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塗滿政治油彩的《開國大典》:高崗、劉少奇被抹除

塗滿政治油彩的《開國大典》:高崗、劉少奇被抹除

塗滿政治油彩的《開國大典》:高崗、劉少奇被抹除



油畫《開國大典》複製品。毛澤東身後第一排從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

塗滿政治油彩的《開國大典》:高崗、劉少奇被抹除



1955年,油畫《開國大典》抹掉了高崗,但沒有破壞構圖


本文節選自《文史參考》(2011年第39期),原文正標題為「《開國大典》:塗滿政治的油彩」,肩標題為「四次修改折射幾十年風雲變幻」

上世紀五十年代,如果你隨便問一個中國人知道油畫嗎?大抵的回答是:「噢,知道,就是 《開國大典》 啊!」1953年9月27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發刊登油畫《開國大典》,這幅畫被大批出版後又被印製為年畫發售,並進入中小學課本。


然而幾乎是從畫作誕生起,在二十多年時間裡,畫布上的人物就幾經刪除和添加,油畫本身則被再度複製和修改。這些修改折射出共和國幾十年的政治風雲。《開國大典》不僅定格了1949年10月的那一天,更記錄了一段中國人無法迴避的歷史。


2011年7月,改擴建後的國家博物館中廳,出現了兩幅《開國大典》油畫,其中一幅是「文革」後首次在公眾面前亮相。細心的人們會發現,兩幅畫上人物是不同的,名畫背後隱藏的故事又一次讓人久久回味。


突破資料限制大膽構圖


1951年初,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30周年,中國革命博物館開始籌備建黨30周年繪畫展覽。經過幾個月徵集,畫家們為這次展覽拿出了近百件繪畫作品,但結果並不令人滿意。當時博物館的負責人說:「作為國家級博物館所收藏的有關黨史的繪畫作品,沒有一件展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力作顯然是不合適的。」

1952年,革博決定委託中央美術學院組織完成一批表現新中國的油畫,其中巨幅油畫《開國大典》的創作任務交給了37歲的青年畫家、知名教授董希文。


董希文,浙江紹興人,專業美術院校出身,曾在敦煌臨摹壁畫三年。1949年初北平解放,董希文創作了水粉畫《北平入城式》,他也曾親眼目睹了開國大典的盛況。新中國第一次文代會上,他還受任為毛澤東、朱德畫像。繪製開國大典上的領導人群像,董希文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


當時,董希文正帶著學生們在京郊石景山發電廠深入生活,邊寫生邊勞動。他受召回京,立刻投入創作,然而他發現所有照片和影像資料畫面中,領導人和群眾都沒有出現在一起。在他的想像中,《開國大典》應該是新中國開國領導與廣場群眾同在一個畫面的場景,於是他決定作一個大膽的嘗試。


董希文在一張明信片大小的紙上畫了一個草圖,畫面左邊是眾多國家領導人,右面則為布滿鮮花的廣場,這樣左實右虛的布局按一般構圖規律來看是有失平衡的,卻加大了領導人與廣場群眾一近一遠、一少一多的對比效果。


「這幅草圖試圖把天安門廣場的群眾場面和城樓上的國家領導人聯繫在一起,我認為不這樣不足以表現新中國成立這一歷史事件的宏偉氣概……」董希文在給著名油畫家艾中信的信中這樣說。徐悲鴻、艾中信、江豐、吳作人、羅工柳等名家對這幅作品的構圖很是讚賞。

董希文還在草圖中大膽地將原本應該在毛澤東右前側的一個大紅柱子抽掉了,廣場頓顯闊大,為整個畫面增添了不小的氣勢。建築大師梁思成看後,稱讚說:「畫面右方有一個柱子沒有畫上去……這在建築學上是一個大錯誤,但是在繪畫藝術上卻是一個大成功。」


畫作將毛澤東加高一寸


為了集中精力創作,董希文在北京西總布胡同租了一個「創作室」。對於這個「創作室」,董希文的學生、著名女油畫家龐濤是這樣描述的:「那是一個狹窄的長條形樓房,樓下是賣醬油雜貨的鋪面。房間狹長得令人難以想像,面對2米多寬、4米多長的畫布,後退的進深僅有2米左右,後背緊貼牆壁,視域也不能將畫面盡收眼底,我們都十分驚奇,董先生是怎樣在如此糟糕的環境中完成這幅大畫的。」


為了節省時間,董希文常在畫室的椅子上過夜。由於房間太小,畫幅上接房頂,下貼地板,作畫時他一會兒爬上房頂,一會兒躺在地上。女兒董一沙說:「《開國大典》動筆以後,父親常常是沒日沒夜地畫。那時,他抽煙抽得很多,沒半天工夫,煙灰缸就滿滿的了。在他畫得入神的時候,喊他吃飯,都聽不見。」

董希文將西方油畫和敦煌壁畫的技巧結合起來,創造了中國風格油畫的先河。《開國大典》選擇了從天安門城樓向南看的角度,使得天安門廣場和大片碧藍的天空展現在觀眾面前。龐濤曾提到,在處理地毯時,董希文在油畫色中加進了少量的沙子,恰到好處地表現出物體的質感。


當《開國大典》已完成七、八成時,董希文的老友、著名油畫家艾中信等人去他的畫室參觀。討論中他們發現,原本身材高大的毛澤東,由於站立的位置居中靠前,在畫面上顯得不夠高。大家一致認為,毛澤東的形象不應受立足點造成的透視縮小的限制,有必要加高几分。雖然加高不到一寸,但工程不小,為了使畫面不留痕迹,董希文用稀料謹慎地把原畫部分洗去,重新畫了一遍。


從開始創作到局部修改完畢,董希文用了不到三個月時間,長4米、寬2.3米的巨型油畫《開國大典》便創作完成了。畫面上,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的中央,正在麥克風前莊嚴地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背後站著各界代表,畫面中第一排領導人全是國家副主席,從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


《開國大典》大膽地運用碧藍、大紅、金黃組成基調,用藍、棕、綠調和,天空畫得乾淨利落,偌大一片面積都是一次塗好的。開國大典當日是個陰天,上午還下過雨,但董希文採用了「風和日麗」、「富麗堂皇」的效果來處理,從而傳達「莊嚴而熱烈的場面」。


1953年4月,中南海懷仁堂裡布置了一場特殊的展覽,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第一次參觀董希文的這幅《開國大典》,也見到了這位了不起的年輕畫家。幾位國家領導人看到這幅畫時都很興奮。毛澤東還利用接見的間隔,兩次返回休息廳,仔細觀看畫展,並且稱讚:「是大國,是中國。」他自豪地說:「我們的畫拿到國際上去,別人是比不了我們的,因為我們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抹掉高崗,沒有破壞構圖


這幅《開國大典》被陳列在中國革命博物館,然而僅僅三年後,就發生了「高饒事件」。作為國家副主席、政治局委員的高崗於1954年初被撤銷職務,8月自殺身亡,1955年3月被開除黨籍。革博隨即要求董希文修改《開國大典》,將位於畫面上第一排邊上的的高崗抹掉。為了不使畫面損壞,董希文在其他油畫上做了多次實驗後才動筆,刪掉了高崗的畫像。


這次改動對於整個畫面來說並沒有太大損害。董希文後來曾說:「這幅畫在構圖時,高崗就有擠在邊上的局促之感,去掉他對構圖倒有好處。」這一版的《開國大典》, 在1959年建國10周年之際,不僅被陳列在新建成的中國革命博物館裡,而且被雕刻成紀念郵票,廣為流傳。


1957年,「反右」運動開始。當時毛澤東提倡用中國畫畫革命題材,董希文並不贊成,因為他是《開國大典》的作者,免遭被打成「右派」的厄運,但被罰以「留黨察看兩年」的嚴厲處分。他後來還為革命歷史博物館畫過長征、紅軍過草地,但都被認為調子灰暗,沒有展出。

塗滿政治油彩的《開國大典》:高崗、劉少奇被抹除


塗滿政治油彩的《開國大典》:高崗、劉少奇被抹除



上世紀70年代初,油畫《開國大典》刪除了劉少奇,補全董必武


刪掉劉少奇,補全董必武


《開國大典》中人物眾多,並不能一一完全展現,畫面上的董必武只有小半張臉。早在1953年懷仁堂畫展上,領袖們就曾開玩笑說,董老,畫家只要一筆,就可以把您勾掉。然而誰也沒有想到,時隔19年後,董必武的形象不僅沒有被抹掉,反而被描繪完整,說起來,這得「感謝」劉少奇。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劉少奇成了黨內最大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被打倒。董希文也遭到打擊,並被下放幹校。


1972年,當時中央文革小組為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30周年而籌辦紀念美術展。革命博物館把董希文從幹校調回北京,通知他在《開國大典》上去掉劉少奇。有人對董希文說,如果你這幅畫想掛在革命歷史博物館,就得把劉少奇改掉,否則就永遠掛不上了。


此時董希文已經身患癌症晚期,手術後雖然情況尚好,但體力衰弱。這個修改工程很複雜,因為不是簡單地去掉一個人,而且要另外補上一個人,還要牽動旁邊的人。女兒董一沙回憶當時情形時說:「當時父親病痛難捱,但他心靈的痛楚則更為劇烈。為了減輕他的痛苦,哥哥要替他去改,他堅決不同意……」


董希文在兒子的陪伴下抱病來到博物館,讓兒子當「拐杖」撐著他作畫。他首先將一塊與劉少奇形象一樣大小的布覆蓋在畫布上,然後塗上稀料,這樣可以控制稀料外滲,盡量不去溶解破壞周邊的畫面,然後將劉少奇從畫布上颳去,重新做過底子後,在劉少奇的位置畫上了原本只有半張臉的董必武。


《開國大典》上沒有了劉少奇,董希文心中從此就多了一層牽掛。他說:「一個搞藝術的人對自己的作品要負責,要負責一千年……」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親手將劉少奇恢復。當時,董希文的癌症已到晚期,為能挨到這一天,他親手刻了「抗癌」、「百折不撓」等字樣的印章,鼓勵自己戰勝疾病。他對學生們說:「真希望再有20年……」但董希文最終沒能等到這一天的到來。


改掉林伯渠,複製第四稿


董希文用小刷子把劉少奇洗得乾乾淨淨,目的之一就是期望《開國大典》還能掛在革命歷史博物館。但結果這幅畫還是被取了下來放入博物館房。


刪掉畫上的劉少奇不久,執掌大權的中央文革小組,將下放在河北磁縣農村勞動的一些中央美院的著名教授調回北京, 任務是對一批五六十年代有影響的革命歷史畫進行「刷新備用」。


據董希文的學生、現中國美協主席、著名油畫家靳尚誼回憶,「刷新」《開國大典》的目的,是要改去立在周恩來身邊的林伯渠,原因主管部門沒有道明。後來人們推測,這件事的幕後推手是江青,因為在延安時期,林伯渠反對毛澤東與江青結婚,並搞了約法三章。


而這時的董希文病情已相當嚴重, 不得不住進醫院,改畫的任務已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於是靳尚誼被「請」出來,在董希文的原作上改掉林伯渠。靳尚誼一度陷入為難,為了尊重歷史與自己的老師,他靈活地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即由他和畫家趙域按原圖複製一幅《開國大典》。他們邊複製邊向病重的董希文請教,這是此畫的第四稿。


1973年1月8日,58歲的董希文帶著遺憾離世,這幅複製的《開國大典》還沒來得及和觀眾見面,「四人幫」就倒台了。


二十多年後《開國大典》終恢復原貌


1978年,中國革命博物館舉辦黨史展覽,《開國大典》必須展出,而劉少奇此時已平反昭雪。本著實事求是、還歷史本來面目的原則,革博徵得上級同意,決定將《開國大典》恢復原貌。但董希文的原作幾經改動,難以恢復原貌,家屬也不同意在原作上再改動。博物館只好委託著名畫家靳尚誼。當時靳尚誼忙於公務,便推薦了北京青年畫家閻振鐸、葉武林,他們在《開國大典》的複製品上畫上了劉少奇和高崗。


至此,《開國大典》終於恢復原貌,如今在國家博物館展覽廳里所展出的《開國大典》便是臨摹品,另一幅則是畫面上沒有劉少奇的《開國大典》。


今天,當人們在博物館裡踱步於這兩幅歷經修改的特殊藝術品中間時,在欣賞藝術價值的同時,更多地,是品讀那個將藝術作為政治附屬品的特殊年代。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未來能源新趨勢:便便或成為生產生物燃油的原料
俄媒:中國水面艦隊已遠超俄羅斯 只因中國有錢
走進英國:運動鞋走進辦公室
林志炫演唱會卡痰 自曝訓練時也曾凸槌過一次
專家:氣候變化導致植物性別比例失調

TAG:海外網 |

您可能感興趣

開國大典(上)
大洪水謠讖:道教末世論和唐高祖李淵的開國
」劉邦的邦「:從市井無賴到大漢開國皇帝
受到毛主席讚譽的油畫大師,油畫《開國大典》是他畫的
孟古:大清開國皇后,葉赫那拉家的「鳳凰傳奇」
蔣介石放棄轟炸開國大典的真相
大閱兵,新中國開國大典
毛澤東開國大典為何不笑?開國大典照片的故事
美國總統最敬佩的中國人,黑社會老大,參加開國大典,葬八寶山
董一沙:毛澤東主席這樣評價油畫《開國大典》
南宋開國皇帝趙構草書《後赤壁賦卷》
參加開國大典的都有誰 開國大典照片中為什麼沒有朱德?
漢高祖劉邦:從市井無賴到開國皇帝
鳴彩藝術:特殊的孫中山開國紀念幣六星版
歷史上最低調的大人物: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和他的雲台二十八將
牛背上的開國皇帝——劉秀
中國皇帝之四:太祖高皇帝劉邦(上)-漢朝開國皇帝
國家藏品上的開國大典
被毛主席和朱元璋高都高度認可的開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