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百年前的中國人怎樣留學?

一百年前的中國人怎樣留學?

[ 摘要 ] 留學不是個新問題,至少在一百多年前,中國人就開始將其作為一種 " 方法 "。今天的留學各有各的考慮,而當時的出發點大都是為了共同的目標——救亡圖存、啟蒙革命。

一百年前的中國人怎樣留學?


1918 年赴美留學的清華學生在上海登船


他們不是翻過的歷史,而是一百多年前的青年人,和今天一樣,有著青年人的追求和朝氣。


前段時間,電視劇《小別離》引發一波熱議。這部電視劇探討了中國父母送 "00 後 " 初中生出國的問題,恰到好處地反映了這一當下屢見不鮮的社會現象,擊中了眾多望子成龍的 " 中國式父母 " 的心。


留學不是個新問題,至少在一百多年前,中國人就開始將其作為一種 " 方法 "。周恩來、魯迅、胡適、徐悲鴻、陳岱孫、錢偉長、費孝通 …… 近現代史上有名的人物,當然還有更多無名的人物,都曾捲入這一潮流,留日,留歐,留美,留蘇。今天的留學各有各的考慮,而當時的出發點大都是為了共同的目標——救亡圖存、啟蒙革命。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激起三千年未有之留學潮。但他們不是翻過的歷史,而是一百多年前的青年人,和今天一樣,有著青年人的追求和朝氣。

最近,香港作家、出版人、前香港商務印書館總編輯張倩儀推出了一部專著《大留學潮》,書名里的 " 留學潮 " 指的就是這一批人,從甲午戰爭後到整個 20 世紀上半葉,中國知識分子競相出國留學,形成一股大潮。她以年代為經,以留學生所赴國度為緯,考察了 300 多位親歷者的記述,以還原新舊時代、文化交接處的際遇和震蕩。書中探索和提煉出的一些問題,譬如留學生經濟、身份歧視、教育差異、禮教衝突等等,都依然對當下富有啟發性。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的張倩儀曾主修文史和教育學,教育一直是她關注的重點。在《大留學潮》之前,她曾寫過另一本書《再見童年》(1997),是從民國人物的童年線索中探討當時的成長教育問題,描述西風東漸下兒童生長環境變遷。而這本《大留學潮》可看作是其續作,考察了那一批身處動蕩社會中的人從童年到青年的軌跡。" 成長教育有非常多的共通性,背後是時代的變化和中國原來的基礎,這影響他們日後成為一種怎樣的中國人,有怎樣的中國行為、思想和習慣。"


留學自然是一種個人行為,但在新舊時代交替的關頭,相互呼應,匯成了一股洪流,從而推動更多的人加入這一行列,成為一種集體意識。他們為何選擇留學,又是否通過留學達成了原本設想的目的,這個問題成為貫穿全部材料的一根主線(文 / 張玉瑤)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文化 的精彩文章:

山下英子:婚姻生活讓我寫出《斷舍離》這本書
梅然:秦國為何能笑到最後,卻又沒笑多久?
楊天石:沒有不可變的「祖宗之法」
「寒門難再出貴子」其實是社會歷史的常態
暗黑醫療史:東方用甲骨入葯,西方用木乃伊入葯

TAG:騰訊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在中國年薪百萬的我,為什麼選擇留學,畢業後在美國一分錢不拿?
中國女生在朝鮮留學旅遊一年,做出了這樣的評價!
中國赴美留學生回國兩年後,說出這樣一句話:在這個國家,我無所畏懼!
留學第一年,我禿了。
全球最喜歡出國留學的十個國家,中國留學生的人數真是逆天了!
為什麼留學英國後,你整個人都不一樣了?
在中國留學的非洲人,竟過著這樣的生活,比中國人還瀟洒!
留學美國的學生超過百萬人,哪個州的留學生最多?
這些美國留學的年輕人,回國時迎接他們的為什麼竟是手銬?
中國留學生活的外國人,最後妹子吃的中國小吃,很多人都猜不出來
在美帝留學,班裡只有你一個中國人或者全是中國人是種什麼體驗?
留學地=中國城?怎麼到處都是中國人
中國小伙在德國留學一年瘦十多斤,曬出餐單,大夥都沉默了!
留學後,大學第一年VS大學最後一年!是我是我!
一個中國女孩到朝鮮留學,經歷了這樣的生活!
為什麼年輕人應該來一次說走就走的出國留學
黃大年走了,成千上萬的留學歸國人員還像他一樣,奮戰在各個戰線
國人十年寒窗,不如洋人一紙國籍?70年來華留學史回顧
同學去英國留學一年,一日三餐都吃這個,暴瘦4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