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常存這幾種心態,學佛一定會見效

常存這幾種心態,學佛一定會見效

學佛要具備這樣的心態


學佛信佛需具備哪幾種心


修行者的發心可謂千差萬別,每一個人的學佛目的不同,自然發心也就不同。就「希求出離三界,了生脫死,成就佛道」而言,要發「增上生心,出離心,大悲心,菩提心。」同時,還要有「般若慧」。

增上生心:


希求來生的果報比今生殊勝,希求來生生人中,具有大福報;或者希求能升天。站在解脫的角度上,這是人天小果,有漏之福,修行人不能只停留在這個高度,要進一步發「出離心」求出三界。


出離心:


就是厭離三有希求涅槃的心。《法華經·譬喻品》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佛說八大人覺經》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所以,修行人要時時提醒自己,三界無安,片刻不可留,希求出離三界,永出輪迴。

大悲心:


《大日經》云:「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大悲心即是悲憫一切眾生之心,是菩提心的基礎。正如印順導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中說:「菩提心是從大悲心生起的,大悲心是對於人世間一切苦痛的同情,想施以救濟,使世間得到部分的與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有情——人是互相依待而存在的,如他人不能脫離苦痛,即等於自己的缺陷,所以大乘要以利他的大悲行,完成自我的凈化。」


菩提心:


就是總觀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無有出期,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希求證得無上菩提之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印順導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云:「菩提心即以長期修集福德智能,乃至成最後圓滿的遍正覺,為修學佛法的崇高目標,堅定信願以求其實現。」


般若慧:

即是了達諸法實相之智慧。《大智度論》說:「般若能生諸佛,攝持菩薩,佛法即是般若。」正所謂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能生一切菩薩。《金剛經》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心經》亦云:「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千經萬論,處處讚歎般若,可見般若是成佛之必需,沒有般若慧便不能成佛道。


我們所說的「發心」,不能只停留在文字上,要切實的落實在現實生活中。禪宗亦云「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蘸干洞庭湖」我們要將學習到的理論緊密結合生活,把學到的佛法認真落實在生活中,時時提起正念,如理作意。真為生死之大事,真為佛法之弘傳,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否則便是憨山大師所說「誦經容易解經難,口誦不解總是閑;能解不依空費力,日誦萬卷也徒然。」


哈爾濱極樂寺所發布的一切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圖文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處理。文中內容不代表我寺觀點。分享文的一切功德,皆悉迴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讀者。

常存這幾種心態,學佛一定會見效


常存這幾種心態,學佛一定會見效 點擊播放 GIF/8K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極樂法雨 的精彩文章:

靜波大和尚:學佛可以追求成功嗎?
四大天王告訴我們如此多的道理
弟子眾多不一定是聖者

TAG:極樂法雨 |

您可能感興趣

學佛的這幾種心態你佔了幾條?
去這五個地方,一定會改變你的心態
挽回前男友一定不能存在的幾種心態
如果你有這種心態,那就註定過不好這一生
職場想成功,這種心態一定要有!
擁有這五種心態,想不成功都難
可愛不止是一種外表,更是一種心態——論養肉的正確心態,你有嗎?
幸福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能力
換一種心態,你會發現生活還是很美好的
釣魚人,哪些心態一定不能有?
你一定要掌握戀愛中女孩子常見的幾種心態
幸福是我們的一種感覺,一種心態
活著,心態決定一切!
想要活的瀟洒,就少不了這種心態
幸福感只是一種心態
幫助孩子擺脫急躁的心態,一定要注意這幾點!
人生活著,那就是一種心態
想要擁有好心態,學會三句話!
經營婚姻的過程中,一定要摒棄下面這兩種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