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傳習 《琴道》導讀
點擊播放 GIF/69K
《琴道》作者羅伯特·漢斯·古利克,荷蘭人,高羅佩是他的中文名。高羅佩是荷蘭漢學家、東方學家、外交家、翻譯家、小說家。荷蘭人對中國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應歸功於他對中國文化的傳播。
他評價自己有三樣事情,外交官是自己的職業,漢學是自己的事業,小說則是自己的愛好。他是一個荷蘭人,但他對古琴非常痴迷,啟蒙於古琴大師葉詩夢,他自己也收藏了多張老琴。
《琴道》是高羅佩寫於1940年,這本書共有七章,開頭引言:「古琴的地位很獨特,它成為了文人生活的象徵。」開篇序論講到,古琴可獨奏,也可合奏。欣賞古琴並非易事,它不是旋律性的,音樂線條也並不明顯。
古琴的美,蘊含在每一個獨立的音符之間,它的特點表現在演奏技法上可以同一個音,但不同一個弦,同一根弦,不同於一個指。所以當同音不同弦,同弦不同指時,它產生的音色是完全不一樣的,正所以有這個區別,它才這麼美。
古琴在彈奏時,觸弦是極為重要的。上古時期,古琴可用於樂隊合奏,比如祭祀這種莊嚴的場景。而獨奏是比較隨性的,是為了愉悅自我。合奏時,技法非常簡單,甚至可以隨意撥一撥。古琴獨奏被尊為「聖王之器」,它的音樂被稱為「太古遺音」。
在早期的資料里,《詩經》中可以找到關於古琴的記載,並且經常和「瑟」合在一起。而作為獨奏樂器,瑟失寵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箏的興起。
琴在中國從來不是一種大眾的樂器,無論是理論因素還是實際因素,琴只是一個很少人數階層專有的。琴也是文人不可缺少的器物。在古代,文人都以彈琴自豪。琴在古人音樂生活中佔據著獨一無二的位置,關於它的文獻有很多。
琴是唯一以自己為中心形成獨特思想體系的樂器,通過彈奏它,能獲得很多的啟示。所以古琴的獨到之處,值得我們來慢慢研究。
本文來自陳冠宇老師於【巫娜古琴傳習】全國學員群內的主題分享
陳冠宇,1995年生於湖南。自小學習民族器樂, 附中就讀於中央音樂學院樂器製作專業,在就讀期間開始學習古琴。2014年升入中央音樂學院本科繼續深造。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釋、道二家有長足的研習與修行,跟隨巫娜老師學習古琴後,更是深得琴道中的意趣,並立志以古琴之道統的承習為自己的努力方向。
點擊播放 GIF/29K
※清夜聽琴 漁樵問答
※畫中琴 幽篁坐嘯圖
※古琴傳習 肅肅兔罝
※巫娜清談 如何練琴?
※琴事 琴僧
TAG:巫娜古琴 |
※琴道 | 古琴微電影《酒鬼琴師》
※竹里館藏書《琴道》
※古琴琴境:體會琴道,保持琴德
※「琴道」的雜想
※琴道一學 古琴指法里的太極功夫
※琴道衍流:七、宋元琴風(二)
※琴道衍流:七、宋元琴風(三)
※琴道衍流:十、現代琴壇(七)
※白玉蟾詩詞與「琴道」:世上知音能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