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阿富汗為何被稱作帝國墳場,英蘇美折戟興都庫什山

阿富汗為何被稱作帝國墳場,英蘇美折戟興都庫什山

長久以來,從政治家、將軍到尖刻的電視新聞評論員、記者,從全球媒體到各國學術界,很多人都在說阿富汗是「帝國的墳場」。從蘇聯人、英國人直到2000多年前的亞歷山大大帝,眾多外來的征服者們,都曾成為興都庫什山的匆匆過客。

古波斯帝國是這片土地有信史記載的第一個征服者,公元前6世紀居魯士大帝遠征阿富汗並將之併入波斯。公元前329年,年輕的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征服了阿富汗。亞歷山大死後帝國一分為三,阿富汗地區歸希臘化的塞琉古王國,之後是巴克特里亞王國(即中國古籍所載之大夏、吐火羅)。

阿富汗為何被稱作帝國墳場,英蘇美折戟興都庫什山

巴克特里亞王國後被大月氏征服。公元1世紀,貴霜帝國統一了包括阿富汗在內的中亞。此後,薩珊波斯帝國、西突厥、大唐相繼佔領過阿富汗。自751年怛羅斯之戰後,唐軍退出蔥嶺以西,阿拉伯帝國成為阿富汗的新主人,並給阿富汗帶來了信仰至今的伊斯蘭教。此後,花剌子模、蒙古帝國、帖木兒帝國相繼做過這片土地的主人。近代以來,英國曾三次遠征阿富汗,最終於1919年不得不承認阿富汗獨立。1979年,蘇軍入侵阿富汗,歷經十年戰鬥而不勝,黯然退出阿富汗,莫斯科所扶植的傀儡政權也很快隨之倒台。

歷史上,沒有一個外來征服者能長久的留在阿富汗,近代以來,兩大疆域最廣闊的強國——英國、蘇聯均不能成功染指阿富汗。隨著奧巴馬政府上台以來,美國忌憚於大英帝國、前蘇聯在阿富汗師老無功的前車之鑒,越來越急於擺脫曠日持久的阿富汗戰爭,「帝國墳場」的傳說不脛而走,越炒越熱,不但全球媒體、學術圈頻頻提及這個名詞,網路上也越傳越神。如今,美國似乎即將成為這個「帝國墳場」中最新的一員。

阿富汗被稱「帝國墳場」有兩大緣由

究竟何謂「帝國墳場」?一說是阿富汗埋葬了眾多帝國,比如,傳說亞歷山大大帝從馬其頓出發,一路向東征服眾多國家,但在阿富汗被一名當地弓箭手射傷了腳後跟,自此創傷未愈,後染病死於歸途。他死後,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帝國隨之瓦解。英國前後三次征討阿富汗,最終不得不承認阿富汗獨立,此後日不落帝國苟延殘喘20餘年即壽終正寢。1989年蘇軍撤出阿富汗,兩年後克里姆林宮上的紅旗就悄然落地。

另一說為,阿富汗並非直接「埋葬」各個帝國,而系指各帝國攻打阿富汗之後,均不約而同踏上衰落之路。居魯士大帝的波斯帝國征服阿富汗以後,在希波戰爭中被希臘打敗,隨後衰落下去。大唐西出蔥嶺滅西突厥,在阿富汗建立了都督府,幾十年後怛羅斯戰敗後,唐軍東退。其後四年,爆發「安史之亂」,大唐王朝自此由盛轉衰。

英國沙俄阿富汗博弈 英遭最慘重損失

「帝國墳場」真的有這麼神奇嗎?真相當然不是這樣。無論日不落帝國還是蘇聯,他們的帝國軌跡確實與阿富汗有所交集,但帝國衰落與解體的原因,均與阿富汗無關。

英國自從1755年普拉西一役奠定殖民印度的根基後,逐漸佔領印度全境。但毗鄰英屬印度西北邊境的今阿富汗地區驍勇善戰的游牧部落,沿著數千年來外來征服者進入南亞次大陸的固定路徑經常侵襲印度,讓英國殖民者頭疼不已。19世紀以後,沙俄帝國越過西伯利亞不斷向東、向南擴張,歷代老沙皇均夢想能有朝一日「讓印度洋溫暖的海水沖洗俄國士兵的靴子」。這樣,處心積慮南下的沙俄與從印度次大陸北上的大英帝國,在中亞各地開展了長達一個世紀的交織著微妙的探險、勘測、間諜活動與帝國外交的明爭暗鬥,史稱「大博弈」。博弈的中心就在阿富汗。

19世紀30年代,隨著沙皇俄國的勢力深入中亞,在阿富汗,英俄兩大帝國發生了迎頭碰撞。英國一直對沙俄圖謀印度的野心憂心忡忡,這種擔憂可能不無道理,但明顯被誇大了。1838年,英國發動第一次英阿戰爭,派兵入侵以圖扶植親英傀儡並對抗親俄勢力,但在阿富汗的英軍漸漸激起阿富汗全國性的反英活動,英軍在阿富汗難以立足。1842年,英軍和東印度公司的軍隊1。6萬人不得不撤出喀布爾,在向今阿富汗-巴基斯坦邊境的開伯爾山口撤退的災難性戰役中,英軍全軍覆沒,只有一名軍醫倖免逃脫。這是19世紀英軍遭受的最慘重損失。

1947年印度獨立 英國不再染指阿富汗

1878年,沙俄未經邀請便向喀布爾派出外交使團,阿富汗局勢再度緊張。英國要求阿富汗統治者也接受一個英國代表團。但該代表團後被阿富汗攆走,英國派兵 4萬前去報復,第二次英阿戰爭爆發。這次戰爭中,英軍再次損失慘重,1880年7月27日,英軍與阿富汗武裝在坎大哈附近的邁萬德展開激戰,英軍第66步 兵團(皇家威爾特郡團前身)被全殲,只有一條被該團士兵收養的小狗「博比」逃出。

阿富汗為何被稱作帝國墳場,英蘇美折戟興都庫什山

1919年爆發第三次英阿戰爭,雙方最終簽訂和約,阿富汗收回外交主權, 成為獨立國家。1947年「英王王冠上最耀眼的寶石」印度獨立,標誌著大英帝國開始瓦解。從此,英國退出中亞,不再染指阿富汗,正式退出了「大博弈」,游 戲的另一個參加者——蘇聯則繼承老沙皇衣缽,念念不忘「印度洋溫暖的海水」,覬覦著阿富汗。

蘇聯入侵阿富汗耗資200億美元亡1、5萬人

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不斷加強對阿富汗社會的滲透,逐漸控制了阿富汗的軍政商界,阿富汗政府漸漸失去自主權,對蘇聯不滿的領導人被蘇聯以各種形式換掉。從1973年至1979年9月,蘇聯在阿富汗先後搞了3次政變,不願任由蘇聯擺布的領導人被更親蘇的繼任者代替。

1979年9月,哈菲佐拉·阿明政府上台,為鞏固自己的統治,阿明清洗了政府內更為親蘇的人,甚至請求美國援助。蘇聯判定即將「失去阿富汗」,遂決定直接出兵。1979年12月27日,8萬蘇軍大舉入侵阿富汗,當天克格勃特種部隊即攻佔阿富汗領導人官邸並打死阿明。在先期空降於喀布爾的傘兵部隊配合下,蘇軍以寬正面、大縱深、高速度的戰役機動,迅速佔領阿富汗的重要城市和主要通道,基本控制了全國。

阿富汗為何被稱作帝國墳場,英蘇美折戟興都庫什山

隨後,不甘屈服的阿富汗各部落民眾掀起武裝反抗佔領的浪潮,全國性反蘇游擊戰爭爆發。此後在沙特的資金和美國秘密提供的武器援助下,阿富汗抵抗武裝愈戰愈勇,蘇軍陷入阿富汗泥潭中束手無策。這場戰爭歷時十年,蘇軍常年在阿富汗保持十萬餘人駐軍,前後耗資200億美元,累計陣亡1。5萬人。1989年2月15日,蘇軍全部撤出了阿富汗。

美國再次打響阿富汗戰爭

2001年阿富汗戰爭是美國對911事件的報復,該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2001年10月7日起對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的一場戰爭,同時也標誌著反恐戰爭的開始。聯軍官方指這場戰爭的目的是逮捕本·拉登等基地組織成員並懲罰塔利班對恐怖分子支援。

阿富汗為何被稱作帝國墳場,英蘇美折戟興都庫什山

由於阿富汗政府本身的問題,使西方的巨大投入付諸東流,不僅未能把阿社會引向正軌,而且在恐怖勢力面前節節敗退,控制的國土不斷縮小,總統被戲稱為喀布爾市長。相反,塔利班勢力則從最初的打擊中恢復,控制了大部分國土,並轉入巴基斯坦北部,大有東山再起之勢。

面對這一形勢,阿富汗政府幾年前就提出與塔利班和解,但美國不同意,戰爭因此陷入僵持局面。去年底,在戰爭進行了整8年之後,奧巴馬為打破僵局,及早脫身,決定增兵對塔利班進行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到阿富汗問題國際會議召開前,美國隨後承認塔利班是阿富汗政治結構的組成部分,同意阿富汗政府說服部分武裝人員放下武器。但是,阿富汗塔利班卻不打算和解

阿富汗猶如一個黑洞,11年來不僅吞噬了近2000名美國大兵的性命,而且耗費了1萬多億美元。曾在阿工作的前美國海軍軍官馬森認為,阿富汗戰爭是越戰的翻版,美軍深陷泥潭,沒有獲勝希望,因此儘早撤軍方為上策。英國《金融時報》日前更是旗幟鮮明地指出:「西方在阿富汗已經失敗。」

阿富汗為何被稱作帝國墳場,英蘇美折戟興都庫什山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聽雨堂讀史 的精彩文章:

德國納粹陸海空衝鋒隊佩刀實物圖集
假如納粹獲勝 世界版圖會怎樣?
英國是二戰的中流砥柱和基石,沒有堅決不降的英國,歷史就會改寫
美國航母發展史
圖解大和級戰列艦及其戰史(史上最全面大和詳解)

TAG:聽雨堂讀史 |

您可能感興趣

蔣介石為何鐵了心抗戰:美英蘇德背信棄義
和中國接壤的國家裡誰的戰鬥力最強?此國戰敗英蘇美三國
中國所有接壤鄰國中,戰鬥力最厲害的是它,已經打敗了英蘇美三國
和美英蘇德四大強國比,為何日本只能算二流強國?
美英蘇狂抄德軍潛艇,中國居然用這方式也趕上末班車
對石英蘇禾窮追不捨 求美女崔放手段盡施
關於英蘇大戰的一些數據:2球星破球荒,英格蘭是世預賽之王!
這個國家雖是彈丸之地,但是英蘇美最強盛時期都無法完全征服它
二戰德國如果得到這一「情報」,500萬兵力吊打美英蘇,三者絕無勝算
二戰德國如得這一「情報」,500萬兵吊打美英蘇,三者絕無勝算
二戰後,中國差點與英蘇美瓜分日本
英蘇大戰前,關於足球的十件事兒你或許應該知道
二戰日本真的強到腳踢英蘇?歷史真相總是與想像相左!
二戰美國援華僅8億美元,佔總額1.6%,英蘇佔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