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一雙兒女考上哈佛,為什麼父親卻覺得愧疚?

一雙兒女考上哈佛,為什麼父親卻覺得愧疚?

為了最終能夠進入名牌大學。我們不僅要求孩子成績優秀,而且讓他們學鋼琴,學繪畫,學舞蹈,參加他們並不喜歡或不擅長的體育活動以及各類補習班。總之是不計一切代價。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出人頭地,同時在孩子身上實現我們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這樣做的結果是給孩子很大壓力。


人生道路可以多種多樣,不必讓孩子都往一流名校這根獨木橋上擠,更不該把孩子未來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名校身上,為此不惜一切代價。上名校固然是孩子成才的一條理想途徑,但絕非唯一途徑。


作者:喬州山人,文學城博客@喬州山人。

........................................


一、


九年前當女兒被哈佛,耶魯等大學錄取之後,就有朋友鼓勵我寫點名校申請及子女培養的經驗感想之類的東西。當時一來是太忙,二來這類文字在網上早已汗牛充棟,所以不想再湊那個熱鬧。何況我覺得女兒即使取得了一點成就,那也是99%歸功於她自己。輪不到做父母來談什麼經驗感想。如今兒子又要進入哈佛了,所以最近有點兒浮想聯翩。


此時正值一年一度的大學申請季,那我就申請大學這個話題及其牽涉到的子女教育,中美兩文化差異等聊聊個人多年積累的一些感想吧。

先講兩件趣事:話說當年女兒剛到美國。我帶她去我學校附近的一家託兒所註冊。我一拉門,差點撞上,準確地說差點踢到一個正在滴溜溜往外跑的小傢伙。這小男孩兒估計最多兩三歲。鼻涕搭在嘴邊,雙手抱著個什麼玩具。他一仰頭看到我這個突如其來比他高出兩倍的陌生人不僅毫無驚懼之色,反而把那玩具夾到腋下然後伸出胖嘟嘟一隻小手:


「Let me shake your hand!」(這是一字不差的原話。因為印象太深刻所以永遠不會忘記)。


那神態動作和我後來工作面試中碰到的向我伸出手的老闆相差無幾。唯一區別是後者打著領帶臉上沒有鼻涕而已。我當時驚得目瞪口呆。久聞美國孩子不怕生且aggressive,果真名不虛傳!

一雙兒女考上哈佛,為什麼父親卻覺得愧疚?


第二件事是女兒上小學一年級時,當時恰逢中國春節將至。女兒的老師請我到班上給孩子談談中國新年和十二屬相。我剛在黑板上寫下「春節」兩個漢字,還沒張嘴開講,一轉身吃了一驚:全班總共十二三個孩子,此時十二三隻手齊刷刷舉在空中,都要發問。比我在大學課堂上見到的情形更積極更無畏。其中許多孩子與其說是提問不如說是要藉機顯示他們對十二屬的相關知識。


我當時注意到只有一個孩子坐在角落裡沒舉手。我不說您大概也猜到了,就是我女兒。儘管她比在場任何一個孩子更了解春節和十二屬相。多年後我得知,我女兒是那個班上唯一進入名校的,更是那個學校多年來唯一進入哈佛的。(可是那個班上學習最差的據說自己做園林,開公司,如今至少是百萬富翁。可是我女兒還在大學讀她的文學博士,過著清貧生活,當然,這是她自己的選擇。她本可輕鬆進入任何一所法學院或商學院。這都是後話)。


這兩件事告訴我一個事實:中美兩國孩子思想,性格,素質和能力的差異不能只從兩國教育體制上找原因。兩國教育體制的確有很大差異。這一點盡人皆知。無論在美國或中國,相關的討論研究早已車載斗量。


可是上述兩個實例(相信我們每個定居美國多年的華人都能舉出類似的例子)說明:整個社會的思想,文化,觀念,傳統和習俗的大環境才是更深層的原因。而這個大環境當然是濃縮於每個家庭中的。這樣代代相傳,造成了美國孩子幾乎與生俱來的那種獨立,進取,愛出頭的性格。


試想那個流鼻涕的小男孩兒和那些一年級的小學生,他們都還沒來得及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而與之相反,我女兒和無數和她一樣在美國長大,接受全盤美式教育的中國孩子。怎麼看他們都還是中國孩子——即使他們一句完整的漢語也不會講。我當然不只是說他們的膚色外表,而是他們舉手投足待人接物間顯示出的中國文化傳統的痕迹。

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們儘管在學校接受美國式教育,可是他們始終生長在一個100%的中國式家庭里——至少對於我們這樣已經完全成熟定型後才移居美國的第一代移民家庭是如此。據說三代以後的華人家庭孩子就完全不同了。所謂「香蕉人」的說法也主要應該指的是這類華人。可惜這類華人幾乎沒接觸過,所以難以置評。


總之我的結論是:對於孩子的成長和成才,學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是社會和家庭環境要重要的多。


當然還有所謂「天分」。但這不屬於我們討論的範疇,因為我們對此無能為力(除了當初準備懷寶寶時戒煙戒酒,每天圍著院子跑十圈兒外。呵呵)。而家庭影響對在美國的華人孩子影響尤其顯著。因為我們第一代移民在美國基本上沒有什麼社會關係。加上美國的居住特點和交通限制,孩子基本上就生活在學校和家庭這個兩點一線的環境中。

一雙兒女考上哈佛,為什麼父親卻覺得愧疚?


至於普通美國家庭中社會影響的主要窗口—電視,則往往被我們這些華人父母加以很大限制。因而他們接受社會影響的主要途徑就是同學。但是這個途徑也很有限。因為一來學校一下課就一輛大巴拉回家,課外交流的時間本身就不多;二來稍大一點,有了族群意識的孩子就開始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接觸的依然是和自己類似家庭的華人孩子。所以說社會環境對他們影響總的來說也不大。


得出這個結論的目的是想告訴所有和我一樣華人父母:不要認為您的孩子在美國長大就成了地道的美國人。就算排除膚色因素,他們至少還有六七成是中國人。因此對他們的教育和事業也不要抱不切實際的期望。只要他們將來能和我們一樣有一技之長,能自食其力,衣食無憂就應該滿足了。


中國人講「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西方人說:「The apple never falls far from the tree」。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遺憾的是,我們華人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態也是千古不變的。而且我們往往把這種望子成龍的希望全寄托在學校教育上。希望孩子上最好的小學,最好的中學乃至最好的大學。當然還有選擇最有希望掙大錢的醫學法律等專業。


而為了最終能夠進入名牌大學。我們不僅要求他們成績優秀,而且讓他們學鋼琴,學繪畫,學舞蹈,參加他們並不喜歡或不擅長的體育活動以及各類補習班。總之是不計一切代價。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出人頭地,同時在孩子身上實現我們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這樣做的結果是給孩子很大壓力。


而這種壓力的結果只有兩個:一是孩子如願進入名校。但是仍然繼續背負著這種壓力,因為前面還有繼續深造和選擇事業的問題。二是未能如願者,他們往往長期心懷著辜負父母期望的愧疚和「失敗者」的陰影。這對他們未來的事業和生活都極為不利。


我現在這麼說,可是我和妻子當初也是這樣的父母。我們的女兒也正是在我們這種設計和期待下長大。當然,我的女兒算是幸運者之一,她如願進了哈佛。可是多年後我無意間看到一篇女兒在大學寫的文章,使我對過去十幾年為女兒設計的道路是否正確,所付出的一切代價是否值得產生了懷疑。她在文章中有這麼一段話大意是:


「。。。我的父母只手空拳來到美國,用艱苦努力完成了從幾乎一文不名到中產階級的轉變。作為他們的女兒,我一生下來的宿命大概就是要完成從中產階級到上流社會的跨越。否則我的一生就會被認為是失敗。。。


看到這段話,我的心情十分沉重,眼睛濕潤了。不知是出於深深的自豪還是更深刻的愧疚!


二、


很多年前在網上看到這樣一篇故事:


話說美國某個大公司總裁退休後到佛羅里達海濱度假。一連幾天他都到海邊垂釣。發現有個年齡和自己相仿的貌似墨西哥移民的人也總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垂釣。不同的是對方的衣著和魚具都相當簡陋。於是他和那個墨西哥人攀談起來。得知對方雖然很小就來了美國,但是高中都沒畢業就輟學打零工,而且終身沒有什麼固定職業。如今年紀大了做不了工了,就靠政府救濟生活。沒事兒也常釣魚打發時間。


這位總裁於是感慨道:「你看,我和你大致同樣年齡到美國。不過我努力讀書,進了名牌大學。找了一份體面的工作。最後一直做到公司總裁。現在退休了來這裡度假垂釣。多輕鬆自在?你要是當初好好念書,完全能和我過一樣的生活。」


那墨西哥人揚了揚手裡的魚竿笑笑說:「我現在不就是和您過一樣的生活嗎?」那位總裁一時竟啞然無語。


看了到這兒,有些人大概要說了:按照你的邏輯,我們大家就該一切順其自然好了。何必為兒女教育問題煩惱。你還有必要在這兒發表什麼關於名校申請的高論嗎?我的回答是:您聽我把話說完。


首先,我並不否認讓孩子受到良好教育將來找到好職業的的重要性,更沒有否認進入名牌大學對孩子一生的積極影響。即便是多數美國人甚至墨西哥人想必也不會否認。


其次,我也不完全贊成很多美國父母對子女那種小時順其自然,長大無論幹什麼只要開心就好的說法和態度。因為這種態度也許對一部分人是對的,甚至是最理想的。例如那些某些方面有天份或者特殊愛好的孩子。這種順其自然的方式使得他們的天份和特長發揮到極致。最後在某個領域取得超常的成功—儘管其中某些人甚至連大學都沒進過,比如那些球星,影星。當然還有人們津津樂道的大學輟學的比爾蓋茨和喬布斯等等。可是您想想這些人佔多大比例呀?恐怕不到千萬分之一吧?對於絕大多數普通孩子這种放任自流的方式無疑是有害的。

一雙兒女考上哈佛,為什麼父親卻覺得愧疚?



三、


說到這兒我想起了錢鍾書《圍城》里那段著名的「吃葡萄」寓言:人生就如吃一串葡萄,有人喜歡挑最大的吃,有人卻喜歡挑最小的吃。我們中國人的人生態度就屬於錢先生寓言中的第二人:永遠挑最小的葡萄吃,把最大的留到最後。而很多美國人則正好向反。


多年前網上有個流傳很廣現代寓言故事:一個美國老太太三十年前買了房子,退休才還清貸款。於是她享受了一輩子;一位中國老太太攢了三十年錢退休後終於買了棟房子。於是她辛苦了一輩子。


這個故事很形象地說明了這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這種不同態度反映在子女教育上:我們從小鼓勵督促孩子努力上進,就如同迫使他們永遠從最小的葡萄開始吃。這樣雖然眼下似乎不快樂——因為總吃最小的,但是知道最大的還在後面,希望永遠存在。


許多美國父母(主要是中下層)則對孩子從小放任自流,孩子童年倒是快樂無比。可是成年後一無所長才開始體會生活的艱難(所以才有美國是「兒童的天堂,成年人的戰場」一說)。他們就只有回憶而沒有希望。正所謂「少小不努力,老大圖傷悲」。這個「吃葡萄」寓言和上面的「釣魚」故事正好相反相成:人生的最終結果就如同吃完一串葡萄。


也就是說,無論人生貧富貴賤,都是那麼幾十年,結果都是一樣的。不同的在於整個人生的過程。應該如何選擇取捨因人而異,見仁見智。也許並無對錯之分。但是我個人覺得,在教育培養下一代這個問題上,我們中國家長只有一種選擇,這不僅是自孔老夫子以來幾千年的傳統。


即使我們移居美國,我們的孩子,還是更像中國人。他們還會帶著我們的傳統和習慣去生活,其中就包括出人頭地,相互攀比的心態。如果我們像美國人那樣放任自流,有些孩子恐怕連普通大學都進不了。將來勢必落入社會底層(我見過這樣的例子),那時他們非常痛苦懊悔。


說真的,我個人儘管非常羨慕墨西哥等族裔那種貧賤不驚,安於現狀,自得其樂的生活態度。遺憾的是流在血管里的中國人血讓我們無法效仿這種生活態度。就如同我非常羨慕那些虔誠的基督徒(或者別的教徒)一樣。因為人家到了人生終點就還可以等待進天堂,而我這個無可救藥的無神論者卻自知連地獄也不對我開放。只有灰飛煙滅了。


所以對我和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我們的孩子必須努力學習,必須上大學。從而保證他們將自食其力,衣食無憂,維持中產階級的生活。這是我們最低限度的希望和要求。既然如此,那麼能讓孩子進入一流名校當然更是我們所有家長的理想。


我之所以繞這麼大個彎兒只想說明,人生道路可以多種多樣,不必讓孩子都往一流名校這根獨木橋上擠,更不該把孩子未來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名校身上,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因為畢竟只有少數人能擠上這根獨木橋。而且即便是那些僥倖過了獨木橋的人,將來也未必一定比沒上獨木橋的人更成功。

一雙兒女考上哈佛,為什麼父親卻覺得愧疚?



這一點,美國有關機構和學者早就作過研究。除了個別領域外(比如政界),常青藤名校畢業生在各行各業的精英階層中並不比普通大學畢業生佔優勢。但是另一方面,對我們這些一代移民來說,當年插隊落戶到農村感覺不見天日。恢復高考後其中的幸運兒哪怕能夠考上一所中專,全家人都會歡天喜地,甚至喜極而泣。


那麼我們的子女如今如果能有機會進入哈佛這樣世界一流的名校,難道不值得驕傲自豪?不僅我們驕傲,孩子自己驕傲,乃至他們的後代也同樣會為他們驕傲。這種精神領域的滿足時永久的和無價的。


總之如果您的孩子喜歡學習且成績優異,而且對某項課外活動非常投入,那麼盡量給他們提供力所能及(注意,這四個字至關重要)的條件,讓他們發揮自己所有潛力,將來能夠進入名校何樂而不為?即使未能如願也已經儘力而無憾了。


如果您的孩子不愛讀書,更不想彈鋼琴,卻對電腦和網路頗有興緻。何不鼓勵他向這個方向發展。將來進工學院當個工程師有什麼不好。或者您的孩子雖然各科成績平平卻喜歡寫點東西,那進個普通大學將來做個自由撰稿人也是很好的歸宿。至於在體育,音樂和繪畫上有特殊天份和熱情的孩子就更不必說了。進入名校,乃至上大學都不該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總之一句話,上名校固然是孩子成才的一條理想途徑,但絕非唯一途徑。


........................................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高中留學指南 的精彩文章:

USNEWS 2017年全球大學排名出爐
哈佛大學招生官:正因為這7個課外活動,他們都被名校錄取了!
美國頂尖寄宿中學The Webb Schools來訪面試
美國著名中學Fryeburg Academy來訪面試
中國教育最大的失敗,在於學的東西太「有用」!

TAG:美國高中留學指南 |

您可能感興趣

父親入獄母親重殘幼弟尚小 她考上一本卻哭了
兒子考上了重點大學,母親卻因此得了失眠症,這是怎麼一回事?
孩子考上清華大學,記者前去採訪,父母開躲,鄰居卻有話說,這是為什麼?
為什麼你的孩子不敢考清華?這麼普通的他卻考上了
女兒考上復旦後,媽媽給她寫了一封信,感動無數家長
外國一女孩因妒忌閨密考上空姐!竟潑硫酸讓她毀容
老爸的一句話,竟讓要退學的孩子考上哈佛!(值得珍藏)
父親入獄她考上一本 幼弟照顧重殘母親
最勵志!父母被嘲諷,孩子卻用考上名校回擊!看哭了···
父母做不到這一點,孩子考上大學也沒用!
一個女兒的哭訴:我能考上復旦,全因為有這樣的爸媽!
你兒子不就考上了一本嘛,用不著對我大專的女兒陰陽怪氣!
磨了一輩子鏡片,不為掙錢只為思考上帝,死後被命為西方聖哲!
驚嘆!兒女雙雙考上重點大學,只因這個媽媽做了這一件事!
搞笑段子:考上清華的那一刻,你的感覺是怎樣的?
女兒考上大學丈夫突然失蹤,妻子跑鄉下老家,見到一幕後撕心痛哭
兒子考上北大,打開孩子抽屜那一刻,媽媽忍不住眼淚決堤!
找對「感覺」,才能考上教師!
考上人民警察,卻因為父母的關係,被拒絕錄用,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