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簡史》作者新作:那一年,美國政府做的荒唐事
【原編者按】
暢銷書《萬物簡史》的作者比爾·布萊森,終於寫了自己祖國的故事。這位美國作家,在新書《那年夏天:美國1927》中,以「萬曆十五年」的筆法,選取了美國歷史上一個特定年份里的一個季節,洋洋洒洒地寫出一大本歷史事件中的人物眾生相。
1920年代,美國正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心,經濟快速增長,文學藝術也得到極大發展,正如作家、《了不起的蓋茨比》作者菲茨傑拉德的那句名言:「這是一個奇蹟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 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在1927年,美國還有一些今天看來十分荒唐的法律法規。《那年夏天:美國1927》的中文版最近由湛廬文化引進出版,翻書黨獲得授權摘錄其中部分,看看當年,美國政府做了哪些荒唐事。
比爾·布萊森
【荒唐事一】政府毒死了自己的公民
1927年6月23日晚上的某一刻,在紐約市發生了一起事件。43歲的威爾遜·希科克斯(Wilson B.Hickox)是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的一名富商(湊巧是駐法大使邁倫·赫里克的鄰居)。他從外面回到自己在羅斯福酒店的房間,給自己倒了杯睡前酒。
沒過多久,希科克斯先生開始產生了一種奇怪而不快的感覺——喉嚨和胸口發緊,苦澀的疼痛在整個身體中蔓延。我們可以想像,隨著癥狀越發嚴重,玻璃杯從他手裡滑落,希科克斯先生痛苦地站起來,跌跌撞撞地走向門口想叫人幫忙。隨著馬錢子鹼的劇毒作用席捲而來,他身體的各個系統逐一崩潰、麻痹。希科克斯先生沒能奔到門口,而是慢慢地、悲慘地倒在房間的地上,茫然、驚懼著,哪怕一絲肌肉都無法動彈。
希科克斯先生之死最值得說明的一點是,他不是被人下了毒,而是政府害死了他。從許多方面來看,20世紀20年代是美國歷史上最奇怪、最不可思議的10年,禁酒令更讓它怪上加怪。這是一個原本理性的國家有史以來做過的最極端、判斷最失誤、代價最沉重、卻也最易為後人所忽視的一項社會工程實驗。它一下就斬殺了美國的第五大產業,把每年將近20億美元的收益從合法商人的手裡奪過來,交給了殺氣騰騰的暴徒。它讓老實人變成了罪犯,實際上還增加了全美人民的飲酒量。
禁酒令時期的美國警察部隊「搜酒隊」。
然而,最奇怪的地方莫過於美國政府還公開實行這樣的政策:為了讓其他公民保持清醒,而隨機毒死一部分公民。希科克斯先生之所以顯得有些不同尋常是因為富人一般會謹慎地從可靠供應商那裡買私酒,難得受此戕害。這就是為什麼在禁酒令時代阿爾·卡彭那樣的人大發其財,因為他們不害死自己的客戶。
希科克斯先生被害死是因為頒布禁酒令時沒充分考慮到一個問題:除了飲用,酒精還有其他各種用途。酒精是(基本上至今仍然是)油漆稀釋劑、防凍劑、洗滌劑、防腐劑、防腐液等的關鍵組成部分。所以,為了這些合法的用途,政府必須允許它繼續生產。不可避免地,一部分酒精,數量相當龐大,據估計每年有2.3億升進入了私酒交易。為了讓工業酒精無法飲用,政府往其中添加馬錢子鹼和汞等毒物(能讓飲用者致盲、致殘甚至致死),使之「變性」。一位禁酒官員快活地說,「變性」酒精成了「美國的全民新飲料」。
到底有多少人因為喝下工業酒精命喪黃泉,各方統計數據差異很大。飲食文化史學家魯特和羅什蒙在其權威的《美國飲食報告》中稱,光是1927年就有11700人因喝私酒被政府毒死。其他數據來源提供的數字要小得多。但不管總數多還是少,這肯定是美國歷史上最怪異的罪惡情節:官方竟然以痛苦的方式處死自己的公民,只因為他們堅持了一種前不久還屬於文明生活的一部分、在世界其他地區幾乎全都合法適度進行時明顯無害的行為。
有關禁酒令的一切事情不是荒謬的就是滑稽的。財政部負責執行新法律,但它完全缺乏承擔這一工作的必要資質、資金和熱情。因為國會拒絕提供資源,禁酒部門只聘用了1520名特工(警備力量後來略有加強,但特工人數始終不曾超過2300人)讓他們去完成一項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阻止全美963萬平方公里疆域里的1億公民參與酒精生產和消費活動。這樣的話,就要每名特工負責盯守75000人,同時還要監管19924千米的海岸線和邊境線,禁止走私。聯邦政府希望各州承擔、執行該法律,但幾乎每個州都極不情願。到1927年,每個州用在執行漁獵法規上的時間是執行禁酒令的8倍。
禁酒令給國家造成了龐大的經濟損失。聯邦政府失去了每年5億美元的酒稅——占國民收入的近1/10。州政府痛苦不堪,在禁酒令生效前,紐約一半的收入都來自酒稅。這也就難怪各州不願從本來就少的預算里分出一部分錢,執行一套剋扣了自己收入的法律了。
地下酒吧瘋狂發展。曼哈頓中城的一個街區就出現了32個提供飲酒的地方。人們到處都喝得到酒,而且賣酒的大多不遮不掩,禁酒令就像是壓根兒不存在似的。芝加哥仍在營業的酒吧差不多有兩萬家,有些街區的酒吧甚至連招牌都不改,公然賣酒。在紐約,飲酒場所的數量比禁酒令生效前翻了一倍,達到了32000家。
而且,在這些新開的地下酒吧中,販售的酒水當然完全不受監管。在芝加哥,市政府的一名化學家把私售的威士忌往水槽里倒了幾滴,驚訝地看著它腐蝕且穿透了陶瓷。《紐約電訊報》(New York Telegram)的記者出於好奇想了解私售的威士忌到底有些什麼成分,請了一位化學家檢驗了從全城地下酒吧里買來的341種樣品。化學家分離出了煤油、尼古丁、精苯、粗苯、甲醛、碘、硫酸和肥皂等多種成分。此外,還發現約1/6的樣品都嚴重有害健康。
Vine Glo是一種葡萄酒原料,以葡萄乾加酵母的包裝形式出售。這是禁酒令時期公開銷售的、最打擦邊球的產品之一。
【荒唐事二】「優生學」運動
1927年,州政府擁有多大自由以行使絕育權的問題在司法領域顯露出來,代表案例是巴克訴貝爾案。弗吉尼亞州有個名叫卡麗·巴克(Carrie Buck)的17歲女孩智力低下,因為生了一個私生子而被關進設在林奇堡的弗吉尼亞州癲癇及低能患者收容所。她的母親早就被關在那裡了。1924年,收容所的負責人約翰·貝爾(John H.Bell)醫生選中卡麗·巴克做絕育手術(故此案名為巴克訴貝爾)。
案件的核心是,不光卡麗·巴克智力低下,她的母親也和女兒也一樣——也就是連續三代人存在智力缺陷。有人主張,這樣的家庭顯然生不出智力正常的後代,為她們自己也為了社會好,應當實施絕育。對巴克一家不利的證據排山倒海。州政府的主要證人勞克林連見都沒見過當事人,更不曾為之進行智力測試,就站到了反對她們的一方。他宣稱,卡麗·巴克來自一個「無能、無知、無價值的南方人階層」,就憑這一點她也應該接受絕育手術,不再生育更多同類人。
巴克的女兒叫維維安,人們說她智力低下,只因為有個社工看了她一眼認為她「有些地方不太正常」。但該社工接著又主動補充說:「我應該說,或許我對她母親的認識使得我在這方面心存偏見。」維維安才剛6個月大,當時沒有任何測試能判定這麼小的孩子的心智能力。事實上,維維安後來表現出了正常、甚至高於一般人的智力。她8歲時因腸道疾病死了,但她當時的學習能力完全不弱,有一次甚至還上了光榮榜。從任何意義上看,卡麗·巴克都不是弱智,她每天讀報紙,還喜歡填字遊戲。後來曾有一位學者探訪了巴克,並形容說:「雖然她不是一個成熟的女性,但也不是精神病患者或弱智。」
然而,根據斯坦福的比奈-西蒙測試量表(Binet-Simon test,最終成為了現代智商測試的標準,智商測試的發明不是為了判斷人有多聰明而是有多笨,想到這一點還蠻有趣的),卡麗·巴克的心智年齡僅為9歲,而她母親的甚至還不到8歲。從官方角度看,她們屬於「低能者」。
1927年春季,此案上訴到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法院以8票對1票裁定巴克應當進行絕育。多數意見判詞的撰寫人是86歲的奧利弗·霍姆斯——他是南北戰爭時期的步兵,壽命相當長。
霍姆斯簡明扼要地概述了以下情況。「卡麗·巴克是一個低能的白人婦女。」他寫道,「她的母親同樣低能,並與她同在低能患者收容所;同時,她也是一個低能私生子的母親。」他認同勞克林:「為避免我們被無能者淹沒」,絕育「為社會所必需」。然後他提出了解決方案:「為讓整個世界變得更好,與其坐等日後處決那些犯了罪的墮落後代,或者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因為愚蠢而餓死,社會應當預防明顯不合格者繁衍後代。維持強制免疫制度的主要措施,是包括切斷輸卵管在內的。」
接著,霍姆斯得出了驚心動魄、此後被人無數次引用的結論:「三代弱智足矣(別再繼續生了)。」
只有一名大法官皮爾斯·巴特勒不同意多數意見,但他沒有為自己的異議提供書面解釋。霍姆斯得到了其他所有法官的支持,包括首席大法官及美國前總統威廉·塔夫脫,以及持自由派立場的路易斯·布蘭代斯。
基於這一裁決,美國各州現在有權違背健康公民的意志對其進行絕育手術了——任何先進國家的政府都從未獲得過這樣的權利。然而,此案幾乎無人關注。《紐約時報》在第19版上進行了很小篇幅的報道。弗吉尼亞州里士滿(也即事發當地)的《新聞領袖報》(News Leader)根本未報道。
慢慢地,人們開始反對消極優生學。許多嚴肅的遺傳學家,如哥倫比亞大學的托馬斯·摩爾根不願跟優生學扯上任何關係;1927年夏天,哈佛大學也悄悄拒絕了一份請學校增設消極優生學教職的贈禮。
然而,哈里·勞克林似乎勢不可當。他變得越來越(回想起來非常古怪)敵視癲癇患者,堅持認為要對其進行絕育,要麼就以某種形式拘禁處於育齡的患者。古怪的地方在於,我們現在知道,暗地裡,勞克林本人就是癲癇患者。他有時在冷泉港發病,同事們不是沒察覺,就是幫他打掩護——哪怕他們正在聲討其他地方的患者。
20世紀30年代,勞克林開始與德國新崛起的納粹勢力熱絡地建立聯繫(一些納粹還來到冷泉港學習美國人的方法和發明),播下了自己垮台的種子。1936年,德國海德堡大學因勞克林致力於種族凈化而授予他榮譽學位。次年,勞克林及冷泉港為一部納粹紀錄片在美國的推廣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部電影名為《遺傳病患者》(Hereditarily Diseased),主題是讓智障人士繼續活下去是愚蠢的自作多情。
這超出了許多人的容忍限度。在紐約召開的美國猶太人大會上,主題發言人伯納德·多伊奇(Bernard S.Deutsch)用最尖銳的言辭批評了勞克林:「勞克林博士的『種族精華』理論跟納粹提倡的純雅利安種族理論一樣危險、虛偽,而且兩者神似得令人懷疑。」優生學檔案室的主要資金來源方卡內基研究院指定由約翰 · 霍普金斯大學受人敬重的遺傳學家赫伯特·詹寧斯(Herbert Spencer Jennings)審查勞克林的工作。詹寧斯認為勞克林偽造數據、操縱結果以支持其種族主義的結論,在長達25年的時間裡進行蓄意欺詐。勞克林被迫辭去了優生學檔案室負責人的職位,1938 年,檔案室被撤銷。勞克林告老還鄉回了
密蘇里州,但大範圍的傷害業已鑄就。
由於勞克林的努力,總共至少有60000美國人進行了絕育。在20世紀30年代的高峰期,近30個州設有絕育法,雖然只有弗吉尼亞州和加利福尼亞州大範圍地實施了法案。或許,還有一點值得一提,時至今日仍有20個州書面上存在絕育法。
1927年9月下旬,按法律判決卡麗·巴克的絕育手術安排好了日子,一個月後正式執行。她的妹妹也被絕育,但其本人毫不知情。人們告訴她,那是在給她治療闌尾炎。(文/比爾·布萊森)
《那年夏天:美國1927》,【美】比爾·布萊森/著 閭佳/譯,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年12月版。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清末民初的上海文藝雜誌:封面女郎的起源
※民國時期的中央國醫館:對中醫有何幫助
※美國作家看奧巴馬:沒過多久我們都會開始思念他
※吳曉波:你是一個文人,還是商人?
※某種語言風格一家獨大會產生問題,即便是張愛玲式的
TAG:澎湃新聞 |
※《萬物生長》製作人新作《雨紀》登陸谷歌EA即被盜版,目前遊戲正在眾籌中
※英語世界的《十萬個為什麼》,一問一答中幫孩子用簡單的語言理解萬物的原理
※《萬物理論》,一部連霍金本人都稱讚的佳片,奧斯卡最年輕影帝就此誕生
※《莊子》釋解:萬物皆一
※一日一禪丨一念之慈,萬物皆善
※《萬物生長》新年特輯
※《本草綱目》告訴你,萬物復甦的春天,它是最佳的補品
※深信萬物一體,創作是她對生命和世界的詮釋
※北緯31°:《萬物簡史》讀後感
※老照片:建國初期的澳門,萬物復甦,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色!
※韓國考古書寫著大米是他們發明的,那以後宇宙萬物都是起源韓國了
※《自下而上:萬物進化簡史》
※二十四節氣——驚蟄:一聲春雷 萬物並作
※王澤仁:《莊子的世界》 第三集《萬物齊同》
※美國印象派繪畫:萬物得到了不同的美
※一日禪:萬物皆因緣 修行在其間
※德國插花藝術:萬物凋零,唯其獨芳
※「萬物簡史」氣候如何改變歷史【好奇心日報】
※「萬物簡史」折扣的秘密【好奇心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