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南懷瑾先生:佛最後睹明星而悟,悟了什麼?

南懷瑾先生:佛最後睹明星而悟,悟了什麼?

提 示


點擊上方南師如是說即可關注


一位老朋友蕭先生來看我,臨走時問了一句話:「釋迦牟尼佛二十九歲出家,最後抬頭睹明星而悟道,他悟的是什麼?」這個問題如果是別人問,倒沒有什麼重要;但蕭先生研究佛學多年,他提出了這個問題,卻是不比尋常。……

釋迦牟尼佛睹明星而悟道,悟了個什麼?你說這一下抬頭悟道,悟道了以後,前面那些修持都浪費掉了,那六年的功夫都白作了嗎?換句話說,他悟道弘法時不過三十五歲,弟子們比他的年齡都大多了。他從小所受的教育,以及出家後,各種的修鍊、修苦行,是不是白乾了?我當時回答我的老朋友蕭先生說:「他悟的就是那個緣起性空。」蕭先生說:「嗯,對了!」推開門就走了。


——《如何修證佛法》

南懷瑾先生:佛最後睹明星而悟,悟了什麼?


佛學要旨,標出世間一切人、事,都是因緣聚散無常的變化現象。「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此中本來無我、無人,也無一仍不變之物的存在。因此對苦樂、順逆、榮辱等境,皆視為等同如夢如幻的變現,而了無實義可得。後世禪師們所謂的「放下」、「不執著」、「隨緣銷舊業,不必造新殃」,也便由這種要旨的扼要歸納而來。


——《禪話》


一切萬有諸法,一切宇宙現象,都因空而有,無真空便無萬有的緣起。譬如房間不空則不能用,因為空才有多種用途。萬法皆從空生,從空滅,空生空滅,並非沒有,它有生有滅,來去自在,生滅自由。所以如來者,無所從來,無所從去,自性本空,故說「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二法絲毫沒有兩樣,何必造作去空色法,多費心機。但又何不可造作諸法,生起一切妙用呢!到此才為大乘的成就境界。


——《定慧初修》


過去的思想已經成為過去,不復存在了;未來的思想還沒有來,當然也不存在;現在呢?也沒有一個現在,剛說現在,現在立刻變成過去了。宇宙間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只有現在,永遠都是現在,但是,現在也無法把握,它不斷流逝,這種現象,我們暫且稱之為「空」。釋迦牟尼佛了解了宇宙生命中這個道理,畢竟無主宰,非自然,「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空是它的本體,因緣所起是它的作用,稱為「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例如我講話,必須有緣起,要有我的生命、思想、身體、呼吸系統、聲帶、嘴、舌、牙齒等等許多因素湊合才能發出聲音,這叫「因緣所生法」。說完就沒有了,故言「我說即是空」。

——《圓覺經略說》


佛說世界上一切都是有為法,有為法都不實在。但是有為法,體是無為,用是有為。所以我們想在有為法中,求無為之道,是背道而馳;因此一切修持都是無用。並不是把有為法切斷了以後,才能證道;有為法,本來都在無為中,所以無為之道,就在有為現象中觀察,觀察清楚才能見道。


有為法生生不已,所以有為不可限,生滅不可滅。如果認為把生滅心斷滅了就可以證道,那都是邪見,不是真正的佛法。所謂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道理,就在這個地方。這是《金剛經》中心的中心,也是一切人要悟道中心的中心;這一點搞不清楚,往往把整個的佛法變成邪見,變成了斷見的空,就與唯物哲學的思想一樣,把空當成了沒有,那可不是佛法!


佛講過去心不可得,並沒有說過去心沒有了,佛沒有這樣講吧?對不對?佛說過去心不可得,「不可」是一種方法上的推斷,他並沒有說過去心不「能」得,現在心不能得,未來心不能得。這一字之差,差得很遠,可是我們後世研究佛學,把不可得觀念認為是不能得,真是大錯而特錯。所以啊,佛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是叫你不要在這個現象界里,去求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求無上的道心,因為現象三心都在變化。


高明的法師們、大師們,接引眾生往往用三心切斷的方法,使你了解初步的空性,把不可得的過去心去掉,把沒有來的未來心擋住,就在現在心,當下即是。當下即是又是一個什麼?可不是空啊!也不是有!你要認清楚才行;要先認清自己的心,才好修道。

第十八品是一體同觀,同觀是什麼?同觀是見道之見,明心見性之見。所謂了不可得,可也不是空啊!也非有,即空即有之間,就是那麼一個真現量,當你有的時候就是有,空的時候就是空,非常平實。你在感情上悲哀的時候就是悲哀,悲哀過了也是空,空了就是說這個現象不可得,並不是沒有,是悲哀過去了,後面一定來個歡喜。歡喜的時候也是不可得,也會過去,也是空。空不是沒有,空是一個方便的說法,一個名詞而已。不要把「空」當作佛法的究竟,這樣就落到悲觀,那不但證不到小乘之果──空,那還是個邪見,也就是邊見。所以見、思惑不清楚,是不能證果的,也不能成道的。學佛法就有這樣的嚴謹,一定要注意。


——《金剛經說什麼》

南懷瑾先生:佛最後睹明星而悟,悟了什麼?


講到空,例如《心經》說「諸法空相」,《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學佛想要進到空,有多難啊!密宗的,尤其是黃教一派,要得中觀正見,才算見道得根本智。什麼是中觀?不空也非有,即空即有。得中觀正見的前提,要先見空性,先見到空的一面,也可以說是見性空。了解了性空,自性本來空,學佛的第一步就邁開了,不是理論上了解,是要身心都進去。現在講話都懂,這是理論,沒有用的。你縱然能把佛經倒背如流,佛學好的不得了,生死來到時一點用都沒有。不要講生死,就算感冒來了你也擋不住,你空空看,噴嚏照打,肚子餓了你去空空看,還是餓得受不了。真得到空性的人,卻是絕對沒有問題的。所以什麼叫悟道?什麼叫證道?是身心整個投進去。就像這杯茶,白開水沖泡茶葉就有味道,你只講空話,講得再香再濃,白開水仍然是白開水。


這個性空是要證得的,證得了性空還不算佛法完全成就了,只是起步而已。性空了還要知道緣起,真空要起妙有的作用,那佛法就又進一步了。但是這還不算成功,要空非空,有非有,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才真能算了解般若性空緣起,緣起性空,這個道理就是中觀正見。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南懷瑾先生:佛最後睹明星而悟,悟了什麼?



本微信號專事摘錄 南懷瑾先生著述。篇幅有限,恐難盡意,欲辨玄旨,請閱原書。


微信號:nanshirushishuo


新浪微博:南師如是說


騰訊微博:南師如是說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師如是說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先生:時間用在何處最好?修行!
南懷瑾先生:「打坐」的好處
南懷瑾先生:盡量擴大心量,心量大福才大
南懷瑾先生的「文字般若」——《佛門楹聯廿一幅》
南懷瑾先生:秋鴻來有信,春夢了無痕

TAG:南師如是說 |

您可能感興趣

南懷瑾老師:佛最後究竟悟了什麼?
南懷瑾先生:「空」究竟是什麼?
南懷瑾先生:《詩經》說什麼?
南懷瑾先生:秋鴻來有信,春夢了無痕
南懷瑾先生:為何煩惱就是菩提?
南懷瑾老師: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南懷瑾先生:拜佛時,如何用心?
南懷瑾先生:我九十多歲了,還在忙些什麼?
南懷瑾先生:吃虧就是佔便宜,後其身而身先
南懷瑾先生:打坐的前三秒
南懷瑾先生講述:人為什麼短命?
南一鵬先生眼中的南懷瑾老師,上年紀了方明白
南懷瑾先生側記:朋友是什麼
南懷瑾一生推崇的經典良言,馬雲曾受益匪淺,可讓孩子開悟一生!
南懷瑾先生:真的認識了自我,對於生死也不自卑
南懷瑾老師:什麼是悟道成佛
南懷瑾先生:中國人為什麼一定要讀詩?
南懷瑾先生:注意!我們正在做白日夢!
南懷瑾先生:財富多了,就會快樂幸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