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伏氣之法

伏氣之法

伏氣之法



伏氣之法伏氣之法,樞鍵在腰。何以言之?以腰肌之弛張,可使隔膜為升降。(腰肌張,則隔膜降,而為吸;腰肌弛,則隔膜升,而為呼。將欲息之出入深細,首在隔膜之升降與肺之弛張相應。)腰肌與胸肌弛張相調適,則肺不勞而肌膚呼吸之功用充。(凡腹呼吸練至純熟,可增進皮膚呼吸之機能。)此和順心氣之法也。若不謀心氣之和順,則有二患。其一,吸氣多而呼氣少,則將或患中,或感結轖。其二,外肌雖寬,內肌或急。關節筋鍵,雖已舒展,臟腑筋絡之間,未盡順暢,則有時將覺悖戾,有時不免僨張。惟胸肌與腰肌弛張能相調適,則胸腹之間一闔一辟,自爾和順,而呼吸之根,若在臍下。雖身有動搖,而壹於氣。內忘其氣,而合於志。志者,意之致壹者也。及其和順之至,志亦如忘。但覺融融泄泄,若將飄搖輕舉然。夫是,之謂能化。問曰:「伏氣之功,必待外形和順方可及之耶」應之曰:「外形已和順,自無大喘疾息,亦可謂調息。然呼吸猶粗,緩急亦未甚均。沉靜之工未加,輕燥之失難除。但初學者,外形尚未和順,驟而語以伏氣,則形之與氣,不能相得,徒意念,更生扞格,將至無益有損。學戒躐等,理不誣已。若外形已臻和順,不復求進,亦無須更講伏氣。若復求進,必入深細。趨深細,二患亦來。是以伏氣之功,不可不講也。」

呼吸的內外問題,一般說來,胎兒在母腹最早形成胚胎,到循環系統的器官沒有發育健全這一階段,為「內呼吸」的無極式呼吸,即場勢呼吸:振蕩性,呼即吸,吸即呼。這是內呼吸之根本,可稱為元息。當胎兒在母腹循環系統器官發育成熟,「內呼吸」即過渡為太極式呼吸,即呼與吸分別卻又緊密相連,陰陽循環,動靜相推,緩柔中和。這是實際意義的胎息。人當出生之後,與先天的母體脫離,由腎功能的內呼吸變成了肺功能的並由口鼻為通道的外呼吸。此即稱為凡息。但人在嬰、幼、少年時期,由於先天狀態及優勢保持較為完好,心腎相合,所以,雖然所用為口鼻外呼吸,但這外呼吸與內呼吸是相連相通的。故這種凡息與胎息、元息都可歸於真息。幼兒在睡眠中,鼻孔聽不到呼吸的聲音,但可觀察到呼吸的出入互換頻率與狀態。這一特徵,就是氧氣在很好的完成由肺到細胞組織中的兩次交換。而人到成年以後,由於思維的開發、器官功能的發揮、肢體的動勞,大都趨向偏激、無度,因而口鼻外呼吸就與內呼吸的聯繫越來越疏遠,表現為粗淺,浮躁,失去中和;故而這種外呼吸可稱為俗息,陋息,假息。這種外呼吸一旦和先天元息的聯繫最終割斷,人的生命也就終止。內丹術的方法,就是根據人由先天而後天的呼吸變化現象及其反映的原理,將後天的呼吸(即外呼吸由假而真)返歸到先天的呼吸(即內呼吸的由太極而無極)上。但是,這裡有一個很關鍵的現象,即一個自然人在先天呼吸(即在母胎中的呼吸)狀態下,神與氣是混融的,心與息是相依的。這是本無自我、一任天然所使然。現在要以後天返先天,那當然就須用一個理智人對道的徹悟,用主觀積極之手段?去合於客觀消極之規律,再造本無自我,一任天然的神氣混融、心息相依局面。否則,任何所謂的內呼吸都是不真的。再一點,口鼻外呼吸從現代生理、物理學上,可以用氧氣來證實,來解釋。但內呼吸,除了用氧氣可以解釋外,其「元氣」還屬超過氧氣之外的未知物。它似乎只能沿著古人的理論去認識,按著古人的成熟方法去實踐體認。現代科學僅可借為輔助說明的工具和手段。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內丹 的精彩文章:

天來子青龍歌
小小壺中別有天-丹道玉液解說
慧命樁
道家「內丹」修鍊與武術「內煉」功法
中醫一代宗師劉完素的內丹理論

TAG:內丹 |

您可能感興趣

冬病夏治可信嗎?看中醫怎麼讓伏氣變成「福氣」
「伏氣」的息住脈停 靠什麼去實現?
40天三伏氣溫飆升至38℃算什麼,後面的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