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我們真的教會孩子愛了嗎?

我們真的教會孩子愛了嗎?

我們真的教會孩子愛了嗎?



我們真的教會孩子愛了嗎?

文/晚睡


前段時間有篇《兒女為何不「愛」我們》的文章刷爆朋友圈,作者龍建剛是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教授,他的老友夫婦國慶假期去學校探望獨生女兒,本想給孩子一個驚喜,沒想到女兒不僅沒有感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滿肚子怨氣,責怪父母為什麼不經她同意就來學校,對她極不尊重,因為她已經商量好要和同學去外地玩。


父母很失望,感覺自己對孩子滿腔的愛沒有得到孩子的理解和響應。


在中國,兩代人之間的探討總是容易引發熱議,很多做父母的都對此有同感,連我爸也湊了這場熱鬧,在朋友圈轉發了一位佛山的媽媽看過文章後,給龍教授發來的哭訴簡訊。

簡訊講述了這位單親媽媽含辛茹苦的將女兒培養成了名牌大學的學生,並且留學美國,她去美國給他們帶孩子,感覺到女兒對她不夠關心,很少交流,她為女兒變得「無情無義,冷漠得不可理喻」而痛心和迷惑,「到底是美國改變了他們,還是獨生子女都是這個德行?」


這位做女兒的行為的確不妥,應該有更妥善的辦法來處理這件事,但中國的父母說起自己的孩子,幾乎都是一肚子委屈,個個苦大仇深,簡直成了中國式父母的標準配置。


他們總是覺得自己沒有得到理想的回報,或者孩子順從的還不夠,他們忘了是自己選擇了讓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做對好父母不過是一個好人應盡的義務,他們只看到自己犧牲了多少,付出了多少,把養孩子看作是一件虧本的買賣。


正是這種無法享受教育的過程,讓很多中國父母在用力的愛孩子的過程中,忽視了自我,把愛變成單方向的給予,不問孩子的需求,不注重培養孩子感受愛、回報愛的能力,把孩子變成了看起來不懂得感恩的「罪人」。

我們真的教會孩子愛了嗎?


有一次,我去逛商場,前面有一對母女,女兒大概十七八歲的年齡,長得蠻好看,只是脾氣特別差,不時對媽媽大呼小叫,「你少管我!」、「能不能別墨跡了!」、「煩死人了!」


一開始,我很生氣,在心裡默念:「這要是我女兒,估計早就忍不住要打她了。」


我和她們母女倆一前一後逛了很長一段路之後,我卻發現了另外一些問題。


母親總是試圖操縱女兒。每到一家店,她都會要求女兒試穿她覺得好看的衣服,而作為一個花季少女,顯然這種中年鄉村時髦風十分不感冒(連我都看不上),女兒一次次拒絕,試圖去選擇自己喜歡的,又總是被母親阻止,「這衣服多難看啊,你還是試試我這件。」

女兒的情緒起伏正是在這種一次次拒絕、請求、再拒絕中產生,她顯然已經對母親的這種操縱模式深為熟悉和厭倦,所以她放棄了溝通,直接採取粗暴無禮的方式來制止「你閉嘴!」以至於讓自己看起來非常像一個十分糟糕的人。


而作為母親的呢,無論女兒如何表現出反感,依然小心翼翼地陪著小心,絲毫沒有家長的權威,可還是不改嘮嘮叨叨的習慣。看起來,母親十分滿足成為一個無微不至的慈祥的母親,甚至享受這種被女兒欺負的悲情感覺——她面帶笑容,略顯無奈地回應那些路人同情的目光,表達著一種,「我的孩子並不懂得珍惜我的愛,可是我依然愛她」的涵義。


與這對母女分開的那一瞬間,我無限同情那個女兒。


作為母親的,總是聽不到女兒真正的需求,總是把自己的情緒和判斷投射在孩子身上,這種錯誤的方式,讓愛,即使是無微不至的愛,也成為隔絕兩代人的武器。

母親現在有這樣的表現,那麼在孩子過往的經歷中,也必然是如此,她所給予的,全都是自己認為重要的,用自己的情感代替孩子的情感,卻不懂得什麼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讓孩子始終處於一種事實上的被忽視的狀態中,最終所建立的情感聯繫也不健康。


扮演一個母親,和真正成為一個母親,是有很大差別的。

我們真的教會孩子愛了嗎?



以前有讀者和我抱怨,自己從小到大孩子照顧地無微不至:每天接送、輔導作業、家務事全部包攬、給她報興趣班、帶她國內國外旅遊……結果孩子從10歲開始就特別逆反,經常和媽媽頂嘴吵架,不讓媽媽動自己的東西,並且用特別惡劣的語言攻擊了媽媽。做媽媽的很受傷,不知道應該如何和孩子相處。


這位媽媽覺得自己的愛沒有得到理想的回報,她女兒的表現也顯得那麼粗魯和暴躁,但如果一個孩子,被正確充足的愛著,又遊歷各地,開闊視野,很難想像會變成這樣。她可能做到了一切,但問題就在於做得太多,對孩子理解的太少,比如孩子想要自己清理電腦,她一定要幫忙,反而惹來孩子的不滿。


在被尊重、被需要、被欣賞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會有一種純凈的心境,也會變得柔軟,知道感恩,知道珍惜別人的付出。這種共情的能力,是從被恰到好處的愛護中得到的。


很多家長在對待孩子的過程中,都忽略了一個問題,他們把孩子當做是無能力給予者,是被愛的對象,僅此而已。


前段時間,有位朋友和我探討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她覺得自己的兒子過分敏感,膽小懦弱,和自己的小時候一樣,做事總是虎頭蛇尾,缺乏毅力和自信,這令她很煩惱,不知道如何去改變。


我們深入交流後,我發現她對孩子的性格的確足夠了解,但她的問題就在於過度理解了,她把孩子看成了自己童年的延伸,她對待孩子的態度,是她在童年時候渴望獲得的。她忽視了孩子身上和她不同的那部分,忽視了孩子本身也是有創造力的。


她愛著孩子,又無意識的壓抑了孩子,她謹慎、擔憂、敏感的態度就這樣潛移默化的傳遞給孩子,孩子接收到了這種信息,久而久之也就按照這個方向去成長了。

我們真的教會孩子愛了嗎?



有些父母抱怨孩子成年了也不懂事,不體諒父母,我都覺得,這真的怪不得孩子。要怪還是要怪父母,從小你有教會他們怎麼去愛親人嗎?你有告訴孩子他需要感恩嗎?愛不會自動從心裡長出來,就像種子很難在貧瘠的土地上發芽。


比如父母說,「你只管好好學習,家裡的事情不用你操心。」於是孩子就變成了即使看著父母忙得不可開交,也覺得和自己無關的旁觀者。當兩代人都默認了這種方式:孩子只管享受,不需要承擔和付出,這樣的孩子逐漸就會變成日後的冷漠者,甚至會把父母的關心看作是束縛,渴望掙脫。


有人總相信,孩子小不需要為父母做什麼,以後他們就懂了。這是錯誤的想法,知道付出,是被訓練的結果,而感受到付出的快樂,是比被愛還要大和廣博的情懷。


做到了一切的父母,最應該學會的就是少愛一點,讓成年的女兒自己去選擇她喜歡的衣服,讓上大學的孩子保有她和同學聚會的機會,讓已經是青少年的孩子去管理自己的生活。為什麼一定要做得那麼完美,適度的愛孩子,留一點精力留給自己,讓自己成為值得孩子驕傲的榜樣,這比任何教育都更有效果。


這種少愛一點,不是冷淡,不是那種「你不值得我對你太好」的抱怨,更不是失職,而是尊重孩子的獨立性,願意麵對孩子正在成長的事實。逐漸撤開曾經扶在孩子身上的手,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和焦慮,認真傾聽孩子的需求,讓他們邁著自己的步伐去踏上他們的人生。


愛孩子並不是父母之愛的終點,教會他們愛,讓他們變成一個有能力愛別人的人,才是父母們此生最重要的使命。

我們真的教會孩子愛了嗎?



文章經原創作者授權發布


插圖/Yawen-鄭雅文


『 查看往期經典文章 』


相信生有苦難,更要相信幸福


當你愛惜時,變得比誰都勇敢


面對死亡,你在害怕什麼?


了解一個女人,去看她的包包好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畢淑敏 的精彩文章:

面對死亡,你在害怕什麼?
睡不著的時候,就開開腦洞吧
道德的約束讓我們不再是動物
毛毛蟲:我可能是只蝴蝶?
你有多久沒笑了?

TAG:畢淑敏 |

您可能感興趣

孩子,我怎麼樣教會你什麼是真正的善良?
我們談了那麼多性,誰來教會我們愛?
渣男教會了我們什麼?
愛孩子,也要教會孩子付出愛
性教育,媽媽您教會孩子自我保護了嗎?
茶教會了我們什麼?
教會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怎樣教會你的孩子吃飯
我的一生母親教會了我怎麼做人,父親教會了我怎麼修心
你的初戀,都教會了你什麼?
佛教會了我們什麼?
前任教會我們的那些事,你記住了嗎?
你愛過的人從來都不是白愛的,他們教會了你尊嚴
這才是我們最需要教會孩子的一種精神!
「佛」教會了我們什麼?
《爸爸去哪兒》教會我們的那些育兒方法,真的可信么
籃球教會了我們太多道理,我們怎能不愛它!
感謝那些不想愛我,不能愛我,不願愛我的人,是你們教會了我,如何愛自己
她教會了我做愛,我卻帶給她了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