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驚!第一次星際旅行!古籍《博物志》中的外星旅行

驚!第一次星際旅行!古籍《博物志》中的外星旅行

【@幻思系 報道】《博物志》是晉朝人張華所著的一部怪書,內容包羅萬象,有山川地理知識,有歷史人物傳說,有奇異草木蟲魚和飛禽走獸,也有神仙方技記錄,其中也保存不少古代神話材料,對於研究古代和歷史的人,是有參考價值的。



驚!第一次星際旅行!古籍《博物志》中的外星旅行


張華(西元232-300 年)為人好學不倦,看書相當駁雜,在魏晉之際的政治與文學界,他是一位重要人士。 《博物志》是他根據好學所得以及耳聞的異事編撰成的,不全然為虛構作品。


該書卷十〈雜說下篇〉錄有一段相當奇妙的故事,以前的研究者均以神話的觀點來解釋,倘若我們改用「外星旅行」來看它,不但相當有趣而且耐人尋味。


這段故事是這樣的,約西元270 年晉武帝泰始六年前後:


舊說云: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飛閣於查上,多齎糧,乘槎而去,十餘日中猶觀星月日辰,自後茫茫忽忽亦不覺晝夜。

去十餘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遙望宮中多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說來意,並問此是何處,答曰:「君還至蜀都訪嚴君平則知之。」竟不上岸,因還如期,後至蜀,問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計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之時。


也就是說當時年年8月有飛船(浮槎)來來去去,有一個人準備了糧食乘飛船飛上天,最重要的是文中描述「十餘日中猶觀星月日辰,自後茫茫忽忽亦不覺晝夜」,正和從地球出發的太空飛行情況一樣,十餘日間仍在太陽系之中,所以還能看到日月星,等飛出太陽系後就空虛一片,不知晝夜了。


而這個飛到牽牛星的不明宇宙航行光體,被地面上的學者嚴君平先生觀測到,嚴君平名嚴遵,漢朝成都人,是著名的算命先生,會看天象,所以他說當天晚上「有客星犯牽牛宿」,表示看到一個不是平常的星飛到牛郎星處。而這一天正好和故事中的主角乘浮槎到天河為同一天。


如果我們把浮槎視為UFO,就可以完全明了它在天上被視為星的必然性了,因此可以大膽的將此則視為古代外星旅行的記錄。


其實在古書之中記錄過很多疑似UFO的記錄,下面就為大家摘錄一些

《古今圖書集成卷十九日異部》:西元前一九一四年『夏帝八年,十日並出』,『竹書紀年』也同樣記載「八年,天有妖孽,十日並出」。 一六二一年,《明通鑒》「明熹宗天啟元年二月廿二日,遼陽有數日並出,又日交暈,左右有珥,白虹彌天。」天上出現數個太陽,更妙的是「左右有珥」,明白指出這個發光體的形狀就像當今大家熟悉的圓盤狀中間突出的UFO。 《資治通鑒》「西晉愍帝建興二年(參一四年)正月辛未,有參日相承,出西方而東行」,此事件在《晉書愍帝本紀》中也有「正月辛未辰時,日隕於地,又有參日相承,出於西方而東行」,《古今圖書集成》也有「正月,日隕地,又參日並出」。 參一七年,「西晉愍帝建興五年正月庚子,參日並照,虹蜆彌天,日有重暈,左右兩耳」。《晉書本紀》也記有「五年正月庚子,參日並出」。 參五七年,《古今圖書集成卷廿五》「晉穆帝昇平元年六月,秦地見參日並出」,注意這個記載,只寫秦地,可見這參個「太陽」高度不高,只出現在局部地區。 《天文占》曰:「參四五六日俱出並爭,天下兵作」,《天文志》也說:「參四五六日俱出並爭,天下兵作亦如其故」,可見這是不常見的現象。 西元前一五九年,《古今圖書集成日異部》「商帝辛四八年,二日並出」。 西元八九年,《古今圖書集成卷廿二日異部》「唐憲宗元和四年閏參月,日旁有物如日」。 九六年,《續通鑒》「宋太祖建隆元年正月癸卯,匡胤軍中知星者河中苗訓,見日下復有一日,黑光摩湯」。 一一二五年,《續通鑒》「宋徽宗宣和七年十二月庚申,日有五色暈,挾赤黃珥,又有重日相湯摩,久之乃隱」。《古今圖書集成卷廿二》也說「七年十二月辛酉,日有五色暈,兩日湯摩」。 一參五六年,《續通鑒》「元順帝至正十六年參月,有兩日相湯」,此事件又被詳細記在《樂郊私語》上:「元順帝至正十六年參月,日晡時,天忽昏黃,若有霾霧,市中喧言:天有二日。...果見兩日交而復開,開而後合」。 一五九四年,《四川通志》記有:「萬曆廿二年春正月,綦江見日下復有一日,相湯數日乃止」。 西元前一參九年,《資治通鑒》「西漢武帝建元二年夏四月,有星如日,夜出」,《漢書武帝本紀》也有「四月戊申,有日夜出」,此事件在《丹鉛總錄》中特地研究:「漢書建元二年有如日夜出,...日不夜出,夜出非日也」。可見古人也都知道晚上出現在天空的一定不是太陽。 《資治通鑒》又記有低空的不明光體,西元參一八年,「東晉元帝太興元年十一月乙卯,日夜出高參丈」,《晉書天文志》也有「日夜出高參丈,中有青赤珥」。 一六八年,《後漢書五行志》「後漢靈帝建寧元年,日數出東方,正赤如血無光,高二丈余,乃有景(影),且入西方,去地二丈亦如之」。這個紅色無光物體,高度更低了,才記載它有影子 。 五二年,《建康志》「梁武帝普通元年九月乙亥,夜有日見東方,光爛如火」。 一六五一年,《海鹽縣誌》記有「清順治十年閏六月廿四日,夜參更,紅日出東北方,大如斛。夜半月始升,滅不見」。 參二二年,《晉書天文志》「西晉元帝永昌元年十月四日,日出山六七丈,精光暫昧,而色都赤,中有異物,大如雞子,又有青黑之氣共相博擊」。 一二參一年,《古今圖書集成卷廿參》「宋理宗紹定四年,金哀宗正大八年,參月,日失色,有氣如日,相淩」。此事在《金天文志》也有:「參月庚戍酉正,日忽白而失色,乍明乍暗,左右有氣似日而無光,與日相淩,而日光四齣,搖湯至沒」。 一五六六年,《古今圖書集成卷廿參》:「明世宗嘉靖四五年,日斗」,在《湖廣通志》中也有:「明世宗嘉靖四五年八月,華容縣西,忽天開日斗」,太陽會互斗嗎?


似月亮實非月亮



驚!第一次星際旅行!古籍《博物志》中的外星旅行



《古今圖書集成廿五卷》和《唐書天文志》均記有西元六參年左右,「唐太宗貞觀年間,突厥有參月並見」。 西元前參二年,《資治通鑒》記有「西漢成帝建始元年八月,有兩月相承,晨見東方」,《古今圖書集成卷廿五》《漢書五行志》:「成帝建始元年秋八月,有兩月重見」。 西元五四八年,《古今圖書集成廿五卷月異部》:「梁武帝太清二年五月,兩月見」。 西元一四四九年,《明通鑒》「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八月辛未日,月晝見,與日並明」,這個月亮和太陽一般的明亮,應該是發光體了。 一五七二年,《古今圖書集成卷廿六月異》「明穆宗隆慶六年月晝見」。《湖廣通志》也記有此事,但更詳細:「隆慶六年五月,通山月光晝見,月下有二星隨之」。 西元一五七年,《古今圖書集成廿五卷月異部》《天文志》記有「東漢桓帝永壽參年十二月壬戍,月蝕,非其月」,另一次發生在一六五年,《廿五史天文志》及《古今圖書集成廿五卷月異部》均記有「東漢桓帝延熹八年正月辛巳,月蝕,非其月」,古人早已明指「非其月」,可見不是月亮。 一一一六年,《新刊大宋宣和遺事》「宋徽宗政和六年十一月,有星如月,徐徐南行,而落光照人物,與月無異」。次年《續通鑒》又記有「十二月甲寅朔,有星如月」。 一參五年,《續通鑒》「元順帝至正十年六月壬子廿九日,有星大如月,入北斗,震聲若雷,參日復還」。可以看出這些「如月」的星不會是自然的星。 一一六六年,《夷堅志甲卷十九》「宋孝宗幹道二年,趙清憲賜笫在京師府司巷,...以暑月不寐,啟戶納涼,見月滿中庭如晝,方嘆曰:『大好月色。』俄廷下漸暗,月痕稍稍縮小,斯須光滅,仰視星斗粲然,而是夕乃晦日,竟不曉為何物光也」,此段描述在晦日(月底)時應該是沒有月亮的,卻看到月光如晝,可見應是不明物體。

不可能的星星景象


古書中有很多怪星的記錄,這些星的描述也許一般人無法知道其怪之處,但是學過天文的人來看就很清楚,因為不少記錄在天文學上來說是「不可能」的。 古人已知天上有日、月、星參種,而星又有最熟悉的五星、流星、客星(超新星)、彗星等等,其中五星指太白(金星)、熒惑(火星)、歲星(土星)、填星(木星)和辰星(水星),這些星都有其行星軌道,不會亂運行的。 西元前一八九年,《古今圖書集成卷參五星變部》及《竹書紀年》都記有「夏帝桀十年,五星錯行,夜中星隕如雨」,晚上會有流星雨,是正常的,但「五星錯行」卻不是該有的現象,這五星應指五個不明亮點,此種數個不明發光體集體出現的情形很多,如:西元參一年,《資治通鑒》及《晉書惠帝本紀》「西晉惠帝永寧元年,自正月至於是月,五星互經天,縱橫無常」。 一一六八年,《續通鑒》「宋孝宗幹道四年二月癸丑,五星皆見」。 一參六四年,《續通鑒》「元順帝至正廿四年六月癸卯,參星晝見,白氣橫突其中」。 一參八七年,《明通鑒》「明太祖洪武廿年二月壬午朔,五星俱見,七月壬寅,太白及參星俱晝見」。 西元前一五五年,《資治通鑒》「漢景帝前二年八月,熒惑逆行守北辰,月出北辰間,歲星逆行天庭中」,《古今圖書集成卷廿五》也寫道「景帝二年秋,月出北辰間」。熒惑火星及歲星土星同時逆行,而月亮出現在北極星(北辰)處,這些都不是正常天文現象。 西元前一四一年,《資治通鑒》「漢景帝後元參年十二月晦,雷,日如紫,五星逆行,守太歲,月貫天庭中」。此事件不僅五星逆行,而且「月貫天庭中」指月球在短時間內橫過天空,可見是一個如月大的白色光體才對。 西元七二年,「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太白入月」,《漢書天文志》也有「十五年十一月乙丑,太白入月中」,太白金星會跑到月球嗎? 九六年,《新唐書天文志》「唐宣帝天佑參年十二月昏,東方有星如太白,自地徐上,行極緩,至中天,如上弦月,乃曲行,頃之分為二」,這一顆由下往上飛起來的如太白的星,速度很慢,又能分為二顆,典型的UFO現象。 九四九年,《資治通鑒》「後漢隱帝干佑二年四月壬午,太白晝見,民有仰視之者,為邏卒所執,史弘肇腰斬之」。白天出現金星,有人抬頭去看,竟然被抓起來,且有人被處腰斬刑,可能嗎 ? 一二二二年,《續通鑒》「宋寧宗嘉定十五年七月乙亥,太白晝見,經天,與日爭光」。金星橫過天空,且亮得與太陽爭光? 一參一年,「元武宗至大參年冬十月甲辰朔,太白經天。十二月,是月,太白屢經天」。 一參參九年,「元順帝至元五年,自七月至九月,太白屢經天」。 一參五八年,「元順帝至正十八年十二月,太白經天者再」。 一參八五年,《明通鑒》「明太祖洪武十八年九月戊寅,太白經天,與熒惑同度,又有客星見太微垣。乙酉,太白復晝見,丁亥又見,犯熒惑」。金星橫過天空,來到火星處? 一四七二年,「明憲宗成化八年正月乙卯,太白經天,與日爭明」。 一五五年,「明世宗嘉靖廿九年六月戊申,太白晝見,連日陰雨,凡晝見者七日」。連日陰雨,一定有厚雲,還能見到金星? 西元參一年,《資治通鑒》及《晉書惠帝本紀》記有「西晉惠帝永寧元年夏四月,歲星晝見」,歲星是木星,白天會看得到嗎? 四一五年,《資治通鑒》「東晉安帝十一年九月,熒惑出東井(雙子座),留守句己,久之乃去。去而復來,乍前乍後,乍左乍右」,熒惑火星會如此飛來飛去嗎? 六四年,《古今圖書集成卷廿五月異部》「隋文帝仁壽四年六月庚午,有星入於月中」。 九五年,《新唐書天文志廿二》「唐昭宣帝天佑二年參月乙丑,夜中有大星出中天,如五斗器,流至西北,去地十餘丈而止, 上有星芒,炎如火,赤而黃,長五丈許而蛇行,小星皆動而東南,其隕如雨,少頃沒,後有蒼白氣如竹叢,上衝天,色懵懵」,這個大星發紅黃光,長形。 一八七年,《續通鑒》「宋哲宗元佑二年六月壬寅,有星如瓜出文昌」,又是一個長形物體。 一一八六年,《續通鑒》「宋孝宗淳熙十參年八月乙亥朔,日月五星聚軫(烏鴉座)」,注意那一天是朔日,根本見不到月亮,更怪的是「日、月、五星」統統會集在烏鴉座,這是天文學上絕不會出現的天象。 一二一參年,《續通鑒》「宋寧宗嘉定六年參月,太陰太白與日並行,相去尺余」。月亮、金星和太陽近距離並行,可能嗎? 一二七五年,《續通鑒》「宋帝德佑元年參月丁亥,有二星斗於中天,頃之,一星隕」,這就和兩日相鬥一樣的奇妙。 一參八年,《續通鑒》「元武宗至大元年秋七月庚申,流星起自勾陳(小熊座),南行,圓若車輪,微有銳,經貫索(北冕座)滅」,這個「流星」從九十度的北極星附近的小熊座飛到參十度的北冕座,圓形如車輪,可見體積很大,妙的是略微「有銳」,指出有銳邊或明顯的亮邊。 一參六四年,《續通鑒》「元順帝至正廿四年六月甲辰,河南府有大星夜見南方,光如晝」。 一四四年,《明史卷廿七》「明成祖永樂二年十月庚辰十四日,有星如盞,色黃」。 一四二四年,「明成祖永樂廿二年九月戊戍,有星大如碗,色黃,白光燭地,有聲如撒沙石」。 一四八八年,《明通鑒》「明孝宗弘治元年七月,御史曹 上言:「星隕、地震及金、木二星晝見」。 一五一二年、《廿四史》「明武宗正德七年六月丁卯夜,招遠有赤龍懸空,色如光,盤旋而上,天鼓隨鳴」。


【幻思系 報道】更多科幻內容請登錄:中國95後原創泛科幻內容孵化平台,www.huansixi.com


【微博】@幻思系【微信】huansixi (加微信送禮品,科幻猛料炸腦洞)


驚!第一次星際旅行!古籍《博物志》中的外星旅行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幻思系 的精彩文章:

火星連「樹」都要種上了,還怕不能火星移民?NASA的瘋狂計劃
北緯30度怪事連連真相 外星人還是史前超級文明
地球6大神秘未知生物 疑是外星人物種
外星人文明消亡真相:摧毀行星的核戰爭
英美多位知名ufo專家神秘死亡 或殺人滅口

TAG:幻思系 |

您可能感興趣

和十二星座旅行指南!
如何做一次「星際旅行」?
恆星際旅行的初探討
十二星座旅行記!
旅行者號:星際長路四十載
超搞笑漫畫丨趙石和愛鳳的第一次海外旅行
星際旅行有極限嗎?
恆星際旅行:兩種前往最近類地行星的技術
觀光、旅遊和旅行
燒腦漫畫《旅行》五顆星推薦!
哈勃望遠鏡為旅行者號的星際之旅探路
給外星人送禮物的「旅行者號」
失業去旅行 篇二:台灣自駕環島(中)
旅行中最美的瞬間(五)
品牌|旅行者的旅行
一次好的旅行:上海博物館
跟著星座去旅行 12星座旅行新玩法
品牌|旅行中的寶藏
星際旅行的天然「G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