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老子說:道法自然並非順其自然,你還準備拿「自然」當借口嗎?

老子說:道法自然並非順其自然,你還準備拿「自然」當借口嗎?

作者簡介:


陳驥,中國散文詩作家協會會員,平涼市作協會員,教師。性好文學,尤其對中國傳統文化情有獨鍾,業餘創作,已先後在國家級、省、市報刊發表不同體裁文章、詩歌數百篇(首),並屢次獲得各種比賽的大獎。


一提到無私無欲、不爭不貪、節慾儉樸,有些人就認為老子學說是個倒退學說,認為老子的主張是消極避世的,這個不對!老子明明確確地講要「為而不爭」!

文/陳驥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老子之道主張淳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和暴力。

老子說:道法自然並非順其自然,你還準備拿「自然」當借口嗎?


老子像(資料圖)


道的屬性:無私無欲、無為自然


老子講的道體現的是狀態和屬性有機統一,是混而為一。那麼,大道有沒有屬性呢?有屬性。道的屬性就是無私無欲、無為自然。我們說的「九九歸一」,就是老子教導我們的要返樸歸真,要歸到「無極態」,要歸到「嬰兒態」,要歸到「朴」的狀態。所以老子的學說是回歸學說,凡是回歸學說和回歸操作,無不主張奉獻人生的,老子提出歸真返樸,歸真復命,回複本來的屬性,也就是道德屬性,用佛教的話講,就是達到涅槃寂靜、妙明常住的狀態。


如何返樸歸真


如何回歸?如何復命?如何明德?如何常住妙明?無不涉及人生的奉獻精神。

老子要人們「修德符道」。以人生的社會活動來看,要達到無私無欲、無為自然的屬性,奉獻人生,便是根本的「修德」內容。如果奉獻人生的修習你能達到無私無欲、無為自然的程度,那你就真的修德符道了,你就得道了。

老子說:道法自然並非順其自然,你還準備拿「自然」當借口嗎?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資料圖)


在老子的學說中,宇宙的演化也好,社會的發展也好,人生的演變也好,都是從道而來。「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是從道在人類社會的演化變遷狀況來講的,「失禮而後法」看來這也是人性變遷的規律了。我們已經走到物極必反的境界、境地和狀態了,現在必須要回歸。在這個回歸的歷史時刻,老子的學說,顯得特別重要,因為老子幾千年前就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回歸智慧。

「功成名遂「、「天之道不爭而善勝」、「身退,天之道」、「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老子強調不爭,不爭就是不為己爭,要無私無欲。只有無私無欲,才能不爭,人們的爭奪都是自我意識支配下,以「滿足自我」的一種攝取心態與行為。


天道的運行是自然無為的,沒有自我意識,更沒有自我意識支配下的爭奪心理和行為,故「天道不爭」。天道無私無欲、無為自然的不爭,是基於因緣關係的極性變化機制,這種因緣是湊合則生,離散則滅,一環套一環,互為因果,互為前提,迭相更生,後浪推前浪,體現在萬事萬物的運行上,則為井然有序,依程序自然展現,就是「善勝」。「善勝」就是沒有情識的必然,但對有情識的人來講,只有無私奉獻的精神,才能體現「天之道」的「善勝」。對「善勝」來講,根本不存在功名利祿的自私情慾,也不存在聲名顯赫和身居要位的「表現欲」。所以只有奉獻的自然心態才符合天道,也只有無私無為的緣生緣滅機制,才不受制於自我意識的「自生」。「自生」的根本特徵是為我所有,而天之道卻體現著道的無私無欲,沒有主客內外。可見無私奉獻的人生觀是天道本有屬性在人性上體現,也是我們原所具有和本身具備的天性。


天之道 損有餘而補不足


那麼天道的規律是什麼呢?天道自然運行的規律是如何運行?又是如何來平衡的呢?老子講:「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損不足以奉有餘」。以盲目索取的手段來達到自我的私慾和貪心,天之道的自然規律不是這樣,「損有餘而補不足」是要雪中送炭,而人不體現天道的無私奉獻精神,唯利是圖,無利不做,故「奉有餘而補不足」。「上下交征利」唯利所驅,根本談不上文明進步。

老子說:道法自然並非順其自然,你還準備拿「自然」當借口嗎?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資料圖)


老子闡述天道、聖道,其目的就是為了給我們指明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就是要建立人類奉獻人生的觀念。老子反覆強調這個奉獻的人生,「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不為己有,不為己貪,但要積極生、為、長。為他人、為大家、為社會、為自然界大膽作為,這才是大智大德。以先人後己、大公無私的精神境界而作為時,才是深邃的智慧,這個德是指屬性,「玄德」則是道的屬性,奉獻人生就一定要做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玄德」,才可達到高境界本有的屬性。


什麼屬性呢?無私無欲、無為自然的奉獻屬性,聖人有這個屬性,所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為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可見,奉獻人生是自利利他的智慧操作。人人奉獻則人人收益,家家奉獻則家家和順,國國奉獻則天下太平,何愁世界不安樂。


老子提倡奉獻人生觀


一提到無私無欲、不爭不貪、節慾儉樸,有些人就認為老子學說是個倒退學說,認為老子的主張是消極避世的,這個不對!老子明明確確地講要「為而不爭」!怎麼為呢?你為別人多奉獻,你為大家多作為,你為社會多付出少索取,這是你智慧開顯的象徵,絕不是消極愚昧的表現。沒有智慧的人往往顯露出自私自利的「聰明」。老子提倡的是奉獻人生觀,而不是愚昧無知的無可奈何和矯揉造作的故意作為。


奉獻人生是智者高尚追求的必經之道,是大志之人凈化心靈與智慧之必需,也是我們自性本體的自然屬性。所以,聖人最高層次的人格,就是奉獻人生,就是無私奉獻。所有的大道哲理和宗教不可缺少的魅力,也就是提倡奉獻人生。聖人們都把人生建立在奉獻上,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別人、為大家,為社會、為人類、為一切眾生奉獻而不索取。正因為這樣,才成為一個聖者,才成為一個經久不衰的符道者,才能天長地久。

老子說:道法自然並非順其自然,你還準備拿「自然」當借口嗎?



老子的思想絕對不是消極避世(資料圖)


怎樣才能天長地久呢?怎樣才能經久不衰呢?怎樣才能萬世流芳呢?就是聖人體現的天道不自然,不為自己,為他人。老子正是體現了道隱無名、清凈無為的奉獻精神,他沒有名利之圖,他大智若愚,沒有所謂的驚人之舉,默默一生,正是體現他無欲無私、無為自然精神的一個典範。


《道德經》與奉獻人生觀


「夫唯不爭,故無尤」,他以他的大智慧告訴人們,要建立奉獻人生觀,只有不爭,才能有奉獻精神,只有奉獻,才有價值和意義,才能有「無尤」的幸福人生。「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就是修德符道的人。「孔德之容,唯道是從」的人,才叫聖人。符道之人,思維言行,一切的一切,都是體現無私無欲、無為自然的道的屬性,這樣的聖人就沒有「心」,沒有什麼「心」?就是沒有常心,沒有常人的背道之心、違道之心。常人的心就是貪慾妄想之心、私心雜念之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就是給「百姓」奉獻,也就是聖人的人生價值就在於為一切眾生服務,為一切眾生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德能。


聖人以大悲心隨順眾生,以利樂有情為人生內容,以救度一切眾生為人生的價值,這就是聖人不同於百姓「常心」的地方。百姓之心並非都是奉獻之心。一般公民的心往往是把你的東西給我,我就高興,把我的給你就不高興。但老子就以「百姓之心為心」,你需要,那我就奉獻給你,而且無所圖報,無任何目的。如果人人都能夠奉獻給別人的時候,那人類社會還會競爭嗎?爭奪什麼?哪裡還有戰爭殘殺呢?沒有爭、貪、奪、搶的自私心態和行為,那時我們就「無尤」了

老子說:道法自然並非順其自然,你還準備拿「自然」當借口嗎?



太上玄元道德經(資料圖)


「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我們要明白一個簡單的事實,人人都奉獻,人人都建立奉獻人生觀的時候,大家都是受益者,你給他奉獻,那他給誰奉獻?他不是給你奉獻嗎?你只奉獻不索取,那別人也不會與你爭,人人奉獻天下哪有紛爭?真正無私奉獻的人那你跟他,你跟他爭什麼?無法爭,因為虛空中釘不住釘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是老子比喻奉獻人生達到自然流露的一種高境界。能像水一樣利萬物的奉獻精神,才能說是真正的「無私奉獻」。所以,偉大的聖人實踐自己的奉獻人生觀,也希望人人都建立奉獻人生觀,於是就告誡人們「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不要貪慾妄想太大,不要私心雜念過重,不要將你的這個「貪慾」放縱和膨脹,否則就建立不起奉獻的人生觀。因為貪慾這個東西,你要放縱和膨脹,它就把你的層次和境界越降越低。人的貪慾往往落腳在各種享受上,而這種享受,最終都落實在物質的爭奪上,為我所用,為我所有。就勢必要爭貪奪搶,那怎麼建立奉獻的人生觀呢?要建立奉獻的人生觀,就要具備老子講的「少私寡慾」。「少私寡慾」之人,必然私心雜念和貪慾妄想菲薄,垢輕德厚,煩惱障礙不了自心,於是就奠定了人生的基礎。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無有何患?」我們有什麼憂愁呢?就是有我這個身、有「自私」、有「貪心」。有了物質這個身體,就要受物質世界根本規律的制約。因為我們「有身」,就為身的生存產生貪慾之心。這種貪慾之心,集中表現在物慾上。一定的物質條件是生存的基礎,但有一定的物質條件,不遏制人膨脹的物慾,人與人的爭奪就必定不可避免,最終人人都在爭奪中痛苦地生存,這種生存毫無價值和意義,所以這種有身為我的自私貪慾,只能給我們帶來「大患」。老子提倡「無身」、「無我」的奉獻人生觀是人類生存的唯一光明大道。現在人不了解老子的大智慧,盲目地追求物質享受,「為目不為腹」,放縱「有身」的本能,膨脹貪慾的妄想,致使我們的負擔愈來愈嚴重。貪五欲之樂,在愚昧中飲鴆止渴,所以老子大聲疾呼:「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說:道法自然並非順其自然,你還準備拿「自然」當借口嗎?



像水一樣利萬物的奉獻精神,才是真正的「無私奉獻」(資料圖)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我們人類社會因為沒有重視老子奉獻人生大智慧的認識,使我們人類社會陷入了「文明的困境」。心態不平衡,生態不平衡,人與自然高度脫離。本來和我們融為一體的大自然,由於我們貪五欲之樂,由於我們追求所謂的物質文明,使我們人類的道德淪喪、行為失常,這就是老子講的「心發狂」和「行妨」。所以,老子給人類指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最高生存智慧。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要建立徹底的無私奉獻精神,必須從大道上得到認識突破,不從大道理上明悉,也就是常說的「看不破」當然「放不下」,「沒身不殆」的人生,必然是體現在「容」、「公」、「全」的無私奉獻精神。也只有無私奉獻精神才能「死而不亡」和「沒身不殆」。


「抱怨以德」這是老子的名言,它包含著奉獻是無條件的,不分親疏遠近的,不分恩仇好惡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只有老子這樣的大聖人才能有這樣的智慧的見解。


「聞過則喜」、「抱怨以德」,同釋迦牟尼的名言「有人捶詈,同於讚揚」,都是認識了深層次規律的超凡智慧之舉,是聖人超凡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是老子奉獻精神的最高境界。因為老子講,社會是由「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演變程序而退化的。天地的不仁是指天地沒有失道,沒有失德,就沒有退化到「仁」的狀態,所以說「天地不仁」。什麼時候講仁呢?「大道廢,有仁義」,大道丟失了才講仁義,講仁義時,是沒有道和德了,失去了道和德之後才講仁義。天地沒有失道,也沒有失德,它需要講什麼仁義呢?


「奉獻人生觀」的終極體現


提倡的奉獻,包括給自然界「奉獻」,我們要實現自然界的生態平衡,要回歸自然,要把萬物與人同視。

老子說:道法自然並非順其自然,你還準備拿「自然」當借口嗎?



提倡奉獻,要把萬物與人同視(資料圖)


老子的奉獻精神就是叫人慈、儉、不敢為天下先。「慈」者,願人得樂。得什麼樂呢?並不是物質的享受之樂,而是道德智慧的一種高境界之樂,認識深層次的哲理,具備高層次的智慧,這就是一種真正的「樂」,要叫人得到這種「樂」,有這種「樂」的時候,你才能「無尤」才能「常與善人」,沒有這種樂,怎麼能「善人」呢?那就不能「善人」,也不能「善物」,老子講的「儉」,有節儉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淡泊的意思,恬淡虛無的意思。就是你不要有貪心,不要有私心,要無私無欲、自然無為,這是一種儉樸、淡泊的奉獻人生之體現。


老子講「為而不爭」、「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利而不害」,就是奉獻精神。要有大作為,這個作為是為他人、為大家、為社會奉獻,各盡所能,把你的所長,所能全奉獻出來。「不爭」就是沒有個人目的和企圖,不為自己攫取金錢和名利,不為自己抬高地位,而是為大家奉獻,就叫奉獻的人生。「利而不害」就是一切起心動念,言談舉止,無非是有利於他人、有利於自然界,絕不給主客內外造成有害的後果。更深層次的「利而不害」,那是體現著無私無欲、無為自然的天道屬性和規律屬性。凡是能利益一切的有情無情的無為之「作為」,佛陀稱為「應無住所而生其心」。只有這種「生其心」和「作為」才能不給環境留下任何不可逆的痕迹——唯道是從,釋迦牟尼佛稱為「聖智現量」、「無作妙德」、「自在成就」。只有達到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無上境界之聖人,他的人生才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會「無作妙德」。「自在成就」、「無為而無不為」,這就是「奉獻人生觀」的終極體現。(編輯:若水)


溫馨提示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由凡入聖 從有到無 修行當先明「三階次」
我的身份最重要的就是修心人、出家人
郭忠恕精通古文道術高超 校訂《陰符經》尤精

TAG:騰訊道學 |

您可能感興趣

自然,並不是你所以為的自然!
老子說:要順應自然,不刻意而為
自然就是自然
去大自然里撒野吧,但別只把自然當背景!
你不是順其自然,而是懶
如果他順其自然,那他真的把你當做備胎了
就讓一切順其自然吧!
愛情,不要順其自然!
庄子:顺其自然,你将开花
如果無能為力,那就順其自然吧
怎麼樣才能讓孩子玩好?順其自然吧
讓一切順其自然吧!
順其自然,幸福並不復
暖心語錄:說白了還是自己不夠強大,否則有些事也不用順其自然了
順其自然
佛說:順其自然,是最好的活法
怎麼自拍最好看?這樣畫眉才夠方便又自然!
你不夠努力和果敢,才習慣去說順其自然
如果無能為力,那就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