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望江樓:獨坐黃昏誰為伴,怎教紅粉不成塵

望江樓:獨坐黃昏誰為伴,怎教紅粉不成塵

熱文推薦:漢墓里神樹上的猴子和鳥:巫師還是朝廷大員?


往期推薦:歷史上唯一可以奴役皇帝的女人:我是潘玉奴我怕誰



望江樓:獨坐黃昏誰為伴,怎教紅粉不成塵







文/陳二虎



望江樓:獨坐黃昏誰為伴,怎教紅粉不成塵



【作者簡介】陳二虎,筆名紅葉,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協會副秘書長。


原題《望江樓》

四川成都望江樓因唐代女詩人薛濤而名播天下,女詩人薛濤因望江樓更加留芳千古。每年,這裡都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到成都,不能不去望江樓;游望江樓,不能不令你想到「女校書」。步入這裡,幾乎每一叢翠竹都告知久遠的故事,蘊藉著薛濤的聰慧、靈秀、氣節和才幹,牽動著你的記憶,喚醒了你的神思,那一幅幅題詠薛濤的佳聯,凝聚了多少詩人墨客對薛濤的敬仰:


花箋茗碗香千載,雲影波光話一樓。


江水接蒼茫,看滾滾紅濤,流不盡雲影天光,萬里朝宗東入海;


錦城通咫天,聽紛紛絲管,送來些鳥聲花氣,四時引興此登樓。


望江樓:獨坐黃昏誰為伴,怎教紅粉不成塵



(薛濤井)


來成都前,便聽說望江樓的竹子和佳茗十分出名,竹有毛竹、紫竹、簇竹、觀音竹等二十餘種,是「日出有清蔭,月照有清影,風來有清聲,雨來有清韻,露凝有清光,雪停有清趣」,體現了中國人文山水美。蓋碗茶更是別具一格,蜚聲海內外,具有濃厚的地方風味和鄉土氣息,浸潤著巴蜀茶文化的信息。於是,到成都後,友人們陪我來望江樓賞竹品茗。


然而一步入這裡,感受到一種靈魂的洗禮,無論是翠竹還是佳茗,包括所有的景緻,都成陪襯,彷彿我來這裡,是專程為了尋找一個高潔而敬慕的詩魂,整個望江公園,在竹子的烘托下,時隱時現薛濤的芳蹤。我一路尋她而來:枇杷門巷、濯錦樓、薛濤井、浣箋亭、吟詩樓、望江樓……


每一處都講訴著看似遙遠又恍若昨天的故事。



望江樓:獨坐黃昏誰為伴,怎教紅粉不成塵



站在吟詩樓前,我看到晚年的薛濤,身穿道袍,一個人共一盞孤燈,手捧詩篇,度過了寂寞而凄美的最後時光,沒有人記得她準確的年齡,因為薛濤在人們的心目中永遠是年輕的、美麗的。剛剛到任的四川節度使段文昌,早聞其名,還未及拜訪,便得到薛濤去世的消息,十分惋惜,親自為一代才女題了墓志銘。


而這最壯觀的望江樓,是後人為了紀念薛濤而建,無數的勁竹簇擁著臨江而望的樓閣,氣勢非凡,烘雲托月一般,令一代才女在挺拔的竹海中靜靜地睡去……


千年等一回,千年又仿若一夢,有幸嗎?薛濤。漫步竹林,你會發現,有好多多情的川妹子,在「夾道萬和竿成綠海」的竹叢中與相愛的人約會,相依相攜,憧憬著美好的未來,情話灑了一路又一路……實踐著薛濤千年前的,一個小小的,而苦苦追尋未得的心愿。哦,這修篁遍地……



望江樓:獨坐黃昏誰為伴,怎教紅粉不成塵



「幽境忽詩來,十樣名箋供草句」的浣箋亭,「余甘留井冽,一甌香茗正花紅」的薛濤井都在告訴我什麼?我分明看到薛濤取水制箋的身影,那深紅小箋,至今廣為流傳,被 稱之為「薛濤箋」,並且為川妹子創造著財富。我取出錢買下一張張「薛濤箋」。


薛濤的每一首詩都在上面嗎?都表達了美好的心愿嗎?捧一甌佳茗,升華我的靈魂。


厚重的《全唐詩》共收錄了薛濤89首詩,這僅僅是她全部詩作的六分之一,絕大多數隨著歲月的流逝,而逐漸失傳,讀她的詩,「清麗而不媚俗,宛轉蘊藉又不乏諷諭之思」。



望江樓:獨坐黃昏誰為伴,怎教紅粉不成塵



「獨坐黃昏誰為伴,怎教紅粉不成塵」。薛濤真地很孤獨,作為歌妓,每日扮演著才子佳人的角色,卻得不到真正的愛情,深愛詩人元稹十年而果,認識到封建社會現實的嚴酷和無情。元稹又如何敢娶,只有珍惜自己,潔身自好,孤寂一生,也別無選擇。為此,薛濤寫了一組《望春詞》,渲泄心靈深處的哀怨,詩中表達了一位風塵女子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感嘆自己空負才名,人生如夢,風流似水,唯有修篁自對,雙淚暗垂:


攪草結同心,將以遣知音。


春愁正斷絕,春鳥復哀吟……


(其實元稹心中也十分愛戀薛濤,但赤裸裸的現實和封建禮教,令他無法選擇薛濤。到了晚年,回憶過去,元稹揮筆寫下「錦江滑膩岷峨秀,幻作文君與薛濤」的詩句。)



望江樓:獨坐黃昏誰為伴,怎教紅粉不成塵



走進枇杷門巷,風動枇杷葉,還會走出薛濤嗎?「此間尋校書香冢」,竹叢中,「問她舊日風流,汲來古井余芳,一樣渡名桃葉好;西去接工部草堂,秋水外,同是天崖蒼芒,自有浣箋流韻,不妨詩讓杜陵多」。真乃「是薛校書舊日枇杷門巷」,何時「古天府郊外第一公園。」


史載薛濤自小聰穎早慧,常與竹為伴,喜竹愛竹。八歲便通曉音律,並有詩才,一日,其父與她在庭中井邊的一棵大梧桐樹下閑坐,其父見梧桐干挺拔,枝葉繁茂,隨口吟道:「庭除一古桐,聳干入雲中,」小薛濤幾乎不假思索,立即回道:「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文思敏捷,應對工仗,令她父親驚訝不已。



望江樓:獨坐黃昏誰為伴,怎教紅粉不成塵



但天妒英才,不久其父便去世了,幼小的薛濤失去了依靠和保護,在貧困中度日,當她長到十七歲時,出落成才貌雙絕的美人,「秋水為神,芙蓉為面,冰雪為肌,氣如幽蘭」,身段小巧玲瓏,體態勻稱,胸豐、腰細、臀圓、腿美,風情萬千,琴棋書畫無一不通,女工鑒茗無一不曉,遠近聞名。為了贍養寡母,被淪為樂妓。當時的四川節度使韋皋敬慕她的才學,讓薛濤侍酒賦詩,充做官妓。至此,空有絕世才華和凌雲壯志的薛濤,再也無法掙脫自己卑賤的地位和命運。但薛濤決心「出風塵而不染」憑藉自己的意志、勇氣和才華在風花雪月中闖出一條新路來。


薛濤有口才,敏捷善辯,具有非同凡響的氣質和風度,似亭亭勁竹。詩清麗雋永,俊逸洒脫,傾倒了無數詩人才子,在府衙內應對國事,走筆行文,儼然一位諳通書史,精於文墨的幕賓。深得當時在四川的詩人白居易,元稹、王建、劉禹錫、杜牧等人的賞識和欽佩,節度使韋皋更是嘆服她的風采照人,文采飛揚,某日灑筵間高興,脫口而出,封了薛濤一個「校書郎」的官位。



望江樓:獨坐黃昏誰為伴,怎教紅粉不成塵



儘管薛濤沒有作這個校書郎,但此事很快傳開,轟動巴蜀。於是,有人題詩讚曰:「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下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而贏得女校之名。


靜卧於竹叢,仰望竹娉婷婀娜,瀟洒挺直,引人遐想,發人幽思,那一叢叢、一竿竿,傲然如風華絕代之薛濤,想對我訴說些什麼?「風聲度竹有琴韻」,是否借竹傳遞著脈脈心音?那首《酬人雨事玩竹》是贈給我的嗎?


南天春雨時,那鑒雪霜姿。


眾類亦云茂,虛心能自持。


多留晉賢醉,早伴舜妃悲


晚年君能賞,蒼蒼勁節奇



望江樓:獨坐黃昏誰為伴,怎教紅粉不成塵



(成都望江樓下的藍蓮花)


薛濤借竹自勉自愛,表達了自己的堅貞和意志,不肯與凡類同流合污,其詩的張力超出一般女性的胸襟。


竹,無牡丹之富麗,「根生大地,渴飲甘泉,未出土時便有節」,竹,無桃李之妖艷,「枝橫雲夢,葉拍蒼天,及凌雲處尚虛心」,這恰恰是薛濤高尚品質的化身。


薛濤植竹種竹,更懂竹趣:賞「夾道萬竿成綠海」之「形趣」,聽「紗窗外風搖翠竹」之「聲趣」,炎夏捧一甌香茗納涼竹叢,濃蔭如洗,有「清風掠地秋先到,夏日行天午不知」之感,品味竹之「影趣」,更懂得「奇花照眼一時紅,修竹虛心萬年綠」!



望江樓:獨坐黃昏誰為伴,怎教紅粉不成塵



難怪宋代大詩人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之「蕭蕭之影,裊裊之姿,青青之葉,直直之竿」都體現了薛濤的追求和風骨。


薛濤不僅土詩寫的好,還善於書法,深得歷代名家的賞識,大書法家柳公權稱薛濤是與衛夫人齊名的兩大女書法家。古代書法鑒賞專著《宣和書譜》更是贊曰「作字無女子,筆力峻激,其行書妙處,頗得王羲之法。



望江樓:獨坐黃昏誰為伴,怎教紅粉不成塵



獨坐黃昏我為伴,紅粉佳人伴竹眠。薛濤象一叢飄逸清韻的翠竹,彙集了四川名山麗水的靈秀,最終靜靜地睡在竹林中。薛濤的一生,把女性的美麗與才華,發揮的淋漓盡致,可嘆未能得到真正的愛情。巾幗不讓鬚眉,薛濤名垂千古,令人敬佩。追尋薛濤的芳蹤,領略薛濤的風采,感受薛濤的魅力,真正明白什麼是「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毀其節」,自愧我輩之人,才疏學淺,虛度平生,經商僅僅維持生計,為文難登大雅之堂,粗茶淡飯,無超脫物外之氣概,實愧對先人


天色漸晚,一輪夕陽燃燒著最後一點熱能,友人們幾次催我離去,我卻失魂落魄一般,尋不到來時的出口,這望江樓啊,望不盡水之盡頭;這勁竹啊,牽動著我沒有平靜的文思。


化作一竿竹嗎?成為望江樓的一部分,陪伴著薛濤永遠醒著的詩魂……



望江樓:獨坐黃昏誰為伴,怎教紅粉不成塵



歡迎光臨企鵝號《閱讀悅讀》,你的足跡和聲音就是《閱讀悅讀》。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 的精彩文章:

漢墓里神樹上的猴子和鳥:巫師還是朝廷大員?
溫潤如玉的三國美男周瑜,真是心胸狹小之人嗎?
歷史上唯一可以奴役皇帝的女人:我是潘玉奴我怕誰

TAG:閱讀悅讀 |

您可能感興趣

花事 | 獨坐黃昏誰是伴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
探春獨坐到三更,不止為陪伴賈母,更為守住最後的團圓
女孩深夜雨中獨坐馬路邊 原因不明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 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
一人不進廟,兩人不看井,仨人不上樹,獨坐莫憑欄,都是啥意思
老樹 | 獨坐大湖上,看雪落無聲
獨坐荷塘邊,閑書看半天,破扇慢慢搖,無事小神仙
鄉下消暑時光:獨坐荷塘邊,閑書看半天,破扇慢慢搖,無事小神仙
●獨坐荷塘邊,閑書看半天,破扇慢慢搖,無事小神仙
獨坐山外,我自飄零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 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
女子獨坐內環路邊大哭:「吵完架,丈夫不回來接我了」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 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
一人莫入廟,兩人不觀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倚欄
我在岩石上獨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