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居金陵燕趙士——金陵讀書掌門人宋宇飛老師印象記
屈指算來,認識宋老師,已經有六年多的時間。這六年時間裡,已經記不清楚有多少個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都是跟宋老師一起在金陵讀書的讀書沙龍中度過,他也由此成為我除了同事和親人之外,最為熟悉的師友之一。前幾天,我已經陸續撰寫了關於悅的讀書掌門人新琴和棠棣讀書掌門人錢竹林的印象記,今天周末得閑,於是也就欣然想為宋老師,來續寫一篇印象記,以此紀念我們之間已經持續了兩千多天的友誼。
宋老師是燕趙人士,求學於長春的吉林大學,十年前來南京工作、定居,因此他的網名,也就順理成章地採用了「金陵客」的字樣。儘管自己所學的專業一直是電子工程類的工科,但從在吉大讀書時開始,宋老師就廣泛閱讀各類人文社科方面的書籍,打下了比較深厚和紮實的知識基礎。到南京兩年後,生活日趨安定,於是他便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後,創辦了金陵讀書。一開始,金陵讀書只是宋老師身邊熟悉的朋友之間的讀書聚會,而隨著金陵讀書在西祠胡同安營紮寨,慢慢地,陸續有陌生的書友加入進來,讀書會漸成氣候。我第一次參加金陵讀書的活動,是2010年一場討論十二五規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的沙龍。當時的沙龍還是年輕的章哲瑜來主持,而宋老師印象之中並未露面。出於對讀書沙龍這種交流聚會形式的喜愛,我慢慢地成為了金陵讀書的常客。
第一次見宋老師已經記不清楚是什麼時候,但當時最深的印象,就是其高大魁梧的身材,和口若洪鐘式的大嗓門。這樣的嗓門,配上碩壯的體型,使得宋老師的氣場極為強大,在沙龍當中,便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主導者。每場沙龍當中,宋老師不管是擔任主講還是主持的工作,總能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地講上一個小時左右的內容。而最厲害的地方在於,這些分享還是乾貨十足,無論是文學、哲學、歷史、經濟、政治還是社會,宋老師都能進行自成體系、而又極富邏輯和創見的長篇分享。這樣的知識積澱和氣場影響力,使得宋老師不只是金陵讀書的創始人,也成為理所當然的核心。金陵讀書的諸位理事在閱讀興趣和擅長領域上各有側重,丁老師擅長國學與管理,半島擅長文學與歷史,紅進擅長金融與經濟,竹林擅長國學與歷史,春亮擅長文學,國振擅長古典文學和法學,我擅長歷史、文藝與社會學,然而任何一位理事主講的沙龍,都能夠獲得宋老師的後續分享的支持,並從中非常獲益。金陵讀書這樣一個讀書和知識共同體的誕生、發展與壯大,其每一步都離不開宋老師的大力推動。
宋老師的名號「金陵客」一詞,其意義絕對不只是表示自己是客居南京的外地人,同時也表明,自己身上的北方文化跟南京固有文化之間的相對獨立。在南京生活久了的朋友都會發現,這座城市有一種強烈的憂鬱、溫婉和詩意的氛圍,這樣的城市氛圍,會讓身處其中的文化、藝術界人士,更多地會關注生活,關注小我,而對宏大敘事,會有一種本能的反感與抵觸;加上南京曾經是民國時的故都,自由主義的氛圍在知識界極為濃厚,而且這種城市文化,隱隱約約有一種跟北京的政治權力中心相對抗與隔離的意味。舉兩個最為明顯的例子:賴聲川、林奕華這樣的港台話劇導演在南京極受歡迎,而林兆華這樣的北京人藝資深大導演,在南京卻一直不溫不火;除此之外,中國各地的自由主義文人或學者,來南京辦活動時,往往人氣鼎盛,而類似汪暉、王紹光、黃紀蘇、潘毅這樣的左派學者,則幾乎沒有來南京公開做講座或演講的機會。在這樣的城市氛圍之下,來自河北、又在東北的吉大求學多年的宋老師,從一開始創辦金陵讀書之時,就高舉熱愛祖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大旗,就多少顯得有些不合時宜。金陵讀書的諸位理事,在政治立場上左右傾向各自不同,但一條不可逾越的底線就是:堅守家國情懷,熱愛祖國,尊重國家與民族認同感。創辦讀書會八年多以來,這條底線從來都沒有被逾越過,儘管因此失去了不少對自由主義持原教旨立場的書友,但是通過我們的努力,金陵讀書也逐步得到了越來越多書友、讀書類媒體和出版社的認可。
這種對家國立場的堅守,的確讓金陵讀書在南京的讀書文化界,有一種特立獨行的感覺。去年11月份的某個周末,南京城全城幾乎都在討論蔣介石送給宋美齡的珍貴結婚禮物,而就在此時,金陵讀書則在跟美齡宮一牆之隔的先鋒書店永豐詩舍,舉辦李北方新書《北大南門朝西開》的讀書沙龍,討論資本和權力對於當下中國社會的扭曲和異化。一邊是成千上萬的普通市民,談論民國時期權貴們的奢靡生活;一邊是孤零零的二十多位書友,在討論中國社會的困境與出路。這樣的對比反差,我自己無法做價值判斷,但這種反差,卻多少映證了這八年里,金陵讀書走過的歷程,也是宋老師跟我們諸位理事共同的記憶財富。
在上述旗幟鮮明的底線之外,金陵讀書的另一條準則,就是堅持經典閱讀。無論是丁老師主講的國學經典研讀(已經從一場沙龍討論一本書,細化到一場沙龍討論某本經典的一段章節),紅進主講的經濟類沙龍,半島和春亮主講的文史類沙龍,還是我主講的歷史和社會類沙龍,我們所選擇的討論書籍,基本上都是某一學科領域內公認的具有大眾影響力的經典論著。這樣的經典導向,源自宋老師的首創,也在我們理事會當中形成了高度共識。因此,金陵讀書的沙龍,總是跟現實世俗生活保持一定的距離感,我們既不會有理財、養生這類的沙龍,又不會討論純粹的遊記、隨筆等過輕的書籍。這使得金陵讀書在廣大書友當中,一直享有「苦大仇深」的惡名。苦大仇深一個最為鮮明的後果就是,金陵讀書的常客當中,女書友極其稀少,大部分都是大老爺們兒。然而正是這種對於經典性和學術性的堅守,才使得金陵讀書在南京的讀書界,保持了比較強的獨立性和辨識度。通過這麼幾年的積累與互相學習提升,我們諸位理事,也初步具備了跟人文社科各個學科的研究者,進行一定程度的對話的能力。現在回過頭來看,宋老師首推的這一準則,是完全值得堅持的。
有堅守,自然就有捨棄。創立金陵讀書這麼些年裡,宋老師很少跟其他讀書會聯合舉辦活動,也跟讀書會的相關政府主管部門,保持一定程度上距離。這樣的選擇,並非是因為宋老師的清高,而在於保證金陵讀書的純粹性和獨立性。由於有著明確的價值立場和辦會準則,宋老師在沙龍的舉辦過程當中,也自然而然會有自己的把控。原則上,各種立場的觀點都可以表達,但如果其分享逾越了最起碼的家國底線,宋老師也會情感分明地對其進行勸導,甚至批判。也許在有些人看來,宋老師的這種立場鮮明,可能有不夠兼容並包之嫌,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讓所有人都滿意、都叫好的讀書會是不存在的,必要的堅守與取捨,其實也是一種定位的顯現。
金陵讀書的八年多歷史當中,我參與了其中超過四分之三的歷程,對於這家讀書會,充滿了感恩與歸屬感,而這種感情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源自對於會長宋老師的尊重與敬仰。六年前的我,是一位經管類媒體人,自由主義的成分明顯居多;而在參與金陵讀書六年之後,我已經成長為國內一線媒體的書評人、騰訊華文好書榜的評委、兩本書的作者,自己的立場也更趨兼容和中和。我深知,這樣的成長與轉變,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宋老師和各位理事同仁潛移默化的幫助和影響。我非常慶幸身處於這一共同體之中,並且非常希望能跟宋老師帶領的這一共同體繼續共同成長!
謹以此文,紀念跟亦師亦友的宋老師六年多的友誼,祝願宋老身體健康,心想事成!
2016.12.10上午作於竹林齋
這裡是:蓑翁論書,微信號:wengonbooks
※「顛倒」時代中的學術與政治——評汪暉新書《顛倒》
※《未竟的往昔》:斯大林主義與法國傳統
※《大魚海棠》:東方的神韻,普世的人性
TAG:蓑翁論書 |
※《西遊記》總導演楊潔老師逝世
※康熙皇帝的書法老師沈荃墨跡 欣賞
※李耀君老師無錫金龍禪寺講授傳統文化《弟子規》
※讀《詠王旭》答楊清老師
※瑜伽大師——宋光明老師
※吳振鋒老師手札書法欣賞
※鄭哲霖《小蝌蚪孵化記》指導老師:陳卓婷
※陳曉宇老師講授《香道》
※齊白石詩文老師王闓運書法欣賞
※張大千老師曾熙致吳昌碩王一亭書
※徐祥根老師慧眼識珍,紫砂大師蔣蓉荸薺套壺驚艷亮相
※楊松泉老師語錄
※記歐陽自遠院士、傅前哨老師、張勁碩老師精彩講座
※胡秋萍老師手札書法欣賞!
※人雖西遊,典範永存!致敬楊潔老師
※《停轉的乒乓球》悼念林明章君——作者侯天仁老師
※欣賞李洪海老師手札書法,養心怡神!
※人間真寶玉——悼念徐玉蘭老師
※黃老師 宇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