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起事前清朝本有機會將其輕易剿滅,為何錯過
在洪秀全他們1850年底扯旗造反之前,廣西已經紛紛擾擾,遍地烽火,四處是災了。
那幾年,廣西收成不好,1849年,出現大荒,饑民遍地,政府救災乏術,社會出現大混亂。
同時,由於鴉片戰爭的戰亂,原來一直可以幫助廣西的廣東,也遭到很大的破壞,愛莫能助。
而由戰亂而大量徵集的團練,戰後草草裁撤,其中有不少遊民,由此散在各處,趁廣西秩序混亂,正好渾水摸魚。
作為第三社會的天地會會眾大增,四下游食,打劫西江商旅。大股小股的匪幫,忽起忽滅,越鬧越大。
原來就很尖銳的土客籍矛盾,也隨著局勢的混亂,愈發不可收拾,衝突械鬥頻仍,一時間,攪得廣西沒有寧日。
凡是這種時候,都是民間教門大興之時。此時再講劫難,再講大亂,再講瘟疫,講災劫將至,誰個不信?
由此,廣西的拜上帝教信徒陡然增加,勢力壯大。好些拜上帝教的教徒,都說自己信教,就是為了避劫。
客家人的拜上帝教勢力壯大,轉而更加刺激了土客籍的惡鬥,而偏袒土籍的官府,也被越卷越深,完全喪失了居中調解的資格,反而成了打擊客家、作威作福的惡勢力。
韓山文的《太平天國起義記》上說,在洪秀全他們起事之前,紫荊山區已經發生了土客籍的大規模械鬥,而由於客家的訴狀長期不被受理,所以人們傳說,地方官暗中慫恿土籍以武力對付客家,在械鬥中土籍佔了上風。於是,大批的客家人扶老攜幼,投奔拜上帝教。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太平天國天王,清末農民起義領袖。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席捲了大半個中國,對清王朝乃至整個近代歷史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王朝末世的地方官,由於多年積弊所致,一般來說,政務處理的能力太弱,根本無法應付地方秩序大壞的亂局。出了亂子,有了麻煩,只要能瞞,他們肯定趨向於瞞,對上,報喜不報憂,能彌縫,就彌縫。
當時的廣西巡撫鄭祖琛,就是一個彌縫高手,亂局已經蔓延,大亂將至,他能做的,就是瞞上欺下,能拖一日算一日,眼見局勢糜爛。
到了太平天國扯旗造反前夕,天地會的武裝,已經遍及廣西,開始攻城拔寨了。城池的失陷,不是好瞞的,到了這一步,糜爛的局勢,再也包不住了。
剛剛即位的咸豐皇帝,披著孝袍處理政務,匆匆將廣西巡撫和提督革職,命令在家休養的林則徐急速趕赴廣西,恢復秩序。
所以說,林則徐其實不是奉命鎮壓太平天國的,但如果他能及時趕到廣西,的確能趕上這場規模更大的農民起事。
只是,抱病在身的林則徐,走到半途,就一病不起。
否則,在兩個方面他都會遭殃,一則他也未必能撲滅太平天國的造反,二則,從此以後在歷史上,他的名聲就壞了。
洪秀全能走到造反這步田地,當然不是從一開始就預定好了的。
也就是說,陳勝當年在種地的時候,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時,其實就是發牢騷,如果有機會做官或者發財,他肯定不會在大澤鄉揭竿造反。
儘管在起事之前,洪秀全已經被教眾擁戴為太平王,也未必真的是下定決心要造反了。
那時候,民間教門的教主,稱王稱帝的人多了,大多都是在山裡或者炕頭上關起門來做皇帝,並非要打到北京的金鑾殿去奪天下。
洪秀全做太平王,就當時而言,更多的是為了更好地爭取民眾,壯大拜上帝教的力量。
多少年來,很多民間教門,都是這個路數,發展到一定程度,如果不立一個帶有神秘色彩的新主子,借劫傳教的聲勢就會衰落下去。
當然,眾多民間教門,儘管稱王稱帝,卻未必有武裝。而拜上帝教卻是一個有武裝的團體,而且這個團體,也是一個客家人的團體,只要形勢有變,土客籍開戰,拜上帝教被捲入,就勢在必行。
這是廣西紫荊山一帶特殊的情勢所決定的,只要拜上帝教捲入了土客籍的紛爭,那麼,就必然不會是一個純然借教斂錢的團體,非有武裝不可。
拜上帝教捲入土客籍衝突越深,跟官府的對抗也就越激烈。
而這種武裝團體的性質,隨著跟官府對抗的加劇,總有一天,會驅使他們走向造反的不歸路。
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七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後一位通過秘密立儲繼位的皇帝。奕詝是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嫡子),生於北京圓明園,生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立為儲君
不管怎麼說,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在1850年11月左右,在廣西金田,公然揭旗造反了,打出了太平天國的旗號。
各地的教眾,以團營的方式,聚合在了一起,所有參加起事的教眾,全家大小都進入大營,財產,包括雞鴨豬狗,全部上交聖庫,統一管理,統一支取。
雖然說,此時的廣西,遍地烽火,但真的揭旗造反,還不多見。所以,金田發生的事情,一下子就把清朝廣西當局的注意力,吸引到了那裡。
此時,太平天國的人馬並不多,不過萬把人而已,其中能打仗的人,不過數千。
而清朝方面,對他們的底細也不大清楚,還稱之為會匪,以為依舊是廣西俯拾皆是的天地會黨羽作亂。
因此,朝廷方面,雖然也知道有一伙人稱帝造反了,但還是當作會黨作亂來鎮壓的。
在洪秀全他們起事之後的一年多時間裡,這個口氣很大的教門,其實並沒有盤算好起事之後究竟該怎麼辦,甚至都沒有攻城略地的野心。
太平軍大半年一直徘徊在紫荊山區,沒有了糧食和食鹽,就出去搶掠,連一個縣城也沒有攻佔過,還不如當時的天地會的隊伍,偶爾還能攻佔個把個縣城。
在這樣一個貧困的山區,聚合萬多人的隊伍,經常會感到糧食匱乏,即便如此,他們也沒有迅速採取行動,向富裕地區進軍,打下一塊地方來,好籌集糧草。後來被俘之人,說他們原準備去廣州,不行就投奔英國人。
這種話,有點像清軍的安心誘供,往太平軍上潑髒水,因為太平軍當時沒有一丁點兒向廣東進軍的跡象。
當時他們似乎就打算在山裡做大王來著,不像有胸懷大志的樣子。即使後來紫荊山實在待不住了,突圍攻下永安州,在這個不大小城裡,又是一待半年,像是等著人家來包圍似的。
這樣笨拙、獃滯的農民造反隊伍,在中國歷史上真的不多見。
顯然,起事的領袖們,並沒有事先規劃好起事之後的行動。
同時,這一支拖兒帶女、扶老攜幼的隊伍,本身也沒有太大的機動性。
試想,如果這個時候清朝政府迅速調集重兵(如果有可用之兵的話),加以剿滅,太平天國是無論如何都成不了大事的。
這個教門起事,就像清朝不多的幾次教門造反一樣,曇花一現。頂多,會在地方志上留下一筆。
天國風雲——19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南京),天王洪秀全率諸王與清政府形成分庭抗禮之勢
然而,此時的清朝,統治機器已經嚴重鏽蝕。
雖然在林則徐死後,朝廷特意派來了李星沅做欽差大臣,新任巡撫周天爵和提督向榮,也親臨前線,指揮作戰。在李星沅死後,又派來了新的欽差大臣賽尚阿。
但是,此時圍剿的綠營兵,真的是不中用了。
前後兩位欽差大臣,手裡沒有可戰之兵。絕大部分的部隊,擾民一個頂倆,上了戰場,幾乎是一觸即潰,貴州兵曾經創造了一千人不敵人家七人的奇蹟。
即使個把稍微能打一點的,也不過應付而已。說要是指望團練吧,廣西不比廣東,鄉紳富有程度差得很遠,所以團練力量也不強。而且團練在當地助剿尚可,調出則不可。在貧困的紫荊山區,屬於土籍的團練,還成不了氣候。
同時,在整個圍剿中,清兵到處燒殺,對當地的平民尤其是客家人的擾害,遠甚於被剿對象。
越剿,把人趕到被剿對象的越多,以至於打了一年,太平天國進入永安之後,反而壯大了許多。
不用說,太平軍的軍事共產主義的存在形式,有飯同吃,有衣同穿,還有一個超越諸神的上帝,的確會使得團體的士氣比較高,加上廣西的客家人,一向勇猛善戰。
他們不是那種剛剛離開土地的農民,土客籍的長年械鬥,鍛煉了他們,戰鬥力的確高過清軍。
但他們和清軍之間,畢竟還存在著武器上的差距,而且在人數上,清軍也佔優。而太平軍的策略,又是一誤再誤。
但奇怪的是,清軍自太平軍起事以來,調集數省重兵圍剿,已經將剛剛起事的太平軍壓縮在一個狹小的地區,卻未能撲滅這個尚在襁褓中的農民造反隊伍,反而令其破圍而出,迅速坐大。
只能說明,當時的清朝,作為統治機器的軍隊,真的已經作廢了,這個王朝的壽數,從理論上講,已經將盡了。
摘自《張鳴重說近代史》作者:張鳴,重慶出版社授權合作稿,全網首發。
※雍正帝只用了三步就除掉了「翹尾巴」的年羹堯
※明朝本有翻盤機會,但崇禎帝走錯這一步,全盤皆輸
TAG:歷史品讀 |
※清朝平叛太平天國是遲早的事,看看這荒唐的事就知道了
※最早廢除裹足的竟然是清朝,然屢禁不止,連太平天國都看不下去了
※太平天國為何失敗,原因竟然是這樣
※太平天國起義失敗,背後竟是因為此人在搗亂
※他看透了洪秀全,起事之初就斷言太平天國必亡
※太平天國的女兵為何寧死不降,原來她們知道被俘後會有這下場
※太平天國一猛將,堪比三國黃忠,卻因太過衝動,被敵人亂刀砍死
※他是太平天國叛將,清朝民族英雄,死後卻不得下葬,為何?
※如果此人不死,太平天國起義也許根本就成不了氣候!
※若不是曾國藩猛浪,太平天國早就滅了
※清軍打不過太平天國的此人,就派人挖其祖墳,結果不久人就死了
※太平天國失敗後,女兵們為何還殊死抵抗?因為被俘虜了下場會更慘
※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之後,為何沒有趁機推翻清朝的統治?
※太平天國順應民義,為何數年就被清朝剿滅?因洪秀全犯下個錯誤
※太平天國從一開始就走向了註定會被消滅的道路,因為這個事件加速
※太平天國失敗,不僅是清政府聯合侵略者,最重要的原因讓人害怕
※太平天國重要將領都被凌遲,只一人留下血脈,至今存活,影響太大
※太平天國重要將領都被凌遲,只一人留下「血脈」,至今存活,影響太大
※太平天國為什麼會失敗?不是不強大,而是得罪了這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