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毛主席逐鹿中原的驚世一招,蔣介石看清驚呼已經晚了

毛主席逐鹿中原的驚世一招,蔣介石看清驚呼已經晚了

史海拾記


【筆記君簡述:古人說得好「得中原者得天下。」自古中原是兵家必爭之地,常有的成語例如問鼎中原,逐鹿中原等等,都顯示出中原地區在戰略位置上的重要性,毛主席深諳古代兵法,也知道現代戰爭的規律。在延安被胡宗南佔據之後,毛主席沒有急於離開陝北,而是繼續留在陝北的溝壑之中吸引敵人重兵,他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一個大棋局,派出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佔領中原地區,直逼國民黨的要害。今天的筆記就聊聊這個事。】


1947年3月,國民黨軍胡宗南部進佔延安,毛澤東率領中央機關輾轉陝北的大山之中。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採取「蘑菇戰術」,利用陝北的險要地勢和群眾基礎,與20餘萬敵軍周旋,「將敵磨得筋疲力盡」,然後徐圖消滅之。在與敵打「蘑菇戰」的同時,毛澤東已開始思考如何打破敵人的重點進攻、轉入戰略進攻的問題。


毛主席逐鹿中原的驚世一招,蔣介石看清驚呼已經晚了



戰略進攻的主要方向,定在中原地區。


中原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又是蔣介石國民黨統治的腹心地區。中原地跨蘇、皖、豫、鄂、陝五省,北枕黃河,南臨長江,東起運河,西迄漢水。我軍經略中原,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就可南扼長江,東攝南京,西逼武漢,直接威脅蔣介石南京政權,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

中原逐鹿,鹿死誰手?


毛澤東同蔣介石的較量,將決定戰爭的命運,同時也決定著國共兩黨和中國革命的命運。


誰來擔當「出擊中原」的重任?


毛澤東經過深思熟慮,選擇了劉伯承和鄧小平!



毛主席逐鹿中原的驚世一招,蔣介石看清驚呼已經晚了


鄧小平與劉伯承


為適應「出擊中原」戰略進攻的需要,1947年5月16日,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以鄧小平、劉伯承、李先念、張際春、鄭位三、李雪峰、劉子久、陳少敏等為常委,鄧小平為書記。


6月3日,毛澤東和中央軍委電令劉、鄧: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積極準備於6月底突破黃河,挺進中原。劉、鄧接電後,立即部署進行各項準備。


1947年6月30日晚,劉鄧大軍四個縱隊12萬餘人,在山東省的臨濮集至張秋鎮150公里的地段上,一舉突破天險,強渡黃河。此舉打破了蔣介石號稱可抵40萬大軍的黃河防禦體系,揭開了我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這是一個驚世之舉!


敵人做夢也沒有想到劉鄧大軍如此神速。當蔣介石在南京官邸從國防部作戰廳長郭汝槐處獲知這一消息時,頓時面色蒼白,兩眼驚呆,半天說不出話來。正在赴宴的美國大使司徒雷登不禁叫道:


這簡直是驚人的事件!不亞於當年法國「馬其諾防線」的被攻破!你們花著平均每月三千萬銀元的美援軍費,使用著世界上頭等先進的美械裝備,竟然一槍不放,號稱抵四十萬大軍的防線被人突破,國軍力量,日見式微!



毛主席逐鹿中原的驚世一招,蔣介石看清驚呼已經晚了


蔣介石見狀,尷尬地表示說:


「大使先生放心,我將親自到前線指揮,把劉鄧逐回黃河以北!」


隨即,蔣介石立馬飛至鄭州,召開作戰會議,對下屬將領開口就說:「對付劉鄧,可並不那樣簡單啊!」


蔣介石親自在鄭州調兵遣將,以10個旅的兵力布下「長蛇陣」,擋在魯西南一線,企圖迫我背水而戰,回渡黃河以北。


面對敵人迫我背水一戰的圖謀,鄧小平在縱隊首長作戰會議上,堅定地說:「我們決不去學韓信。在對待生死的問題上,我們只能有一種選擇。為著人民的利益,我們要生存下去,讓敵人去跳黃河!敵人是在平均使用兵力,造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


劉伯承說:「蔣介石這是擺了條『死蛇陣』,簡直是首尾難顧。我們打出去,逼敵人背水而戰!」


劉鄧立即組織發起魯西南戰役,從7月8日攻克鄆縣,到7月28日殲滅羊山集守軍,歷時20多天,殲滅國民黨軍9.5個旅計5.6萬人。素來不大寫詩的劉伯承,還滿懷豪情地寫了一首《記羊山集戰鬥》的詩,頌揚魯西南戰役的勝利。詩云:


狼山戰捷復羊山,炮火雷鳴煙霧間。


千萬居民齊拍手,欣看子弟奪城關。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通電嘉獎了魯西南戰役的勝利。


是年7月21日至23日,黨中央在陝北靖邊縣舉行了小河村會議。毛澤東在這次會議上,第一次大膽而又審慎地提出了用五年時間打倒蔣介石的設想。他說:


對蔣介石的鬥爭計劃用五年的時間來解決,現在不公開講出來,還是要準備長期鬥爭,五年到十年甚至十五年,而不要像蔣介石那樣,先說幾個月消滅共產黨,後來又說還要幾個月,到現在又說戰爭才開始。


毛澤東在陝北的一個小山村裡,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五年內打倒蔣介石的偉大構想。這是多麼偉大的氣魄和遠見!



毛主席逐鹿中原的驚世一招,蔣介石看清驚呼已經晚了



實際上,不到五年,僅僅兩年多一點,「小河村」的構想就變成了偉大的現實。


小河村會議前,毛澤東作出了「劉鄧經略中原」的決策。但戰略進攻的具體目標,究竟指向哪裡,並未確定。小河村會議結束後當天,毛澤東立即下定決心:劉鄧大軍「直出大別山」!


大別山,雄峙於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是敵人戰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區。這裡又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老革命根據地,有著很好的群眾基礎和革命傳統,劉鄧大軍中有許多曾在大別山戰鬥過的紅四方面軍將士,部隊在這裡容易立足紮根。我軍佔領大別山,從戰略上看,就可以西逼武漢,東懾南京,南扼長江,瞰制中原,實施戰略展開,以達到戰略進攻的目的。


鄧小平領悟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戰略意圖,他在1948年4月25日關於《躍進中原的勝利形勢與今後的政策策略》的報告中,談及大別山的戰略地位,說:


中原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正當敵人的大門,其中大別山是大門邊……中原形勢決定於兩個山,一個是大別山,一個是伏牛山,敵人最關切的還是大別山,它比伏牛山更重要,中原要大定就要把大別山控制起來。大別山是一個戰略上很好的前進的基地。它靠近長江,東面一直頂到南京、上海,西南直迫漢口,是打過長江的重要跳板,敵人時時刻刻受到我們過江的威脅。大別山,敵人必爭,我也必爭。


毛澤東看準了大別山東懾南京、西逼武漢的戰略地位,指示劉鄧大軍「下決心不要後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別山」,並且以個人名義緻密電給鄧小平,說「陝北情況甚為困難」,意思要劉鄧趕快行動,推進大別山。一直牽掛著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的鄧小平同劉伯承看完電報,「立即就燒毀了」,「二話沒說,立即複電中央,說十天後行動,用十天作千里躍進的準備」,但劉鄧「不到十天就開始行動了」。


然而,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談何容易!後有蔣軍追兵,前有黃泛區,還有沙河、汝河、淮河的阻隔,真是困難重重,險象環生啊!對劉鄧大軍來說,進軍大別山,無異於「縱井救人」,是一件很艱難、很危險的事情。但鄧小平對部隊斬釘截鐵地說:


「走到大別山就是勝利!」


毛澤東曾預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有三種可能:一是站不住腳,轉回來;二是站不穩腳,在周圍打游擊;三是站穩了腳。


結果如何呢?



毛主席逐鹿中原的驚世一招,蔣介石看清驚呼已經晚了



1947年6月30日黃昏,劉鄧大軍12萬人馬兵分三路,以雷霆萬鈞之勢向大別山進軍。


進軍途中,部隊一直堅持快走。由於白天有敵機偵察轟炸,部隊經常夜間行軍,從黃昏走到天亮,疲睏不堪,天又下雨,指戰員們幾乎連恢復體力和晒衣服的時間都沒有,出現過埋怨情緒。但劉鄧常說,「慈不掌兵」,堅持南進疾行。在過黃泛區的時候,劉、鄧首長和戰士們一樣,臂挽著臂,手牽著手,在沒膝污泥中深一腳淺一腳地步行,連汽車和重炮都忍痛扔掉了。經過22天的艱苦跋涉和激烈戰鬥,劉鄧大軍通過黃泛區,突過汝河、淮河,終於在8月27日進入大別山北麓的潢川、固始地區,勝利完成了千里躍進大別山的空前壯舉。


當劉鄧大軍驚現在大別山地區時,蔣介石如夢初醒,方知我軍意圖,急調重兵防堵,企圖拔掉劉鄧大軍這把已插進其心臟的刀子,但為時晚矣!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成功地為國共兩黨逐鹿中原的較量搶先走勝了一步險棋!


毛澤東在延安時期的大秘書胡喬木後來在其回憶錄中寫道: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後,毛澤東幾個月來心裡鬱積的「一塊石頭落地,大大地鬆了一口氣」。


如果您覺得略有收穫,體諒小編辛苦工作,打賞自由或者點下面廣告(免費),鼓勵小編一下下,謝謝您啦!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春筆記 的精彩文章:

毛主席對此戰結果甚驚喜,20萬勝45萬,主將是誰
毛主席3A密電指揮此役,一座空城殲敵5萬餘,在哪
毛主席怒斥此大將逾越規矩贈槍,好槍留前線才是正道
毛主席稱他為紅軍趙子龍,獨臂單刀功成上將,他是誰
毛主席對這位獨臂將軍信任,此人是個將才,他是誰?

TAG:陳春筆記 |

您可能感興趣

他自稱新疆王,是毛主席最想血刃的仇人!晚年卻被蔣介石冷落
毛主席聽聞蔣介石逝世後,只說了三個字
蔣介石逝世後,毛主席聽聞後神情悲愴只說了這三個字,震驚眾人!
聽聞蔣介石逝世,毛主席為何說這三個字?震驚所有人
蔣介石為什麼不是毛主席的對手?看到這一幕,張治中徹底明白了!
孫中山去世,排名第一的汪精衛為什麼被名不見經傳的蔣介石逆襲?
毛主席這一招石破天驚,差點在此城活捉蔣介石,從而將幾省兵馬調出
聽到蔣介石去世的消息,毛主席只說了這令人吃驚的三個字!
毛主席得知蔣介石去世,說了三個字 做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情
聽說老對手蔣介石離世,毛主席神情悲愴說了三字,讓工作人員驚了
蔣介石在台灣病世,毛主席只說了這三個字!
蔣介石去世,毛主席只說了這三個字!
精明一世的毛人鳳撤台後居然想跟蔣經國斗?被蔣介石一招輕鬆玩死
蔣介石死訊傳來,毛主席一臉凝重,只說了這三個字,眾人皆驚!
「五虎將」中最反感蔣介石的一位,見到毛主席後,感嘆這才是明主風範啊!
面對蔣介石的逝 世,毛主席說出的這三 個字,讓警衛員都不解!
那一年,毛主席的言行震驚世界,蔣介石卻在搞這些烏七八糟的玩藝
抗日最慘烈一仗,打跑了蔣介石,該讓毛主席指揮!
蔣介石去世後,毛主席都為他做了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