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天柱:筆下花鳥皆有靈性

秦天柱:筆下花鳥皆有靈性

秦天柱:筆下花鳥皆有靈性



古榕白鷺

秦天柱:筆下花鳥皆有靈性



秦天柱

秦天柱:筆下花鳥皆有靈性


初雪

秦天柱:筆下花鳥皆有靈性



晴空一鶴

秦天柱:筆下花鳥皆有靈性



錦城秋色

秦天柱:筆下花鳥皆有靈性


閑居圖

秦天柱:筆下花鳥皆有靈性



對鏡

秦天柱:筆下花鳥皆有靈性



荷風團扇


天下山水在蜀,天下丹青亦在蜀,五代時期西蜀畫家黃荃父子的花鳥畫名噪一時,不單近代陳子庄、劉既明、趙蘊玉、朱佩君、孫竹籬等繼承了黃荃的衣缽,當代四川畫壇更有不少名家將流傳了千年的花鳥畫發展推向了新的高度。論其代表人物,秦天柱是無法繞過的一個名字。


秦天柱筆下的花鳥皆有靈性,他以極具個性的筆墨營造出天趣盎然、一派生機的畫境,在深究墨法與水法之後,通過枯潤的玄妙組合完成詩情與畫意的合鳴。美術評論家蔡若虹將之與吳作人、黃胄的作品相提並論:「吳作人的氂牛,秦天柱的小鳥,黃胄的馴驢駿馬,都是以生動活潑的形象令人矚目。」


秦天柱藝術簡介


秦天柱1952年生於四川省成都市。國家一級美術師,曾任四川省詩書畫院副院長,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四川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四川省政協書畫院副院長、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文學藝術聯合會委員。


他擅長寫意花鳥畫,在中國當代花鳥畫領域獨樹一幟。主張借物傳情、有感而發,通過平實的物象宣洩情感。作品重意境、講構成,奔放而不粗狂、精細而不拘謹。畫面清新淡雅、疏朗空靈,在傳統的基礎上凝鍊新意,有詩一般的意蘊。


1983年在成都和南京舉辦畫展,作品先後參加1985年「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1987年「全國新人新作展」,1994年「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2001年「百年中國畫展」、「首屆全國畫院雙年展」,2005年「中國畫研究院年度提名展」,「神州六號搭載作品《神走頌》中國畫長卷」,2006年「全國著名中國畫家學術邀請展」,2007年「同一個世界·彩繪聯合國巡展」,2008年「奧林匹克美術大會」,2009年「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2012年「倫敦·奧林匹克美術大會」展,2014年「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全國政協「當代國畫優秀作品展」,2015年「新中國美術家系列·四川省中國畫作品展」、四川省詩書畫院建院三十周年展。


先後出版《秦天柱畫集》、《秦天柱花鳥畫集》、《中國美術家檔案·秦天柱卷》、《秦天柱花鳥畫新作選》、《美術之友·秦天柱專輯》、《西蜀尋道·秦天柱卷》等十餘種作品集。


作品《細雨》等分別為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四川省博物院、江蘇省美術館、深圳博物館、天津博物館、日本中川美術館、泰國國王行宮「淡浮院」、美國明德大學等機構和個人收藏。


艱難歲月


曾在宿舍里偷畫仕女圖


並非科班出身,也沒有自幼習畫,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結束了知青生涯後,20歲的秦天柱才開始闖入國畫殿堂,可謂大器晚成。在四川省詩書畫院的工作室里,這位儒雅爽朗的畫家向華西都市報記者回憶起當年和藝術結緣的諸多往事。「我讀小學時挺喜歡畫畫,但也只是停留在興趣階段。我17歲去漢源下鄉,那時讀了保爾·柯察金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中他說過一句話特別打動我,『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那時,年少的秦天柱還沒有任何成為畫家的想法,只是保爾·柯察金的那段名言讓他下定決心成為一個不平凡的人,從此他如饑似渴地閱讀了大量的中外名著。1972年,秦天柱回到成都,被分配到了成都市蔬菜公司,在那裡他的夢想逐漸變得清晰起來。「我們家有七個兄弟姐妹,四哥秦天林讀的成都美術學校,他畢業後借調到錦城畫苑畫外銷竹簾畫,以供國家出口到東南亞創外匯,四哥手邊上有很多畫稿,我和六哥非常感興趣,就自然萌發了學畫的念頭,於是四哥就教我們中國畫最基礎的入門。」


秦天柱笑著說:「大家都知道我是畫花鳥的,但因為四哥手上畫稿的緣故,最開始我臨摹的卻是張大千仕女圖。」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國畫是被打入「冷宮」的,畫仕女就更容易為人所誤解為「封、資、修」,於是秦天柱就躲在單位的寢室里偷偷畫,一旦有人敲門他馬上就把畫給藏起來。


在家裡,秦家三兄弟可以肆無忌憚地沉浸在變化無窮的水墨世界裡,沒有畫案,他們就在一個小飯桌上作畫,雖然條件很艱苦,但卻是一段值得回味的快樂時光。運氣好的是,蔬菜公司有一位已頗有名氣的畫家蘇國超,當時他牽頭給單位辦宣傳欄,於是就挑選了秦天柱等幾個喜歡畫畫的員工一起創作,就在那時,秦天柱逐漸夯實了國畫創作的堅實基礎。


初出茅廬


參加數個畫展一戰成名


1978年,杜甫草堂一年一度梅花展,組織了成都一大批書畫家的作品同時展覽,那是動蕩歲月結束後成都的第一個書畫展,算得上是當時本土文藝界的一件大事。秦天柱和四哥秦天林合作的國畫也順利參展,秦天柱畫的是一隻小梅花鹿,而哥哥則配上了喜慶的迎春花,以寓示文藝春天的到來。那次展覽是秦天柱創作的作品首度公開亮相,對他來說是一件非常興奮和自豪的事。那段時間,秦天柱還接連參加了好幾個畫展,他的作品甚至還獲邀去外地參展,這位年輕畫家初出茅廬就受到美術界極大的關注。


有一次,秦天柱在展覽中看到著名畫家譚昌鎔的作品,即刻傾心不已。「我特別喜歡譚老作畫的特立獨行,他用筆用墨的潑辣洒脫,很是過癮。」後來通過四哥的牽線,他結識了譚老,秦天柱坦言,譚老的畫風對那時自己的影響很大。當年,譚昌鎔還是川劇團美工,秦天柱經常去譚老的宿舍,看到那間小房子里只有一張床,一個畫案,一個爛藤沙發,譚老畫困了躺床便睡,醒了繼續畫。這種對藝術幾近瘋魔的痴迷令秦天柱很是感慨。從此之後,他對藝術創作的幹勁就更大了。


1982年,四川省組織了一批老畫家在金牛賓館繪畫創作,其中有譚昌鎔和邱少秋,他們認為秦天柱資歷雖淺,但畫得很好,於是就把年僅30歲的他請去一同創作,當時他在這些畫家裡歲數最小。秦天柱回憶道:「那對我來說是個非常難得的機會,當時我和這些成名已久的畫家朝夕相處,一同畫畫,為自己的進步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有一次,時任四川省美協主席的李少言陪同中國美協主席華君武以及著名畫家黃胄、蔡若虹來金牛賓館參觀畫家們的作品,秦天柱的畫作引起他們的注意,這些中國畫壇的巨擘都對這位小夥子的潛力讚賞有加。1981年,鄧小平入川視察,入住金牛賓館也欣賞了四川書畫家剛剛完成的作品,他認為,四川有這麼多優秀的藝術家,應當有個畫院。於是省上開始正式籌辦四川省詩書畫院,才華橫溢的秦天柱也被點將參與到籌建畫院的工作中去,也從那時開始,他正式從蔬菜公司的業餘畫家躍身成為畫院專業畫家。


創先作後


超越前人只有繞道而行


雖然沒有向譚昌鎔正式拜過師,但是在秦天柱心裡,他一直把對方當成自己的授業恩師。「當時我剛出道時的風格有點像譚老,風格偏寫意,畫面設色比較鮮。後來有人說我的作品和譚老太過於相近後,這才引起了我的警覺。」經過不斷探索,秦天柱開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風格。譚昌鎔的水墨畫喜歡用一些圓潤的線條,而變法之後的秦天柱在畫面中強調了直線的運用,因此美術界又有了「譚圓秦方」的說法。


秦天柱說:「每個畫家都有自己的藝術理念,也會強調自己的風格,但風格並不是人為刻意而成,而更多是自然而然,水到則渠成。」他還認為,當自己在窺得國畫奧妙之後,就明白了一個重要道理,這就是如果你喜歡一位風格突出的畫家,那你亦步亦趨地學他是沒有出路的。這就是所謂的邯鄲學步,也是齊白石所說的:「似我者死。」這位極為睿智的畫家笑著告訴記者:「有句成都老話叫『大樹底下不長草』其實就很好地表達了我的觀點。」那如何才能讓藝術種子在其它地方蓬勃發芽?秦天柱說:「學藝好似登山,在狹窄的山道上,老師已經走在你前面,要超過他,唯有學習了老師的創作精神和理論後,另闢蹊徑,繞道前行!」


幾乎所有的藝術形態都離不開創作二字,而在秦天柱眼裡,創和作要分開來看,「創」在前,「作」在後。「一位畫家要有所成就,創是根本,就是你創造出新的東西,之前沒人做過的,而後才是作,作是技法,技法越嫻熟,離成功越近。」不過,秦天柱也強調,在學畫之初不必過於追求創新之舉,那時拿來主義會更為重要,「只要是好的,有營養的,都可以為我所用,因為那時還沒有太高的水準,不如盡量把自己的每個毛孔打開,尤其是要熟悉筆墨紙的各種性能。」


中國畫的傳統和創新,是一個深刻的命題。在秦天柱眼中,太多的人容易把創新和傳統當成對立,兩者其實應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歷史長河的發展必然證明,今天的創新就是明天的傳統。傳統好比一棵大樹,創新就是大樹上每年春天新長出的枝椏和葉子。」


體察生活


精準至臻呈現自然之美


秦天柱的花鳥畫之所以能自成一派,除了其奉為圭臬的創新理論,還有其畫中流露出的散淡與怡然,醇厚與輕柔,宛如田園中的草木芬芳撲面而過,更重要的是他內心深處對自然的熱愛和厚贊,以精準至臻的筆墨語言吟誦出來。古柏鷺鷥是秦天柱創作生涯中相當偏愛的一個繪畫題材,在他的《古道漢柏圖》里,遒勁滄桑的老柏和靈動飄逸的白鷺相映成趣,有著一種別處難覓的仙氣。「彷彿又齊白石,彷彿又潘天壽,彷彿又古代別的什麼大師的影子。然而定睛一看,確又分明是他自己。毋庸置疑,秦天柱在研究中國藝術之傳統,在繼承傳統之精華,在精華中凝練新意,並將新意融貫於生活方面是下過一番功夫的。」著名國畫家黃胄如此感言。


細微地觀察生活,並將新意融貫於生活,的確是秦天柱花鳥畫獨步畫壇的另一重要法門。歷史上草蟲畫一直不被文人看重,宋代《廣川畫跋》里也有「而蜂蝶蟬蟲又次之。」這樣的言語,不過在秦天柱的藝術辭典里,「蜂蝶蟬蟲」卻是極佳的入畫題材。19世紀法國作家、博物學家法布爾所著的《昆蟲記》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宏偉詩篇,而秦天柱也用精妙的筆法在宣紙上寫出一卷又一卷的水墨「昆蟲記」。之前,秦天柱創作出一幅40米長卷《百蟲圖》,他畫出了數十種常見以及罕見的昆蟲:蜻蜓、豆娘、牽牛、蟬、螳螂、蟋蟀、蟈蟈、蝴蝶、螽斯、蝽……小時候,我們誰沒有在樹林或田頭裡抓過蟋蟀,粘過知鳥,網過蜻蜓?而如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們愈發難見這些在草叢中飛舞和跳躍的生靈,即使有所偶遇,浮躁的我們也無暇低頭靜賞,而選擇繼續前行。秦天柱卻用他敏銳的觀察力不斷地給世人呈現出正日漸模糊的自然之美。


藝術主張


情動於衷才能感人心者


對於自己的藝術主張,秦天柱稱,「繪畫不能追求題材上的新奇和獨特,一定要平中見奇,比如畫猴子自古常見,可山魈你就沒必要去畫,第一它長得很怪,第二沒有美感,何必去畫它呢?」在中國畫近兩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貌似當代很難再現古時所達到的輝煌,對此,秦天柱說:「科學有可能突飛猛進,而文化則需要一代代人的積澱換來一點點的進步,從長久來看我們都只是歷史中的一個小點,因此大可不必悲觀。」


65歲的秦天柱馳騁畫壇四十餘載,能夠有今日之所成,他認為自己是幸運的,他謙虛地說:「在各個階段能遇到幫助自己的老師和前輩,我也由此得到了不少教誨與機遇」。可是機會從來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秦天柱的藝術生涯其實也飽含了他的很多艱辛努力和深刻思考。秦天柱在省詩書畫院的畫室名為「半醒齋」,在一篇名為《半醒齋囈語》的文章里,開篇他就如此寫道:「藝術創作是一種具有強烈個性和感情色彩的精神勞動,因此特別動人的作品都較偏激,那種四平八穩、面面俱到的實屬平庸。」秦天柱還說:「畫之優劣不在於工拙,不在簡繁,亦不在大小、濃淡……關鍵在於作者是否有感而發、寄情於畫、情動於衷,然後心手相應、物我兩忘,此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者也!」「情」乃秦天柱藝術創作的關鍵詞,觀眾也能從他的作品中讀到詩情,悟到真情,而他筆下有如啾啾雀鳥,趯趯草蟲這樣的渺小生命,也由此成為一種不俗且永恆的存在。


華西都市報記者 楊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西都市報 的精彩文章:

美劇《西部世界》獲續訂 將連拍五季
百位藝術家成都發出藝術「和聲」
藝術家草堂秀盆景 「微縮森林」引阿根廷美女點贊
全新交互體驗 全球首款AR電視創維S9D
南充3歲女童被搶走5月 至今仍無消息

TAG:華西都市報 |

您可能感興趣

蘇葆禎筆下的花鳥世界!
「揚州八怪」的花鳥藝術——李鱓筆下的花鳥,縱逸瀟洒
花鳥畫巨擘王淵:自成風韻,有筆而無墨!
張世簡筆下的花鳥畫:形神兼備,空靈傳神!
潘天壽花鳥畫欣賞:吳昌碩曾嘆:天驚地怪見落筆!
花鳥大師王雪濤筆下的魚!
陳樹人花鳥:楓紅花艷,畫更美!
花鳥大師王雪濤筆下的魚,張張精彩!
王雪濤花鳥畫中的漂亮小鳥!真是傳神!
花鳥島上的神
「揚州八怪」的花鳥藝術——汪士慎筆下的花鳥,清妙多姿
花鳥大師江寒汀筆下的蕉蔭禽鳥圖!真清涼!
歷代大師筆下的雪景花鳥,養眼!
花鳥畫名家小品:方楚雄筆下的動物
山水大師黃賓虹筆下的花鳥
石魯筆下的花鳥:奔放洒脫,水墨淋漓…
郎世寧筆下的中國花鳥,驚艷!
陳洪綬筆下的花鳥,層次細膩,變化微妙
山水有餘響,花鳥有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