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周月亮:良知是體認出來的 不是說出來的

周月亮:良知是體認出來的 不是說出來的

周月亮:良知是體認出來的 不是說出來的



本文為周月亮老師的授課講稿

心學是意義建構學,企業家精神就是給別人滿足,讓別人有所得,自己才能獲利。功夫就是把二者打通:通過發現意義找到商機。


信息文明時代走到了「意義為王」的時代。農業文明講作用,工業文明講價值,信息文明講意義。意義的「根」在「心」,心通(點對點傳播),他心通,心物一元(心物通、商務通),信息是通知,意義是通道。通道就是「易」,找到通道的方法就是「誠」,誠了才能開覺悟性、誠是無私心雜念的無念狀態,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誠之所以重要,因為迷誤由己、損益由己。須於不可見的世界多下工夫,主要是於「見不可見」的能力下工夫。這個見不可見的能力,主要在心,不在眼。用心學功夫建立企業家精神,簡單地說:定得准(不動心)、見得破(智的直覺)、透得過(出奇制勝)。


王陽明的心學就三句話: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句是意義貫通的。陽明說:「知良能,是良知;能良知,是良能。此知行合一之本旨也。」 「知得」就是覺悟性,就是良知的知覺性,所以是命根。當下去消磨,就是「致」,致良知是立命功夫。


心即理,心是良心,理是天理,天理良心。心是目的,理是規律,目的規律貫通(心物一元)。怎麼貫通?事上磨、事上練。練什麼?煉膽識,膽是擔當,識是判斷,因為世界是不確定的,市場是不確定的。怎麼才能判斷准呢——把自己空掉。破我成佛,無我成功。無我才能虛靈不昧,虛了就靈了。怎麼虛呢,靜生明,空生慧。如同打太極拳「一分松一分功」,因為鬆了才「順其天則」,「心空才明」,尋找虛靈本體。

日本培訓搞打坐。打坐為了找到「本覺」——本來面目的覺悟性(譬如初心、初戀)。這個本覺就是良知就是佛性(自性)。致良知先找到它,再到方方面面落實它。


心中的良知是人人心中固有的「本覺」,聖人能夠一直有此「本覺」是因為聖人悟了以後不再迷,愚人被自己的理障欲蔽埋沒了、弄丟了「本覺」。怎樣才能找回本覺、「致」出良知來呢?此間訣竅或曰良知訣竅,就在「凜然一覺」,只有靠心之「靈悟」。


首先是個「正念頭」的修養功夫。用良知作準則,「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不得。爾只不要欺他(做人最怕欺心),實實落落依著他做去」,這就把念頭端正了。念頭正了,至少可以解決「開頭」、「入手」問題。對於思惟修來說,正念頭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凜然一覺出滋味。陽明說:「人若知這良知訣竅,隨他多少邪思妄念,這裡一覺,都自消融。真箇是靈丹一粒,點鐵成金。」覺悟性就是這訣竅的機括、開關、閥門,把握住了就能「自救」、自我成就。如同凈土宗的念佛法門:妄念一起就念佛,一天起一萬次妄念、念一萬次佛,不怕念起就怕覺遲。覺悟的滋味從「提澌之沛然得力處」出。如果「忽易」,就不會得「滋味」。所謂「提澌」也叫「操持」,就是「操存舍亡」——提住覺悟性良知就存、放棄了良知就亡(沒有)。滋味則是「穩當快樂」。在儒門譜系中快樂的標兵是顏回,「人不堪憂,回也不改樂」,因為顏回有巨大的內心資源、滋味滿滿。念頭正了,「只要在良知上著功夫」就是保持這「凜然一覺」的覺悟性。點鐵成金靠的是知覺性翻轉,煩惱即菩提。但這「一覺」是不允許自封、口說的。口頭功夫是腳不點地的,就是單憑聰明悟到此與做功夫做到此,也有天壤之別。


第三,綿密保任良知,功夫不能斷。功夫一斷就會被私意遮蔽。斷了,就趕緊「繼續舊功便是」。他讓學生讀《壇經》。「致知存乎心悟。」「功夫節次」沒有別的奧妙,就是保持「致良知的主宰不息」。

第四,「事上為學」功夫不斷。禪宗講究一個「那邊會了,來這邊踐履」(南泉普願禪師),「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功夫」。陽明的公式是:致良知就是格物。譬如,審案子,「不可因其應對無狀,就起個怒心;不可因他言詞圓轉,生個喜心;不可惡其囑託,就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請求,曲意從之;不可因自己事務煩冗,隨意苟且斷之;不可因旁人譛毀羅織,隨人意思處之;這許多意思皆私,只爾自知,須精細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這便是格物致知。簿書訟獄之間,無非實學;若離了事物為學,便是著空。」陽明說:這樣在格物上用功,是「有根本的學問」,流行的儒學讓人到事事物物上去討尋,是「無根本的學問」,沒根的終須放倒、終要憔悴。


陽明之所以找到「致良知」這個訣竅後大快平生,就是因為這樣可以內外一體了:出則救時濟世、致良知於現實人事,處則靜養心體、致良知於心靈發育。


第五,細心知微以入德。陽明說:「良知至微而顯,故知微可與入德。」 這個「微」字,類似印順法師說阿賴耶識只是個「細心」,細微處才是「得力處」、才出「入德」的滋味。籠統了,就顢頇。心學的簡易直捷是配置著細微入德功夫的。《傳習錄》下224條載:「問:先生嘗謂『善惡只是一物』。善惡兩端,如冰炭相反,如何謂只一物?先生曰:『至善者,心之本體。本體上才過當些子,便是惡了。不是有一個善,卻又有一個惡來相對也。故善惡只是一物。』」這話他多次說過:善惡都是人性、善惡是一體的,只是過了或不及就是「惡」,是非也是個「『當下』是否恰好」的問題。必須堅持知微入德這種「悟後修」,才能臨事不失、本能反應即恰到好處。


再重複一遍:1.念頭一起,就克己審察;2.事上磨鍊;3.誠意與格物致知交相支撐;4.時時處處致良知。——道德必須成為科學的前提,不然人類就得自我毀滅。


心學功法主要是內感覺的精細修鍊,從而提高直覺的質量。這種感悟式的參究又是在「親證」義理,輔以學理支撐。陽明學的要求,一是求根本,「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邏輯上只能說:即知「格心」)。二是求心安、求是當,戒「苟從」,不能狃於舊聞,不管是誰說的,苟從則難以見真、難以心安是當。要學曾子反求諸己,別學子夏篤信聖人。篤信聖人如果不苟從,沒有什麼不對,只是不如反求諸己更能從心裡長功夫。三是要「善看」、「善思」,這個「善」是種能力,相當於佛禪之巧善方便之「巧善」。

善的意向確定善,愛的不間斷義務才是道德行為的源泉。就是陽明說的「須是有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作為原則,深愛為根永遠有效。沒有愛就沒有仁,沒有大愛就沒有義。


天理是未發之中的中和,所以,主一隻是一個主中和,入中和之象,出中和之功。念念守住未發之中那股心氣,不如此不是功夫。「靜」「敬」「空」都是守住「中和」的方法。


守住中和,就守住了「複雜共同體」,就能物來順應、虛己應物、物各賦物,把任何事情干好,而不會強持強行、意必固我、非此即彼,更不會蠻幹任性、冥行妄作,從而成為一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辯證法大師。


《論語》:「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朱熹解釋意、必、固、我是「私意、期必、執滯、私己」,四者的關係是「起於意,遂於必,留於固,成於我」。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後,「我」又生「意」,循環無窮。朱熹的解釋很精彩。私意具體化便是許多人的「我以為」——人都活在「我以為」中,檢驗對錯、有效與否的標準又不是一個「我以為」,於是誤解舛錯叢生。所謂無意必,就是靈活點,別執扭,隨體賦形,應物不傷,左右逢源,「物各付物」、「物來順應」。想有出息的人千萬警惕自己的意必。有意必就有固我。張載說,這四樣有一個,就與天地不相似了。西方人講人是上帝的肖像,中國人講人與天地一體,如果你固執僵化、自我中心,就不能與天地相似了。

陽明對學生說:「『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靈都是虛的,一旦實了就昧了,昧的基本意是昏蔽。所有的修行就是個讓靈不昧。一昧了就無明了。這個念頭功夫的宗旨是找「虛靈不昧」的心體。所謂「虛靈」就是「空」,所謂「不昧」就是「明」,能空能明就具有了超越現實和各種妄念的能力,虛靈不昧是心體的本然狀態,所謂「找」是做功夫,因為習性遮蔽了這本體。這是一種自救,用自身這個超越覺悟性的本源來達到覺悟的目的——良知如光源自備的明鏡,因為它自身是虛靈不昧的。


良知是虛的,功夫是實的。這虛實之間的要害是個「誠」字。知行合一是訓練誠意的功夫。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地點出了正意、誠意及其用力過程。不但誠則明、不誠無物,而且不誠就沒有力量。有智無力,即此智還是無智。無智無力的行只是個冥行妄做。知行合一這個「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恰恰是活一天有一天新問題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為什麼要主一呢(定得准)?為了不被境奪、不被物牽、不被欲蔽。主一是「格心」的方法。格住了心,就不逐物了。一逐物,心就放出去了,心放出去了,就會散亂、昏沉或掉舉。心散了神就亂了,連廢話也說不好,因為心不「在」了。心跟著零散出現的外物東飄西盪,自我放逐,逐物而被物化,最後成為所追逐對象的犧牲品。追逐什麼被什麼吃了。


主一功夫與佛教之戒定慧三學相通,但不相同。心學不講五戒、十戒、菩薩戒,但是講究戒懼慎獨、有所不為,沒有戒懼人就會無所不為。主一於天理,就不會逐物縱慾,可名之曰「良心戒」。同樣,心學不明著提禪定,但是要求心定、要求存養「未發」前的「中」,要求靜坐收放心。陽明在官衙無事時就靜坐。靜為本體,動為作用。入靜,才能回歸本體。陽明的主一功夫意在開根本智慧:智的直覺(見得破)。


虛靈不昧的要義在於隨念隨機的返觀自身,沒有這個返觀,人與別的動物就沒有實質性的區別。這個返觀也叫「逆覺」,是人的主體性的建基,眾理都是從此出來的,良知就是這個知覺性。《壇經·悟法傳衣》:「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所謂意向性,就是人的心理能夠主動地積極地將外部事物納入自身,並賦予外部事物意義。這就是「意之所著為物」的道理和含義。最容易引出歧義的「心外無物」是在強調物是意之所著。


人最大的毛病是「傲」。好高不能忘己是眾病痛的根源。只一傲字,便能結果了一生。「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 輕,是浮躁、輕率、淺薄。輕傲是狂的末路,是狂的墮落形態。狂,志存古道,是有理想的英雄主義。傲則是變態自尊,妄自尊大,蔑視人本身。用陽明的話說則是「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知輕傲處,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卻輕傲,便是格物。」


輕傲、自是,在心理學上叫自戀,是不顧條件的自我欣賞。其實,盲目的自我感覺良好是所有庸庸碌碌人的共性,要「謙誠」。陽明體驗到的現量的奧秘是個「空」字,他說孔子「扣其兩端」的方法是在運用「空」的原理。


一直堅持「修悟雙融」的陽明先生,無論是從內心裡還是在講論中,都為自己建構的「良知即聖」的公式而欣喜,因為這樣他實現了自己少年立下的學做聖人的大志,對自己是個相當圓滿的交待;對於天下學子和大眾則是指明了一條金光大道:上至帝子神孫下至百姓乞兒,只須致良知都可成聖人!成為成功的企業家(透得過)。佛祖是最成功的房地產大師。


在三年企業自然災害期間,從找商機到創新業,偉大的產品創造人的需求,這才是真創新,轉型不轉業。工業去產能,金融去槓桿,教育住房免費。做金融的要跑得快,做企業的要堅持得住。


心學不是認知心理學,而是意義建構學。誠,既是未發之中也是發而中節,只有誠了才能澄明,誠是於相離相、於空離空的澄明之境。


人生中有一種叫做「兩難」的困境。中國智慧之要著是孔夫子標舉的無可無不可,陽明則能做到兩難而兩可。因為陽明的良知是通道;


良知是體認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體認的核心要求是:良知成良能。良知即是獨知時,良知即是誠意時。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格」出你的前世今生
儒雅,是男人最精緻的修養
心外無事是心學的重要法則
王陽明,我十二歲就立志要做聖人了
曾國藩:利可共而不可獨 謀可寡而不可眾

TAG:王陽明心學 |

您可能感興趣

快練是拳,慢練是功!太極拳走架的目的之一是練出內勁,而內勁的獲得就是通過對得力感的體認!
甜瓜在全明星最不受媒體認可?誰才是最被認可的球員呢?
以色列山火肆虐,有媒體認為可能是恐怖襲擊|周觀中東
向太為應采兒慶生稱其像女兒 可她曾是媒體認準的向家準兒媳啊
家鄉,讓我們重新體認
和這幫激進南非青年一起,重新體認世界
「中國,這就是日本的實力」,日本媒體認為航母其實比中國的還要優秀
變化太大!於正曬楊蓉新髮型照片,網友居然全體認不出!
女人身上鮮為人知的「秘密」,以及女性身體認識的誤區!
至上勵合成員家暴變爭執,網友集體認為他是渣男,妻子懷孕還打?
日本媒體認為阿里和騰訊無處不在,中國的壟斷問題十分嚴重
值得一看?美版《死亡筆記》得到美國媒體認可
鷹眼升空,中國裝備發展速度超俄,西方開始追趕中國,媒體認為,西方軍備技術並不是你想像的那樣優越
俄羅斯相關媒體認為:中國空軍未來的發展前途將不可估量
誰是亞洲「最棒」海軍?美媒體認為不是中國而是此國
看了中國高鐵後,印度媒體認為超過中國要30年或更久!
很多歐美媒體認為:亞洲最具和中國競爭的並不是日本
媒體認為迪麗熱巴演技艷壓唐嫣?不黑不捧,你覺誰的演技好?
美國媒體認為:如今中國在南海已經無人可以阻止 美國的戰略已經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