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邦者下流:大宋王朝在景德元年的軍政抉擇

大邦者下流:大宋王朝在景德元年的軍政抉擇

大邦者下流:大宋王朝在景德元年的軍政抉擇

原標題《大道兮低回——大宋王朝在景德元年》,有刪節,作者授權轉載。

老子說:大邦者下流。

意思是,大國要像居於江河下游那樣,有容納百川的胸懷與氣度。這話里包含著高妙的智慧:越是繁榮強盛,越應虛懷若谷,才合乎「道」。因為道之所在,並非爭強好勝、驕矜撻伐,而是謙遜處下、開放包容;道之發展,並非直線向前、高歌猛進,而是迂迴潛行、深思默察。所以古人有言:大道低回。這種關乎道的論說,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修身還是治世,都給予我們極其體貼的點悟。

景德元年是一個折射歷史發展之「道」的年份。在這一年裡,以及前後,宋朝發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大事,考驗著歷史在場者的智慧與勇氣,引發了後人綿延不斷的思考。


1

公元1004年,干支紀元為甲辰。在大宋王朝,這一年是景德元年,屬龍。

這是大宋王朝319年時光中的第44個年頭。沙漏里滴下的日子,如常地向前行進,斗轉星移,焚膏繼晷,波瀾不驚。假如沒有什麼意外,新的一年也將很快翻過,淹埋在流沙般的時間碎片中,無影無蹤,無從找尋。

然而,陡然間,意外從天而降。

喜慶的人潮未及散去,災難的噩耗便已傳來。這是中國災難史上屢屢被提及的一年,時間老人撫摸著花白的鬍鬚,發出詭譎的笑聲,歷史的河道便在這裡拐了個急彎。

大邦者下流:大宋王朝在景德元年的軍政抉擇

時歲步入正月,京師已連續發生三次地震——

正月十七,「是夜,京師地震。」地震發生在夜晚,百姓猝不及防。

正月二十三,「是夜,京師地復震,屋宇皆動,有聲移時而止。」房屋搖晃,地下烈焰如熾,激流和地漿如千軍萬馬般,轟然做響。正月二十四,「冀州(今河北冀縣)地震。」以後的幾天,益州(今四川成都)、黎州(今四川漢源)、雅州(今四川雅安)接連發生地震。到了四月初三,「邢州(今河北邢台)言地震不止。」四月十四,「瀛州(今河北河間)地震。」五月初一,史料記載「邢州言地連震不止」。形勢嚴峻,宋真宗下詔,賜邢州減田賦一半,免運送軍糧之勞役。半年以後,十一月十八,「石州(今山西呂梁)地震。」

大地,一次又一次顯示出它的猙獰。天崩地陷的轟鳴轉瞬即逝,數不清的生命卻如流星般隕落。山河變色,草木同悲。《中國救荒史》寫道,這是歷史上地震記載最多的年份,綜各地方志所載,1004年一年之內,大規模的地震竟高達九次。但是,人們也許並不知道,地震,還不是這一年最大的災難。

時間,舒展巨大的羽翼,將這殘垣斷壁、滿目蒼夷緩緩收藏,將這風雨河山、飄搖家國緩緩收藏,等待著遙遠的某一天、某一刻,未來之神將它重新開啟。


2

仲夏以後,地震的頻率減緩,大地復又顯示出它素常的溫情。儘管經歷了頻仍的災患,日子仍舊喧囂地向前奔跑,春天播下的種子早已破土而出,它們在整整一夏里節節拔高,又在這個肥沃的季節,歡愉地等待著收穫。白雲漸行漸遠,秋色漸行漸深,柏樹扭曲著旋轉著揮舞著枝幹,箭一般射向天空,白楊舒展油亮亮的葉子,嘩啦啦擊掌歡呼,瀲灧的水波倒影著黃金般的麥浪,靜靜地散發著芬芳。大宋王朝秋高氣爽,民富國強。大地撕裂的傷口在慢慢癒合,切膚之痛終將成為舊事。

陡然間,又一輪災難從天而降。

景德元年九月,三十二歲的遼國皇帝耶律隆緒與遼國當權人物蕭太后、統軍大將蕭撻凜突然率二十萬契丹精兵鐵騎大舉南犯,一路高歌猛進,跨越大宋數十州縣,兵鋒直抵黃河北岸。

大邦者下流:大宋王朝在景德元年的軍政抉擇

《出獵圖》局部,胡瓌,絹本設色

宋朝開國君臣鑒於唐末五代藩鎮割據、尾大不掉危及社稷的局面,採取強幹弱枝、倡文尚武的辦法,「杯酒釋兵權」,以致積弱為患。與此同時,宋朝建立之初就面臨著內憂外患,南有吳越、南唐、荊南、南漢、後蜀,北有北漢和遼國。加之,五代尤其石晉以來,燕雲十六州被割讓給契丹,中原失去了與北方游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屏障和人工防線。

契丹出現於公元五世紀的北魏,以游牧為主,世居遼河流域。北荒寒早,至秋草先枯萎,廣袤富庶的中原大地對契丹充滿了誘惑。唐末五代分裂,契丹藉此迅速發展壯大,公元916年立國,以幽州為跳板,近塞取暖,武力經略中原。中原遭受契丹侵擾久矣,百姓罹難,飽受痛苦。

大邦者下流:大宋王朝在景德元年的軍政抉擇

《卓歇圖》局部,胡瓌,絹本設色,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蕭太后精明過人,英勇善戰,原姓拔里氏,被耶律阿保機賜姓蕭氏。蕭太后精明過人,英勇善戰。公元982年至1009年,她攝政期間,遼國進入了歷史上統治中原二百年間最為鼎盛的輝煌時期。景德元年,在契丹是統和二十二年。此時的蕭太后年已半百,從成為寡婦到實際的帝國統治者,她用了20多年的苦心經營,兩次大敗宋軍,現在,她覺得終於可以找宋朝算一次總賬了。

緊急軍情報進皇宮,宋真宗迅速召開御前會議,向群臣詢問對策。大臣王欽若是江西人,他主張皇帝暫避金陵;大臣陳堯叟是四川人,他主張皇帝暫避成都。只有新上任的青年宰相寇準力排眾議,主張迎戰:為今之計,只有御駕親征,上下一心,才能保住江山社稷。稍有退縮,人心瓦解,根基一動,天下還保得住嗎?宋真宗聞言,精神振奮,同意御駕親征。

隆冬時節的北方,天寒地凍。靡靡日漸夕,颯颯風露重,雪花飛舞,堅冰封路。當年十一月,宋真宗從京城開封出發,直驅澶州(今河南濮陽),迎擊遼軍。

澶州夾黃河分南北二城。當皇帝的御蓋在北城城樓出現,大宋的黃龍旗迎風招展、獵獵作響之時,將士歡聲雷動。《宋史紀事本末·契丹盟好》記載:「帝遂渡河御北門城樓,召諸將撫慰,遠近望見御蓋,踴躍呼萬歲。」《東都事略·寇準傳》亦記載:「軍民歡呼聲聞數十里,契丹相視,怖駭不能成列。」

御駕親征,士氣大振。這一天,一個叫做張瑰的軍士正守著一張床子弩,監視前方陣地。忽然,遼軍大營里出來幾個將官,他們交頭接耳,準備巡視戰場。這群人中有一個穿黃袍的將軍指手畫腳,氣勢不凡。張瑰調整好床子弩的方向,毫不猶豫地對準此人,一扳開關,「嗖嗖」幾聲,數箭齊發,遼軍將官頓時倒下了幾個,黃袍將軍也在其中。事後得知,這個黃袍將軍,恰是遼軍統帥蕭撻凜,他被射中頭部,當晚死去。遼軍未戰,先喪大將,士氣大挫。

大邦者下流:大宋王朝在景德元年的軍政抉擇

歷史像一幅氣勢浩蕩的畫卷,它的可圈可點,在於一往無前、無私無畏的生動筆墨,更在於那些波詭雲譎的怪筆、柳暗花明的曲筆、旁逸斜出的神筆,它們突如其來,卻酣暢淋漓。

澶州,距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僅一河之隔。澶州在,大宋在;澶州有失,大宋便危若累卵。

蕭太后覬覦大宋王朝的財富,本想依仗自己屢次敗宋的軍威,逼退宋軍,強佔中原錦繡河山。後來聽說寇準說服宋真宗御駕親征,知道虛晃一槍不成,只好揮師作戰。兩軍在澶州北城城下激戰數十日,勝負未卜。

大軍孤懸境外,統帥陣亡,蕭太后不敢戀戰,暗生倦意。終於在十二月(1005年1月),雙方達成和議,簽訂停戰及修和盟約。


3

命乖運舛的景德元年,宋真宗歷經天災、人禍、兵燹的考驗,審時度勢,終於在這年的臘月打開了一個叫做「澶淵之盟」的錦囊,從此,大宋王朝開始了養精蓄銳、潛心發展的進程。

大邦者下流:大宋王朝在景德元年的軍政抉擇

和平,來得著實不易。

從公元979年(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北伐幽薊算起,一直到宋真宗景德元年,宋、遼兩國處於敵對戰爭的狀態已經持續了26年,綿延不斷的戰火、糾纏不已的爭鬥、短兵相接的廝殺,始終維持在僵持的局面——宋朝無力收復丟失的燕雲十六州這一片漢唐故土,遼國打家劫舍的侵擾也始終無法佔領宋朝的領地。

宋真宗咸平年間(公元998年—1003年),契丹不斷侵擾北方邊境:咸平二年(999年)十月,耶律隆緒率部侵擾鎮、定、高陽關(今河北高陽),宋都部署康保裔戰死,契丹兵侵掠祈、趙諸州,並南下掠淄、齊。咸平三年(1000年)正月,宋將范廷召等率兵追契丹於莫州(今河北任丘),未能全勝。咸平四年(1001年)十月,契丹再侵鎮、定,宋派王顯為三路都部署率部抵禦,契丹進擾滿城而還。咸平六年(1003年)四月,契丹兵在蕭撻凜率領下再攻高陽關,宋軍戰敗。

宋與遼的戰爭,陳師道在《後山談叢》記載:一共打過大小九九八十一戰,只有張齊賢太原戰役取得一次勝利,其他均以失敗告終。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太白之問,恰恰也是大宋之問。與此相反,遼軍保持著原始野性,「輕而不整,貪而無親,勝不相讓,敗不相救,以馳騁為容儀,以弋獵為耕釣,櫛風沐雨,不以為勞,露宿草行,不以為苦」(《舊五代史》),使得宋朝「趙魏之北,燕薊之南,千里之間,地平如砥」(《舊五代史》)的華北大平原,成為遼軍秣馬厲兵的戰場。膠著中的戰爭,像一條綳得很緊卻早已失去彈性的皮筋,每年百數萬甚至數百萬的軍費開支讓宋朝疲於應付。

光靠金錢,買不來和平,光靠戰爭,更換不來和平。

宋、遼簽訂《澶淵誓書》,其實有幾項重要的規定:

——友好關係的建立和歲幣的交割,「共遵成信,虔奉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

——「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

——兩國結為兄弟之邦,遼聖宗尊宋真宗為兄,宋真宗尊蕭太后為叔母。

——疆界的規定,「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

——互不容納叛亡,「或有盜賊逋逃,彼此無令停匿。」

——互不騷擾田土及農作物,「至於隴畝稼穡,南北勿縱驚騷。」

——互不增加邊防設備,「所有兩朝城池,並可依舊存守。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創築城隍,開拔河道。

——條約以宣誓結束,「誓書之外,各無所求。必務協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獻,慎守封陲。質於天地神只,告於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盟,不克享國。昭昭天監,當共殛之。」

澶淵誓書中沒有提到的還有很多,比如宋、遼首次正式結為兄弟之邦,互稱南北朝,比如禮節、貿易、和移牒關報,比如具有戰爭意味的地名的更改,「威虜軍」改為「廣信」,「靜戎」改為「安肅」,「破虜」改為「信安」,「平戎」改為「保定」,「寧邊」改為「永定」,「定遠」改為「永靜」,「定羌」改為「保德」,「平虜城」改為「肅寧」。

此後116年間,宋、遼兩國未發生大規模戰事。

澶淵之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劃時代的大事。中華民族擱置爭議,著眼大局,互相尊重,合作共贏,為宋、遼兩國帶來了切切實實的發展機會,使得人民得以休息養生,安度和平歲月。

宋、遼誓書籤訂於澶州,漢代稱澶州為澶淵郡,這份誓書被稱為「澶淵之盟」。

據統計,從公元1005年到1121年這116年之間,兩國遣使慶賀生辰,宋140次,遼135次;兩國遣使賀正旦,宋139次,遼140次;兩國遣使弔唁,宋46次,遼43次。遼興宗耶律宗真勤學繪畫,曾經自繪肖像送給宋仁宗趙禎,並希望宋仁宗回贈真容。遺憾的是,仁宗真容送到時,遼興宗已經過世。遼國皇室遂將仁宗真容與祖先肖像懸掛在一起,供子孫世代禮拜。

面對列祖列宗,遼道宗耶律洪基曾經許下心愿:「若人世真有輪迴,願後世生於中國。」 漢族王朝飽受邊疆戰亂,能與契丹形成如此長久的和平關係,在歷史上著實不多見。


4

這一年,玉樹臨風的皇帝三十六歲,在位已六年。這位排序老三的皇子自幼姿表特異,英睿聰敏,才華過人,縱使千年之後,他在《勸學篇》中寫下的詩句仍在流傳:「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後世給了這個酷愛讀書與書法的皇帝一個無比貼切的廟號:宋真宗。

大邦者下流:大宋王朝在景德元年的軍政抉擇

宋真宗

宋朝的皇帝們喜歡頻繁更換紀年,宋真宗在位二十五年,就曾經使用五種年號: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咸平這個年號用了六年,景德用了四年,以瓷器聞名的景德鎮以景德命名,也以此聞名。然而,儘管兩個年號只維持了短短的十年,卻是大宋王朝元神豐盈、光墨淋漓的十年。

六年前的這個時候,大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繼位,人們看到了剛滿而立之年的天子的守正篤實、無遠弗屆;咸平六年里的數場戰事,人們看到了他的果敢勇毅、殺伐決斷;這一次,御駕親征,澶淵結盟,他則讓人們體悟到他的深謀遠慮、久久為功。

不久,宋真宗即以鐵面無私的姿態,公布告誡百官的《文武七條》:

一是清心,要平心待物,不為自己的喜怒愛憎而左右政事。

二是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潔。

三是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勢壓人。

四是務實,不要貪圖虛名。

五是明察,要勤於體察民情,不要苛稅和刑罰不公正。

六是勤課,要勤於政事和農桑之務。

七是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種弊端。

在宋真宗看來,「清心」「修德」就是廉政的源頭,就能實現「德治」。他建立官員檔案,實行保舉制度,推動瀆職監察,鼓勵鯁亮敢言,糾彈不避權貴,獎勵廉潔無私,懂得知人善任。宋真宗御駕親征,打敗了西北党項、吐蕃這些膠著已久叛亂勢力,逼退強大的契丹,創造了一個安定和平的邊境環境,僅僅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便讓大宋江山轉危為安,憑藉的恰是因為這些治國新政。

宋真宗迅速創造了一個政治清明、社會進步、經濟繁庶、文化鼎盛的時代,他啟用李沆、曹彬、呂蒙正等人打理政事,政績有聲有色,減免五代十國以來的稅賦,注意節儉,休息揚農,發展紡織、染色、造紙、制瓷等手工業、商業,一時間,貿易盛況空前。

大邦者下流:大宋王朝在景德元年的軍政抉擇

據統計,公元996年,宋朝國家財政2224萬,戶口451萬;公元1021年,國家財政達到150885萬,戶口為868萬。短短二十餘年,整個國家戶口增加了416萬戶,財富增加了近6倍,其發展規模與前朝相比,超過了唐朝貞觀二十三年總量的四倍,與後世而論,超越了乾隆時期的三倍。中國佔世界財富的比值從996年的22%左右,一下子提升到了67%左右,可謂富甲天下。

這是大宋王朝難得的「小康」時代,後世將咸平、景德、大中祥符三個年號的十九年統稱為「咸平之治」。

大邦者下流:大宋王朝在景德元年的軍政抉擇

歷史,像一棵滄桑虯勁的老樹,歲月的蟄須從它的血脈、它的枝椏中伸出,茁壯,頑強,盤根錯節,綠蔭如蓋。昨天,從老樹上成長為今天,今天,又從老樹上成長為明天。這是歷史的今天,也是未來的昨天。

發出詭譎笑聲的時間老人不會想到,大宋王朝在景德元年的一次沉吟低回,換來了中華民族的潛龍飛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驕傲的王朝放低姿態,審慎打量對手,以大國氣度張開襟懷。此後一個世紀,中原和北方部落以空前的規模遷徙雜居、經濟交融、文化交流、語言交匯、習俗融合,契丹也開始從單純的游牧民族,向游牧與農耕相交雜的民族過渡。遼國的燕京在唐幽州薊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這裡來自不同民族、不同國度的居民五方雜處,互補共榮。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使遼的路振在《乘軺錄》中記載:幽州「城中凡二十六坊,坊有門樓,大署其額,有罽賓、肅慎、盧龍等坊,並唐時舊名」「居民棋布,巷端直,列肆者百室,俗皆漢服,中有胡服者,蓋雜契丹、渤海婦女耳」,宋朝的魅力可見一斑。

正是以這樣的包容、這樣的魅力,中華民族將一切可能納為己有,愛其所同,敬其所異,和而不同,沉澱於心,又外化於行,成為具有強大穩定性、延續性、發展性的中華文明,並造就了中華文化博觀約取、海納百川的精神格局和精神氣度。歷史學家姚從吾說過:「(兩族)相安既久……(遼人)逐漸變成了廣義的中華民族。」堪稱不同民族和諧相處最後融為一體的典範。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基因,也是古老東方的文明精髓。

錢穆也感嘆:「中華文化不僅由中國民族所創造,而中華文化乃能創造中國民族,成為有史以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民族。」

大邦者下流:大宋王朝在景德元年的軍政抉擇

時間,舒展著巨大的羽翼,在遙遠未來的某一天、某一刻,將歷史之謎重新開啟。那些祖先的傳奇,那些祖輩的故事,他們在災患面前的勇氣,他們苦度長夜的智慧和堅忍,是我們在這個喧囂世界永不迷失的識路密匙。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戴笠公關有一套,為人八面玲瓏左右逢源,喝酒連飲160杯不醉
領導們的運動瞬間:朱總籃球打得好,鄧小平除了橋牌還愛撞球
邊境居民清楚聽到槍聲:緬北武裝衝突對中國有何影響?
從醫生到納粹醫生:為什麼「普通人」邪惡到發明了種族滅絕?

TAG:國家人文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溯舜名郡,文物大邦——九浸畈、龍山公園和多寶講寺
大邦之夢——吳越楚青銅器之皇室兵器
大邦之夢再起風雲
六一,老子《道德經》,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大邦之夢——吳越楚青銅器之工精技良
觀吳越楚青銅器特展 品大邦風采
盤點全球十大邦德主題酒店,排第一位在中國,你喜歡哪家?
辣眼睛:用過的衛生巾貼臉上,學渣們流行這樣玩「大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