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青春期的孫悟空第一次流淚,是有佛性還是害怕死亡

青春期的孫悟空第一次流淚,是有佛性還是害怕死亡

孫悟空流淚的次數在《西遊記》中僅次於唐僧,這是一隻流淚的猴子。

在徐克導演的《青蛇》中,青蛇曾經羨慕於白蛇能夠流眼淚,自己擠了半天眼睛也不行。

白蛇告訴她:流淚,第一需要道行;第二需要感情。

對於一個妖精來說,流淚是一種需要修鍊才能達到的道行。

妖精會流淚,妖精就有了人的感情。

青春期的孫悟空第一次流淚,是有佛性還是害怕死亡

在跟隨唐僧取經之前,孫悟空主要有兩次流淚的經歷。第一次是在花果山,那時候猴子還沒有出去訪仙學道,也沒有孫悟空這個名字,書中寫道:

美猴王享樂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載。一日,與群猴喜宴之間,忽然憂惱,墮下淚來。眾猴慌忙羅拜道:「大王何為煩惱?」猴王道:「我雖在歡喜之時,卻有一點兒遠慮,故此煩惱。」眾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歡會,在仙山福地,古洞神州,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又不伏人間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無量之福,為何遠慮而憂也?」猴王道:「今日雖不歸人王法律,不懼禽獸威服,將來年老血衰,暗中有閻王老子管著,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內?」眾猴聞此言,一個個掩面悲啼,俱以無常為慮。

這次流淚小說家用了一個「墮」字,可見是突然的悲從心來,無法自已。

這是猴子對於生命無常的無可奈何之情。

古人云:「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佛經中說:「國土危脆,四大苦空。」

不管多麼蓬勃的生命,一旦死神來臨,一切都化為虛無。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青春期的孫悟空第一次流淚,是有佛性還是害怕死亡

青春期的猴子能夠在一片喜氣洋洋的氣氛中忽然流淚,說明這是一隻有慧根的猴子。

猴子的第一次流淚,是對於生死問題的大困惑。

幼年的猴子頗有哲學家的風範。

當初,如來的出家也是出於對人生之苦的不忍之情。

在成道中的釋迦看來,眾生皆苦,生老病死是苦,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是苦,憎恨的人擺脫不了也是苦,有所追求不能實現也是苦,各種慾望如火如荼永無滿足之日也是苦。

世人永在苦海之中,如何找到一種解脫眾生的法門,幫助眾生脫離苦海,到達幸福的彼岸,這是釋迦所要追求的道。

最終,釋迦在菩提樹下坐了N天,也有人說坐了N年,終於成了佛。

猴子的第一次流淚是對生命之謎的一種困惑,有困惑就有追求,這一次流淚直接促使猴子走出花果山這一童年樂園,漂洋過海去尋求長生不老的自我拯救之道。

釋迦念念不忘眾生皆苦,立下宏誓大願要解救世人出苦海。

青春期的孫悟空第一次流淚,是有佛性還是害怕死亡

猴子的理想沒有這麼遠大,他首先考慮自己的生死問題,接著是花果山的猴子猴孫。

對於眾生之苦,此時的猴子是沒有感覺也不會考慮的。

釋迦成了佛,猴子也成了佛。

同樣是佛,差距很大。

猴子渡己,佛祖渡人。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通成雲雷 的精彩文章:

西天用人之際,神通廣大的六耳獼猴為啥被打死
會流眼淚的孫悟空,是海猿的後代嗎
為什麼大牌神仙身邊的妖怪更歹毒
菩提祖師是個好老師?與名師唐僧比差距太大

TAG:南通成雲雷 |

您可能感興趣

其實每個眾生都有佛性,本初的那顆心即是佛性
每個人都有佛性 是不是就不用皈依了?
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
佛性是每個人本然天真的覺醒
有佛性,不一定要念佛
習氣毛病一除,佛性現前,自然成佛
佛性是什麼?說白了就是每個人的本來面目
●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
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
它是最有佛性的神獸,文殊菩薩坐騎,喜好煙火,理想是世界和平
阿字仁波切: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佛性的存在
人可以不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
人不一定要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
人不一定信佛,一定要有佛性
朗誦: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
蚯蚓斬為兩段,未審佛性在阿那頭?
人人都有佛性,可為啥你看不見自己的佛性呢?
虛雲老和尚:習氣毛病一除,佛性現前,自然成佛
成佛太難,佛性人人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