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中的善、不善十種業十善業

《瑜伽師地論》中的善、不善十種業十善業

《瑜伽師地論》中的善、不善十種業十善業



??《瑜伽師地論》

善、不善十種業(11)


十善業


文 / 觀諸法如


《瑜伽師地論》善、不善十種業:十一、十善業

《瑜伽師地論》卷八


補特伽羅相差別建立


二、白品(善業)


複次白品一切,翻前應知。


《瑜伽論記》卷第二:「十善業道中,先總標,翻前十惡可知。」

「業分別」裡面「補特伽羅相顯差別建立」,有黑品、有白品,「黑品」的十惡業說完了,現在說這個「白品」,就是十善法。


「複次白品的一切」善法,「翻應前知」,和前面的黑品相反那就是白品了。


所有差別,我今當說。


《瑜伽論記》卷第二:「但明差別,然別顯離邪欲、離妄語二業道。」


「所有差別,我今當說」,但是白品的差別相,白品本身有各式各樣的行相,還是要再說一說。

一、翻欲邪行攝


謂翻欲邪行中,諸梵行者者,此是總句。


《瑜伽論記》卷第二:「翻欲邪行中。」


這裡解釋經裡面說的十善法,「翻欲邪行攝」,就是和前面說的欲邪行的相反。相反,怎麼說的呢?「諸梵行者者,此是總句」,這一切凈行者的功德,這是「總句」,這一句是總啟大義說的。

當知此由三種清凈而得清凈,一、時分清凈,二、他信清凈,三、正行清凈。


「當知此由三種清凈而得清凈」,「當知此」,當知在這麼一個梵行,有三種梵行才算是梵行,才是成就了清凈的功德,哪三種呢?「一、時分清凈。二、他信清凈。三、正行清凈」,三種清凈。


盡壽行故,久遠行故者,此顯時分清凈。


韓清凈《披尋記》:「盡壽行故久遠行故者:乃至命終離欲邪行,名盡壽行。或過一年不至命終,多時離欲邪行,名久遠行。」


經上說「盡壽行,久遠行」這兩句話,就在顯示「時分清凈」的意思。《披尋記》上的解釋:「盡壽行故」,就盡他的壽命存在一天,他都是修梵行的,那麼這叫做「盡壽行」。「久遠行故」,就是時間很久很久的,一直的修梵行,那就叫做「時分清凈」。


《瑜伽論記》卷第二:「盡壽行故久遠行故者,初是聲聞戒後是菩薩戒。」


《瑜伽論記》的解釋,這「盡壽行」是聲聞戒,譬如說:五戒,比丘、比丘尼戒、沙彌、沙彌尼,都是盡形壽。「久遠行」是什麼?是菩薩戒,菩薩戒是盡未來際。「此顯時分清凈」,這是從時間上表示梵行清凈。

《瑜伽師地論》中的善、不善十種業十善業



諍處雪故名清,無違越故名凈,此二總顯他信清凈。


《瑜伽論記》卷第二:「諍處雪故名清等者,於欲邪行中濫招誹謗於理得雪名清。實無違犯名凈。」


現在解釋「他信清凈」。「諍處雪故」怎麼講呢?「諍」,就是彼此有諍論,某甲說沒有破戒,某乙偏要說某甲破戒,大家諍。「雪」,就是消滅、清洗罪名的意思。諍的時候某甲能夠有力量,把某乙加上某甲的罪名消除,某甲有辦法把某乙說的話消除了,恢復某甲的清凈,這叫做「清」。


「無違越故名凈」,但是某甲光是嘴巴說不算數,某甲要真實的沒有犯戒,那叫「無違越」,那叫做「凈」。這合起來「此二總顯他信清凈」,這樣顯示大家對某甲的信心也清凈。


此中或有清而非凈,應作四句?。


《瑜伽論記》卷第二:「下雖舉四句。但取俱句亦清亦凈名他信清凈。不以愛染已下四句釋正行清凈。」


這件事「諍處雪故名清,無違越故名凈」,應該有四句話,意思才能圓滿的表示出來。


「此中或有清而非凈」,是清但是不凈,所以應該由四句話來說、來形容這事,才是圓滿。


初句者,謂實毀犯,於諍得勝。


第一句是什麼呢?某甲真實是犯戒了,但是大家在評論的時候,某甲說自己沒犯戒,大家諍論的時候,某甲、犯戒者勝利了。某甲有辯才,說某甲犯戒的那個人,辯才不夠,所以犯戒者勝利了。這是不合道理的事情。


第二句者,謂實不犯,於諍墮負。


某甲真實沒犯戒,他持戒清凈,人家說他犯戒,說出來種種的理由,大家要作羯磨,要判他罪的時候,「於諍墮負」,辯才不夠,他不能反駁,大眾的羯磨就說:某甲犯罪了。這事也不圓滿,也不太好。


第三句者,謂實不犯,於諍得勝。


他真實沒有犯戒,那麼大家在諍論的時候,他沒有輸,勝利了,就是那句話「於諍處雪故」,正好是這句話,「於諍得勝」。這一句是最好了。


第四者,謂實毀犯,於諍墮負。


「第四者,謂實毀犯」,他真實是犯戒了。他自己不承認,別人說他犯了,大家諍論,諍論的時候,「於諍墮負」,他輸了。輸了,那麼只好承認犯戒,這個也是真實的,這也是如法的。


有這麼四句,就把這件事說的圓滿了一點,就是這第三句清而復凈,這句話是這裡的意思,這是叫做是「他信清凈」。


不以愛染身觸母邑故,名遠離生臭;


不行兩兩交會鄙事故,名遠離淫慾;


不以余手觸等方便而出不凈故,名非鄙愛;


願受持梵行故,名遠離猥法。


如是名為正行清凈具足。


第三種「正行」的「清凈」。


「不以愛染,觸母邑故」,就是不以愛染身接觸女人,「名遠離生臭」,這是第一句。


第二句「不行兩兩交會」的「鄙事」,所以「名」為「遠離淫慾」。


第三句「不以余手觸等方便而出不凈故,名非鄙愛」。


第四句「願受持梵行故,名遠離猥法」。


前面這四句話,統起來名之為「正行清凈具足」了。

《瑜伽師地論》中的善、不善十種業十善業



當知略義,即在此中。


《瑜伽論記》卷第二:「當知略義則在此中者,在三清凈中。」


前面這一大段文的要義,就在這三句之中,「時分清凈,他信清凈,正行清凈」,這就是這裡面的要義。


二、翻妄語攝


又翻妄語中,可信者,謂可委故。


《瑜伽論記》卷第二:「翻妄語中。」


「翻妄語攝」。就是於妄語相反的就是不妄語,就是誠實語。


「釋經言」,也是有四句,第一句是「可信」。


這經上說「可信」是什麼意思?就是「謂可委故」,就是可以信賴的意思,可以信任的意思。就是他是真實的,不是虛偽,我們可以相信,這是第一句。


可委者,謂可寄託故。


「可委者」,「謂可寄託故」,就是有重要的事情可以托他辦理,這是不妄語的意思。


應可建立者,謂於彼彼違諍事中,應可建立為正證故。


《瑜伽論記》卷第二:「應可建立謂於彼彼違諍事中應可建立。為正證者。謂無伴儻深可信故應可建立為證理人。」


「應可建立者,謂於彼彼違諍事中」,就是說在各式各樣糾紛的事情裡面,可以舉這個人做一個中間人。「應可建立為正證故」,因為這個人不虛偽,他不會袒護那一邊,能說真實語,所以可以算是個「正證」,一個中正不偏袒的一個證人。


無有虛誑者,於委寄中,不虛誑故,不欺罔故。


這是第四句,「於委寄中,不虛誑故,不欺罔故」。就是委託他辦什麼事情,他到時候不會說虛誑,不會說謊話的。「不欺罔」,就是不欺瞞,也還是不欺騙的意思。


受人之託,忠人之事。接受了別人的委託,就要忠於別人委託的事情。譬如說是寄託他十萬美鈔,放在他那裡,到什麼時候這個錢怎麼用,他能照實辦,不會到時說沒有放錢在他這裡,他不會這樣做,那麼這個人就是可信,這也就是不妄語。


此中略義者,謂顯三種攝受,一、欲解攝受,二、保任攝受,三、作用攝受。


《瑜伽論記》卷第二:「三攝受中。欲解則前可信可妄決定意樂故。二保任則應建立可妄信故。三作用則無有虛誑則起實語之作用也。」


「此中略義者」,這個「翻妄語攝」,這一段文的略義,「謂顯三種攝受」。有三種攝受的力量,就是一種良好的、可以信賴的力量。


第一個是「欲解攝受」,也就是可信、可委,可信賴的意思。第二個是「保任攝受」,也就是可建立。第三個是「作用攝受」,作用攝受就是最後不虛誑的意思。有這三種可以信賴的優點,那就叫做不妄語。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購書記:《異部宗輪論述記發軔》
第二屆佛教義學研討會暨印順法師佛學思想研討會圓滿閉幕
《瑜伽師地論》中的善、不善十種業業的差別
廬山海會寺可不是一般的釘子戶!——佛教叢林,應以道取
檢察院這則有關「釋紹凈」的通告讓微博佛友拍手稱快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瑜伽師地論》中的善、不善十種業業的差別
《瑜伽師地論》中的善、不善十種業邪見
《瑜伽師地論》中的善、不善十種業(8)貪 欲
《瑜伽師地論》中的善、不善十種業(3)欲邪行
《瑜伽師地論》中的善、不善十種業(2)不與取
《瑜伽師地論》中的善、不善十種業(4)妄語
《瑜伽師地論》中的善、不善十種業(1)殺 生
《瑜伽師地論》中的善、不善十種業(5)離間語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之四:由五種相,於所化生為善友事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之三:成就五相,令善友性作信依處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之七:由五種處於說法師不作異意
《瑜伽師地論-修所成地》講記·八暇十滿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之五:由四種相,方得圓滿親近善友
學習《瑜伽師地論》的收穫
印度業瑜伽的神秘內涵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之六:菩薩欲聽法時,作五種想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記·本性住種性
《瑜伽師地論-修所成地》講記·攝受資糧
關於練習瑜伽的十八條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