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古琴的鑒賞與收藏

古琴的鑒賞與收藏

古琴的鑒賞與收藏



圖1 梅花斷紋

古琴的鑒賞與收藏



圖2 蛇腹斷紋

古琴的鑒賞與收藏


圖3 牛毛斷紋

古琴的鑒賞與收藏



圖4 流水斷紋

我國古琴藝術歷史悠久,有文字可考和形象可證的已有3000多年,至於有關古琴的傳說那就更早了。自從有了古琴,它就和文人們朝夕相處,是文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修身之物。隨著古琴演奏需求的變化和歷代斫琴家們對工藝的逐步改進,到了盛唐時期,古琴已發展成為高度科學性、藝術性及實用性相結合的綜合藝術品。古琴作為一種器物,不僅僅是單純的演奏用品,除了滿足古琴演奏家的需求之外,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存世的50餘種不同風格的古琴造型,生動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時代人們的審美情趣、思想觀念以及思維方式。在古琴的組合與使用方面,數千年來,它始終與嚴格的傳統禮制和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緊密結合。


2003年11月7日,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第二批世界人類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後,古琴已不僅為國人所珍視,更為世界所矚目。近年來,由於國力的增強,中國藝術品的拍賣價格也在不斷飆升,作為中國古典「四大藝術」之首的琴,越來越受到收藏家們的青睞。2003年以891萬元拍賣的王世襄先生所藏唐代伏羲式古琴「大聖遺音」,於2011年5月再次在中國嘉德(微博)春季拍賣會上現身,並以1.15億元高價成交。2010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一張北宋的仲尼式「松石間意」琴以1.3664億元成交。由於古琴收藏熱的不斷升溫,一些藝術價值不高的仿品也頻現於各大文物交易場所。因此,如何鑒賞和收藏古琴己成為藝術品收藏者必須掌握的知識。


古琴是多項藝術的綜合載體,涉及木材、髹飾、斷紋、音質、品格、造型美學等方方面面。因此,鑒定古琴要比鑒定其他藝術品難得多。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個專門的古琴鑒定部門,古琴的鑒定依賴於一些資深的古琴演奏家。而他們往往多偏重古琴的音質,對古琴的形體美學並不重視。其實收藏古琴不僅要考慮使用價值,更要掂量其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過去古琴界對琴的斷代有「唐圓宋扁」之說,因此演奏家給古琴作鑒定,往往存在保守性和片面性。保守性表現在將琴體較圓的列為唐代,將琴體較扁的列為宋代。片面性表現在依據漆胎的斷紋形狀、琴材的老化程度推斷時代。其實,即使由同一個古代斫琴家製作的同一款式的琴,因不同時期的審美觀念和琴材限制,琴體也圓扁不一。斷紋也會受時間長短、漆胎質量、區域氣候變化、使用頻率等因素影響,或早或遲產生。


因此,給古琴作鑒定,除要具備一定的基礎理論知識之外,還要多聽多看。


「聽」是指用手撥動琴弦,聽其音色。在傳統的琴論中,最早對琴的音質進行論述的是魏晉名士嵇康。他在《琴賦》中說:「器和故響逸,張急故聲清,間遼故音庳(低矮之意),弦長故 徵鳴。」到了明代,冷謙提出奇、古、透、潤、靜、圓、勻、清、芳、蒼、松、脆、滑「九德四芳」的琴音美學標準。嚴格來講,一張琴的音質要達到這麼多的美學標準是不可能的,但傳世的古琴大多皆具備松、透、圓、潤的音色特點。

「看」,一是看木質,從琴背龍池、鳳沼處看琴的內腹木質的老化程度。明代以前的琴,木質多呈金黃色且鬆軟,納音上多留有不同時代人的指甲印,鳳沼尾端的納音處有明顯凹塘,凹處的木質比其他部位木質要緊硬些,這是掛琴時琴體相應部位長期和掛鉤撞擊所致。二是看漆質。宋元以前的琴,胎質較細膩,漆色純凈,火氣盡褪,在強光下能透過表漆看到漆胎內閃閃爍爍的鹿角霜和金、銀、銅等粉末。三是看斷紋。斷紋,即漆器因年久而出現的裂痕,主要是由於胎骨及漆層經常不斷地脹縮而產生的。斷紋標誌著漆器的年代,唐宋時代的古琴多呈蛇腹斷(圖1)、梅花斷(圖2)。元明時代的古琴多為牛毛斷和流水斷(圖3)。明代漆工黃成的《髹飾錄》中說:「斷紋,漆器歷年愈久而斷紋愈生,是出於人工而成於天工者也。古琴有梅花斷,有則寶之;有蛇腹斷,次之;有牛毛斷,又次之。他器多牛毛斷。又有冰裂斷(圖4)、龜紋斷、亂絲斷、荷葉斷、殼紋斷。凡揩光牢固者多疏斷,稀漆脆虛者多細斷。」清代程允基《誠一堂琴談》:「古琴以斷紋為證,不曆數百年不斷。有梅花斷,其紋如梅花,此為最古。有牛毛斷,其紋如發千百條者。有蛇腹斷,其紋橫琴面,相去或一寸,或半寸許。有龍紋斷,其紋圓頭大。有龜紋斷,冰裂紋不等。以有劍鋒聳起者為真。」


鑒定古琴除了要多聽、多看、還要多比較、多思考。在實踐中,要對各個時代的古琴加以類比、分析,從中找出規律性。最為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掌握古琴的時代風格特徵。由於各朝各代處於不同的社會環境中,受其影響,古琴的造型、音色等方面就必然形成了具有本時代的風格特點,反映出與一定時代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的密切關係。因此,對古琴的鑒定,一定不能脫離其所處時代的社會背景。只要我們對古琴多看、多聽,多分析,多積累,漸漸熟悉了不同時代古琴的風格特徵,就會有一個概念化的了解。如先秦時代的琴是什麼樣子,唐、宋、元、明、清時的琴又是什麼樣式,其各朝代早、中、晚期的琴又各有什麼不同的特點等,只有掌握了這些,鑒定時方能心中有數。鑒定一張古琴,首先要看其風格特點屬於哪個時代,只要符合時代特徵,再作進一步的觀察,最後就可以斷定其真偽及其年代。一般來說,古琴的特點與其應有的時代特徵有矛盾者必偽。但同時,也必須注意到事物的特殊性,即在普遍規律之外,往往還存在著不同於某一時代風格的特殊情況,常常反映出地域差別和個人風格特點等種種複雜的因素,在鑒定時要加以注意和區分對待。


還需說明的是,時代藝術風格的形成與演變,不同於政治上的改朝換代,有時,一個時期的風格會延續到下一個朝代。如唐代豐滿圓潤的風格特徵,一直到北宋初期仍被沿襲。僅僅從造型特徵上簡單下定義是不夠的,還要從古琴的造型、材質、胎質、斷紋、漆色、音色、線條、弧度、款識等方面去綜合辨別。所以,給古琴斷代所包含的內容極其複雜,需綜合諸多因素,單顧一點,不及其餘,就會出現鑒別上的錯誤。此外,個人風格與地區特徵、時代特徵、時代跨度及其藝術審美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比如唐代的四大制琴家雷威、郭亮、張越、沈鐐,雷、郭的琴音以「清雄沉細」著稱,而張、沈的琴音則以「雷鳴響亮」聞名,他們既可代表唐代特徵,又具有個人的獨特風格。北京故宮(微博)博物院藏伏羲式「九霄環佩」琴(圖5)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微博)藏「九霄環佩」琴,總體上看風格一致,但細心品味,又各具特點,無論是厚度還是比例,均有一定的區別。


因此,辨別古琴的時代特徵和風格,是一個全面而又複雜的過程,不可簡單草率從事,要以科學的態度、嚴謹的精神去對待。為了便於掌握每一時期古琴的風格特徵,下面按時代順序,分別講述古琴的造型特徵、胎質、漆色及工藝技法等特點。

古琴的鑒賞與收藏



圖5 九霄環佩琴

古琴的鑒賞與收藏



圖6 大聖遺音琴


唐代古琴


唐琴的造型和風格與博大華貴的大唐國風同出一轍(圖5、6),都體現出盛唐時代那種氣勢宏偉、富麗堂皇的風格特徵。唐琴的工藝製作在繼承並吸收歷代文化藝術的基礎上,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其形體和漆色都散發著華麗潤妍、自由清新的格調,呈現出圓潤豐滿、富麗端莊的風格。如今唐琴的存世量很少,但從現存的唐琴實物和唐代彈琴圖來看,其形制以伏羲式居多;造型特點為體態寬闊、雄偉渾圓、勁健有力,顯得氣魄宏大、富有活力,給人以雄強碩壯的感覺;額頭多做圓弧形,項寬而長,肩部多在三徽以下,腰部肥美,琴底也多作弧狀,冠角多刻成陽線。

古琴的鑒賞與收藏



圖7 萬壑松琴


宋代古琴


宋代社會經濟的繁榮,推動了髹飾工藝的普及與發展。宋代古琴最能體現時代特點的是一色漆琴(圖7)。一色漆琴,顧名思義指通體一色的漆琴。而有時同一張古琴表裡異色,實際上是漆色因時間久遠褪變的結果,仍然為一色漆琴。一色漆單純而不簡陋,樸實而不粗鄙。宋琴漆胎較為細膩,金光內含,其色質溫潤,表現出一種內在、含蓄的美。宋琴的弧度漸漸扁化,造型多以仲尼式為主,以樸素簡潔、工整規範、簡約實用為美,琴的形體有超越形體之外的精神氣韻。

古琴的鑒賞與收藏



圖8 誦餘琴


元代古琴


由於元朝歷史較短,總共不到100年,因而元代斫琴藝術沒有形成新的特色,在琴文化史上,屬於過渡發展階段。元代琴的形制基本上繼承宋琴的風格特徵,款式上幾乎都是仲尼式(圖8)。但元代古琴的製作還是留下了一些時代特點,如琴的項部一般較短、較粗壯,腰部內收較小,總體造型風格敦實明朗、強悍勁健。這一時期也出了一些制琴名手,如嚴古清、施溪雲、谷雲等。

古琴的鑒賞與收藏



圖9 壑雷琴


明代古琴


明代琴(圖9)文化得到長足的發展,尤其受到統治階層的重視,上自皇室士夫,下至文人平民,皆出現很多著名琴家。明代,宗室與民間的斫琴之風盛行。明宗室的寧王、益王、潞王都親自參與設計琴型,新增了許多式樣,這也是明朝琴文化發展的主要成就之一。明代的新增琴型主要有飛瀑連珠式、劉伯溫式、列子式。這一時代的斫琴名家有祝公望(海鶴)、張敬修、方隆、惠祥等。

古琴的鑒賞與收藏



圖10 清代古琴


清代古琴


清初的古琴雖承襲了明代傳統,形制保持簡練、質樸的特徵,但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已大不如前。特別是乾隆、嘉慶之後,由於社會奢靡之風盛行,古琴亦追求纖巧悖謬,幾乎無一精品佳作流傳於後世。筆者曾見過一張清末的仲尼式無名琴,全長128厘米,額寬17厘米,肩寬19厘米,尾寬13.5厘米。黑色漆,薄灰胎,琴體線條模糊,額大尾細,肩削腰窄,比例失調,兩護軫尖細如犬牙,舌穴處雕刻淺薄,敷衍了事,做工甚為粗劣。整個琴體無一處美感可言,是晚清病態社會的畸形產物(圖10)。


到了鴉片戰爭以後,我國受到帝國主義侵略,社會動蕩,古琴在造型上出現了中西結合的傾向,有一種虛張聲勢、裝模作樣的陌生感。民國時期的琴筆者也曾見過數張,琴體大多或獃滯笨拙,臃腫不堪,或單薄無力;有的音質沙啞粗重,有的尖薄得似破鑼之聲,可謂一無是處。


由唐至清1000餘年間,古琴從雄偉圓潤走向沉穆濃華,從樸素平實走向妍秀勁挺,從典雅清新走向纖巧滯郁。如果把大唐古琴高貴典雅、氣宇軒昂的氣質比作達官顯貴,宋代古琴則似樸實無華、清秀儒雅的文人士夫,明代古琴文綺妍秀、柔婉玲瓏的氣質則像君子與淑女,清琴的失位俚俗就如效顰的東施。


鑒賞事例


近年來,由於國民經濟不斷增長,古琴收藏熱也在不斷升溫,多類仿品充斥於各大文物交易場所,有的還為贗品杜撰了「翔實」的故事。數年前,上海某拍賣行友人曾帶來一張琴讓我鑒定。當他小心翼翼打開重重包裹,遠遠望去便知是一張偽斷紋琴。友人不信,問我此琴作於什麼年代?我說:「僅僅六七年而已。」友人笑著對我說:「這次你可看錯了,這琴是我去年到日本,從一收藏家手中徵集而來的。」說著便從包內取出一本1982年出版的日本收藏家雜誌,見此琴的照片和解說亦在其中。我將琴和圖片作了詳細的對照,又仔細查驗古琴,但見琴體造型獃滯,做工粗劣,線條僵硬,確系近年仿品。友人還是不信,我又從琴體多處找出破綻。友人畢竟是其他藝術品的行家,笑著說:「此琴經你一看,造偽的漏洞百出。」我又問:「那本收藏家雜誌呢?」友人大笑道:「不用說了,這本雜誌自然也是贗品了。」這類作偽牟利的人可謂用心良苦,真是千奇百怪,不勝枚舉。


有的人為了牟取可觀利潤,不惜將一張真品古琴一分為二,或一分為四進行割裂、分散,再與偽品搭配。20世紀90年代中期,一位台灣老人帶來一張說是元朝的琴讓我鑒定。我見琴體線條、弧度都較自然,冠角的用料、雕刻也很精美,但感覺沒有什麼舊氣,除額頭部位和二弦以外六徽至七徽間、底面的尾部是真流水斷外,其餘部分的斷紋皆十分生硬,再經仔細查看,才知道此琴為新舊搭配而成。老先生問我鑒定結果?即問他以多少錢購買,他說相當於人民幣80萬元,我不忍說出原由,只說「還算不錯,好好收藏」以應付。前者偽造以騙人牟利,頂多造成真贗混雜,混淆視聽,還構不成大的危害。而後者既騙人牟利,又對古琴本身的整體性和藝術性進行破壞,是作偽者最大的過錯。


2004年,曾有一位湖北武漢的收藏家帶來一張琴讓我修復。因常有人神神秘秘帶琴來請為鑒賞,結果卻大多是粗笨呆板有形無神的工藝品,此次也不免有些藐視之意。當他從層層包裹的舊被單中取出琴時,遠遠望去,只見琴體勻稱平和、神恬氣靜,漆色溫潤悅目,不由得吸引我走近仔細觀賞。


這張仲尼式的古琴,通體皆是流水斷,斷紋波光粼粼。我忍不住撥動殘存的三根琴弦,頓時即從琴腹內發出幽古靈透之聲,令人頓消躁妄之氣。我禁不住深情讚歎:「寶琴!」琴主見我面露驚奇之色,又問:「您看這琴出自什麼朝代?」我將琴掛在牆上凝神觀看了一番說:「這琴應出自北宋。」琴主笑著說:「要是北宋就好了,那我就賺大了,可惜您看錯了,您憑什麼說這張琴是北宋的呢?」我說:「是這張琴的氣韻告訴我的。」琴主說:「我是搞書畫收藏的,我們鑒定書畫大凡多以筆力、落款和印章為準,可巧這張琴腹內也有款識,寫的是大明萬曆丁丑年黃世伯制,收藏這張琴之前因價格不菲,我也很謹慎,請過三位琴家看過,都認定明朝琴無疑,才出價30萬元購得。您論定它為宋代,我很高興,不過我想知道您從何而論呢?」我取下琴,用手電筒照看了琴腹里的字,但見字的墨色陳舊,字體婉麗端秀,便問:「您是書畫收藏家,我對於書畫沒有研究,這琴腹內的明代款識可有疑問。」琴主人說:「這琴腹內的字確是明代人手跡,不過我查考過,這黃世伯既不是書法家,又不是制琴家。」我說:「疑問這就來了,在明代斫琴名家中確沒有此人,況且這琴做工精美,形體輪廓、線條方正圓潤合度,規矩中蘊涵著樸厚,無論從任何一點來看,如沒有20年的製作經驗和較高的藝術修養,是做不出這『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寶物的。」琴主人說:「您的論斷我很贊同,不過這琴腹內的字,後人怎麼寫得進去呢?」我說:「剛才我仔細看了琴的邊緣,漆色、胎質與琴的面底有明顯差異,胎質較粗,雖然也生了斷紋,但和琴面部、底部不連貫。我認為這琴腹內的款識是明代琴主人破腹重修時寫上去的。」琴主喜形於色地說:「聽您這一推斷,我用明琴的價格卻得了張宋琴,這便宜可討大了。那可否請您把那偽款刮掉,還這宋琴一個清白呢!」我說:「那倒不必了,這明朝的黃老先生和您有緣,幫您撿了漏,您得焚香謝他才是。況且這明人的字留存今日也實屬不易,颳去容易,卻毀了人家良苦用意,又留下新痕,豈不是錯上加錯了?」


公眾平台簡介


此公眾平台由禪藝國際藝術機構主辦,為簽約畫家、古琴家、全真派道士郭關道長設置公眾平台號,歡迎關注。本平台發布郭關先生藝術創作內容之外另涉及書畫、音樂、藝評、哲學等文化藝術類內容,您若有好文好畫歡迎來稿,請先關注此公眾平台,再投稿至郵箱:ybbud2008@126.com

古琴的鑒賞與收藏


古琴的鑒賞與收藏


古琴的鑒賞與收藏


古琴的鑒賞與收藏



郭關簡介:出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繪畫、音樂、書法、詩文、斫琴、裝置、行為等領域;知周易、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曾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後於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美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神人暢》 古琴演奏:郭關道長




古琴的鑒賞與收藏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浪漫詭譎的楚之重器
古琴 兵器?
看看宋代孩童們的秋冬消遣
聽雪,賞雪
王羲之的習慣

TAG:郭關藝術 |

您可能感興趣

王波敏:翡翠的鑒賞與收藏
古幣收藏鑒賞與解說圖文並茂,古玩藝術品高價徵集收購
王波敏:白玉的鑒賞與收藏
祖傳青花瓷器鑒賞與收藏
傳世奇物-宣德爐的鑒賞與收藏!
古幣鑒賞與收藏注意事項
乾隆粉彩百鹿尊鑒賞與收藏
瓷器鑒賞與收藏價值是怎麼樣的
盆景的鑒賞與製作
翡翠的鑒賞與收藏 選擇翡翠如何避免被坑
童中燾談黃賓虹繪畫的賞與鑒
盆景的鑒賞與創作藝術漫談
虎皮蘭的鑒賞與養護管理
董其昌五通信札談書畫鑒賞與收藏
梅墨生:黃賓虹繪畫的賞與鑒
國一金典:中國墨的鑒賞與鑒別
重實溫潤 君子之風——金星坑歙硯的鑒賞與收藏
紫砂茶具的鑒賞與選擇
秋天花卉推薦:珍珠梅的鑒賞與養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