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國」何以成為問題?傳統中國是不是帝國?

「中國」何以成為問題?傳統中國是不是帝國?


撰文|騰訊文化特約記者 逸石


2016年10月22日下午,由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舉辦的第四屆「思想與方法——變動的秩序,交錯的文明:歷史中國的內與外」 國際高端對話暨學術論壇在該校英東學術會堂如期舉行。高端對話的主角是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和歷史系特聘資深教授葛兆光與哈佛大學東亞系和歷史系馬可·施瓦茨講席教授歐立德(Mark C. Elliott)。

葛兆光先生近年來倡導「從周邊看中國」,引入「交錯的文化史」、「批評的中國學」等新論域,在學界反響強烈。歐立德更是美國「新清史」的領軍人物,其著作《滿洲之道: 八旗制度和中華帝國晚期的族群認同》即奠定了其在學界的地位,也是「新清史」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講座吸引到校內外500餘名觀眾到場聆聽,場面十分熱烈,也足見當下學界與公眾對歷史中國的興趣與熱情。


「中國」何以成為問題

「中國」何以成為問題?傳統中國是不是帝國?


葛兆光先生現場講演


中國何以成為問題?這是葛兆光教授報告首先引出的話題。他提到,近年學術界對歷史上的中國高度關注,眾多學者均從不同角度對此加以分析解讀。諸如中國社科院考古所許宏研究員的《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前的中原圖景》、史學家許倬雲的《說中國》、北京大學李零教授《我們的中國》等等都是例證。這其實也反映了學界對「中國」問題的一種焦慮,而這種焦慮如果從歷史演進的脈絡來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是宋代以石介《中國論》和歐陽修《正統論》為代表的「中國」意識之凸顯,這又與當時的歷史背景分不開。他認為,這是北宋在「澶淵之盟」後,傳統的華夷觀念與朝貢體制受到挑戰的結果,其中與契丹、西夏並存的格局使得「胡漢、南北、君臣、文武、儒與佛」等問題都凸顯出來,成為「中國焦慮」的組成部分。


第二個階段是晚清時期。章太炎、孫中山與汪精衛等人明確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他們認為明代以後中國已經亡國,應當建立以漢族為主體的新政權。這種「中國焦慮」到抗戰時期再次呈現,國家危亡之際,中國意味著什麼?於是我們又看到傅斯年、顧頡剛等人對中華民族的論述。


第三個階段就是當代。面對複雜的國際與周邊形勢的中國,需要尋求自身的歷史與文化認同。於是,「中國」再次成為研究與敘述的對象。

歷史中國的「內」與「外」之複雜與多變


葛兆光先生還提到,為擺脫長期以來僅僅以西方作為中國參照的局面,倡導「從周邊看中國」。但這一提法也遇到一些質疑。其中之一就是如何界定「周邊」以及歷史上中國的「周邊」,這就回到了論壇的主題——歷史中國的內與外。自秦漢時期開始,中國疆域的大致範圍已經確定,此後其實一直處於不斷變化之中。


歷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與中原人民南遷,我們看到的是北方漢人的胡化與南方族群的漢化,同時游牧民族本身的漢化與中原漢人的夷化都是存在的。古代疆域變化的過程中,族群關係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然而疆域的變化並不影響中國歷史的延續性,中國並不是「想像的」,也並不需要「從民族國家中得到拯救」。中國歷史上核心區的文化認同一直存在。


葛教授強調,秦漢以來的「中國」始終存在的理由是由制度、文化與社會三要素共同決定的。核心區的漢族文化中心也是不斷融合、雜糅了不同族群的文化。漢化與夷化互相交融,造就了穩定的核心區以及不斷變化的周邊。正如費孝通先生強調的「多元一體」,我們應當承認中國歷史敘事中多元圖景的存在,從而對中國歷史上的內外之別有更謹慎的區分與認真的研究。


「歷史與過去對於所有人都是『異邦』」

「中國」何以成為問題?傳統中國是不是帝國?



歐立德教授現場講演


與葛兆光先生反思中國的歷史敘事不同,歐立德先生重點討論了「帝國」的概念及其演變。在談論「帝國」之前,他特別提到話語、語境以及語言問題的重要性。他認為,我們無法跳出世界的語境來談中國,也無法脫離西方來談中國,更無法逃脫語言的牢籠。中國、「帝國」這樣的概念本身也有其產生的背景。我們應當設想世界各國都是相關聯的,基本經驗可以互相理解。不能以中國具有特殊性而拒絕西方理論及其概念,因為這樣我們就會缺乏比較視野的關照,比較的方法非常重要。

他還強調,歷史與過去對於所有人都是「異邦」,歷史學家並不能因為來自本土就有接近真相的特權。歷史學家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要質疑並檢驗現成的歷史敘事。此外,關於歷史上的「內與外」問題,歐立德認為我們可能很難就彼此的界限達成一致,因為內與外都是相對的,取決於觀察者的立場。


傳統中國是不是帝國?


接下來,他重點討論了他近期一直在關注的「帝國」問題。帝國在中國研究的語境中究竟意味著什麼?大部分人認為辛亥革命以後沒有皇帝了,帝國得以終結,而在此之前中國是帝國。這是很多中西學者都承認的,但並未對此有過認真反省。他提出,傳統中國如果是帝國,那麼用「帝國主義」是否可以?恐怕多數人都會否認傳統中國的「帝國主義」性質。


其實,中國被認為是帝國有一個過程,是一個話語轉移的過程,需要對此進行知識考古。經過考察可以看到,英文 empire 的漢譯詞「帝國」,基本上不見於十九世紀前的中國文獻之中。經過他的分析考證,中國被視為帝國的觀念發生在晚清時期。這是承自一個漫長演變過程後的結果,其中包括西方「帝國」觀念傳入的歷史過程,如何以漢語表述帝國,並漸漸得以融入中國的政治話語之中的過程。可見,無論這一辭彙的西方起源及演變過程如何,即如清朝覆亡都沒有妨礙「中國作為帝國」的觀念在政治和普及想像中的繼續發展。


近年來西方學術界對「帝國」的興趣逐漸抬頭,如所謂「新帝國歷史」的相關研究。原來很多人認為帝國已經成為過去,但隨著一些大事件的相繼發生,大家覺得「帝國」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新帝國史」研究傾向以一種政治結構而不是經濟的形式解釋帝國。法律、政治、文學等內容都成為研究的對象,這其實是建立在後殖民主義研究的基礎之上,雖然這種研究不否認經濟學與唯物主義,但更關注文化因素、意識形態建構的影響。他認為,「新帝國主義」的立場其實很全球化。我們不要將其僅僅作為經濟剝削的形式,也應將其作為政治組織的特點,同時將清代帝國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這樣在豐富中國史的同時也對全球史有貢獻。


最後他還提到,「帝國」的例子也提示我們,很多關於新清史的分歧並不是事實的差別,而是話語差異。不僅需要考慮史料,而要關注概念與語言。很多時候我們跳過了「翻譯」問題,因為這不僅是技術的問題。他堅持認為翻譯本身就構成了學術交流的過程,認識到其作為橋樑連接內與外的作用。


本文為現場講座記錄,未經講演人審定,請以正式出版稿為準。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轉基因技術的倫理分析——基於生物完整性的視角
馮?諾伊曼:因為他世界更加美好(上)
又是圖靈!混沌理論最早的數學發現者!
施特勞斯是個啟蒙哲人(上)
風光無限的人工智慧不為人知的打臉史!

TAG:哲學園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曾經有多少藩屬國?藩屬國是什麼?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
中國何以為中國?這一句話很關鍵
戰國七雄,為啥統一中國的是秦國?他們有套網遊系統
為何對中國威脅最大的國家是它?矢志不渝要超過中國
中國山寨偷竊美國軍事技術?這是誇中國是一等國家嗎?
還是不是最強的國家?中國「大鍋」讓美國玩不下去了
美國曾強硬拒絕讓中國參與國際合作:中國天宮竟成美國唯一選擇?
世界各國都有國獸?中國是大熊貓,其他國家是什麼?
美國盟國是如何將自己的武器技術交給中國的?原來都是中國好朋友
此國離中國極遠,開國國父卻是中國人!
中國最親國家為何突然不買中國戰機?真相令國人深思
英媒:中國為何如此關心英國是否脫歐?
這個國家號稱「離中國最近」,可為何中國人不太喜歡它?
這個中國最親的國家為何突然稱不買中國戰機?真相令全體國人深思
中國不是俄國,兩軍衝突時美國無資格指責中國不專業
美國專家:拉美環境問題不應歸咎於中國
中國的漢字是韓國的?
美國的國獸是野牛!那咱中國的應該是啥?
美國人眼中的世界最強陸軍是誰?第一名竟然不是中國
現在有些「中國畫」不是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