、人民版、商務版、中華書局版、北京大學版、北京版、上海人民版、江蘇文藝版……僅三聯一家,自1985年初版迄今,已不少於四種版本。


1940年代中後期,費先生的學術研究進入盛期,《鄉土中國》是重要進展之一。該書面世之前,他已出版有《江村經濟》、《祿村農田》等著述,以村落為單元,具體描述江村、祿村的農民生活及社會結構。費先生稱此類著述為「調查報告」,屬於其田野工作中的個案研究。

到出版《鄉土中國》,費先生的研究重點已從個案、類型向「通論」階段過渡。所謂通論,不再是對一個社會單元的具體描述,而要提升一步,從具體社會生活中提煉出一些概念,來表達存在於具體事物中的普遍性質,也表達作者對社會現象的理性認識。《鄉土中國》正是費先生試圖對中國基層社會性質作出通論式描述的嘗試結果。


《鄉土中國》初版於1948年。當時,西方現代工業機器和技術已進入中國鄉村,綿延數千年的中國農耕文明開始發生實質性變化。


費先生具有超常敏感,並有實際接觸這一變化的捷徑。


她的姐姐費達生1920年留學日本,學習蠶絲業技術改革;


1923年學成回國,下鄉指導蠶農養蠶繅絲;

1925年創建股份制蠶種場,到開弦弓村推廣良種;


1929年幫助該村村民成立生絲精製運銷合作社,在村裡建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村合作絲廠」。


姐弟倆亦步亦趨相伴一生,起點就在開弦弓,背景就是中國農村變革過程。


費先生認為,「中國社會變遷的過程最簡單的說法是農業文化和工業文化的替易」。這種「替易」,既能帶來進步,也須付出代價。他在1948年初版的《鄉土重建》一書,有相當篇幅討論了當時初現的社會代價。


如何減少代價、緩和社會動蕩?無疑,先要認清現實。《鄉土中國》便是費先生力圖認清現實的一本書。我們在該書「重刊序言」中可以讀到—「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這是他當年向自己提出的問題。當時,他在雲南大學和西南聯大教授社會學,便把這些問題和思考帶進課堂,帶進他承擔的「鄉村社會學」課程。

費先生要帶著對中國問題有熱忱、有追求的學生一起思索。不妨說,《鄉土中國》是從課堂寫起的。


費先生的講法和寫法,是「以中國的事實來說明鄉土社會的特性」。於是,我們看到《鄉土中國》像是一幅中國農村社會的素描長卷,中國筆法,散點透視,工筆兼寫意。作者駕輕就熟,順手拈來百姓生活場景乃至細節,讓深入的理論和學術思考接通讀者的日常經驗和感受—


「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加入在一個村子裡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係上也就發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裡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探尋一個好社會:鄉土中國

費孝通與姐姐費達生



寫下這些文字十年前,費先生在英國倫敦留學。導師為他聯繫的住所,是能真正接觸英國社會生活的環境。他熟悉那裡的法治傳統、契約精神、民主空氣。對比起來,中國社會顯然不同—


「『我們大家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么?』—這類的話已經成了我們現代社會的障礙。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生法律。在鄉土社會裡法律是無從發生的。『這不是見外了么?』鄉土社會裡從熟悉得到信任。這信任並非沒有根據的,其實最可靠也沒有了,因為這是規矩。西洋的商人到現在還時常說中國人的信用是天生的。類於神話的故事真多:說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還是他祖父在中國時訂的貨,一文不要的交了來,還說著許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話。—鄉土社會的信用並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於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


這類事實敘述,背後是東西方文化兩種文化里人際交往遵守信用的不同規則和方式,是個具有理論內涵的話題。費先生說到的具體事情,則是街坊鄰里、農婦老漢都很熟悉也能會意的身邊事。這類例子,《鄉土中國》中俯拾皆是。


費先生時常引入他所熟悉的西方社會文化中的事實,同他更為熟悉的中國鄉土社會兩相對比,力求更清晰地襯托出中國社會的鄉土特質。他還不時把話題引向很多不識字卻也熟知的文化傳統,在孔子的遺訓、孟子的主張、老子的理想和鄉土社會之間,標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關係。


一些理論概念,在《鄉土中國》也變為事實敘述。比如「安土重遷」,費先生說,從泥土裡討生活的人,不能老是移動,他得守住土地,侍弄莊稼,爭取好收成。收穫季節過後,周而復始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地里的莊稼動彈不得,侍弄莊稼的老農也像半身插在土地里。鄉土社會是安定的社會,自給自足,無需往來和流動。老子產生「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很自然。


在《鄉土中國》中,費先生為描述中國社會家庭、氏族乃至更大範圍的社會結構,創造性地提出了「差序格局」一詞,成為中國社會學界百年來很少見的原創概念。


費先生說,西方人說到他的家,指的是夫妻和孩子,很明確。中國人的家,界限就不明確了,伸縮性很大,可以擴大到四五代人同堂的大家庭,乃至整個氏族,一表三千里。中國人的社會關係網是以某個人為中心,波浪似的向外擴散,猶如投入水中一個石子後的水紋,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遠,也越推越薄,形成一種「差序格局」。


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震蕩幅度或大或小,取決於入水石頭的大小、中心勢力的厚薄。有勢力的人家,街坊可以遍及全村,村民全都可能參加其婚喪嫁娶和小孩滿月、百天的慶賀活動。窮苦人家的街坊則可能只是比鄰的幾家。


知人善任的費先生,請來《紅樓夢》中人,演出了「差序格局」的典型場景—「賈家的大觀園裡,可以住著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寶釵,後來更多了,什麼寶琴、岫煙,凡是拉得上親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勢力一變,樹倒猢猻散,縮成一小團。到極端時,可以像蘇秦潦倒歸來,『妻不以為夫,嫂不以為叔』。中國傳統結構中的差序格局具有這種伸縮能力。在鄉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錢的地主和官僚階層,可以大到像個小國。中國人也特別對世態炎涼有感觸,正因為這富於伸縮的社會圈子會因中心勢力的變化而大小。」


接下來,費先生說:「我們一旦明白這個能放能收、能伸能縮的社會範圍就可以明白中國傳統社會中的私的問題了。我常常覺得:『中國傳統社會裡一個人為了自己可以犧牲家,為了家可以犧牲黨,為了黨可以犧牲國,為了國可以犧牲天下。』」


勾畫出這種社會現象後,費先生更深一步,繞到人們熟悉「修齊治平」順序背後,挑明其與差序格局一脈相承的邏輯。他認為,這個「私的問題」和中國人素來嚮往的修齊治平「在條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內向和外向的路線,正面和反面的說法」。這種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與己的界限弄得模稜兩可,和西方文化里把權利和義務分得清楚明白的做法大異其趣。


費先生如此鞭辟入裡的分析與解說,不是靠概念和推理,是憑藉事實敘述,作用於人們對世態炎涼的入微感受。即便提出「差序格局」這樣蘊含豐厚的概念,也是建立在大家熟悉的日常生活經驗基礎上。


《鄉土中國》在學術思想和大眾生活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樑。


肯用點心思的大眾讀者可以從中領悟生活現象中的意義和趣味,心有靈犀的學者可以從中受到學術思考的啟發。


藉助《鄉土中國》,費先生有效證明了生活與學術之間源和流、本與末的關係。尤為可貴的,是讓學術著述放下了端著面孔的架勢,避開了高頭講章式的自命不凡,回歸生動活潑、親切宜人的境界。


曹聚仁寫《文壇五十年》,曾評價費先生是「文學圈外文章高手」,說其著述「有了蒙田散文的風格」,「費氏的散文『深入淺出,意遠言簡,匠心別具,趣味盎然』,都為其他文藝作家所不能及」。曹氏舉例,用的是《民主·憲法·人權》一書,似獨出。其實,《鄉土中國》半點不遜色,是雙璧。


作品簡介



探尋一個好社會:鄉土中國


《探尋一個好社會:費孝通說鄉土中國》,張冠生 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10



生命和鄉土結合在一起,就不怕時間的沖洗了。


費孝通說,自己一輩子只寫了兩篇文章,一篇「農村」,一篇「民族」。


本書以閑適的書話體重述費先生心路、學路、思路與書路,遊刃有餘,親切可讀,既發揮出書話體「真性情、真見識、真故事」的自由精神,也呈現出重回歷史現場之親聞、親歷、親見的獨有魅力。


費孝通少年早慧,青年成名,中年成器,盛年成「鬼」,晚年成仁,暮年得道。其早年心志一以貫之,直達生命終點。那些在歲月中輕輕翻動的泛黃書稿,帶我們回到行行重行行的田野調查現場,體味瑤山慘劇的慟殤時刻,師友的恩情與離散,耄耋老境中的真誠反思……大時代里的一介書生,在外界巨變中力圖持續內心的寫作,其終極關懷是對美好社會的思考和探尋,是鄉土中國的現代出路和現實途徑。那種一往情深,何等可愛。


這些珍貴手稿,亦在歷史的浮沉中遭遇叵測的命運:有的湮沒於戰亂流離,不知所終;有的毀於浩劫歲月,畢生心血毀於一旦;有的竟在佚失多年後傳奇般地重見天日。一段段塵封已久的書話,重現費孝通起伏動蕩的生命記憶,亦勾勒出百年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史。


(本文為騰訊文化簽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文化 的精彩文章:

孟子為何好辯
探尋一個好社會:對美好社會的思考
從來沒有趕上過他,而他已經被時代拋在身後
海明威寫給菲茨傑拉德:忘掉你的個人悲劇
絕世之戀:海明威與巴黎妻子的愛恨情仇

TAG:騰訊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探尋一個好社會:費孝通說鄉土中國》
探尋一個好社會:對美好社會的思考
中方: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神秘的地中海國家,美洲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被美國封鎖五十多年
中國最安全的5個城市:社會治安好
從舊社會到新中國:一個泰國排華歸國華僑的人生
《中國好聲音》:中國社會的多重人格之歌
古代中國社會的特點
揭秘:一個美國女記者眼中的民國上層社會名流!
中國變成了一個拼爹的社會嗎?
來一組泰國漫畫,帶你看懂泰國社會中種種奇葩現實……
外交部: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這個國家的「黑社會」和其他國家的不一樣
有別於國家的「天下"—中國傳統的一個社會哲學理念
「中國國家歷史」專訪:佛教與中國古代政治、社會的多元互動
一個專門拍攝美國社會陰暗面的人
中華民國時候的中國,真實的舊社會讓人意外
一個日共黨員眼中的中國社會主義革命
半個世紀前的中國社會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