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漫談紐約 「全球城市」一路走來的歷史畫卷

漫談紐約 「全球城市」一路走來的歷史畫卷

漫談紐約 「全球城市」一路走來的歷史畫卷



19世紀該地區是鐵匠和馬販們的聚居區,20世紀初百老匯地區劇院的興起帶動了時代廣場的繁榮,1904年《紐約時報》總社遷移至此使其得名。百年來紐約廣場的歷史沿革與變遷亦濃縮著紐約這座城市的起落。

漫談紐約 「全球城市」一路走來的歷史畫卷


漫談紐約 「全球城市」一路走來的歷史畫卷


20世紀70年代處於低谷期的紐約城市犯罪率飆升,失業率高,整個城市瀕臨破產,到處可見遊行的人群、無所事事的失業者和乞食者。

漫談紐約 「全球城市」一路走來的歷史畫卷



《紐約史》


作者:富朗索瓦·維耶

版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6年7月


紐約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影響力深深吸引著全球目光。今天的紐約不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城市帝國,而是被當代著名社會學家薩斯基婭·薩森(Saskia Sassen)讚譽為直接影響世界社會、經濟、文化、政治事務的「全球城市」。


要為這座充滿神奇的城市寫史並非易事,《紐約史》填補了這一缺憾。為這座城市寫史的並非美國學者,而是當代法國著名歷史學家弗蘭索瓦·維耶。他將紐約這座近400年的城市發展史高度濃縮在這部單卷本中,並展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過程:紐約如何發展成為一個全球城市,成為二十一世紀資本之都。


興起 大洋之上移民城市異軍突起

曾幾何時,紐約只不過是大洋之上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地方——早期印第安原住民芒西人、勒納普人、羅卡威人等捕魚、種植玉米、四季豆之地。隨著外來者荷蘭船隊的頻頻駛入、新荷蘭的誕生、英格蘭人的勝利和帝國時代的興起,不同母體國、利益群體之間的競爭與戰爭連綿不斷,加速了紐約作為城市雛形的興起。到了新世界的女王時代(1820-1890),紐約逐漸發展成「大西洋上的威尼斯」,城市商鋪林立,百老匯繽紛異彩,大陸銀行異軍突起,工業化步伐加快,紐約成長為「新時代的巨人」、真正的「城市帝國」。


伴隨城市新尺度的誕生,人口劇增帶來了交通擁堵,社會變化分層,以往傳統的民主意識蛻變,無不「預示了深刻文化變革的到來」。自詡為「曼納哈特」的文人騷客把紐約變成了一座「充滿好奇、瘋狂和怪誕的城市」和「文化萬花筒」,「激發著人們的想像,鼓動人們的好奇心,挑起了人們的疑惑與不解」。


當然,隨著愛爾蘭、德國人、英格蘭人、蘇格蘭人、法國人等移民的湧入,文化衝突不斷,一些暴亂使「整個城市徹底分裂了」,亟須人們從理性的高度去構建跨文化溝通的橋樑。一部分渴望看到他們的城市變成美國文化之都的紐約人開始懂得,「在一個文明社會裡,每個強國都應該擁有一個知識和智慧的中樞,就好像每個人都有一個大腦。」從19世紀40年代起,紐約大興文學創作,大眾媒體、政治期刊紛紛誕生,五花八門的藝術作品書寫著這座「城市的暢想曲」。


城市文化繁榮發展也帶來了一些困惑,人們意識到要「將這座城市一覽無餘地展現在世人面前變得越來越困難」,亟須一套辨識度的「語法系統」。一時間,《紐約及周邊的景觀》、《世界之旅》、《紐約一瞥》、《南方文學信使》等大量辨識作品應運而生,幫助人們去解讀這座「分裂的大都市」。從此,紐約在世人面前變得更加親近。

轉型 從傳統歐洲城市到現代大都會


儘管紐約的歷史沒有古巴比倫城市那樣的古老,也無法與任何一座歐洲城市的想像程度相提並論,但城市無不打上來自歐洲城市的烙印,傳承與創新使紐約形成了獨特的城市個性,折射出獨立、競爭的民族性格。可20世紀之交,紐約被切割、分化,在多種離心力和持續不斷的渴望統一、追求合理化的努力之間徘徊逡巡,「雄壯威嚴的紐約」誓言要在產業的驅動下,脫胎換骨為現代化的大都會。


紐約人懂得,要成功「脫胎換骨」需要龐大的產業支撐,而城市產業發展僅靠政府作用是不夠的,必須有賴於「私有部門的壯大」,尤其是第三產業的驅動。基於這種思考,紐約的企業管理者們用「有形之手」取代了亞當·斯密的「無形之手」,以金融證券業、大都會保險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迅速崛起,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為第三產業的擴展提供必要的空間,城市產業轉型大獲成功。


在蛻變為以服務經濟為主導的大都會的過程中,紐約也成了「小工業者的天堂」。20世紀30年代,以制衣、印刷、出版、食品企業為主導的從業人員已經超過了百萬之多。工業的迅猛發展,貨物量的增大,人口的增長使紐約成為世界第一大港,並「在通往未來世界的路上走得更遠」。


起落 城市有機體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它的發展潮起潮落無可避免,紐約也不例外。當歷史的車輪駛向20世紀之時,德國移民、義大利移民、愛爾蘭移民等「新紐約人」蜂擁而至,猶太區、哈勒姆黑人街區快速興起,城市的民族構成發生了重大變化,諸多社會問題紛至沓來,第三產業工作機會劇增也大大改變了經濟界精英的構成。社會階層間的矛盾與摩擦不斷,道德淪喪,城市亟須一個凈化過程——道德改革。紐約市政當局不得不實行新政來應對「城市精英階層的分裂與隔離,工會組織的崛起,政黨的職業化傾向」等。但無論怎麼努力,收效甚微。


從20世紀20年代起,紐約改變了管理策略,開啟了一道「城市啟蒙之光」。霓虹燈等新的大眾文化把紐約變成了一座「電閃雷鳴」的城市:時代廣場成為城市夜生活的中心,吸引著大批居民和遊客來到這裡享受生活;新聞與娛樂業更加活躍,美聯社、合眾社、國際新聞社等100多家權威媒體雲集;數百家電影院散落大街小巷;藝術風格迥異的都市鑲嵌畫四處可見,紐約成為名副其實的「新聞與娛樂業的麥加」。


在這場城市啟蒙運動中,紐約的知識分子功不可沒,「各種想法和意識形態在曼哈頓和布魯克林的大街小巷、咖啡館和會議中爭鳴」,就連社會主義思潮也盛極一時,紐約還成為美國「積極的共產主義運動」誕生之地。知識分子為這座城市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歷經幾百年滄桑巨變,到1940年,紐約變成了「一座未完成的城市」,「一座正在發生中的城市」。著名城市規劃大師勒·柯布西耶稱讚當時的紐約已「屬於整個世界」。


可好景不長,二戰後,由於產業結構的失衡以及外部環境的影響,以1964-1965年的博覽會為「分水嶺」,紐約經歷了一段衰落陣痛,經濟衰退,港口地位下降。到1973年,「經濟衰退導致華爾街股市下跌和房地產危機,市政府處於破產的邊緣」。面對無此窘境,紐約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興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城市「復興運動」,以老街區改造為載體的地產業、廣告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等「符號經濟」的強勢興起,紐約實現再次華麗轉身。如今的紐約位居世界大都市第一,經濟、政治、金融、媒體、教育、娛樂、時尚的影響力遍及全球。


「來自紐約的經濟實力、增長和彈性之間的壓力,和來自或積極追求或無奈容忍的文化多元性」告訴我們,一個城市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這兩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或許這就是富朗索瓦·維耶《紐約史》一書留給我們今天城市發展中最值得珍惜的價值所在。


□王志章(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網 的精彩文章:

英雄啊,終究還是悲愴
田曉菲 在微蟲世界中拓展人文視界
英國的人工到底有多貴?
黑科技《黑鏡》回歸你最愛哪集?
突破專業壁壘的知識,更接近真實的世界

TAG:新京報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小橋流水:一路走來
黃子韜,一路走來一路歌
長篇連載 一路走來一
鑽進街巷、漫步海濱、停駐廈港、登高「雲上」……我們一路走來一路拍,尋找最簡單的攝影快樂
江一燕:請看我頭置簪花,一路走來一路盛開
一路走來,一路忘記
中國綜藝電視一路走來,九大現象引領熒屏風潮
一路走來的改變
狂流士的詩:一條藍色鯨魚,從/西海岸走來。誰都明白這一切
從那邊城走來的虎耳草
一路走來,一路有你!
你從幽深的青石巷走來,一柄油紙傘半遮半掩
實拍新加坡站街女:夜幕街頭上,走來走去賣弄拉客
納蘭,納蘭:一路走來,一路花開
《一路向西》的王李丹妮,一路朝大的方向走來
《行屍走肉》將迎來100集 演員談論一路走來的經歷
老歌,陪我一路走來
生命:一路走來
一路走來的英雄,不會倒下的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