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分享多年從事中藥工作的體會

分享多年從事中藥工作的體會

這個世界是有秩序的,我們治病、製藥,實際上就是要用一種秩序來恢復人紊亂的秩序。中醫的「治」字,按中國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的解釋,就是恢復秩序的意思。那麼這個世界的秩序、人體健康的秩序從哪兒來呢?


大家都知道中醫講「整體觀」,中醫的整體觀,就是要有一個宏觀的視角,要全面地看問題。中醫對生命對健康對人有一個從整體角度的基本的認識就是形和神都健康,這個人才是健康的。中醫藥經典《黃帝內經 》第一篇「上古天真論」稱作「形與神俱」。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現在搞葯、搞醫,全部盯在「形」—就是化學分子這個層面上,行不行?這個問題,我們用了五十年的時間,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答案:不行!

什麼叫「形與神俱」?在中國人的認識里:生命、萬物,特別是人,是兩層存在並存的一層存在,是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原子、分子、組織、細胞、器官、肉體,是有形的存在;另一層存在,就是中醫稱之為「氣化」的存在。氣化和肉體並存,才是生命的真實的景象。


醫藥專業有一個基本認知:追溯葯的功效,要追溯到這個葯的物質基礎是什麼?這個物質基礎發生了何種機制過程,才導致了如此的藥效?如果我們把「物質基礎」理解成自然存在機制的話,物的藥效「物質基礎是有兩層存在的!現代醫藥學只是在關注其中的一層—形質的存在層面。另一個層面的存在就是「氣化」。


氣化是什麼?氣化就是中醫藥講的「精、氣、神」,「經絡」,「五藏」,「藏象」,「陰陽」,「四象」,就是中醫說「天人合一」的「天」…所描述的那層存在。氣化是實實在在的自然存在,而並非人頭腦中形成的虛無的概念。


我理解,現代醫藥學是以形質存在(即物質存在,我們現在能看到能摸到的這一層存在)為對象展開的工作的。科學所面對的研究對象,科學所掌握的研究方法,都是針對這一層存在。而另一層存在,即中醫說的氣化,現代科學現在還沒有涉獵。

中華傳統文明,其中也包括中醫藥、香道,是以氣化層面為對象的,所以中醫藥代表的傳統文化,自然也就形成了與這層氣化存在相適應的認識方法與實踐方式,中醫藥的醫療模式、香道的儀軌,都是如此。


我覺得,未來,全面認識二層存在並存的世界,特別是生命、人,系統掌握二層存在的認識方法與實踐模式,走上兩層存在的並重的生活方式,才是我們整個人類文明的方向。也是我們的祖先—那些古聖先賢們對中華兒女的殷切期望。在《論語》里,孔子對弟子說:「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意思是:作為一個未來的君子,既要 「知微」(即掌握氣化存在層面的研究方法),也要「知彰」(即掌握形質存在層面(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既要「知柔」(即掌握如太極拳、中藥炮製等以氣化層面存在為基礎的偏於柔性的技術);還要「知剛」(即掌握現代航天科技、現代工業加工等以形質存在為基礎的偏於剛體屬性的技術),這樣你才能成為未來人類的希望。


中醫藥實踐體會發現,「氣化存在」與「形質存在」最大的區別之一,是「形質存在」是個連續的過程,它是按空間分布和延時間變化的。而對於「氣化存在」,時間和空間是在一點上的,空間與時間均沒有展開。五行、陰陽,都是時空未展開層面的內在規律,並且就是這種內在的、未展開的規律,使得有形的存在沿著空間分布,並且促使這種空間分布按照時間過程逐次展開。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藥物是由二層並存的存在構成:即藥性與葯的形體。藥性,即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有毒無毒,都講的是氣化的內景,都是氣化存在的規律。所以我們用化學分子的視角,我們可以拆分藥物形體,但是我們無法把握藥性。


如何理解藥性等「氣化存在」的「時空未展開」這一性質?打個可能不是很恰當的比方,就像一個公司,公司每個員工都要工作,工作的時候,每個人幹什麼?什麼時間干?在哪個地方干?你在東邊,我在西邊,都是公司董事會和經理會開會的當時就在一個地點、一個時間點上當即決定了的。試問,如果我們面對藥物時僅僅研究其化學分子,研究每一個人他的體制強弱,是不是高血壓?怎麼可能知道他為何在那個時候、在那個地點幹活?怎麼可能知道公司董事會的決議?不可能的!這種公司董事會決議最核心的特點,是它把公司這一段時間、公司業務所涉及所有場所乾的活的整個流程、全流程的每一節點、和公司員工的具體安排—你應該上北京、他應該在雲南,…整個公司活動空間的人力、物力、財力分布的整個布局,在一個時間點一個空間點上剎那間都給決定了。所以中醫藥認識到氣化層面的內容,五、行四象的規定,是一個「局」的概念,是一個「局」的布設。所以研究中藥、使用中藥,不是用這個葯治病,是用「方」治病。「方」,就是「局」。

舉一個我剛開始學中醫的例子。我曾跟方和謙老先生、跟孔光一老先生(都是北京的名醫)抄方,我發現這兩位老先生開藥的時候,不是在處方單上按部就班地逐次寫藥名,而是象下棋一樣在紙面上上寫一味,下寫一味,左寫一味,右寫一味,…中醫處方是講求章法的,處方藥味一行幾味,橫豎對齊,為何這二位老中先生開藥的時候他不連續寫,要跳著寫呢?這是在布局,先搭建全局的框架,再完善細微的局勢!這促使我意識到:中醫藥處方是方中各味葯以各自藥性造成的空間格局。


講一個例子。最著名的經方麻黃湯:麻黃湯中用麻黃開散束縛人體衛氣的寒氣,但是麻黃開散的力量位於身體的表面,在皮膚表面,很淺,單一味麻黃力量輕浮,不足以驅散寒氣對人體束縛引起的衛氣不開,營衛不和,於是用桂枝從下向上、從內向外溫通,與麻黃的上浮開散相銜接,形成一種連續的勢力支撐麻黃的表散,而為了把這股力量充分布散出去,還要加入杏仁把肺氣降下來,藉助降下來的肺氣的反彈的宣發力量,輔助桂枝與麻黃的溫通力量充分開散開。所以麻黃湯是一個能彈開的、立體的降落傘。這個傘把寒氣彈開以後,為避免人的肺氣過分浮散,用一味甘草往脾胃上一固一補,形成約束肺氣不過分外散上浮的墜固結構。非常漂亮。


中醫的這種認識,這種空間的布局,放在時間上看就是春-夏-秋-冬的不同節氣點上空間形態、空間趣向的周期性收縮伸展、上下里外的的跌宕起伏,如一首美妙的生命旋律。我們祖先就把對中藥的認識,造成「藥」字,「草」字頭,加一個音樂的「樂」字,「樂」是什麼?樂是指生命的節律性。所以從時間展開上是節律,從空間展開上是布局。這才是中醫開中藥的根本東西。


那香是什麼?香,也是這樣的,香也是按照中藥君-臣-佐-使來布局的。


---使!就是中醫用中藥、也是香師配香方時的布局工具,布局方法君和臣的關係就相當於家庭中夫和妻的關係,君,絕不是一人為主宰,高高在上,唯我獨尊,丈夫如果這樣做,妻子是要反抗丈夫的,甚至於制約丈夫。反之丈夫對妻子也是如此。夫妻就是君臣關係,是相親相愛,相扶相約。但是僅有這一對構不成局。所以只有冬夏季節的地方,人的壽命不長。怎麼布局?我們看到天地四季,看到空間上東-南-西-北,把這個布局想清楚了,就是:夫-妻有了,一定還要配合上老-幼。老幼的關係是什麼?孩子,對一個家庭,那是全家的希望,他是引領你朝上走的,「一年四季在於春」,春天的陽光讓你向上、讓你輕鬆。昨天看咱們雲南民族大學迎新晚會,感受到三十年前我在大學的那種感覺,那就是一種引領;老人呢?老人只要在,不管他在不在你身邊,只要他健在,背後就像有一雙眼睛盯著你呢,你覺得我不能幹太出格的事。夫妻打架,打到一定分寸可能就停了,因為後面有老人。這個老人就對應秋天—秋天的那種肅殺,我們為什麼說要秋後問斬?秋後算賬呢?就是古人說的「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幹什麼事兒要憑良心,不憑良心的話心裡都有隱隱的不安,那個就是「秋後的東西」在盯著你呢!所以,這個夫-妻-老-幼,或者春-夏-秋-冬構成的這個布局,才是君-臣-佐-使真正的內涵。所以中藥就是用一味葯,如「獨參湯」,它其中也含有全部的君-臣-佐-使。現在教科書上對君-臣-佐-使的理解是西醫的那種解釋方法,遠遠不能揭示中藥處方構造的內涵。

要想把一個中藥方搞透了,要開出一個真正能管用的方子,必須有一種局的認識。必須能夠意識到中藥用的雖然是草,卻是這個草在自然的某個地方、在自然的某個節律里生長—所獲得的生命節律以及空間的布局特徵。


香也是如此。我從昨天師寶萍老師、今天王實先生還有劉秘書長等許多專家談到的對香道的實實在在的體會中,總結出兩點:一個是「物香」,你看到它你就欣喜,就高興,你願意跟它溝通,你願意把它放到自己家裡。一個是「人香」,這個人有精氣神,能夠讓你覺得舒服。


這種實踐經驗背後有是什麼含義呢?從「人是「形與神俱」的兩層存在(並存),上層的氣化存在是以局的形式控制底層的形質存在的運動變化過程」這種視角理解,我醒悟到:人是整體的,形而上的氣化層活躍,人的精神就愉悅,從而帶來肉體的運動變得有秩序起來。這個才是香道活動帶給我們的享受的內涵。我昨天也是在會上突然意識到:古人所言的香開「竅」、通陽氣,其實是開啟了兩層存在生命體兩層溝通的通道。所以這個開竅的含義就很大了,它是把形而下層面的逐次的空間布局和次第的時間展開的肉體,與生命肉體形而上層面的那個陰陽五行的信息編碼完全溝通了,它是打開那個通道。所以我們一下就變得有精神起來了。


要理解這種「香開竅是溝通了人體形而下肉體與形而上氣化二層間的通道」這種認識,我們需要明白中醫常說的精氣神到底是什麼。打個比方,我們都學過基本的物理知識,物質(即有形存在)有三層狀態:固態、氣態、液態。無形的氣化世界,也存在三種狀態:精態、氣態、神態。神是說它那個存在裡面的那些信息是如何編碼的。氣是它是如何、以什麼性質的能量、怎麼樣展開的。而精,是氣和神的凝聚態。「四氣五味」里的五味,就是在講哪一個植物里有什麼樣的凝聚態。而你要認識這個凝聚態,你就要去分析它的神。而它的神是按布局完成的,這個布局就是五行。就是五味,就是四氣。如果這樣來認識香道的話,實際上香道通過燒香的形式,提供了一種無形的性味,飄散在空間,讓人感通到了,感通到了以後,我們的神能夠在精里凝聚下來。

中醫對形神關係,有一個中醫通俗的說法,「身者生之舍也」。就是有形的存在,是生命的房子;無形的存在才是房子里的主人。這個主人就是這個神要想穩定地存在,這個房子得乾淨。所以修行的人強調:你修心了嗎?你把房子打掃乾淨了嗎?沒幹凈神怎麼能回來居住呢!可別讓邪神進來。…都是這個道理。


我們燒香,我們就營造了一種形而上的氣化存在的精態的環境,而這個精的環境能夠讓我們的神覺得安定。


臭,實際上是把我們有形存在和比有形存在更深更下層的那種形的通道打開了,我們往下跌了,所以才會出現對「臭」的厭惡與規避,我們討厭「臭」,我們不願意往下跌。


這就涉及到中藥、香葯,它的無形的存在: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精,是怎麼來的?形而上的氣化層存在它是一個整體布局,如果你站在地球上面,站在我們天宮二號那個全局視角上來看地球的話,那麼山勢起伏,河流城市、人員分布是一目了然的。實際上有的地方,比如在中國這個生生不息、勃勃生機的立體模型中,有的地方就是要抬起來,有的地方就是要降下去。所以中藥的藥性是某個葯種在某個地方,所獲得的那種對於整個地球、整個我們視野中的這個空間全局的那麼一種布局特徵。你要把它離開了這個地方挪移到另一個地方,還有嗎?即使它還是那個物種,藥性也沒有了!同樣的,一年四季,春天是發散的,夏天茂盛的,秋天是收斂的,冬天是收藏的等等,都是時間的周期性節律變化中蘊含著的空間趣向特徵、空間形態特徵,這些特徵被生長中的動植物烙印在自己的氣化層面的藥性中,如果我們某個藥物種植採收,離開了這個季節的規律性,而給它挪了季節,變成反季節了。那個藥性也沒了!所以現在中藥最大的毛病,或者說我們香道面臨最可能出現問題的地方,是因種養殖的非其地、非其時而導致的)藥性的喪失。在對於藥性的影響上,加化肥、大棚種植等,這是一個方面,而更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我們已經不知道—從而也就不再遵從這些藥材生長的節令、以及這些藥材生長的地域。當然還有個問題,就是隨著人類的進步,人類對自然地改造,空間的這個局的這個貌變了,實際上我們還得重新確定某一個點(包括具體的時間節令點和具體的地域地點),它在整個空間全局中的性質。所以中國的古代修訂藥典是每三百年就知道這個地貌會變一下,要重新修訂藥性的。這個工作我們還沒有做。


根據空間來確定藥性,在中藥里叫道地。根據時間來確定藥性,在《黃帝內經》里明確了,叫做「司歲備物」。司歲備物,顧名思義,根據年歲的不同來儲備物資。即根據年歲的運氣不同,與當年運氣相應的出產物種因而含有相應的天地專精,該物種的功效因具有這種「天地專精」而卓著優異,於是要把它儲存起來,以備需要。不在運氣相應之年歲出產的物種,它當中的精氣因不與當年運氣相應而得不到天地力量的加成,此時它的精氣是散的,不是「天地專精」,因而功效暗淡。這些都很重要。比如說,關於轉基因的問題,我原來覺得是因為轉基因對物性的影響非常大,所以我們拒絕它。但是後來我發現,轉基因並不可怕。轉基因真正可怕的地方,是我們在對它的考察不完整的情況下,我們就用它了,我們其實在這件事情中真正應該反對的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而不是說轉基因能帶來讓一個物種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沒有那麼厲害。因為我考察過,從2000年開始,到2013年以前,這10幾年間的土豆都有一個特點,一刀切開,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半小時表面都不會變色。但是天然的非轉基因的土豆,削一刀以後不到20分鐘就變黑了。那是它藥性的表現,它藥性屬土,屬生土(即土豆的氣化層面的食性藥性是符合易經生數成數體系中的土的生數),中醫認為氣化層面的土性,特別是生土,之性,一旦遇到空氣,它就轉化,往五行之水性的方面轉化。所以它變黑了。現在呢?轉基因後它不變色。但是2014年和2015年的土豆,削一刀馬上就變色。因為2014和2015年是土年。六十甲子的土年。「司歲備物」可以讓轉基因無法發生作用。這個就是天地五運六氣影響藥性的厲害之處,這就是這個六十甲子節律的價值。所以我希望咱們做種植基地的老師,一定要注意按照這個五運六氣來考察你這個藥性,什麼時候該收集這個葯?司歲備物。今年是厥陰風木,所以今年疏肝的力量強。厥陰風木帶火,所以今年九月份以後,吃點熱性的東西以後馬上就成燎原之勢。九月份以前,火神派的學生愛用附子,用上附子的那些方子效果就好,九月份以後不斷地出現不良反應,為什麼?風火相煽啊!所以五運六氣節律的問題、空間布局道地的問題,我覺得才是我們應該特別注重的問題。


最後談一個香道產業的問題:我認為香是開竅的。是解決人形而上下之間的通道問題的。那麼香在人的整個養生當中,中醫是怎麼認識的?中醫在《黃帝內經》里說:人「四十,陽明脈衰於上,面始焦,發始墮」。就是陽明脈一旦開始衰老,人的皮膚也不行了,容貌也不美了,然後頭髮也開始掉了。那麼陽明脈是什麼?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實際上鼻也屬陽明,鼻是肺竅,肺和大腸相表裡,手太陰肺跟手陽明大腸是相為表裡的,肺所司的皮與鼻,其陽性的機能都屬於陽明。那麼香道是通過鼻子和皮膚進入人體的。因此香是這個陽明養生的一個重要的方面。所以隨著中藥文化的重新振興,香道在整個人類的養生體系當中,是站在起點的位置上,它是養生的第一步,即陽明養生。陽明養生還有一個就是揉足三里。中醫常說「要想身體安,三里常不幹」。揉足三里,再配上香道,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家庭養生模式。另外,我個人認同:中國的香道,實際上就像王實先生說的,它跟日本有很大的不同。中國人不是為了香而香,中國人是把香道融到了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的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有一個我要把我的形體的竅打開,有形無形接通,從而令我精神飽滿的價值定位這個是香道的核心。所以我覺得未來養生產業,應該是香道是進入中老年以後要養生,保養生命養生的一個起點。這是第一。


第二點,從整個人的健康產業來講,我們知道我們面臨的是內環境,外環境,都要養。個人身體的保健養生有醫生,有中醫文化,有西醫文化,有食品營養學,也有中醫的養生保健。外環境呢,有咱們環保部,有環境治理,有大家環境意識的提高,恢復自然狀態。但是我問你:一個居室局部環境的養生,你想過嗎?我99年結婚的時候,我已經拜我的師父為師了,去跟師父說我結婚了,師父說恭喜,然後冒了一句「新房還是在舊房啊?」我說「在新房啊!」「裝修完了嗎?」「裝修完了。」 「溫居了嗎?」我說「我請你去辦結婚典禮不就是溫居了嗎?」他說「我告訴你,叫你老婆過來,兩個人一塊兒」 ,給我們倆號了號脈,看了看舌頭。做了一下四診,開了一個「人蔘歸脾湯」,他說:「去,把這個人參歸脾湯拿到家裡邊去燒兩個星期,去煮湯」,溫居原來是如此的!把居室的那個形而上層面的環境,通過中藥方子的布局給它扭過來,跟我的身體一致!比如現在很燥,就是陽明燥火,今年的這個五運六氣造成的九月份以後一直到明年的六七月份,整個陽明燥金在泉,風火相煽的局面很厲害,這個時候大家都覺得鼻子燥,皮膚干,這個時候你要是對家庭、居室環境用中藥的某些養生方來熏,應該起到很好的作用。正好我有一個朋友是無錫的,他們家是御醫的後代,他治過敏相當好,有一天他治了一個過敏的病人三副葯就好了。因為那個人是個搞裝修的老闆,所以我這朋友估計他過兩天還得來,因為他老接觸這些漆什麼的,過兩天還得過敏。但那人一直沒來。後來有一天我這朋友正好在街上那病人的門店,看到他店裡地上擺了好多油漆桶,油漆桶里全裝的是他開的方子熬成的湯藥,旁邊還配有一個小型的噴霧機。原來他賣的這些漆,不光他自己過敏,用漆的那些人也過敏,客戶老來投訴。現在他賣漆的同時免費搭配一些調好的湯藥,讓他們回去噴,噴完了就沒事了。我覺得這也是咱們香道。咱們的香道現在實際上是除了咱們傳統中國的這種香爐,燃爐香的這種習慣以外,精油、芳香水都是這方面的東西。我提出一個觀點,大家看對不對:在外環境大環境的國家全民治理來保護環境和內環境我們身體的養生治理的前提下,在居室小環境形成動態結構,一年按季節來調整這個風水布局,香方是一個永遠不可替代的東西。就是用不同的香方來形成不同季節里家庭居室環境的香道結構。比如古代有的帷帳香,暖胃溫身,防止起居受風。比如特別冷的天,碰上體質特別虛寒的女孩子,要在這個自己的床邊上燒暖血調經的香,避免月經來的時候痛經。為什麼不可以這麼做呀?


2016年10月27日


雲南民族大學香文化研究院成立——雲南民族大學香文化研究院客座教授張學著先生講話摘要


來源: 北京香文化促進會


【大風之友】


全息惟一 實踐理性


知行合一 養生安邦


【免責聲明】


所載文章,文責自負


不代表本刊觀點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風之友 的精彩文章:

南公懷瑾《禪宗與道家》釋迦出家成道對人類世界的貢獻
南公懷瑾《孟子旁通》對聖人懷疑的趣話
南公懷瑾《孟子旁通》民主難,法治也不易
南公懷瑾《孟子旁通》派系黨禍之爭
中醫 不重解剖 重關係

TAG:大風之友 |

您可能感興趣

分享工作的體會
遠程工作兩個月後的體會
女人在這個年齡性慾最強!而且身體會有11個變化
女到中年,體會三意,體貼三人,體諒三事
25句人近中年才能體會到的哲理
本人習練太極拳二十多年的護膝體會分享!
92 年都已經算中年了!你問問這些美好肉體會不會同意!
農民工的孩子是多麼辛酸,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
一位副部長的機關工作體會,讓無數年輕幹部醍醐灌頂
這是大多媒體都不會說,但每個養狗人都深有體會的事
健身達人的美好瞬間,99%的人體會不到
優秀營銷管理者都該有這14個特質!職場沉浮14年,他的心得體會全在這兒了
男人,只有落難時,才深有體會的四件事
長期喝酒至少10年以上的人,身體會有這6個癥狀
諮詢效果和體會分享
中俄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中方實業家理事會2017年第一次全體會議在京舉行
每個人背後都有別人體會不到的辛苦
面試22人後深刻體會:為什麼中國學生在美國找工作時敗給印度人
或許人只有到了中年,才能對此10字有深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