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小人物領導的反清起義,折損滿清王爺三人,大將十八人,可歌可泣

小人物領導的反清起義,折損滿清王爺三人,大將十八人,可歌可泣

抗清三公指明末率領江陰十萬百姓抵抗清軍的三位主要領導人: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清政府頒布剃髮令後,江陰(在今江蘇)人民舉行了反清起義,共推閻應元、陳明遇為領袖,堅持"頭可斷,發決不可剃"的漢家氣節。

人物概述

小人物領導的反清起義,折損滿清王爺三人,大將十八人,可歌可泣

抗清三公

江陰八十一日是指1645年夏江陰人民為抵制剃髮令,在江陰典史等人領導下進行的鬥爭。因為前後長達81天之久,故被稱為"江陰八十一日"。 以江陰抗清三公為代表的江陰士民抗擊清軍的英雄事迹,在中華反侵略史上留下了光彩奪目的一頁。清軍折損三個王爺,大將十八名;參加攻城的還有後來晉封為親王的博洛(清端重親王)和尼堪(清敬謹親王)、清恭順王孔有德;清兵二十四萬大軍攜二百多門大炮圍城,一共損失的士兵有七萬五千餘人。江陰方面,守城八十一日,城內死九萬七千餘人,城外死傷七萬五千餘人。

後世評價

寫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著名詩人和史學家趙翼是一個何等苛刻、狂妄的人,但他在面對閻應元的畫像時卻也不得不肅然起敬。他把閻應元放在那個時代的大背景中,和明末的諸多忠臣義士、叛官降將進行對比,發出了"何哉節烈奇男子,乃出區區一典吏"的感慨。一場本來是一邊倒的戰爭,卻悲壯慘烈地進行了81天,孤城困守,10萬普通城民百姓面對24萬精兵良將,歷經日以繼夜的圍攻、炮轟和強弩,連折對方三王十八將,讓清寇付出了75000餘人的代價,這在中外戰爭史上可以算得上一個奇蹟。三十六計中能用上的計謀,差不多都用上了:詐降、偷營、火攻、釘炮眼、草人借箭、裝神弄鬼、小股出擊、登陴楚歌……無所不用其極,無不閃爍著創造性的光芒。最壯烈的莫過於派白髮老人出城假投降,把火藥暗藏在放銀子的木桶底層,等清軍升帳納降時,火發炮裂,當場炸死清軍3000餘人,其中有親王一人、大將二人,清軍為之三軍掛孝。與此同時,江陰城頭也響起了悲愴的炮聲,那是在為慷慨赴死的父老鄉親們致哀……

明末乙酉抗清後,江陰獲"義城"之名。江陰人民立"忠邦峰",懷念保邦死難者。戰後,為了安撫江陰百姓,滿清統治者採取了懷柔政策,乾隆在乙酉守城戰131年後,對抗清三公--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分別賜謚"忠烈"、"烈愍"、"節愍"。

閻應元殉國192年後,清廷為安撫江陰百姓,下詔在江陰和其故鄉通州為其修祠各一座,皆命名為"閻公祠"。

嘉慶時期,由時任江蘇學政(江蘇學政是明清兩代管理全省科舉和學務的重要官員,我們熟悉的宰相劉羅鍋劉墉,南菁書院的創辦者黃體芳等都曾擔任過江蘇學政一職。自明朝萬曆42年起,江陰開設了"江蘇學政衙署",主要接納來自8府3州的考生,在當時全國只有三處衙署:安徽太平府、陝西三元縣、江蘇江陰縣。)、禮部尚書姚文田題匾額"忠義之邦",高懸城門,並且增加江陰的考試錄取名額。

道光二十二年,知縣金咸在修建城牆時,將此四字刻成磚匾,砌嵌在南門的城門之上,光前裕後。此後100多年,過往的行人仰頭看時,無不以先祖的英烈之舉而頓生自豪之情。"人心齊,民性剛"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代表了江陰人的性格特點。

到了抗戰時期,帝國主義者最怕中國人民講忠義,在江陰保衛戰時,1937年日寇入侵江陰,城樓被炮火襲擊,磚匾碎裂,僅存"忠邦"二字(現存於江陰忠邦亭),被人撿回藏匿。

抗戰勝利後,某方姓人任縣長,為了重豎此碑,他終日奔走,又製成一"忠義之邦"碑,落款處加了"縣長方驥齡重建、復旦大學文學士孫俊在書"字樣,擇日置於城門之上。不料此舉激怒了黨部書記長(相當於現代的縣委書記),該人特赴南京,竟請來了蔣總裁的親筆手書,落款為"中正書",蒼勁端莊、力透紙背。於是蔣委員長之碑替下了原來的方縣長之碑,高掛城頭。最初的 "忠邦"二字殘片,則被存放在中山公園內妥善保管。

以江陰抗清三公為代表的江陰士民抗擊清軍的英雄事迹,在中華反侵略史上留下了光彩奪目的一頁。

全國公祭

2005年,六位漢服同袍在江陰文廟明倫堂第一次公祭江陰八十一日中以抗清三公為首的殉節士民。每年時逢江陰祭祀,來自全國各地的漢服同袍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在肅穆莊重的氣氛中自發匯聚到江陰文廟緬懷英烈,懷著敬服心情,感懷那段被刻意埋藏的壯闊歷史,追憶在乙酉江陰之變中全城殉節的華夏同胞。隨著各地漢服運動轟轟烈烈的開展,歷年的江陰祭祀抗清三公已經成為漢服運動的一面旗幟,他承載著漢服同袍和華夏兒女最神聖的情感,最熱血的回憶!

抗清三公

閻應元

小人物領導的反清起義,折損滿清王爺三人,大將十八人,可歌可泣

江陰抗清三公

閻應元,字麗亨,直隸(河北)通州人(今北京通縣),民族英雄。崇禎辛巳年,赴任江陰典史。上任之初,海寇顧三麻子率數百艘戰船進犯黃田港,應元領兵拒守,連發三箭,皆有人應弦而倒。海寇心驚膽戰,不敢再犯。他任內平定鹽盜,平服民亂,政績突出,江陰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在社學中為他畫像留念。南明朝廷本想調他轉任廣東韶州英德縣主簿。因母親病重,且道路堵塞,沒能成行,全家便在江陰城外砂山腳下散居。

任江陰典史(相當於正科級公安局長)期間,率六萬義民,面對二十四萬清軍,孤城困守八十一天,使清軍連折三王十八將,死七萬五千人。城破之日,義民無一降者,倖存者僅老幼五十三口。閻應元被俘後堅決不向清廷貝勒下跪,被刺穿脛骨,"血涌沸而仆",卻始終沒有彎下膝蓋,終英勇就義。

殉節前,閻應元坐在東城敵樓,要了一枝筆,在門上寫道: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陳明遇

陳明遇(?-1645),明末浙江上虞人,民族英雄。崇禎末年任江陰典史。弘光元年, 1645年,江陰降清,知縣林之驥去職,新任江陰知縣方亨布告全縣剃髮,諸生許用等在明倫堂共同立誓道:"頭可斷,發決不可剃!"。閏六月初二,江陰士民擒殺方亨,明遇被推舉為領導,倡義抗清。二十一日,清貝勒博洛命令劉良佐包圍江陰城,七月初一,開始攻城。七月九日,陳明遇迎閻應元入城主兵,守城戰鬥激烈異常,孤軍堅守江陰八十一日。城破後,明遇命全家男女四十三人自焚死。復持刀與清軍作殊死戰,身負重創,身死僵立牆邊。

馮厚敦

馮厚敦(?-1645),馮厚敦字培卿,金壇人,民族英雄。崇禎末年任江陰訓導,明末江陰義軍在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的領導下殺方亨、拒二十四萬清師於城門之外,奮戰八十一日,後在清軍二百多門火炮轟開城門後於明倫堂冠帶南向自縊殉節;妻王氏,與其孀妹結衽投水死。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騎兵 的精彩文章:

明朝唯一掌吏兵二部的軍事家,第一位倡導師夷制夷,並完勝葡萄牙
明朝海軍有多牛逼?且看本文「屯門海戰」
為帝國不幸買單的唐朝名將,千古第一悲情將領
勒石燕然,幾乎誅滅匈奴,名聲反而不及衛青和霍去病
盤點清朝十二帝及其生平

TAG:歷史騎兵 |

您可能感興趣

史上最可悲的起義軍,曾深的百姓愛戴,最後卻淪為人人喊打的強盜
鮮為人知:南昌起義五分之一兵力,竟是劉少奇的兵,且最頑強!
隋末最強的一支起義軍,本可問鼎天下,卻被小人暗算成了李唐肥料
此人明末起義,與李自成齊名,屠盡三十萬人,後世爭議很大
最為神秘的反清起義領袖,擒殺清軍第一悍將,結局卻令人感嘆
隋末最強的一支起義軍,本可問鼎天下,最後卻被小人暗算成了李唐肥料
明末良將第一,絕對的猛人,剿滅農民起義最多,最後慘死
因為這個漢人的提議,漢族人口銳減三分之二,此人後被起義軍滅族
晚清一支起義隊伍 兩百人能擊退清兵千人 清求助洋人才將其殲滅
起義成功後,洪秀全後宮的女人比皇帝的都多,可為何沒有一個太監
此君發動清末最大起義,都城被清軍攻破時,他離奇死亡,他是誰?
此君發動清末最大起義,都城被清軍攻破時,他死了,他是如何死的
武昌起義首義元勛,大多數都是八零後,三武領銜,你能說出幾人
武昌起義的爆發和勝利要感謝這三個人,雖然他們都不是什麼好人
幫項羽造反起義,坑殺二十萬秦兵,卻一夜之間人間蒸發?
倆美女起義,竟攻下六十餘座城池無人能敵,一老頭放大招平亂
此女清末起義,堪稱豪傑,死時僅十九,被凌遲兩天
歷史上是否真有豹子頭林沖?宋江起義只有三十六人!
同治年間陝甘回變的白彥虎,到底是農民起義的領袖還是殺人惡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