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畫作中古硯的存在狀態
文化是人類生活的反映,活動的記錄,歷史的積沉。硯文化是中國人在用硯、賞硯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生活現象,這種現象隨著時空的轉換而體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徵、地域風格和獨特的民族樣式。在歷代繪畫作品中,有很多生活場景描寫,文人畫之於文人生活、風俗畫之於市井活動,在這些場景中,既可以看到古代各階層用硯以及文人藏硯的基本形制,又可以找到歷代硯之流行風格。尋找這些,是為了探尋各種形制古硯的存在環境和文化背景,從而認知古硯的歷史文化價值。
在收藏古硯的過程中,我們面對不同形制、紋飾、大小的硯,卻很少能確切知道這些古硯在古代的存在狀態。換句話說,我們並不清楚古代帝王、官宦、文人、學生、商賈以及販夫走卒用什麼硯?凡此種種都能在古畫中找到蹤跡。
早在米芾《硯史》中已有以畫鑒硯的先例。以往藏硯界鑒別古硯之依據,無非目之以形制、包漿,證之以銘刻、史籍,這種約定俗成鑒別方法有其合理性,但缺乏嚴謹的科學性。比較科學的鑒定方法需要標準器作為參考,目前古硯參照物無非館藏品與出土品二種,然館藏古硯雖然大多流傳有序,但由於歷代藏家本身的局限性,也存在偽品,不能全部作為硯之標準器。如今考古發達,出土之標準器,間或有之,可為鑒定之助。然出土硯以宋之前高古為多,明、清之硯,時代相近,形制延續,鑒別較難,歷代繪畫作品中常有硯出現,如畫作不偽,畫上之硯的形制也可以作為鑒硯斷代的一種依據。
【帝王用硯】
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數位喜愛收藏的風雅帝王,其中以宋徽宗與清高宗最著名,二帝皆富藏弆,然要探究徽宗時代的文物則了無蹤影,皆因靖康之難,徽、欽二帝及其宮藏盡為金人擄去,雖有數畫傳世,但難見古硯蹤影,宣和文物大多已成浮雲。有清康雍乾三代帝王皆重翰墨,乾隆時文修武偃,一派昇平,一部《西清研譜》盡顯皇家藏硯。然而,貴為九五之尊的帝王用什麼硯呢?好在有宮廷畫家記錄了他們的文房生活一幕。
在《康熙便服寫字像》(朗士寧故宮博物院)中,康熙皇帝所用之硯是清初常見的淌池素硯,從中可證清代硯制早、中期之變化。
《弘曆圓形古裝行樂圖像軸》(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乾隆青年時代用的隨形硯
清·丁觀鵬《是一是二圖軸》(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中年所用的瓦形硯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清)佚名《乾隆帝寫字像軸》,圖中可見乾隆老年所用的龍珠硯。此畫無款,畫風類郎士寧,在歷代畫作中,這是對硯之器形、紋飾描繪比較詳細的個案。
在《西清研譜》中著錄的二方龍珠硯,與此相同,一為蘇軾宋坑端石龍珠硯,一為元·澄泥龍珠硯。《西清研譜》中有很多當時的仿古硯,此等名硯乾隆時如有仿製,必定會載入譜中,然而卻沒有找到。如此看來,乾隆完全有可能用古硯寫字作畫。對照圖上色澤,此硯當為元·澄泥龍珠硯。
【官宦用硯】
中國古代的官宦階層,魏晉之前大多出於門閥世家,自隋唐開始以科舉取士,至宋代科舉三級考試制度的深化,大多數官僚基本是文人出身。他們有兩種身份,在工作中是官吏,在生活中是文人,因此,反映在古硯的使用上,兩種場合是不同的。在公堂上,宋代常用淌池硯,有的在硯邊還留有擱筆處;明代則多用雙履硯,既能研朱,又能磨墨,一體兩用,總之一切以方便辦公為宗旨。除了時代局限(如漢硯)以外,形制上大多取長方規矩形,以襯托莊嚴的氣氛,也就有了所謂的「官樣」氣息。在生活中,他就恢復文人趣味,用優質的硯材,優雅的硯制,揮毫潑墨以抒發文人的情思,或許還可以藉此緩解工作的壓力。當然由於性情關係,也不排除部分文人在生活中喜歡用形制端莊之硯,如太史式等。
官宦公務用硯
東漢時流行的三足石硯,我們平時可以在各大博物館見到,有的還有雕獸硯蓋,雕工風格雄強。但不知當時是誰在用此類硯。河北望都東漢墓壁畫中有二幅硯圖,一為主簿所用,一為主記史所用,主簿、主記史均為各級主官屬下的佐吏,在漢代,一般情況下官是行政領導、吏是辦事人員。此圖說明三足石硯是當時普遍的形制,高級官吏用硯可能稍精緻些。在圖中我們看到了二方形制幾乎相同的三足硯,硯面均有研石(也可能是「螺子墨」),這也為東漢流行三足石硯提供了很好的佐證。
地獄之王執掌人的生死,依據人們生前的善惡來判決來生去處,故也象徵著官。在宋·金處士《十王圖軸·六殿卞城王》(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圖中,公案上有一方淌池硯,硯上還保留著擱筆的位置,筆研組合的形式是南北朝石硯形制的延續。這種宋硯形制在傳世和出土實物中較少見到。
宋·金處士《十王圖軸:三千五道轉輪王》中的海棠池淌池硯
元明時期的《十王圖軸》。元明時期硯式與宋代類似,除玉堂、花頭門字硯式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圖中朱、墨二硯均取材白石。另外,與宋代一樣,這種公堂用硯大多置於硯匣中,在清代畫中尚未見此現象。
明萬曆34年刊本《楊家府時代忠勇演義志傳》版畫上之公堂用硯——雙履硯
明萬曆45年刊本《元人百種曲》版畫上之公堂用硯——雙池硯
明萬曆39年刊本《一雁橫秋》上的淌池硯
明萬曆世德堂本《五倫全備忠孝記》上的長方半月池硯
官宦生活用硯
明佚名《五同會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圖描繪明中期弘治末年,禮部尚書吳寬、禮部侍郎李傑、南京都察院左僉都御史陳璚、吏部侍郎王鏊及太僕寺卿吳洪等5位蘇州籍高官在北京的雅集活動。所謂「五同」,即同時、同鄉、同朝、同道,因名之曰五同會。圖中雖然二位官員身穿官服,但可以看出來,這是私人生活場景,官員身後左方一硯為橢圓形,開海棠池,顯得圓潤典雅。
因為古代很多文人都是在職官員,故類似的官宦生活用硯在文人用硯諸畫中可以找到很多。
【文人用硯】
文人是離不開硯的,與之最親,在平時的書寫、繪畫活動中深深的體會出硯與墨之質量對墨汁優劣的影響,故其用硯也肯定會對硯之材質的優越性加以充分考慮,與此同時,也會對硯之形制美具有獨特的要求。硯材的優劣當然在畫上無法反應,但硯的形制則可以在古畫中找到。我們在歷代文人題材繪畫中,可以見到南北朝多足瓷硯、唐辟雍硯、宋抄手硯以及明清平底隨形硯等不同形制的古硯。除個別情況外,文人所用之硯,大多有著規整的硯形,即便是隨形硯都有著接近於幾何圖的外形(如圓、橢圓、方、長方、梯形等),在實用功能設計上,這些硯大多都留有較為寬闊的硯堂、深深的墨池。當然,由於硯在畫上只作為背景陳設,故除極個別情況,一般畫得比較簡略,在這些古硯上也很難找到紋飾,但我們可以根據傳世相似形制古硯上的紋飾來推測個大概。
現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的北齊·楊子華《校書圖》,是宋摹本殘卷。展現了北齊天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遜和文士高幹和等11人負責刊定國家收藏的《五經》諸史的情景。從中可以看到南北朝時期文人用硯情況,畫中之硯為多足瓷硯,這可以與考古出土之南北朝硯相互印證。
美國納爾遜一艾金斯美術館藏有(元)劉貫道《消夏圖》一幅,根據文獻記載劉貫道原有《七賢圖》,人們根據圖中樂器「阮」確定此人為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阮咸。在畫中出現了一方圈足形辟雍硯,這種硯式一般出現於唐代,故這應該是元代畫家推想的魏晉人用硯。同時,也可知道元人是見過這種形制古硯的。
與上面北齊楊子華《校書圖》相較,前者之硯符合時代特徵,後者則否,因此可以看出前者是摹本,後者是創作,這是應該在以畫證硯時加以注意的。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五代周文矩《文苑圖》當為周氏所繪《琉璃堂人物圖》之半,關於琉璃堂人物故事,據考即唐玄宗時著名詩人王昌齡任江寧縣丞期間,在縣衙旁琉璃堂與朋友宴集的故事,與會者可能有其詩友岑參兄弟、劉眘虛等人。畫中二硯均為箕形,即是後來風字形硯的雛形,基本符合文獻記載及出土五代古硯特徵。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唐陸曜(傳)《六逸圖》,一般認為是宋人摹本。「六逸」故事為馬融卧吹笛,阮孚借履,邊韶晝眠,陶潛漉酒,韓康賣葯,畢卓醉酒。其中「陶潛漉酒」一段所畫一硯略呈箕形,質感類陶,可能是唐(宋)人想像之晉硯形制。
2005年中貿聖佳拍賣公司高價拍出一幅傳為宋·李公麟所畫《西園雅集圖卷》,當時曾引起爭議,但仔細觀察畫中蘇轍邊上的書為蝴蝶裝,這種書籍裝幀形式是從宋代開始的,後代少用,藉此可證明此畫如非原作,定有所本。
「西園雅集」典出北宋末年蘇軾、蘇轍、黃庭堅、米芾、李公麟、秦觀等一批文化名人在駙馬都尉王詵府西園內的一次聚會,與會者分別作了西園雅集圖和圖記。在畫中我們看到了三種硯式。
上圖,蘇軾揮毫所用之硯與唐張九齡墓出土帶有張拯印記的陶硯基本相同。
在同一圖中,我們來看看大名鼎鼎的米芾用什麼硯。圖中米元章題壁,一童子捧硯。這是一方圓形新月池硯,雖然沒有畫出四側內斂的時代特徵,但通過硯崗陡峻,斜入硯池等細節,可以認為是比較典型的宋硯形制。
在畫的另一邊,晁無咎作畫,用一辟雍形硯(下圖)。
此畫中出現的三種硯式,除米芾所用為宋代形制,其餘二方均為前朝形制。西園主人王詵不僅身份特殊,貴為國戚,而且能詩善畫,家富收藏,精於鑒賞,其家嘗築「寶繪堂」,平生廣交文人雅士析奇賞異,酬詩唱和。這二種硯出現於宋畫中,猜想因與會者均為著名文人,王氏可能將平時藏硯供諸所用,以博風雅。另一種可能是,這些前朝硯式到宋代還在延續。
台北故宮博物院南宋·劉松年《十八學士圖》,十八學士雅集這一題材源自唐代「秦王十八學士」。唐太宗為秦王時於宮城西建立文學館,設立了「秦王十八學士」,以杜如晦、房玄齡等十八人分為三番,每日六人值宿,討論文獻,商略古今,號為十八學士。命閻立本畫像,褚亮作贊,題十八人名號、籍貫,稱十八學士,藏之書府,時人傾慕,謂之登瀛洲。太宗後歷朝還有不同人物的「十八學士」命名。
圖上有一硯,作長方形,開海棠池,與出土同類宋硯形制相同。不管此畫描寫的是那一代「十八學士」,他們都是文人。此長方形海棠池硯應為宋代文人用硯之一種形制。
遼代硯相對於其他時代較少見。河北宣化遼墓壁畫中記錄了幾種形制:一為長方風字淌池硯,一為多角頭風字淌池硯。宣化遼墓墓主大多為遼金時期中層漢人官吏,如張世卿墓墓主為遼檢校國子監祭酒兼監察御史。應屬文人。上圖張世卿墓壁畫之硯帶層台座;下圖張匡正墓壁畫中之硯,硯座有壺形鏤空窗,則此硯可能是火暖硯。
在明代繪畫中出現頻率最高的硯是風字硯,下圖是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所藏明代謝環《香山九老圖》,「香山九老」是歷代書畫名家的常用題材,講的是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白居易、胡杲、吉皎、鄭據等九位年事已高的名士,在洛陽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伊水相望的香山白居易居處雅集,作詩、繪畫、談禪、論道,一時風雅令人慕之。畫作內容儘管是唐代的,但我們所看見的是比較典型的明代硯形制。
明·陳洪綬《閑雅如意圖》上類似於隨形的風字硯
明·陳洪綬《南生魯四樂圖》(瑞士蘇黎世瑞特保格博物館藏)上另一種類鐘形的風字硯。
明·陳洪綬《歸去來圖》(美國夏威夷火奴魯魯藝術學院藏)由風字形演變的門字硯
明·陳洪綬《博古葉子》(木刻版畫)上的風字硯
以上諸畫中所出現的圓首圓尾、圓首揚尾等各式風字硯,儘管硯式稍有變化,總體風格還是比較相似的。風字硯頻頻出現於文人題材畫中,說明在明代文人中是一種流行硯式。
隨形硯在明代也比較流行。
明·周臣款《香山九老圖》上的隨形硯
在明·陳洪綬、嚴湛、李畹生共同創作的《何天章行樂圖卷》上,我們還看到一種不太「規矩」的隨形硯,此硯與高濂《遵生八箋》上之「靈璧山石硯」外形如出一轍,也是當時硯之別品。
高濂《遵生八箋》上之「靈璧山石硯」
明·陳洪綬《聽琴圖》中的隨形硯
明代仿宋李公麟《西園雅集圖》圖中的隨形硯
清代文人用硯由於歷代硯式的累積,故形制豐富多彩。如下圖清·茅麐《顏光敏讀書圖卷》中的瓦形硯。
清·陸恢《魯公寫經圖冊頁》(美·私人藏)中的風字硯
清·丁觀鵬《二十五學士圖》中之新月池隨形硯
清·胡淦《吳中七老圖》中的有足風字硯
此卷繪吳地方筒、李鴻裔、曾瑋、沈秉成、吳雲、顧文彬、鈍舫等7位名家。
清·殷奇《春宮圖》上的太史式抄手硯,這種四直抄手硯的硯池為曲池
清·鄒一桂《蘇軾事迹圖冊》上的橢圓形花池硯
【文人藏硯】
雖然文人藏硯濫觴於宋代,但考之古畫,明代以前的畫作較少反映,從中也反射出在明代以前,古硯收藏還是少數文人的嗜好。一直到明末,由於當時政治黑暗,文人把更多的熱情投向生活,狂熱的追求精神享受,隨著交往日趨頻繁,收藏之風於是大盛,商周鼎彝、魏晉書畫、唐宋硯墨皆為案上陳設,室中秘藏。及至清中期,由於康、雍、乾三代的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又因文字獄的壓迫,使得文人避開政治,埋頭書堆,拾起宋代金石學,轉向對史籍的考證,學問的研究,追尋前賢古風。於是,古陶封泥、殘磚斷瓦均為書齋之珍,收藏活動推波助瀾,興盛不衰,古硯收藏也在其中。從明·陳洪綬《賞硯圖》《隱居十六觀圖冊》到清·禹之鼎、惲壽平所畫《汪懋麟像》中可以見到古代文人到底收藏哪些硯。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收藏的主要對象為古硯,從形制上說,抄手淌池、風字鐘形、瓦樣隨形皆有,從材質上說,瓷石磚瓦,銅玉竹木均藏,收藏範圍極廣。這種收藏旨趣非僅僅為取用之便,更多的是為滿足賞玩之需。
明·陳洪綬《賞硯圖》
明·陳洪綬《隱居十六觀圖冊》(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禹之鼎 惲壽平《汪懋麟像》
【閨閣用硯】
古代才女分二類,一類是才藝雙全的風塵女子,另一類就是詩畫皆能的大家閨秀。中國古代婦女大多數接受文化知識教育的機會不多,自唐代開始,在中上層知識分子家庭中才注重培養「才女」,在社會中,具有才情的風塵女子受到普遍歡迎。明清之際,這種趨勢更加明顯,故流傳的閨中之硯也以明、清為多。
過去藏硯界常將體型較小、形制娟秀的硯稱為眉硯或黛硯,認為是婦女閨中之物,名稱起因於古代婦女常將其研黛畫眉,近年大量出土的漢代「板研」為其濫觴,這些長方砂岩薄板上常常殘留著顏料的痕迹,也有墨跡遺存。
雖然我們依據成說覺得婦女用硯較小,但從古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婦女用硯與男子幾乎無異,形體大小皆有。
明·閔齊伋《繪刻西廂記彩圖》之風字硯
明·陳洪綬《紅葉題詩圖》上之圭形風字硯
明萬曆18年刊本《註解曹大家七誡》版畫上之風字硯
明萬曆30年刊本《女范編》版畫上之風字硯
明萬曆45年刊本《牡丹亭還魂記》版畫上之風字硯
清·陳字《仕女圖》(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上的秋葉形仿生硯
清·《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的松花硯
清·陳宇《仕女屏》上的風字硯
清·陳宇《仕女屏》上的另一種風字硯
清·《千秋絕艷圖》隱約可以看到是一方宋式狹長形抄手硯
清·《千秋絕艷圖》上隨形硯
清·《千秋絕艷圖》上風字硯
清·費丹旭《仕女圖》上的小硯
【方外用硯】
中國古代將釋、道等宗教人士稱為方外之人。在明清佛、道基本走向世俗化以前,這些宗教人士大多具有相當高的文化修養。佛教方面,《梁高僧傳》、《唐續高僧傳》、《宋高僧傳》等著作中記錄了大量高僧;道教也是如此,從六朝葛洪、陶弘景以至金、元時期南、北全真派諸真人(白玉蟾、王重陽、丘處機等),都有大量詩文作品傳世。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方外之士都是文人,他們所用之硯與世俗文人沒有多大區別。
但是,隨著明清佛道二教的衰落,出現了大量世俗僧道人員,考其活動,或坐廟接受信眾化緣施捨;或走街與人推命測字,或赴喪親之家,做亡靈超度的水陸道場,這些活動中所用之硯不可能很精緻,大多粗糙簡陋,以實用為主。
宋·陸信忠《十六羅漢圖軸》上的圓形硯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有(南宋)張思恭《猴侍水星神圖》,畫上的水星神屬於道教神,圖中猴捧之硯可以看出是一方典型的宋代抄手硯。
從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宋·劉松年《醉僧圖軸》中我們看到宋代隨形硯。
宋·張激《白蓮社圖卷》(遼寧省博物館藏)上的圓形硯
說起元代硯,大家可能都會和「形制粗獷」聯繫起來,然而下圖中二位僧人所用之硯儘管形制不同,但都能看出並不「粗獷」,而是延續了宋代形制。
元·顏輝《十六羅漢圖》中的月池圓形硯
元至元六年刊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元代僧人用硯
明·丁雲鵬、盛茂燁《五百羅漢圖》之四(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藏)上的隨形硯
清·陳宇《人物故事圖冊》之一隨形硯
明·仇英《清明上河圖》世俗道士用硯
【師生用硯】
在古代,所謂學生是指未得功名之前的階段,在考取生員(秀才)後,其身份已經變為「士」。故學生硯也僅指接受童蒙教育的學子所用之硯。學生硯由於需求量大而批量生產,在古硯實物中大家經常接觸的是清末民初的學生硯,這些批量生產的硯大多以端石為硯料,長方平底,開腰圓形硯池,池邊有花果紋飾,一般體型小而薄。而在古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另外幾種學生硯,形制也比較簡單。同時可以看到私塾先生的用硯,塾師用硯體型要大些,一白一黑,一朱一墨。磨墨之硯當然取材廣泛,而研朱之硯則大多取漢白玉、大理石等,高級點的則取白端為硯。
明佚名(舊傳戴進)《太平樂事》冊(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塾師用的風字硯
明·仇英《村童鬧學圖》上的老師用硯
明·仇英《村童鬧學圖》上的學生用硯
清·沙馥《書館童戲圖軸》上的老師用硯
清·沙馥《書館童戲圖軸》上的學生用硯
清·光緒壬午刊本《繪圖日記故事》中老師所用雙履硯
【販夫走卒用硯】
硯作為中國古代唯一的書寫用具之一,全社會各階層皆用。那麼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所用又是何硯呢?在平時的古硯收藏中,我們肯定會把粗陋之硯歸於這個階層用硯,但只是猜想。沒錯,情況確實是這樣的,我們可以在明清畫作中隱約看到。
仇英《清明上河圖》沿街店鋪中「木行」所用硯
仇英《清明上河圖》沿街店鋪中「雜貨行」所用硯
仇英《清明上河圖》沿街店鋪中「擇吉合婚」算命先生所用硯
仇英《清明上河圖》沿街店鋪中「命相」算命先生所用硯
清光緒壬午刊本《繪圖日記故事》「相面」先生用雙履硯
在參考這些古畫的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繪畫作品所反映的古硯有其局限性:
一、中國古畫分寫意、工筆兩種風格,二者在描繪實物外形上是有區別的,前者簡略,後者詳細;作為畫作水平,二者難分軒輊;而要考證古代名物制度,則工筆畫的參考係數大點。
二、中國古畫除考古發掘出土的壁畫以及少數紙絹本畫外,傳世古畫中,歷代臨摹作品較多,後代臨摹前代的名畫不絕如縷,然這些作品一般皆有所本,所繪古人生活場景,也不至過分失真,如著名的《北齊楊子華校書圖》,傳本當為宋人所臨摹,然畫上人物衣冠,傢俱陳設,無一非北朝之品,起到了傳真的作用,其畫相對於原作是仿品,而若考證前代名物制度卻仍然可以作為依據。
公眾平台簡介
此公眾平台由禪藝國際藝術機構主辦,為簽約畫家、古琴家、全真派道士郭關道長設置公眾平台號,歡迎關注。本平台發布郭關先生藝術創作內容之外另涉及書畫、音樂、藝評、哲學等文化藝術類內容,您若有好文好畫歡迎來稿,請先關注此公眾平台,再投稿至郵箱:ybbud2008@126.com
郭關簡介:出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繪畫、音樂、書法、詩文、斫琴、裝置、行為等領域;知周易、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曾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後於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北京師大、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美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
《虛鈴》 尺八吹奏:郭關道長
※敦煌壁畫:古人的創意你想不到!
※古文字磚選萃
※古時候買一幅畫要多少錢?
※古琴吟與猱
※陝西西周金文三十三品
TAG:郭關藝術 |
※电视剧中古代武将单挑致胜,决定战争成败的情况有吗?
※你想像中古代狐仙是怎樣存在
※「牙行」是現代社會中古老的地域文化
※海下發現元朝七層巨型古墓,壁畫記錄墓中古屍長有鱗片的原因
※中古時代的新寧縣原來是這樣的
※中古最黑暗的時代里,他的功勞比諸葛亮還要大
※中古樂器·琉特琴的手工製作
※藏在舊物倉里的咖啡館和中古廚房
※臉色暴露你身體狀況,現代人眼中古代中醫的「察言觀色」你知道多少?
※尋找沙漠中古代美國的寶藏
※畫中古村,水墨查濟
※四大名捕中古靈精怪的齊青瑤最後結局如何
※搖身一變成時尚傢具的廢棄中古車,大黃蜂的最後下場也會如此嗎
※卡赫美什:隱秘在聖經中古代大戰
※戲劇中古代「武將單挑」決定戰爭勝敗的情況真有嗎人文歷史
※考古學家在一個獨立的中古世紀墳場里發現不是人的骨頭
※二裝中古屋化身清爽輕美式
※世界上竟有如此神奇的建築,一座漂浮在空中古老建築
※他是千古風水學的鼻祖 一生經歷堪比電影 最後葬在江中古怪小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