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懂王陽明心學「四句教」,在喧囂的社會追求更好的自己

讀懂王陽明心學「四句教」,在喧囂的社會追求更好的自己

編者按王陽明人們常說,中國歷史上達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標準的有兩個半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算半個。儒家認為,歷史上達到聖人標準的有四個人: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至今公認的評價還說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聖人,他們是:孔子、王陽明。另有評價說中國歷史之中,文人用兵當以三個人為最,這三人分別是:諸葛亮,王陽明、毛澤東。

讀懂王陽明心學「四句教」,在喧囂的社會追求更好的自己

「陽明四句教」

王陽明,後人評價其「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其所創立的心學,堪稱儒家在歷史長河中的新發展。心學博大,理論紛紜,卻有一個核心的表述:「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即為「陽明四句教」。

「陽明四句教」,關係陽明思想的終極關懷和基本宗旨,讀懂這四句,不僅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心學」,對於個人在現實中的為人處世也大有裨益。

讀懂王陽明心學「四句教」,在喧囂的社會追求更好的自己

「無善無噁心之體 」

善與惡本來是一對道德範疇,在沒有認識之前,是無法界定善惡的。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心作為一客觀存在的主體,本來無善惡可言,是本來空靈清凈之物,就心體本來而言,是沒有善惡的。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說心一定要保持本真,不能有善惡之偏,如果有善惡之偏,心體就會失去本色,喪失了它的本來面目。

因此,這第一句教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就是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喪失本心,不要喪失自己的信念,因為無論你身處的環境如何,只要有決心總是可以變成你想成為的那種人。

讀懂王陽明心學「四句教」,在喧囂的社會追求更好的自己

「有善有惡意之動」

意是指意念,意念就是心動。善惡是與人的意念同時出現的。一是說心本無善惡,善惡是由於心動產生的。人只要有意念心就動,心動就不可能是中性的,心動產生意念,意念不是向善就是向惡。二是指人的心中一旦有「善」或「惡」,心就不再平靜了,就會有「動」。這是因為「善」和「惡」都是有「意」的,心一有「意」,就有所指,就將產生慾望。所以,人只要心動,只要一有意欲,就必然相伴而出現善或惡。意動是知也是行。從這裡也可引申出,只要有知有行就必然會出現善惡,非善即惡,非惡即善。

因此,這句話教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是:踐行心學其實很簡單,時時關注自己的念頭,日進一善,注意修行,定有所成。

讀懂王陽明心學「四句教」,在喧囂的社會追求更好的自己

」知善知惡是良知「

當善惡已經存在的時候,分清善惡就非常重要。如果能分清孰善孰惡,這就是良知;如果不分孰善孰惡,就是沒有良知。這裡提出兩個概念,一是知,就是要有判斷力,能分出有善有惡,何善何惡,而不能善惡不分。二是良知,這是一個判斷的標準問題。良知的觀念原出於《孟子》,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只有把善作善,把惡當惡,才叫良知。如果只「知」,而沒有「良知」,雖然能分清善惡之別,但有可能會把「善」當「惡」,或者把「惡」當「善」。只有良知,才能以「善」為善,以「惡」為惡。

良知作為先天原則,不僅表現為「知是知非」或「知善知惡」,還表現為「好善好惡」,既是道德理性原則,又是道德情感原則。良知不僅指示我們何者為是何者為非,而且使我們「好」所是而「惡」所非,它是道德意識與道德情感的統一。一個人的價值觀受他的環境影響,因此,良知不是天生的,這就提出了「致良知」的問題。

因此,第三句教給人的啟示是:要通過教育和實踐,獲得知識,明確善惡的界限和標準,良知雖然是天性,但也能通過知識教育,使得普通人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善,什麼是真正的惡,從而「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讀懂王陽明心學「四句教」,在喧囂的社會追求更好的自己

」為善去惡是格物「

格物在這裡的涵義非常豐富,指人類的各個方面的活動。如果概括地說,就是探究事物客觀屬性,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是人生實踐的目的,為善去惡就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目的和標準。「格物」二字可涵蓋人類的一切行為,人類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一切活動都可以「為善去惡」為標準。

從「知善知惡是良知」到「為善去惡是格物」,通過「致良知」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陽明思想的精粹和核心,這是認識和實踐的統一。

因此第四句教給人的啟示是:我們要真正將心裡的道德發動出來,影響社會,而不是做一個冷漠的旁觀者,要追求最好的自己,找到「聖賢之道,吾性自足」的天植靈根。

讀懂王陽明心學「四句教」,在喧囂的社會追求更好的自己

結語

王陽明的心學「四句教」,從邏輯上是一個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從「心」到「物」,從「無」到「有」,從「知」到「行」,從主觀到客觀,再到「知行合一」,達到物我同體的境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知行合一」的過程,並不是自發就能實現,而是需要一個「致」的「工夫」。「致」的過程,既是一個認知的過程,也是一個磨練修習的過程,因此需要下艱苦的「工夫」。

王陽明的心學,是治國之道也是修身之道。無論是治國還是修身,「致良知」皆是最核心的部分。「致良知」的種種方法中,「知善惡」又是最核心的一種。一個人學習踐行良知可以修身齊家,一個國家弘揚良知精神就會富強清明。這也是陽明心學帶給現代人最大的啟示。

本文由【大道知行】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孔子的文行忠信「四教」與君子人格的養成
那些藏在中國老門墩里的千年幸福秘密
趙匡胤:適時地閉口與沉默是一種智慧
人生需要七碗茶
說話有「三愆」,不可不知

TAG:大道知行 |

您可能感興趣

陽明心學:追求最好的自己~
傾聽內心的聲音,追求真實的自己
道教遣欲澄心追求的「清靜無為」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境界?
王陽明心學:在「良知」的指導下追求外物
道教遣欲澄心追求的「清靜無為」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境界
嘮嗑教你怎麼追求心儀的女孩!
膽大心細,喜歡就勇敢追求的星座
我的大學宿舍:追求更好的生活,不失為一種幸福
女孩的世界你不懂,想追求其實很簡單
全金庸武俠劇,張無忌的愛情才是最令人嚮往的,那誰的又是我們最想追求的?
在眼球上鑲嵌鉑金愛心,美國女孩不怕失明,就要追求不一樣
被追求好開心!紳士最喜歡妹子採取哪些行動追求自己
我們都在追求成熟,卻忘了保住最可貴的童心
《停不了的追求》 想談一場心動的戀愛就從吃飯開始?!
吳國盛:科學不僅是「用」的,更是一種追求理性的精神
陽春三月我們趕的不僅是廟會,跟隨的是文化、文明和精神的追求
黑帥的古天樂,為了追求演技上更進一步,不惜「自毀容顏」
記住,我們永遠要學會追求幸福
想要追求漂亮女孩,必須懂得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