氂牛來北京啦,霧霾天兒宅在首博看展才是正事兒!
點擊播放 GIF/647K
哇!牛來啦!
框哥說:「雖然它不是嗅嗅,萌賤可愛外加搶金幣小能手;它也不是護樹羅鍋,傲嬌呆萌,專業開鎖二十年;它也不是帥氣偉岸的大雷鳥,扇一扇翅膀就電閃雷鳴飛沙走石。然而它的存在絕不亞於來自汪星的「人類最好的朋友」們,藏族人親口說過「有藏族的地方,就有它們的身影。」世界上生存海拔最高的神牛,終於走進了首都博物館!」
藏族氣息濃重,展陳設計師的良心之作呀!
《氂牛走進北京——高原氂牛文化展》於2016年12月15日至2017年3月15日在首都博物館展出,西藏氂牛博物館與首都博物館共同主辦此次展覽。
點擊播放 GIF/604K
主題畫《藏人》
你知道嗎?氂牛是以前高原人民生存、生產、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夥伴和重要的生活基礎,是實實在在的「高原之寶」、「高原之魂」!看完這個展,你才知道氂牛絕對能讓你大開眼界!
《開耕節》,油畫,於小東
此次包括氂牛標本、與氂牛相關的生產生活用品、製品,以及與氂牛相關的古代和當今的藝術品共呈現500餘件。氂牛在構建青藏高原傳統的生產方式、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中,成就了高原牧人的衣、食、住、行、運、燒、耕,並逐漸影響到高原的政、教、商、戰、娛、醫、文,下面就來深刻認識一下它吧!
氂牛究竟有多「牛」呢?
哞了個去!牛哥我眼中有你們呀!牛哥我凝視得深沉!
先來看看下面這一頭吧!其全身毛色為金黃色,是氂牛中一個特別奇特的品種,僅生長於西藏阿里地區日土縣。雖群居生活,但不與其他色系的野氂牛集群生活、繁殖,多麼牛氣哄哄、多麼傲嬌的存在啊!
我被尊稱為神牛!我想說,我們只剩下200頭了...
1987年7月,劉務林和喬治·夏勒在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發現了科學意義上的金色野氂牛,由此科學界才真正發現這一具有金色皮毛的野氂牛。
由於金絲野氂牛主要生活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羌塘無人區內,資料相當稀少,開展研究工作難上加難。截至2013年,世界範圍內金絲野氂牛存量僅為200餘頭,被當地群眾視為「神牛」,同時也面臨著絕種的危險。框哥真的想說,牛哥,加油!
這是具野氂牛頭骨化石,經碳14鑒定距今有大於45000年的歷史!咱中國源遠流長的上下五千年,只是它年份的零頭!
根據最新科學研究,大約距今7300年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先民將捕獲的野氂牛馴化為家氂牛。目前,根據產區生態環境和氂牛自身特徵,將氂牛分為橫斷高山型和青藏高原草地型兩個類型,共8個地方品種或類群。
為展覽特別設計的轉經筒,上面寫的不是「六字真言」或「八字真言」,而是氂牛!
當前世界上約有1700萬頭氂牛分布於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克什米爾及其鄰近地區、天山山脈和阿爾泰山脈、杭愛山脈、薩彥嶺至貝加爾湖東南部。而中國擁有世界氂牛總量的90%以上!主要生活在青海、西藏、四川、甘肅、新疆、雲南等省區。
西藏宗雜氂牛標本,也就是野氂牛,野的。
宗雜,在藏語中「宗」是野氂牛的意思,「雜」即根或者後代,宗雜氂牛,顧名思義就是「野氂牛種」,它是野氂牛和家氂牛「愛情」的結晶。草原上每年夏季總會有野氂牛混在牛群中,在家牛群中一通搗亂後,野氂牛還會拐帶些雌性家氂牛逃離牧場,跟自己回山做「壓寨夫人」;即使懷了「野氂牛種」的母牛留在了牛群中,生下來的雜交牛也難以被牧民馴服,明顯遺傳了父親的野性,長大後極易跑回山裡。框哥忍不住說,上圖實在像極了《大話西遊》里的牛魔王。
氂牛的毛
吾爾多,即拋石繩。
吾爾多以羊毛和氂牛絨毛編織而成,是牧人用來驅趕牛羊或攻擊野獸不可或缺的生產勞動工具和防身武器。拋石繩以拋物線的力學原理,將石頭置於石兜中畫圈甩動數下,鬆開一根繩索,將石頭拋向遠處,最遠可達百米。據說從公元七世紀吐蕃時期以來,藏地牧人廣泛使用吾爾多放牧、驅趕野獸、攻擊敵人。1904年英軍入侵西藏時,藏族軍民就是用這一原始武器進行反抗。
氂牛毛盾牌
這件盾牌用氂牛毛捻線編成,輕便且結實。如果在作戰中遇到雨水浸泡,盾牌的牛毛質地即刻收緊,更加堅不可摧。圖案是色彩絢爛的海浪紋,有凌亂效果,以迷惑對手。這可是一件難得的藏品,據專家初步考證,時間大約距今1300年左右。
用氂牛毛編織的帳篷是牧人的家。氂牛帳篷為黑色,藏語叫「芭」,或「扎納」,即黑帳篷。
氂牛的皮
這件氂牛皮製作的雞形擺件是一件祭祀用品。在苯教中,隨著觀念的轉變,人們用皮質雞替代以前的活體祭祀方式。
這件嵌貝放牧包通體以氂牛皮縫製,在放牧包上縫綴小貝殼,這是寄希望通過勞動獲得更多財富。
用四大張氂牛皮製成的筏子
用氂牛皮做成的各式火鐮
火鐮多以氂牛皮縫製而成,並且還要用龍鳳、雲紋、卷草等銅鐵箔片裝點,華麗的更會用松石、珊瑚珠寶鑲嵌。火鐮既是生產生活工具,也是人們腰間佩戴的飾物。現在,有了火柴、打火機這些取火工具,火鐮幾乎演變成單一的佩飾。火鐮製作考究,秒殺任何名牌打火機。
氂牛皮質鎧甲
氂牛骨頭
這件氂牛頭骨的額骨上刻寫了滿文題詞「乾隆四十年四月十七日駐紮西寧總理青海番子事務署理藩院侍郎富祿謹獻兕(sì)角一對」。表明這件氂牛頭骨是公元1775年4月17日,理藩院侍郎富祿敬獻給乾隆的貢品。富祿是駐青海西寧負責辦理青海藏族事務的大臣。
氂牛骨質器皿
牛角酒壺
氂牛的糞
千萬不要小看氂牛糞,這可是藏民重要的燃料和肥料!
框哥親自體驗了一下,儘可能的離這兩堆高高的大糞很近很近,但是一點都不臭!民間有句諺語:「一塊氂牛糞,一朵金蘑菇。」
神牛究竟有多「神」呢?
古格王國壁畫
在西藏的很多岩畫、還有藏傳佛教寺院,乃至於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古格遺址等都有氂牛題材的壁畫。這幅壁畫中,生動描繪出了氂牛在潛心聆聽佛祖說法的場景。
牛面形象的銅鍍金地獄主像 清中期
牛面形象的銅鍍金大威德金剛像 清中期
牛面形象的大威德金剛擦擦
咱們氂牛有力量,咱們氂牛很藝術!
氂牛金飾件,推測是鑲在帽子上的飾品。
絲織彩繪氂牛圖哈達
玉質牛形擺件
鑄鐵氂牛頭形飾件
僧帽盒
這件僧帽盒的材料是氂牛皮,從形狀上看是用來裝放噶舉派高僧的法帽。僧帽盒內部為木質內胎,外層包裹氂牛皮,防潮、耐用、美觀,兼具美觀與實用功能。
看完整場《氂牛走進北京——高原氂牛文化展》,你是不是會和框哥有相同的感悟?會認為氂牛很偉大,它把自己的整個身軀,包括骨頭、毛皮,甚至糞便都貢獻給人類,為人類的生活各個方面造福。奉獻了自己的全部只為他人,不由令框哥想起摩訶薩青王子"捨身飼虎「的佛教故事。不同於電影里的魔法世界,這是現實生活中地地道道的「神奇動物」,它們由內到外聖潔無暇,連糞便都散發青草香。它們一直以來都生活在特別高的地方,氂牛走進北京城,它們來自凈土。
Tips:
展覽信息:
時 間:2016年12月15日~2017年3月15日
地 點:首都博物館地下一層A展廳
地 址:北京市西城區復興門外大街16號
開放時間:09:00 ~ 17:00 ( 16:00 停止入館,周一閉館 )
(本文部分圖片由博物館方提供)
※影像紀實:海地的霍亂危機
※神奇動物居然來北京了,秒變「牛市」哇!
※誰說天冷不宜出門,這個時候的美國正是好時節啊!
※為什麼月亮在地平線附近看起來更大?
※當地作家帶你玩:暢遊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
TAG:國家地理中文網 |
※在霧霾鎖城的北京,首博的這個展,也許能讓我們反思一些什麼
※現場:首博兩個臨展今閉幕 我們只負責拍人!
※館藏佛像也出BUG:首博車兒營佛像不是北魏,是「明代」!
※養心殿268件文物擺駕首博,布展逼真,感覺一下子走進了四爺雍正的私生活!
※這個超棒的展覽,經常去首博的你,可能都沒有留意到
※回望歷史首博觀感
※首博鎮館之寶——灑藍釉缽
※北京市民走進首博「讀城」追尋歷史之美
※回顧經典 首博玉展——考古與發現
※獻縣剪紙雞年郵票亮相首博 看河北工藝品大盤雞
※絲路名人走進首博故宮 感受北京文化傳承與創新
※268套文物數百年來首次走出故宮 「擺駕」首博養心殿
※首博元青花瓷器賞
※5.18國際博物館日 首博今晚開啟「博物館之夜」
※171005 白敬亭生日月首博大玩套路 公然求撩果然「社會你白哥」
※268件養心殿文物「擺駕」首博展出
※超萬件首博珍藏文物上線展示 全市文物大賬或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