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謙慎:名作不見得是經典
- 書法與審美 -
經典的形成
嘉賓
白謙慎
耶魯大學藝術史博士、波士頓大學藝術史終身教席、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
時間
11月19日 14:30-16:30
上周六到閱讀匯來做客的是《傅山的世界》作者白謙慎教授。
白謙慎教授是耶魯大學藝術史博士,多年在國外從事藝術史研究,獲古根漢姆研究獎與波士頓大學藝術史終身教席,2015年回國加入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他曾從明末清初的書法家傅山入手,討論中國書法的嬗變;也曾以重慶鄉野間的理髮店招牌「娟娟髮屋」,引出有關書法經典問題的思考。這一次,他便用一場講座帶我們進入了書法經典的審美世界。
講座從畢加索的一句話開始:「如果我生為中國人,我將是一個書法家,而非畫家。我會寫出我的畫。」這句話第一層意思點出了繪畫和中國書法中共有的寫意性,第二層意思是指書法在中國的廣泛使用。山上的刻字、各種牌匾、對聯、書信、藥方……可以說,書法是中國精英的最重要的藝術表現方式。
畢加索的畫和話
德國的漢學家雷德侯在研究中國書法時,寫過這樣一句話:「就其本質而言,書法必須臨摹。」一個書法家必須在封閉的形式系統中運作,除了前輩藝術家的作品,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用來與他的創作比較。他寫的豎畫,通常是上面粗下面細,橫畫一定在筆劃的兩端有頓,寫一個字一定要遵循筆劃的次序,寫一篇字,由上寫到下,由右寫到左,規定性非常強。通過臨摹,熟悉範本中的技法和品評語言,也成為後世書法家了解前代書法的基礎。由於使用的材料,紙或絹,毛筆和硯墨依然如故,歷代書法家必須精通的技術問題亦完全一致,這使他們能夠衡量其他書法家的技術造詣。
在書法的歷史進程中,通過大量學習前一代的範本,大家形成一個比較接近的、對技術判斷的標準,這是書法能夠成立的很重要的基礎。今天的書法和過去的書法相比,也就有了古今之分,中國書法便是以這種參照的模式流傳下來。而我們今天再來看這些書法經典,基本上都是在六朝隋唐這段時間出現的。為什麼漢代不出現?什麼樣的書法才能被稱作經典?
1991年,白老師正在為美國一個託兒所的兒童示範書法。
經典的形成,首先應有一個範本,是臨時性學習所需;然後再有楷模,比較固定;行之久遠的東西,慢慢就作為經典。一個經典的體系,核心的部分一直維持,邊緣的部分不斷游移。這裡面,既然有藝術品味的變化造成的自然淘汰,也可能有意識之間的爭奪和審美趣味之間的爭鬥。
名作不見得是經典。經典必須要有可臨摹性,是可以廣泛教學的。整個中國的帖學體系是一個經典,由許許多多書法家的作品構成了一個經典系統。王獻之的《鴨頭丸帖》,字是很好,但是因為篇幅太短,恰恰缺乏可臨摹性,所以只能是名作。在經典形成過程當中有諸種因素,最重要的就是教學,書法的技術層面還有所體現的審美觀念,都是通過教學來養成。另外就是收藏、複製、出版、宣傳,以及著名的文人和政治機構起到的作用。關於最後一個因素,如果過多地強調政治的作用,也有問題,我們會不會忽略書法本身技術上和審美的精萃之處?
王獻之《鴨頭丸帖》
人們收藏的古迹也未必是經典,賣得貴的也不見得是經典,只是今天我們把它們當古物來收藏了。在當代,博物館也具有經典化的功能,但這是一個非常容易讓人產生混亂的機構,它把古代倖存下來的物質文化產物和每一個時代的藝術大師作品並列在一起,造成一個裡面都是大師作品的錯覺。一個曾經的普通物品,成為了歷史的倖存者,便能在新的語境中被賦予藝術價值,可以轉換為財富和社會地位的象徵。此處白教授引用了他耶魯同學楊小濱的詩歌,《博物館》:「但是活著的群眾從來不被收藏/因為他們太不整齊,毫無經典性/那時的青春,那時的勞動/飢餓在觀賞中變得美麗。」
書法中也存在著這種「與古為徒」的現象,古代小朋友隨便練習寫字的東西都被編入書法集,當代同樣類型的書寫卻沒有人關注,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社會和審美的現象。
※代言費遠超比賽收入 體育明星被過度消費了嗎
※不記得童年了?沒關係,我們發明一個
※孤獨野鬼天涯,長不大的朴樹開了花
※和卡斯特羅的攝影師兒子聊聊天:通往秘密的鏡頭
TAG:三聯生活周刊 |
※白謙慎:書法最重要的是「自娛」
※名家經典|曹寶麟贈白謙慎的精彩之作《寶麟吟草》!
※白謙慎談張充和 一曲微茫 古調自愛
※白謙慎:書法之美
※白謙慎:書法自古是精英文化
※白謙慎與張充和:人生轉折之際的再造之恩
※白謙慎 與古為徒的世界
※白謙慎:晚清官員們的日常書法活動
※白謙慎談中國學術:太注重項目制
※聽章祖安王冬齡邱振中王鏞胡抗美沃興華白謙慎曾翔劉彥湖於明詮陳忠康楊濤等老師說
※今晚22:00結拍,林健、曹寶麟、白謙慎、陳忠康、肖文飛、王義軍作品0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