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曹東勃:限制了一代人的「糧油關係」是怎樣退出歷史舞台的

曹東勃:限制了一代人的「糧油關係」是怎樣退出歷史舞台的

曹東勃:限制了一代人的「糧油關係」是怎樣退出歷史舞台的



文 |曹東勃

社會變遷的真實細節和重大決策的最初考量,有時深埋在歷史的褶皺與碎屑之中。要經歷許久,鋪展開來,「重新發現」之時,才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由於教學工作和研究興趣的原因,我對於當代中國社會變遷的歷史信息總保持著一定的敏感。每年在課堂上講到體制轉軌的過程時,常常會舉出親身經歷的幾樁事現身說法。其中之一,就是我的大學入學通知書。我是2001年讀大學的,在當年8月接到入學報到的通知書上,明白無誤地寫著這樣一段話:


「新生入校時,必須攜帶本人戶口遷移證、糧油遷移證明和居民身份證。學校所在地本地戶籍的新生,戶口、糧油關係不遷,只遷副食補貼。」


這個案例至少可以展開為對兩個問題的討論:一是對當代中國戶籍制度的討論,二是對計劃經濟體制下票證經濟、統購統銷制度的討論。對於後者,我總是說,當年我還真是一本正經地跑去老家的街道居委會,去詢問如何簽轉糧油關係,結果得到的答覆是,糧票早在1993年就取消了,所以這個糧油關係也早就不存在了。

事實上,上述點到為止的討論並不徹底,至少還有兩處謎團有待解開:第一,糧票制度和糧油關係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第二,為什麼糧票在1993年即已廢除,而糧油關係在2001年的入學通知書上還赫然在列?


前不久,讀到了白美清先生編著、經濟科學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中國糧食儲備改革與創新》一書。白美清先生曾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擔任過國務院副秘書長、商業部和內貿部副部長兼國家糧食儲備局局長,可以說是中國糧食流通體制市場化改革過程的權威見證者和實際操盤手。讀過這本書後,我對前述問題的思考線索終於形成了一個閉環。


▍「吃商品糧」=「非農戶口」:糧油關係的確立


眾所周知,糧票制度本身是計劃經濟時代票證經濟的核心組成部分。計劃經濟的主要表徵是短缺經濟,排隊、擠兌、憑票供應、憑券購物是生產生活中的常態。票證和貨幣之間並不是一種替代性的關係,而是一種互補性的關係。也就是說,在純粹計劃經濟條件下,票證本身並不具有流通價值,它只是一種參與購買的門檻和資格,必須和人民幣搭配使用才能完成購買行為。發行票證的初衷,是希望在貨幣兌換實物的過程中再人為地攔上一道堤壩,藉以緩衝人們旺盛的消費需求與短缺的經濟總量的矛盾。


1953年,為應對糧食危機,政務院組織制定和實施糧棉油等大宗物資的統購統銷制度,在農村實行計劃收購,在城市實行計劃供應。1955年8月25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市鎮糧食定量供應的暫行辦法》,規定糧食限量供應,城鎮居民遷戶口和農轉非時必須同時辦理糧食關係,憑證購買國家供應的糧食。所謂的糧油關係就此形成。

在計劃經濟時代,這些事關柴米油鹽的票證的重要性,如今只能從一些檔案掌故中可見一斑。那個時候,請人吃飯,還要收人家的糧票,結婚宴請,按慣例隨份子之外,還要「自帶乾糧」——自覺交三兩糧票。有一封信流傳很廣,它是上世紀60年代一名教師在糧票丟失後,全家人生路難尋,不得不「降尊紆貴」求助於曾經教過的三屆畢業生「討」糧票的記錄:


「XX同學英鑒:


久未晤面,尊況想必勝常。茲有急事,懇祈援手。我一時不慎遺失糧票40餘斤,在陳之厄,逼於眉睫。我縮食才幾日,已頭昏體顫,勢將不起,瞻望前程毫無生趣,只憾無勇氣自殺耳。我誠知每人不充裕,但集腋成裘,堆沙成塔,助我暫渡難關,以免發生意外。所借糧票,一兩二兩,一斤二斤,量力不拘,用信寄下,並請指示償還之日,以便統籌償還之序。愛莫能助,視之必然,不得不做將伯之乎!懇請解推之力,方寸瞭望,凌寒不勝,耑懇請至。———老師垂暮。」


不難看出,票證是使用貨幣的先決條件,票證的丟失,意味著資格的喪失,即便有錢也無能為力。這正是從統購統銷、票證經濟到戶籍制度、城鄉二元結構的隱秘通道。1959年3月,當時的國家糧食部專門發出指示強調,對沒有戶口和糧食轉移證的臨時人口,以及不帶糧票的流動人口,一律不供應糧食。1963年以後,公安部門在人口統計中索性將是否吃計劃供應的商品糧,作為劃分戶口性質的標準,「吃商品糧」的戶口即「非農業戶口」。


糧票的黑市交易:糧油關係的鬆動

以糧票為代表的票證經濟及其反映的糧油關係的鬆動,出現在改革開放之後。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人口遷移與流動的增加。票證只是一種資格憑證,並非法定貨幣,而且政府也一再明令禁止票證的交易,但沒有票證的人雖無法「進場」,卻可能以普通人無法承受的高價通過黑市交易購買票證。一方面是隨著收入增加和生活改善,吃「商品糧」的城市居民的糧食消費減少,糧票大量結餘;另一方面是農民離土離鄉進城務工,這部分流動到城市的新增人口,從原來的糧食自給自足轉變為「吃商品糧」。這種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契合,也在客觀上推動了了80年代糧票地下交易市場的形成。


第二個原因是價格雙軌制下的平價糧與議價糧之間的價差。糧票除了是一種購買的資格憑證,還意味著持有者可以據此以相比市場價格更低的統銷價格買到糧食。在80年代,政府的主要做法是一方面逐步提高對農民的訂購價格,另方面不敢輕易提高城市的糧食銷售價格。其結果自然是政府以財政補貼的方式背負了一部分成本,同時也造成糧食價格在雙軌之間的落差。這樣,糧票所能購買到的糧食的實際價值,就有了較大的溢價空間,這也是糧票交易的套利空間。


1993年,中國開始全面放開糧價,那一年的兩會代表委員們在報到時再也不用「自帶糧票」了。取消市鎮糧食定量供應後,糧油關係名存實亡。從那時起,人們購買糧食不需要再去專門的國有糧店,辦理「農轉非」時的糧油關係也僅僅成了一種例行公事。將糧食與人口之間的僵化對應關係打破,才有了之後數以億計的民工潮。

曹東勃:限制了一代人的「糧油關係」是怎樣退出歷史舞台的



「500億斤」堰塞湖的消解:糧油關係的消亡


那麼,最後一點疑問就是,為什麼1993年全面放開糧價、取消糧票之後,沒有立即就廢除「糧油關係」這一制度呢?白美清先生在書中披露了鮮為人知的一幕。


當時的決策層最擔憂的一件事是,如此牽涉面廣、關係重大的改革,會不會導致再次出現80年代曾經發生的那種搶購風潮?統購統銷制度建立以來近40年間,積存在民間的糧食票證所對應的統銷糧餘額,累計起來共有500多億斤沒有兌現,而1993年當年的糧食產量是9100多億斤,這5.5%的臨時變數可能帶來的衝擊不容小覷。


雖然國家歷來明確糧油票證是無價證券,但現實市場中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城鎮居民用結餘的小額糧票與農村流動商販交換雞蛋和其他農副產品、日用品的狀況,糧票自有其市場價值。同時,雖然糧油票證都規定了有效期,但「過期作廢」在實際執行中往往並不嚴格。那麼一旦引發搶購,這500億斤沉澱的糧食需求,要求按市場價格兌付,其後果就如同懸在決策者頭上的一座巨大「堰塞湖」突然決口一樣可怕。


如果處理不當,搶購無法兌現,必然激發社會不滿情緒。如果強行兌現,按照當時尚在分稅制前夜的國家財政狀況,似乎也是捉襟見肘。最後的辦法是:「決定採取穩市場,保供應,盡量減少波動,讓其在不知不覺中『自然消亡』。」


具體來說,就是一方面動員各地國有糧食企業、糧庫、糧店保證不用票證對老百姓敞開供應;另一方面公開宣布一條政策:「糧食銷售價格放開後,繼續保留城鎮定量人口的糧食供應關係,存入檔案。」


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呢?白美清先生說:「群眾看見國家儲備糧庫的糧食裝得滿滿的,糧食供應正常,『糧食關係』也繼續保留,吃了『定心丸』……過了一段時間,對糧票問題敏感度也慢慢淡化了,結果國家沒有花一分錢,就平安解決了這一大懸案,順利實現了這項涉及千家萬戶的重大改革。」


是的,仔細想想,很多改革和變化不也就是在這樣的提心弔膽、臨淵履薄、稀里糊塗中「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嗎?就像我們今天的健忘一樣,那一代人當年也就這麼莫名奇妙地把一堆糧票攥到手中,一直「忘」了去兌現,直到它們發生功能上的蛻變,成為純粹的藏品。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說,當年這項改革能夠順利推進,也得益於進入1990年代後逐步提高糧食銷售價格,縮小了平價糧和議價糧之間的套利空間,加之糧食產量逐年增長,「糧食過關」為糧票制度的終結和糧食問題的脫敏創造了條件,人們真的不在意於這一點點損益的計較了。

曹東勃:限制了一代人的「糧油關係」是怎樣退出歷史舞台的



「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未竟的事業


不過,放開糧價的當年,國內糧食市場的確發生了罕見的價格波動。後來的事實表明,當年的糧食是增產的,庫存是充裕的,基本面並不存在問題,其直接導火索是南方沿海省份到內地突擊性採購引發的恐慌性漲價。在市場化改革之後出現的這次糧價上漲,也考驗著改革者的戰略定力。面對當時再度泛起的「恢復糧票」的聲音,當時主管這項工作的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明確表示「限價不是有效辦法」「恢復票證無補於事」(詳見《朱鎔基講話實錄》第一卷第430頁、431頁),頂住了開倒車、走回頭路的壓力。


2001年5月1日,國家糧食局發出了《關於取消的通知》,糧油關係在其制度載體——糧票制度為代表的票證經濟消亡8年之後,也正式退出了歷史舞台。這樣看來,我當年8月收到的入學報到通知書上仍然印有「轉移糧油關係」的字樣,固然可能是文牘體系流轉效率的問題,卻也不妨看作歷史在變遷過程中無意之中留下的某種痕迹與提示。


弔詭的是,查閱當年諸多報刊文獻,對2001年的這個政策變動少有關注,偶爾幾篇評論則充滿了十五年前那個年代的進步主義氣息,堅信此舉是告別「糧隨戶轉」、打破戶籍藩籬、促進人口流動、實現城鄉並軌的重要一步。這與中央政府近年來所提的「三個一億人」的敘事話語和政策邏輯也是一致的:「到2020年,要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


只是,在這些樂觀主義的圖景之外,我更想知道,那些從1993年以來就可以不用拿著糧票進城闖天下的人們,2001年以來就可以不用受糧油關係束縛自由遷徙的人們,這些年是否落腳城市?究竟過得如何?如果說,當初被視為最大障礙的糧油關係,已經不再阻遏人們自由追求美好生活的行動,那麼,真正的障礙是什麼?「以人為核心」的城市化,出路又在何方?


【注】本文原標題為《「糧油關係」是怎樣退出歷史舞台的?》


【作者簡介】


曹東勃|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ipress@foxmail.com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當心!「加濕器肺炎」纏上你
爆笑捶地!非洲兄弟與《你的名字》無痕版神剪輯
超誘人!美樹本晴彥完全監修《甲鐵城》無名手辦
6歲阿富汗小男孩自製「塑膠袋球衣」支持偶像梅西,結果網友的力量讓他實現了此生最大的夢想!
姑娘的品味好獨特,這寵物抱出去好拉風!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貢品」他們在一起詮釋了一代人無處安放的青春
那些陪伴一代人的金山軟體,你們現在還好嗎?
伴隨一代人的《冰川時代》,終要在這個暑假完結
人類發明的東西,將會終結我們這一代人類
周星馳的「唐伯虎」騙了一代人,而真實的唐伯虎窮困潦倒,只能以一首「絕命詩」,終了一生
迷茫、打雜、平庸、缺乏自制力,像我這樣的新媒體人,還有救嗎?我們這一代人,為什麼會如此焦慮?
肥唐說:他們是中國最可怕的一代人?別拍馬屁了!
《艾米麗又離開了》:它是最早的文字遊戲,也是一代人的回憶
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毀滅了一代人的興趣
宋慧喬是一代人心中的夢中情人,穿搭得體,一起來領略她的風采!
那些無法超越的經典角色,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誰來補充下一個?
六大天王經典劇照,影響了一代人,你認為誰的氣場最強?
火影的終結——一代人的記憶,一代人的老去
香港艷星,因一部電影「一脫成名」,每一部都是一代人的美好回憶
白岩松:沒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火影忍者最弱的一代人,偌大的木葉當時只有一個高手?!
一部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紐約棄女的求學之路,鼓舞了一代人
白岩松: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要做就做富一代,看哪些星座比較容易出富一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