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日本的食魚文化:秋刀魚·河豚·壽司

日本的食魚文化:秋刀魚·河豚·壽司

東京農業大學名譽教授小泉武夫說過這樣的話:日本人的血液里流淌著魚的血。日本人可食的魚有四百多種,至於料理方法更是無法統計。


秋刀魚是日本男人的淚?


講究食魚文化的日本人,食無魚,一日不可,一日不安。

但在所有的食用魚中,註上觀念色彩的、打上人生況味的又是什麼魚?筆者以為就是秋刀魚。秋刀魚脊背青黑,腹部銀光閃閃,身姿細長精悍,嘴角呈尖形,宛如一把寒氣逼人的日本刀。但如果要問:秋刀魚是什麼味?該如何回答?

日本的食魚文化:秋刀魚·河豚·壽司



秋刀魚

日本人說去問。貓說去問哭泣的大叔。哭泣的大叔說去問失戀的女孩。失戀的女孩說去問奪走我戀人的那位女人。最終,貓又發聲了:看來,最能況味的就屬我啦。吃魚嘴角腥,閑看午後雪。看來貓畢竟與人不同,它還是有著有奶便是娘的天性。可不,嘴角腥腥的貓,還有閑心。


人的感受就截然不同了。北海道的秋刀魚一上市,日本人就會下意識地打個冷顫。啊——夏天過去了!轟轟烈烈、紅紅火火的夏過去了。肅殺的秋,感傷的秋,風卷殘葉的秋,滿地枯黃的秋,還是悄悄地來了。家家戶戶,用炭火燒烤著肥美晶亮的秋刀魚,淡淡的青煙,在空氣中化作思緒的千千結。外表是焦黑的皮,但體內則溢出滋滋作響的脂肪味,滿街飄香,更覺絲絲悲秋襲人。秋刀魚的焦味和香味,能找回初戀的感覺嗎?很難。秋刀魚在本質上並不述說青春的況味,而是敘說分別的苦與澀;並不話語初戀的記憶,而是述說情思的枯與寂。秋刀魚的淚,是日本男人的淚。


作家佐藤春夫多年前在《秋刀魚之歌》里直抒心懷:


呵,悲凄的秋風,你若有情,請傳達給人們,


有一個男人,今晚獨食秋刀魚,令他耽思又茫然。

日本的食魚文化:秋刀魚·河豚·壽司



谷崎潤一郎


原來,這位詩人戀著藝妓石川千代子。而這位千代子恰恰又是谷崎潤一郎的妻子。而佐藤與谷崎又是好友。這段離奇紛亂的情,這段美學之絢爛、哲學之墮落的戀,當屬涼意襲襲的悲秋了。於是佐藤淚灑秋刀魚,獨自發問秋刀魚:究竟是苦還是咸?但又有誰知道呢?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從此秋刀魚的意象重疊了凄楚的秋風;凄楚的秋風又幻影著孤寂的秋刀魚。

日本的食魚文化:秋刀魚·河豚·壽司


《秋刀魚之味》電影海報


當然,還有小津安二郎最後導演的一部影片《秋刀魚之味》(1962),也把日本人帶進了難以走出的蒼涼之中。故事情節並不是講秋刀魚,而是借用「秋風起,在七輪燒烤秋刀魚」的意象,燃燒起臻至成熟的男人美學。人,總是要在看似安寧中思考沉重,總是要在看似幸福中體味苦澀。一杯清酒,一條烤熟的秋刀魚。可以是午後,也可以是深夜,甚至可以在凌晨。瑣碎平淡,悲中有喜,五味雜陳。這是否就是日常的況味或況味的日常?「想起秋刀魚之味,清酒帶著黃連的苦味。一個人留在這裡,只是感到茫然,殘落的櫻花有如布碎。」這是小津日記中的感言。看來他也把自己比喻為秋刀魚了。暮秋長嗟吁。或者,魚肉鮮嫩多味,搭配白蘿蔔泥、檸檬和醬油,真正的秋刀魚之味。


秋刀魚,實在是日本人心向的再發現和再出發。

河豚無毒是誰的悲哀?


誰都知道河豚有毒。


但日本人還是喜歡吃河豚。僅東京就有一千五百多家河豚專門店。日本人為什麼能放心地食用呢?因為他們相信,有的時候將生命託付給不相識的人,是人間性互動的最高體現。同理,讓不相識的人承受生命之重,這是做好萬事的源頭。原來日本人在食用河豚時,在情感上注入了一個「信」字。調理河豚的職人,在成為生命的「守護神」的時候,在道德上注入了一個「誠」字。


在中國有「拚死吃河豚」的說法。而在日本則有「北枕」的說法。這個詞來源於日本佛教釋迦的故事,是說人死後要將屍體頭朝北腳朝南放置。說的都是一個「死」字。可見河豚中毒的恐懼。但日本人的說法似乎更將吃河豚而死與釋迦齊例了,暗含了死得其所之意。可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江戶俳句大師松尾芭蕉才有「河豚與鯛魚沒有分別」的說法。但是陶藝美食家北大路魯山人則在《河豚是毒魚嗎》一書中批評芭蕉的無知。顯然這位魯山人是從美味的角度評判河豚,強調其他魚類均無可企及。一個是味覺,範圍不出品嘗美學;一個是對死這個本質的看透與看穿,高揚的是死亡哲學。


與死相連的東西必定是美的。或者,極致的美往往通向的是死亡。日本人堅信這一點。所以日本人在處理河豚上,也貫穿著這個「物哀」思想。在日本河豚的主要食法是生魚片。每片生魚片的厚薄與外形必須保持一致,而且每一片的光澤都必須能透出食器的圖案。好像圖案就在魚片的中間層里浮動恍惚。河豚生魚片的裝盤造型也很講究。一般有四種:菊造型、鶴造型、孔雀造型和牡丹造型。為什麼沒有櫻花造型呢?日本人沒有這方面的說明。依筆者之見,恐怕是櫻花與凋零的意象相重疊的緣故,在食用河豚的時候,更易引起對死的聯想。看來,這就是日本人對河豚料理精髓的理解:河豚是生命的感官盛宴。因此除了美味還必須悅目。或者按照魯山人的說法,河豚是對美食家的致命一擊。

日本的食魚文化:秋刀魚·河豚·壽司



河豚生魚片


劇毒的食材與極品的美食。心存恐懼的人還是大有人在。如松尾芭蕉。禁不住誘惑的他,在食用了河豚後寫下這幾句俳句:


啊呀沒事啦


昨晚平安度過


這河豚的汁


沒有因食用河豚而死去,芭蕉在僥倖地慶生,心情也大好。所以說出了河豚與鯛魚「無分別」,意思是說何必拚死吃河豚呢?


同樣是對生的感悟,比芭蕉要來得洒脫的是小林一茶。同樣是江戶俳人,他寫出了這樣的句子:


年過五十歲


方知河豚味


快哉夜


他還拉人下水。寫下這樣的句子:


不食河豚者


豈能讓你看


富士山的美


對五十歲方食河豚的一茶來說,河豚的美味與富士山的美景,都是要用生命去體驗去朝聖的。


另一位大伴大江丸,這位活過八十四歲的江戶中期的俳人,則將河豚與戀色相連,非常有特色。請看:


河豚的湯汁呀


舌三寸上的回味


戀衣不離身


是美味如戀心還是戀心如美味?交融在一起,既是美味又是戀心,這才是河豚的最高。


一般而言,河豚擁有自然毒素中最強的毒力。據說一條河豚魚所具有的神經毒素(tetrodotoxin)是氰化物的一千兩百多倍,且半毫克至一毫克就會置人於死地,再怎樣加熱處理其毒性均不減。而且因種類與季節的不同,其毒素還不一樣。雌雄而論,雌的更為有毒。但河豚也有它的可萌之處。它在遭遇強敵的時候,能瞬間將自己的身體吹大數倍,如同鼓囊囊的氣球,以嚇退對手保護自己。

日本的食魚文化:秋刀魚·河豚·壽司



河豚


在日本,河豚正宗地是山口縣的下關。據說下關的河豚口感更滑潤,肉質更緊實。日本的一些漁民還將別處的河豚放養於下關海峽,以獲得下關河豚的身份認同。這就如同在中國,明明是別處的大閘蟹,但只要沾上陽澄湖的水,也說是陽澄湖的大閘蟹一樣。


下關的河豚作為美談,當然與日本的初代大臣伊藤博文有關。時任初代首相的伊藤博文時常到下關的春帆樓,由於天候的原因正巧沒有其他的魚貝可以獻上。機靈的老闆娘就將河豚料理上桌了。伊藤對河豚的鮮美贊口不絕,然後下令解禁。這是一八八八年(明治二十一年)的事情。持續了兩百多年的豐臣秀吉的「河豚禁食令」,一朝被解禁。除春帆樓之外,月波樓、大吉樓、風月樓、福辰、前竹、常六、赤間町的鎮海樓、小門梅林亭等地,也都是明治時期食用河豚的好去處。


一九四二年(昭和十六年)日本在法律上解禁河豚。一九四七年商品衛生法實施,認可了河豚的販賣。一九四八年,大阪府在全國率先制定了違反河豚規定的懲罰條例。第二年東京都也制定了類似的條例。由於河豚是具有猛毒的脊椎動物,所以河豚的調理必須要有河豚調理師的許可證。其考試分筆試和現場考。河豚處理的基本要求是必須將卵巢和肝臟等摘除乾淨。戰後,昭和天皇出訪下關,當地作為招待也獻上了河豚料理。但昭和天皇就是沒有動筷。昭和天皇不吃河豚,也令日本皇室至今沒有人敢吃河豚。一九七五年,日本國寶級的歌舞伎演員第八代東三津五郎,在京都一家高級料理店吃了四份河豚肝,數小時後死亡。隨後日本厚生省宣布食用河豚肝不合法。


本來有毒就是河豚的價值所在,人們拚死吃河豚就是為了尋求一種挑戰和刺激。這種挑戰與刺激使得日本的河豚文化達到了一種結合,一種精湛的處理技術與高度信任感的結合。自己的生命託付給不相識的河豚職人,相信他們。這種信賴關係既是職人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河豚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時也是食用河豚的意義所在。飽口福的同時,印證的是人的生命可以在他人中的存續。但現在科技進步,養殖出沒有毒性的河豚看來是沒有問題的。日本的河豚專家野口玉雄說,如果嚴格控制飼料,河豚可以無毒。這就表明河豚的毒素並非來自於自身,而是來自於海里的食物鏈。河豚對這些有毒的食物鏈不但有免疫力,而且還用這些毒素保護自己的卵。現在日本河豚專門店,百分之九十六以上都是養殖的虎河豚。雖然還具美味,但少了刺激與挑戰,其食用的意義又何在?所以《魚道——海的四季》這本書的作者水谷修呼籲日本人,一年中要有一到二次的機會品嘗野生河豚,說這才是人生的最高。


可以說日本食魚文化中,最為精彩也最為深奧的一章就是河豚文化。但現在日本人與河豚職人之間的絕對信賴關係,隨著大量養殖河豚的出現,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動搖。這究竟是誰的悲哀?人為了大量殺人,發明了原子彈。但人並沒有為此反省自己。這又是誰的悲哀?而河豚並沒有大量殺人,人卻驚恐萬狀。從這點看人還不如一隻貓。因為日本有一隻貓在吃了河豚肝後,馬上發生嘔吐,而嘔吐則救了這隻貓。


日本人將河豚發音為「 」,隱含了「福」的意味。吃河豚不死,有福氣。這才是初心,食用河豚的初心。不忘初心,就是不忘河豚有毒,而不是不忘河豚無毒。


一口入魂與壽司之神


日本人將鮨、鮓和壽司合成一個讀音:「 」。過去關西壽司店用「鮓」字,關東壽司店用「鮨」字。「鮨」「鮓」二字都是中國古漢字。《爾雅 釋器》:「肉謂之羹,魚謂之鮨。」意指剁碎的魚肉。漢朝劉煦編撰的《釋飲食第十三》:「鮓,滓也,以鹽米釀之加葅,熟而食之也。」意為鮓是一種將魚肉用鹽米發酵,剁碎而成的食物。而許慎《說文解字》里稱「鮓,藏魚也」,表明鮓是對食魚的保存。而「 」的語源,比較有力的說法是從「酸 」到「酸 」,最後形成「 」的說法。


村上龍在一篇短篇小說中發問:臨死之前可以吃三個壽司,你會選什麼?


是金槍魚中肥(中 )、海膽( )、鮭魚( ),還是金槍魚赤身( )、星鰻( )、鮭魚子( ),或者乾脆是鰹魚( )、白魚( )、比目魚( )?嘿,這秋天的壽司,真有點寂。青春,無知,又有點虛榮的十七歲的女孩,會如何選擇呢?寂寞,寂寞,還是寂寞的單身女,會如何選擇呢?孤獨,孤獨,還是孤獨的離婚男,會如何選擇呢?這味覺的隱喻,便是「人之初」的隱喻。但絕不是「性本善」的隱喻。性本善遭遇生魚片,會在帶點生命的味道也帶點海腥味的面前,害羞與臉紅。痛楚與快感是一枚銅板的二面。人之初與性本善則是生魚片的二面。

日本的食魚文化:秋刀魚·河豚·壽司



金槍魚解體


當然還有迴轉壽司。它帶著鮮活一圈一圈地轉動,不慌不忙,不急不躁。是一種沉默著的有序,有序中的沉默。本來是帶著寂寞與孤獨而來的食客,坐在它的前面,倒也生出了做文明人的感動。因為有一種默契在流水線上互動著。壽司職人與食材的互動;食客與壽司職人的互動。這裡,食客和職人之間的互動,其實就是一種生理反應。壽司職人用手將體溫和心情放入刺身與飯糰之間,當傳遞給食客的時候,這個體溫還存在。這也是壽司最好在十秒之內食用的一個原因。因為在十秒之內食客的舌尖還能溫存並感知這個體溫的存在。日本人說這個溫存就是「天人感應」。手與舌尖,兩種活物在交談。顯然這是更為自然更為生命也是更為本體的一種交談。這就令筆者想起早在一九三九年就去世的作家岡本加乃子,她在那個時候就寫有《壽司》的短篇。孤僻而古怪的老人阿湊,一旦吃到壽司就想起母親的體溫。壽司與母親之間有什麼私情呢?小說沒有說。但肯定是壽司放入嘴裡的瞬間觸感,令日本男人勾想起了母子間難以啟齒的隱情。相比較,中國料理的特點是炸炒燉燜,少不了一個火字。這就難以產生與活物在交談的感覺。


更為要緊的是日本人通過壽司料理,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壽司哲學:


不要在壽司吧前炫耀壽司知識,這會令人生厭。店主喜歡吃壽司而非聊壽司的客人。


壽司應該一口吃下。溫存的米飯能帶動對刺身的口感。


壽司職人每天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磨刀。只有鋒利的刀刃,才能不破壞生魚片的細胞。


手捏壽司時的靈巧而富有節奏感,會令小孩也發笑。但這是天性,食魚民族的天性。


當然還有九十高齡的「壽司之神」小野二郎,最近在記者的逼問下,也冒出了幾句「心靈雞湯」:最值得人用一生時間去等待的就是壽司,而最能體現壽司精髓的是金槍魚壽司。不同部位竟然有不同的脂肪含量,顯然是天賜之物。這家開在銀座四丁目地下室的小店數寄屋橋次郎,硬是將日本的壽司文化推向了一個絕對高度。

日本的食魚文化:秋刀魚·河豚·壽司



本文摘自《這個秋天的壽司,有點寂》,原載《書城》雜誌2016年11月號。


日本物語


中文最大日本文化電子揭示板浪人御所(SenGoKu.Cn 2005年創立)與日本視角(JPSOO.Com)旗下自媒體:日本物語,以文化、歷史、大河劇、甲胄、器物等日本的視角,增進中國年青人群體對日本認識與了解,非盈利性自媒體。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日本物語 的精彩文章:

我的童年啊!大古結婚了新娘卻不是麗娜
生巧那麼好吃你卻告訴我它根本不是巧克力?

TAG:日本物語 |

您可能感興趣

一個喜歡吃魚的和尚,懷素《食魚帖》
《星球大戰:前線》或「免費」 祖瑪、吞食魚等經典加入EA遊戲
印度食魚鱷
誰是水中霸王?鯊魚爭食魚餌慘成大鱷午餐
史前特殊的食魚鱷:無棘腔鱷
自製美食魚頭燒豬蹄
寶寶喜愛的美食魚鬆的做法!
美食魚菜譜哦,硬菜天天有!
「法書欣賞」清 · 余集 行書論懷素《食魚帖》
鯊魚誤食魚鉤,又從皮膚里「吐」了出來
美食魚菜譜,總有你愛吃的!
家常美食魚香茄條的做法,美味又好吃
一例犬誤食魚鉤病例
當看到群鯊瘋狂捕食魚群的場景,潛水員也激動的跳入水中
中國唯一單一食魚民族,居住環境惡劣,人人長壽,100歲當新郎
這裡海豹泛濫把漁民逼上絕路,不僅大量捕食魚類還傷人
菲律賓漁民太多了,人們幾乎每餐必食魚
吃木頭的魚你聽說過嗎 它就是素食魚 無奇不有
棕熊輕鬆捕食魚得意忘形,吞食之際卻失算了只留下無辜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