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世界艾滋病日——攜手抗艾,重在預防

世界艾滋病日——攜手抗艾,重在預防

2016年12月1日是第29個「世界艾滋病日」。

世界艾滋病日——攜手抗艾,重在預防

雖然徹底根治的藥物和完全預防的疫苗都還沒有被研發出來,不過人類在抗擊艾滋病的路上還是取得了不少成績,艾滋病的對人類的威脅卻已實實在在地減輕了,可以令患者長期無癥狀生存的治療方案也日益完善。新感染HIV人數的高峰期在2000年前後,艾滋病造成死亡人數的高峰則在2004年,之後HIV的擴散和艾滋病的致死率都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可見人類已經在對抗這一病魔的戰役中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儘管國際社會在防治艾滋病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艾滋病和HIV病毒依然是人類健康最嚴峻的挑戰之一。迄今為止,已經有超過3000萬人死於艾滋病,而目前全球範圍內的HIV攜帶者同樣超過3000萬人。

世界艾滋病日——攜手抗艾,重在預防

艾滋病,可能是很多人在提及傳染病尤其是「與性相關的」傳染病時,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辭彙。它是這樣知名,但又令人感覺陌生,即使世界各國政府都在大力宣傳有關艾滋病防治的相關知識,仍然有一些誤解佔據了大多數人的認知。

HIV在人類社會——並非初來乍到

世界艾滋病日——攜手抗艾,重在預防

「艾滋」病是英文縮寫AIDS的音譯,其全稱是Acquired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作為世紀末出現的「新」疾病,「AIDS」這個名詞直到35年前才被創造出來。

1981年,在美國的紐約、洛杉磯和舊金山陸續發現了幾名患有卡氏肺囊蟲肺炎和卡波西肉瘤病的患者具有相似的、特殊的癥狀,這便是最早的幾名艾滋病患者。隨後幾年,更多的艾滋病病例在美國的其他城市、歐洲、加勒比海地區和非洲被確診,艾滋病發展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流行病。

1983年,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被鑒定出來,並確認其是艾滋病的病原體,屬於逆轉錄病毒科慢病毒屬。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病毒,就是一種慢病毒——1904年發現的馬傳染性貧血病毒。更諷刺的是,由於HIV被分離鑒定,1984年,時任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部長的瑪格麗特·赫克勒說:「HIV的發現使我們能夠在未來研製出預防艾滋病的疫苗……我們希望大約兩年內能夠有可用來試驗的艾滋病疫苗。」後來,正如我們所知,32年過去了,艾滋病疫苗尚未問世。

與許多人認為的「HIV是新突變出來/新從動物傳給人的病毒,是對那些濫交的人的懲罰」觀點不同的是,事實上HIV早已存在於人類社會。

第一例有關HIV感染人類的記錄可以追溯到1959年的一份採集自非洲的血清樣本,而實際上HIV感染人類的歷史可能已有數百年,甚至上千年。根據現有的證據,極有可能的情況是,HIV已在非洲(最可能是中非)的一些小部落存在了幾個世紀,由於社會、經濟和科學等方面條件的限制,才一直不為人所知罷了。

HIV感染與艾滋病——並不能畫等號

世界艾滋病日——攜手抗艾,重在預防

很多人認為,既然艾滋病的病原體是HIV,那麼HIV感染就意味著患艾滋病,其實不然。「HIV感染」和「AIDS」分別有著自己的診斷標準,兩者不能簡單等同。

拋開一系列繁瑣的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等診斷標準不談,通俗地說:只要HIV成功侵入細胞並進行複製增殖,就構成HIV感染;但只有當HIV感染對人體的影響積累到一定程度,例如CD4+T淋巴細胞數目減少到一定水平、發生機會性感染或惡性腫瘤,才構成AIDS。

眾所周知,艾滋病的潛伏期很長,指的就是從「HIV感染」到「患AIDS」之間,往往存在數年的時間差,通常是2~10年。在這幾年中,人體免疫系統能「壓制住」體內的HIV,使得HIV感染者可不表現出任何癥狀。

但是,在有艾滋病癥狀的患者,以及無癥狀感染者的血液中,都可以發現HIV及其抗體。只有在剛剛被感染的幾周之內,也就是「窗口期」,由於病毒尚未增殖到一定規模,血清學檢測可能會無法查出HIV及其抗體。

因此,對於曾發生無保護性行為的人、經常需要輸注血液製品的患者、輸注過未經抗HIV檢測的血液的患者、從事接觸血液等特定行業的從業者等懷疑或擔憂自己被感染的人來說,可以通過血清學檢測來確定是否感染HIV。如果第一次檢查結果為陰性,過幾個月再檢查仍然為陰性,則可確認並無HIV感染。

當然,即使確診為HIV感染,也絕不是「末日來臨」,只要接受相應的密切觀察、藥物治療等處置措施,就能有效延長「潛伏期」,甚至實現終生不發展為AIDS。

艾滋病的預防——傳播途徑不可不知

世界艾滋病日——攜手抗艾,重在預防

今年世界艾滋病日宣傳活動的主題是「攜手抗艾,重在預防」。我們都應該明白,抗艾,抗擊的是艾滋病魔,而不是艾滋病患者。抗艾工作正是應該由所有未感染HIV的人和艾滋病患者、HIV感染者一起攜手同心、共同努力的。而當前艾滋病防治工作進入了新的階段,預防正是防治工作的重要內容。

任何傳染病的傳播,都依賴三個要素:病原體、傳播途徑、易感人群。針對這三個要素中的任何一個進行有效的阻斷,都可以預防傳染病。舉例來說,消毒就是消滅病原體、隔離就是切斷傳播途徑、接種疫苗就是使人不再是易感者。我們已經知道了艾滋病的病原體是HIV,而由於疫苗尚未被研製出來,只有天生攜帶一些特定基因的人才對HIV有天然的「抵抗力」,絕大多數人都是易感者。因此,目前對於社會大眾而言,預防艾滋病,主要是從切斷傳播途徑這一措施入手。

大多數艾滋病患者是通過性途徑被感染的,接觸含有病毒的體液後,病毒經黏膜進入體內,造成感染。除了性接觸傳播途徑,母嬰垂直傳播和血液傳播是艾滋病的另外兩大傳播方式。

不同病毒在離開宿主後的生存能力差異非常大,如果從強到弱排序的話,HIV差不多要排在隊末幾位。HIV是一種極其脆弱的病毒,一旦離開宿主,HIV的傳染性就急速下降。在乾燥的體外環境中,HIV的傳染性只能保持幾分鐘到幾個小時。高溫、大多數常見消毒劑、紫外線等都可以有效滅活HIV。因此,艾滋病不能通過飛沫、游泳池、公共交通、共同工作生活等途徑傳播。

HIV感染的危險性與兩項因素直接相關——所接觸體液中的病毒含量、與帶病毒體液的接觸次數。一個或少數幾個HIV進入人體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只有足夠量的HIV侵入細胞,才能形成HIV感染。血液和精液中的HIV含量較高,才奠定了「性、血液、母嬰」這三種HIV的傳播方式。唾液中含HIV抑制物,且感染性病毒含量較低,而淚液、汗液、尿液、糞便、陰道-宮頸液和乳汁中的HIV含量極低,因此這些體液不能有效傳播HIV。值得一提的是,蚊子口器上沾染的血液中HIV數量可忽略不計,而蚊子吸血前並不會吐出肚子里的血,所以蚊子也不能傳播HIV。

總而言之,對「性、血液、母嬰」這三條途徑進行有效阻斷,就可以預防艾滋病。保持性行為的自律性、正確使用安全套,可以避免經性傳播途徑感染HIV;政府加強血液及血液製品管理、個人避免共用針頭等危險行為,可以減少HIV通過血液途徑傳播;應用抗病毒藥物治療,輔以其他預防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母嬰傳播的發生率。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丁家豬暴火背後:你知道豬的家族歷史嗎?
「雙性人」真的存在嗎?
兒童白血病越來越多,該怎麼預防?
赤兔馬是怎麼生出來的?
70年產權到期後,房子到底歸誰?

TAG:知識百科 |

您可能感興趣

防艾抗艾:艾滋病毒與艾滋病的差異,聯繫及預防
世界艾滋病日 教你如何預防恐艾症
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患者能活多久?
抗拒艾滋之性——預防艾滋病
艾滋病的4個臨床癥狀,艾滋病的治療及預防
30年來全球首位艾滋病患者被治癒,抗擊艾滋病之路還會遙遠嗎
世界艾滋病日:一名艾滋女大學生的故事
前沿:艾滋病≠死刑,盤點治療艾滋病的前沿藥物
如何預防艾滋病的傳染
科學家找到「運送」艾滋病疫苗的最佳方式,預防艾滋病指日可待!
【艾滋病】艾滋病患者艾灸一年半後,結果驚人!
艾滋病是怎麼傳播的 女人如何預防艾滋病
艾滋病就是個推塔的故事,艾滋病日扯艾滋。
長期抗病毒,艾滋病患兒終獲健康
艾滋病早期的癥狀?如何預防艾滋病呢?
伊莎貝拉出席美國艾滋病研究基金對抗艾滋病晚會
世界艾滋病日:你願意和艾滋病人做同事嗎?
防艾抗艾:藥學資訊,艾滋病治療主流方法與藥物
艾滋病病毒的四大特性,警惕艾滋病初期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