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日本人能製造火器居然是靠葡萄牙人和中國走私商人的幫助

日本人能製造火器居然是靠葡萄牙人和中國走私商人的幫助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朝鮮向遼東都司送還漂流到朝鮮的中國走私商李王乞等三十九人,以及他們的走私船上。讓朝鮮大為驚恐的是,這些開往日本的船隻上面載有火炮。


朝鮮的擔憂並非沒有道理,日本和朝鮮兩國因東征和倭寇問題,而在軍事技術上極為敏感。中國對日本因早期倭寇的問題,也是長期持警惕態度。明朝立國不久,明太祖就向朝鮮輸送火藥和火器來加強軍備,而對日本則一直是技術封鎖。


日本長期只是知道有火藥武器,而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如《蔭涼軒日錄》所記錄,1466年7月28日,琉球使節向室町幕府禮畢退出時,以「鐵放」作為禮炮發射,震驚當時在場的日本人。這類鐵放,當是琉球由中國所傳入的手把銃。而日本人的震驚,也可見當時的日本基本不存在火器,中國的技術封鎖無疑是非常成功的。

雖然日本在應仁之亂中出現了「飛炮火槍」,但是這個說法至今未能有明確證據證明是火藥武器。日本第一次明確地出現管型金屬火器,是在正德五年(1510年),而此時的海禁已經開始瓦解。當日本第一次試製成功銅製手把銃的時候,已經是嘉靖七年(1528年)的事情了,此時的海禁已經等同一紙空文。中國的火器製造在遭遇葡萄牙人之前,均為鑄造模式製造。中國古代一枝獨秀的鑄造技術,被大規模地應用在火器製作中。同時代的其他文明,並不具備中國那樣擁有大型金屬鑄件的能力。歐洲的火器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用一根根鐵條鍛接後封住後面,然後再在外面用鐵條箍成圓環,一錘一錘敲出來的。

日本人能製造火器居然是靠葡萄牙人和中國走私商人的幫助



Pumhart vonSteyr巨炮,15世紀初製成,重約8噸,長超過2.5米,口徑800mm,彈重690kg。可以看到極其明顯的鐵條拼接後,在外箍鐵圈的製造方式。

以鑄造的方式製作火器難度其實比一般人想像的要困難得多。李朝在世宗時代曾經仿製從對馬島獲得的中國鐵質碗口銃,但是因為技術難度太大,做出來的鑄鐵火炮全部炸裂。朝鮮人在新羅時代就能鑄造巨型金屬佛像,但是卻不能鑄造一件小小的合格鑄鐵碗口銃。一直到壬辰倭亂,朝鮮的火器一直都是用銅來製造的。日本則比朝鮮的金屬鑄造技術低劣的多,甚至連琉球都不如。以神國自居的日本,其實連一枚銅錢都鑄造不好。所以中國的早期走私商向日本傳入鑄造式小型火器製造技術的時候,更多只是象徵意義而無實際應用價值。


關於火繩槍傳入日本的文獻還有兩條記載,一個是葡萄牙駐摩鹿加殖民地總督安東尼奧?加爾文所著《諸國新舊發現記》,一個是葡萄牙耶穌會傳教士羅德里格斯的《日本教會史》,《諸國新舊發現記》中的描述為「1542年,Diogode Freitas船長滯留暹羅國Dodora時,手下三名葡萄牙人乘坐一艘junco船(可能是中國式戎克船)逃往中國。三人的名字分別為Antonio da Mota、Francisco Zeimoto、Antonio Peixoto。他們朝著位於北方三十多度(北緯30°)的Liampo(寧波)航去。由於途中突遇暴風雨,致使船隻偏離預定航道,迷失於海上。三人只好繼續向東航行,在北緯32°的地方發現了一個小島」。《日本教會史》的描述是「1542年,即馬丁?阿方索?德?索薩被任命為總督之時,Antonio da Mota、FranciscoYeimoto(Zeimoto)和Antonio Peixoto三人乘坐一艘戎克船從暹羅駛向中國,但在途中遭遇颱風襲擊。在航行一天之後,失去所有船上用具,獲救無望,陷入絕境。其後經過幾天時間,漂流到位於泰西的聞所未聞的日本諸島。他們認為,這是一次使日本民眾改變信仰的機會,……該船進入薩摩附近海域的一個叫做種子島的地方,葡萄牙人在那裡教會當地人使用鐵炮的方法,不久以後就傳遍整個日本。種子島現在還流傳著傳授鐵炮製法的葡萄牙人姓名」。


雖然三份文獻在時間和細節上有些許差別,但是最根本的核心沒有變化:中國人的船帶著葡萄牙人到達日本,然後教會了日本人製造火繩槍。這裡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日本人學會製造火繩槍,而沒有學會使用中國的手把銃,單純只是火繩槍比火門銃先進?答案是否定的,日本長期無緣火器時代,一是因為鑄造不過關,無法複製中國系的鑄造法火器製造。二是火藥的原料硝不會製作,三是日本低下的金屬冶煉加工水平無法提供足夠的原材料。

日本人能製造火器居然是靠葡萄牙人和中國走私商人的幫助


15世紀中後期鍛造後裝炮(佛朗機船艦載炮),注意其製造方式為捲管外套鐵圈鍛造


第一條比較明顯,日本極其缺少火炮,略微大一些的鑄造火炮均為進口。在19世紀前,日本自產的大型火炮一貫目(彈丸重一貫3.75kg)芝辻砲是用鍛造的方式製造的。同時期鑄造的石火矢則為短身管的佛朗機型後裝炮,彈丸也只有區區500目,約合明斤三斤,屬於四磅級別的輕型炮。第二條的火藥原料就更加明顯,無論中國人還是歐洲人,都把硝在日本高價出售,日本的朱印船也遠至東南亞購入硝石。第三條可能很多人就會覺得不對了,日本刀不是很出名么?為什麼會說日本的金屬冶煉加工水平低下呢?日本刀的具體情況暫不講,這裡說的主要是原材料。日本的鐵產量不夠其戰爭和日常消耗。以日本出土的戰國時期(1467-1615)刀劍金相分析,唐鐵(含銅鐵,中國北方鐵礦特徵)占數量的三成多,南蠻鐵(含磷鐵,中國廣東、福建鐵礦特徵)占數量的四成多,日本本土出產的鐵的只有二成多。造刀劍都不夠用更何況造火器?加上「倭鐵性燥,可為刀不可為銃也」,所以實際上原材料這塊也不過關的。

日本人能製造火器居然是靠葡萄牙人和中國走私商人的幫助



日式火繩槍捲管鍛造方式,與葡萄牙艦載炮的製作方式幾乎完全一樣

管型火器,最核心的部件其實是承受火藥燃氣的壓力,給彈丸一個向前推力的槍管。其餘的發射方式又或者瞄準之類其實都是旁枝末節。沒有能承受發射壓力的槍管,製造出來的火器只能作為展示的工藝品。但長期無法突破技術瓶頸的日本人從葡萄牙人手裡得到了啟示,用鍛造的方式用鐵皮捲出槍管。鍛造日本人當然會,能做刀劍的文明都會,於是制約日本人進入火器時代的最大障礙就這樣去除了。隨著中國走私商人和葡萄牙人的努力,日本人長期匱乏的火藥原料和槍管原料乃至造彈丸用的鉛,都被龐大的走私船隊解決了。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自以為未雨綢繆的李朝政府向宗主國,通告了中國人走私火炮、硝石、硫磺、福建鐵等等去日本的消息,並送還福建前往日本的中國走私商人三百四十一人。這並非全部是數量,在朝鮮給明朝的上奏中提到:「搜捕緝拿馮淑等前後千餘人」。朝鮮人認為,這些交通日本的中國船中攜帶著違禁的火器、硝石。以前日本沒有火炮,近來大量擁有,一定是這些人把火器向日本輸出,(朝鮮)擔心會引起戰爭,牽連到中日兩國。「既給兵器,又教火炮,此上國(中國)與我國皆是不利之事也」。


當然很不利,光朝鮮就抓了因為迷航而漂流過去的上千走私販子,沒迷航的豈非上萬?然而更不利的還在這方面,從嘉靖十九年(1540年)雙嶼迎來葡萄牙人長駐開始,短短的兩年時間裡,雙嶼的基督徒數量暴漲到三千人,其中葡萄牙人為一千二百人。葡萄牙人已經在雙嶼建造房屋達一千餘所,其中有些價值三四千克魯扎多(cruzado,葡萄牙金幣)。葡萄牙人在雙嶼的年貿易總額則高達三百萬克魯扎多以上,幾乎壟斷了來自日本的白銀貿易。這個中國境內。如此輝煌的貿易口岸是由中國人主導的么?很遺憾,不是,是葡萄牙人。因此,雖然20世紀初的日本學者藤田豐八稱雙嶼為「16世紀之上海」,但其實雙嶼更接近後來的香港。


本文摘自《倭寇戰爭全史》

日本人能製造火器居然是靠葡萄牙人和中國走私商人的幫助



撥開倭寇事件背後的重重迷霧,窺探推波助瀾的幕後真兇。


明朝海禁制度的始作俑者,中國沿海、台灣地區、琉球、朝鮮甚至東南亞長達3個世紀的海上夢魘。


「東方海盜」傳說:封建集權的農耕王朝與混合了東西方野心與利益的海洋武裝集團間的血腥較量。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專業解析《血戰鋼鋸嶺》中的陸軍單兵裝備(一)
日不落的光輝歲月‖第二次英荷戰爭
事實證明1940年西線戰場上的莫德爾元帥充滿遠見卓識
一寸山河一寸血,中日桂南會戰之崑崙關大捷
炸彈已安放在A區!解析C4塑膠炸彈

TAG:戰爭事典 |

您可能感興趣

英國的下午茶居然是葡萄牙人帶火的
世界上只有葡萄牙人和義大利人懂得喝咖啡 是真的嗎
人的力量也不可忽視,葡萄牙人造水壩奇景會讓你嘆為觀止
澳門沒人願意嫁葡萄牙人,只有這群被滿清定義的下等人
澳門回歸之前 哪種中國女性願意嫁給葡萄牙人?
全球化的肇始:為什麼是葡萄牙人?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為什麼不敢侵略澳門?因為葡萄牙人有一優勢
揭秘,葡萄牙人是如何來澳門的
葡萄牙的「四大發明」,ATM居然是葡萄牙人發明的
葡萄牙人稱中國中國此島為「福爾摩沙」,意為「美麗之島」
明朝戰勝了葡萄牙人,為啥還讓他們獲得了居住澳門的權力呢?
好望角——葡萄牙人進擊非洲 稱霸世界的起點
葡萄牙人為何能領先列強畫出第一幅獨立的西文版中國地圖
葡萄牙人是如何繞過好望角的?
中國有個地方叫福爾摩沙,與福爾摩斯差一個字,葡萄牙人命名的
皇馬葡語幫面臨解體!將清洗多位廢柴,只留C羅1個葡萄牙人
葡萄牙航海紀念碑,正是當年葡萄牙人在航海時代出海的地方
葡萄牙人侵略明朝,明朝讀書人竟然很高興,並非漢奸,而是太愛國
倭寇剋星朱紈:剛痛擊完葡萄牙人就慘遭構陷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