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央視請法師做客演播室談佛法 法師全程飈英文

央視請法師做客演播室談佛法 法師全程飈英文

[導讀]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19:30,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北柏林禪寺住持明海法師做客中央電視台英語頻道《對話》欄目,與哈佛博士全程英文暢談《佛教的復興》。


Rejuvenation of Buddhism



央視請法師做客演播室談佛法 法師全程飈英文



全文翻譯:小僧活

對話嘉賓


明海法師:河北柏林禪寺住持,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


吳疆:亞利桑那大學東亞系教授,南開大學中國哲學專業碩士,哈佛大學宗教學博士


楊銳:CCTV NEWS主持人


訪談內容

楊:各位觀眾大家好,歡迎來到《對話》。佛教在大約2000年前從印度傳入中國,是中國的重要宗教之一。佛教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在這個高度發展的社會裡,人們對佛教的認識仍有很多偏差。為了更好的了解佛教在中國和海外的發展和傳播,我們非常榮幸的請到了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明海大和尚和亞利桑那大學的吳疆教授做客北京參加我們的節目。他們此次聚首是來參加西安舉辦的漢傳佛教祖庭會議。在本次談話開始之前,讓我們共同欣賞一段視頻。


大約2千年前,漢王朝期間,佛教開始由印度傳入中國,而後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南亞地區。隨著經像的初次傳入,中國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也隨之建立。漢王朝時的中國社會動蕩不安。一方面,儒家在現實社會中致力於維護社會和諧和穩定社會秩序。另一方面,佛教則強調深入滾滾紅塵,尋求真理,超越現實。


大約在公元2世紀,佛教在經歷了與儒道文化的漫長的磨合之後,終於贏得了堅實的立足點和十分有力的擁護。佛教在中國變得越來越強大,很快信仰佛教的人數據說超過了印度本土。


公元六世紀,中國人創立了禪宗,禪宗的哲學思想強調」言語到斷,心行處滅」。禪宗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就是六祖慧能大師,他留下了非常珍貴的《六祖壇經》。


在中國,佛教長期以三種不同的形式,接引並教化著不同根器的人們,最終形成了漢傳、藏傳以及和南傳佛教。如今的中國已經擁有超過2億人口的佛教徒。

訪談對話


楊:歡迎來到《對話》欄目。請問明海法師,為什麼祖庭文化對於中國佛教來說非常重要?


明:一般認為,佛教最初於公元前2年傳入中國,中國人花費了很長的時間去學習和消化從印度傳來的佛教教義。在唐朝時,完成了這個任務,這意味著中國人能夠真正理解佛陀教導的本質。在這之後,出現了很多中國式的佛教學校——寺院。對於學者來說,他們通常從兩個方面來認識這漫長的過程:1. 從印度傳來的佛教試圖適應中國當時的環境;2.通過中國許多祖師的努力,佛教在這片嶄新的土地上找到了一種新的形式存在,最終融合了中國文化,深入了中國文化,繼而對中國人帶來了積極而廣泛的影響。


楊:您是否時也認為,有必要去釋迦牟尼佛的家鄉去尋找更多的線索,比如通過一場西天之旅?因為我們有一本名著叫《西遊記》。您是否進行過這樣的一場長途旅行呢?

明:是的,我2015年去了印度,參訪了菩提伽耶和很多地方,比如我們尊敬的佛陀—釋迦牟尼佛出生的地方、涅槃的地方等等。


楊:您是否認為中國的祖師道場能夠被印度的僧團和信徒接納?


明:對於佛教來說,這是一個奇蹟。佛教在印度衰亡,傳到了印度之外的很多其它地方,並與當地的文化融合,適應了當地的環境,並很好的發展起來。雖然這些寺院在不同的地方,但是這些寺院都共同信仰佛陀、信仰佛陀的教法,所有的寺院都彼此包容尊重,都是佛法甘露普被的道場。


楊:互相尊重是非常好的。既然不同的寺院都共同信仰釋迦牟尼佛,那您為什麼覺得祖師道場文化是獨特的,並且對中國佛教很重要呢?


吳:這個當然重要了。你可以想像一下,祖師道場是從前最為神聖的場所。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有宗族崇拜的傳統,所以祖師代表的是我們的血脈傳承。我們讓印度傳來的佛教有了中國元素,我們把從印度傳來的梵文經典翻譯成了中文。可以說祖師道場文化實際上彰顯了中國佛教最明顯的特點。


楊:從最基本的層面上來講,您是否覺得佛教與基督教有很多的基本的相似點?例如:在佛教中有極樂世界,在基督教中有伊甸園。所有堅持修行的人,無論是佛教徒還是基督徒都有超越生死的世界。如佛教徒都想要到達夢想的極樂世界,基督徒想成為伊甸園的一員。請明海法師為我們開示一下。


明:佛教教義中的生命形式有5種存在的層級狀態,我們認為基督教有其中的兩個部分:人道和天道。但是我們認為還有一些超越這兩個層級之外的存在形式,佛教六道輪迴(譯者註:其中阿修羅道可以併入其他五道,因此有時也稱五道)這一學說完整的解釋了我們的生命存在形式,直到覺行圓滿我們稱之為無上正等正覺,即佛陀。當然了,雖然基督教的最高境界只停留在天道,但我們認為它仍具有非常大的價值和意義。


楊:所以,你是否認為佛教,特別是中國佛教能夠超越基督教的這兩個層次?


吳:我認為超越生死是每個宗教中都非常重要的概念,每一個宗教都有自己的方式來進行超越。但是我認為在佛教和基督教的一些基本教理上有很大的不同。就像明海法師剛剛所說的,佛教的基本是給人以啟示,指導人們發現自身的佛性,並最終成為與佛陀一樣的覺者。所以這和基督教之間有本質上的區別,而上帝只有一個,他是造物主。


楊:我不知道從歷史哪個朝代開始,一位祖師說修習佛法不必要在寺院中,你可以在你自己的家裡,不管你在哪兒生活、工作你都可以自己做禪修,不需要去當地的寺院。這是真的么?當今的佛教現狀仍然是這樣的么?


明:這是出自《六祖壇經》,我們回到達摩祖師的年代來看待這個事情,在佛教悠久的歷史中,有很多祖師都嘗試著將佛教融入到社會當中,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所以依照六祖慧能大師的教導,我們可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修行。你可以好好的生活,同時又能夠好好的學習佛陀的教法。


楊:慧能大師的偈誦「本無菩提樹,何處染塵埃」,這句偈子廣為流傳,不僅佛教徒很熟悉,只要對中國歷史有所了解的人也都熟悉。我想聽聽您(吳)的英文翻譯。


吳:Originally there is no tree of bodhi, but where the dust collected.(「本無菩提樹,何處染塵埃」)


楊:那麼慧能大師想要傳達的更深層次的意思是什麼呢?


明:來解讀慧能大師這句偈子之前我們應該先看看在慧能大師之前,神秀大師所造的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句偈子告訴我們修行的過程,這不是最終的開悟,沒有達到終極。慧能大師所表達的是他已經開悟了,在他的經驗中這裡沒有矛盾、沒有對立, 沒有菩提樹、沒有鏡子的區別,生死亦無差別。


楊:吳疆,據一些法師所說,我們現在正處於所謂的末法時代,因為人們對佛法的理解越來越淺,你對佛法的衰敗期怎麼看?


吳:一些時候我們稱之為末法時期,因為教理學習和實踐修行都不再如佛陀在世般準確無誤因此在佛法衰敗期,我們需要一種新形式的佛教。比如我們的禪宗道場,例如柏林禪寺, 另外現在我們正處在21世紀,我們面臨著諸多的問題。所以我堅定的認為,我們需要更有創造力,來開創一種新形式的佛教,特別是中國式的佛教並拓展擴展中國的佛教教育的新形式。


楊:這些年,隨著人們的錢包越來越厚,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我們看到更多的關於物質與精神之間取捨的迷惑,所以在北京和其他大城市我們看到了更多的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特別是佛教的人群,我其實有點疑惑,並不是因為他們的信仰,而是因為似乎他們對信仰的選擇,更多的是基於對現實生活的失望而導致的,您能跟我們說一下您對他們信仰背後的原因的認識嗎?


明:在1996年,英國研究者基於當年全世界各種信仰宗教的人數佔全世界人口的總數做了一個調查研究,其比例是80%,而2011年基於基督教研究中心的一個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所有宗教信仰者的總數佔到了全世界人口總數的84%(楊:84%是中國的數據嗎?)不,是全世界人口總數的84%。所以,最初人們認為隨著科技的發展,宗教信仰者的人數將會越來越少,但是相反,這並沒有發生。(楊:反而增長的更快了)


楊:吳疆教授,您怎們看待科學和宗教之間的關係?


吳: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楊:愛因斯坦是一個佛教徒),是的,這個問題可以從很多方面來闡述理解。首先,科技可以證明上帝的存在,他們可以利用科學手段來進行研究,另一方面,你可以把宗教和科技進行比較,因為實際上宗教教理,特別是佛教的教理教義是非常具有邏輯性的。宗教的教理教義自身就具有科學分析的元素,在西方一百年前西方科學家們剛剛接觸佛教時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所有人都認為佛教是一門科學,但若你去看佛教的真諦,那裡沒有一個萬能的上帝,只有純粹的真理——因果定律,因此佛教教義可能與科學具有更多的相關性。甚至是當今科學家,特別是認知心理學領域的科學家,反而是更多的具有宗教信仰的人群,他們尤其對佛教情有獨鍾。因此可以說關於科學與宗教有很多值得說的話題,而且在這一領域可以做很多的研究。


楊:今天,相對於中國傳統文化,隨著各種各樣的價值觀開始進入中國,我們處在一個「價值污染」的新紀元,因為一種價值觀很難再輕易覆蓋影響到中國不同年齡段的不同消費群。明海法師,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和繁榮,東亞地區,首先是亞洲四小龍,然後是中國站在了另一次經濟高速發展的前線,那些跟隨這一發展趨勢並對中國發展懷疑的人士就會發聲,我們能否建立起一種聯繫,我們能否處理好經濟發展和人們價值觀信仰之間的平衡?這一問題我一直非常認真的思考了很久,我想聽聽您的意見。


明:您的問題非常好,我們佛教徒自身也應該認真思考,(楊:您並非需要認真用世俗邏輯思考,因為您需要與世俗生活、消費主義保持一定距離,來更多的把精力關注於冥想和禪修領域)在19世紀,馬克思發現了基督教義的道德倫理和資本主義發展之間的聯繫,(楊:可能您指的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的。因此,我認為當下對於佛教徒也具有類似的挑戰,我們應該挖掘佛教中既適用於經濟發展又有利於心性修行的更入世的、更積極的教理教義,這是我們應該努力去做的方向。


吳:我完全同意法師的觀點,佛教徒最擅長的領域就是對心性的修習,我們若看當下的世界,對於人類當下有很多很重要難題,隨著經濟發展和我們所積累的財富的日益增長,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普遍的疏遠隔離之感,人類難以與自己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背後享樂主義和物質文明完全相容;另外一個問題是碎片化感,目前當下的各種手機等科技設備和機器不僅偷走了我們的時間,而且還把我們內心的很大部分精力都「吸」走了。因此這刺激了整個社會對新型精神生活和自我認可的新的需求,因此我認為佛教可以非常恰當的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如果讓我來解釋佛教教義,那就是心性、精神修行,這與物質主義文化不同,物質主義不能解決任何心性問題,這一切都是關於你的心,佛教提供了一套系統的心性修行體系,這不簡單的是「是黑還是白」的問題,你必須統籌考慮各種方面,心性修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第三點,佛教教理中的一個原則就是「活在當下」,你必須關注於你當下的生活、你的家庭、你的朋友以及整個社會。因此綜上所說,佛教對於解決我們當下身心的問題都有著非常光明的前景。


明:我同意吳教授的觀點,我想做一些補充,在上世紀的民國年代,中國大陸的許多高僧都試圖尋找佛教教義中我們之前可能忽略了的,更入世、更積極的一些內涵,我們稱之為「人間佛教」。因為我認為「人間佛教」能夠為現代社會的經濟和心性修行的平衡中提供理論支撐。


楊:但一些人認為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相對比,佛教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哲學。我想聽聽您的評價。


吳:這很難回答,如果你是想說佛教和其他宗教哪個更好,也許對於當下社會,基於「活法的智慧」的佛教可能更有魅力。但之所以佛教很特別是因為它是一門更具有接納性的宗教,我們可以這樣來描述佛教,因為在佛教的理論體系中很多其他領域的元素都能夠各安其位,它並不是排他性的宗教。而且正如所描述的那樣,佛教具有非常豐富的理論體系,因為它不只是一個是與非的問題,佛教里可以有很多佛和菩薩及聲聞等聖人,但是他們都能很和諧的同時並存。


楊:我所關注和擔心的是無論哪種宗教,其成功和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的傳教制度,就我所知,基督教傳教士具有極高的熱忱和犧牲精神,勇於投身於那些危險的地方進行冒險,傳遞來自上帝的召喚及進行相關教義的宣傳。佛教關於傳教上是怎樣的態度,我在很多年前聽來自新加坡聯合大學的王賡武教授關於佛教在東南亞的傳播案例中講到,佛教在傳教過程中與本土的基督教相比並沒有那麼的普遍和流行。


吳:王賡武教授是一位非常令人尊敬的中國歷史學專家,我拜讀過他的著作,而且敬佩他的學術成就。我想很大程度上他提到的是事實,確實可能佛教與其他的傳統宗教相比並不是那麼的具有傳教使命,以東南亞佛教的傳播的最新研究舉例來說,佛教徒的傳播很多是與信教家庭組織之間相關,隨著人民移民到東南亞,他們同時也把佛教代入了東南亞,佛教的傳播領域與中國人移民東南亞的進程緊密相關,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種移民宗教,因此我認為在未來佛教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楊:我想與過去相比,隨著網路和移動設備,例如手機的普及。科技能夠幫助佛教教理傳播更加的迅捷和高效。(明、楊:是的,當然)。您自己使用智能手機嗎?


明:當然,我用,而且在我們的寺廟,都有網路覆蓋,我們利用網路來幫助弘法。但是另外一方面,網路給當今的人民帶來很多的問題,就在最近這些日子,我經常聽到信教的群眾向我請教說:「法師,我似乎很難把心安住下來。」因此,這是一個問題,所以我會告訴他們要謹慎使用網路工具,小心龐雜的網路信息給自己帶來的不良影響。


吳:我想補充說,佛教是一種與科技關係非常密切友好的宗教,為什麼這麼說呢,試想一下9世紀造紙術的發明實際上就是因佛教教義的傳播需要而推動產生的,而今網路和手機的發明絕對是佛法傳播的利器,而且我認為佛教徒在這些領域是非常前衛和領先的,舉例來說,佛典教理文獻,不僅早已實現數字化,而且很多分析軟體工具都被應用於原始古典文稿的研究。因此通過科技進步,我們能夠做很多事情來推動佛教的傳播。再拿谷歌來說,谷歌的CEO和許多科技工程師都很喜歡佛教,因此谷歌公司為他們的員工提供了許多禪修和冥想相關的課程。所以你能想像得到其他宗教或者文化,能夠像佛教這樣藉助於網路在全世界被廣泛接納嗎?


楊:在對話的最後,我相信很多的觀眾對於科學與漢傳祖庭文化的大乘佛法之間的衝突這一問題可以釋懷了,他們不必再在這一問題上糾結了。事實上很多科學家就是虔誠的佛教修行者。我們今晚與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釋明海法師和來自亞利桑那大學的吳疆教授進行了一場很有啟發的討論,期待下次再見!



央視請法師做客演播室談佛法 法師全程飈英文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心禪意 的精彩文章:

一佛一菩薩求生凈土!
佛曰:一切皆為過往,快樂才是人生!
學佛需熟讀的十大經典佛經!
禪是什麼?禪是自我、禪是生活
無法重來的一生 寫的真好!

TAG:佛心禪意 |

您可能感興趣

演蓮法師法語
慧律法師弘法視頻集錦
慧命法師、法音法師往生傳
聞法方式 法師輔導
影之詩法師職業卡組 土片法玩法詳解
影之詩法師職業卡組 超越法玩法詳解
弘一法師:書法如佛法
界詮法師:修學佛法
【法音梵唱】《問佛》則旭法師
影之詩法師職業卡組 冥府妖玩法詳解
【法音梵唱】《慈悲心》印能法師
慧律法師《佛心禪話》
影之詩法師職業卡組 隨從法玩法詳解
【法音梵唱】《心》則旭法師
佛教 文化:法顯法師取經全過程
影之詩法師職業卡組 速攻土片法玩法詳解
【法音梵唱】《僧語》印良法師
【法音梵唱】《菩提心》印良法師
軒轅傳奇手游法師玩法攻略 法師技能和裝備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