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做大眾看得懂的科普——「科學傳播人」對話「果殼網」公眾號

做大眾看得懂的科普——「科學傳播人」對話「果殼網」公眾號

哈姆雷特曾言:「即便我身處果殼之中,仍自以為是無限宇宙之王」。


果殼網則云:「網路是我們的果殼,然而這裡所談論的,大至宇宙小至原子,沒有什麼能束縛我們的好奇。」

做大眾看得懂的科普——「科學傳播人」對話「果殼網」公眾號


引發好奇,探索好奇,果殼網始終走在科學傳播的道路上。果殼網(Guokr.com)成立於2010年,其微信公眾號「果殼網」 於2012年8月正式上線。4年多來,憑藉嚴謹的科學知識、貼近生活的選題、輕鬆易懂的語言風格,公眾號「果殼網」作為一個開放、多元的泛科技平台,已擁有近200萬訂閱用戶。在多個微信公眾號排行榜(例如清博指數的科技類公眾號榜單)中都名列前茅。


「果殼網」公眾號發布的文章是如何生產的?背後是一群怎樣的編輯?果殼人又是如何看待科學傳播的現在和未來?


本期,「科學傳播人」帶著這些疑問對話「果殼網」,採訪了「果殼網」微信公眾號總編徐來和運營編輯安然。

「路是趟出來的」

做大眾看得懂的科普——「科學傳播人」對話「果殼網」公眾號



科學傳播人(以下簡稱「科):安然您好,可以簡單介紹一下您負責的主要工作嗎?


安然(以下簡稱「安」):我的主要工作是運營「果殼網」微信公眾號,從我來這裡工作起就一直在做果殼網這個公號。

:包括內容和排版嗎?


安:內容是依託整個編輯部和站內的。但是今天發哪個、哪個做頭條,是我來決定的。排版、編輯、與讀者互動都是我來完成。另外有一個實習生在幫忙。


一開始,領導要求我中午12點之前完成排版,當時的排版很簡單。後來出現了「秀米」編輯器,再加上站內文章的玩法也多了起來,所以就開始增加一些互動。


針對微信端,站內文章有些說理部分的措辭我會大段地刪掉。微信針對的受眾和主站不太一樣。主站科學人會往高端、專業方向走,但微信要接地氣。如果整屏沒有一張圖或者滿屏都是化學名詞,大家就會失去興趣。


:對於微信公眾號文章的排版、發布有什麼訣竅嗎?

另外,早上8點、晚上5點和睡前的10點,是大家比較習慣閱讀的時間段。雖然微信用戶報告說用戶打開微信的行為其實是非常隨機的,全天沒有明顯的波峰和波谷。唯一有規律可循的是,視頻等大流量的內容要放在晚上,因為讀者需要有WiFi。


徐來(以下簡稱「徐」):其實閱讀量和排版沒有關係。有時候排得再好也沒人看。微信比較封閉,訂閱的數量決定了你的基因,標題是每個文章的基因表達,但更要注重內容,否則就是純標題黨。


:如何給科學文章改標題呢?


安:我盡量結合熱點修改標題。比如前段時間發布的一篇關於顏值的文章,我就起名「美顏之後的你,還是你嗎?」。最後文章閱讀量蠻高的,但我有點心虛,因為這個標題並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我一直覺得我是一個包糖衣的人,想辦法讓讀者把原本生澀的內容吃下去。

很多時候是新媒體反哺編輯部。我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就是刷微信刷微博。我不會屏蔽「不轉不是中國人」的朋友,例如我們父母那一代。因為我需要通過了解他們的狀態來了解社會需求。微信端比較散,但微博熱點會刷爆全網。比如關於藍黑白裙子的討論、「1500米跳水」(註:2016年里約奧運會期間,某網友發貼「孫楊1500米跳水加油」,引發熱議。果殼網遂撰文《「1500米跳水」是什麼效果?果殼算了一下》)等。我經常在半夜看到熱點,就會想:明早這個熱點我一定要跟。

做大眾看得懂的科普——「科學傳播人」對話「果殼網」公眾號



好看、有趣,做大眾看得懂的科普


:現在果殼網的編輯團隊有多少人?對學科背景有要求嗎?


徐:我們的內容生產和運營團隊是分開的。編輯部負責生產內容,加實習生是10個,視頻部門有6個人;新媒體部門負責運營,加實習生10個人。編輯部團隊對專業背景是有要求的。但運營沒有,我就是學中文的。


:編輯部人員如何分工呢?


徐:很多雜誌是采編分離的,但對於我們來說很難這樣執行。比如搞生物和搞物理肯定不一樣,但實際上很多都是垂直類的,生物大類和物理大類又可以分成很多領域,在編輯部沒辦法做細分,但大體上有一些分工。


:一名合格的果殼網編輯應該具備怎樣的素養?


徐:要有科學感,要會找好的選題。科學傳播領域的產能沒有那麼強,適合傳播的內容比較捉襟見肘。寫一篇文章沒有那麼容易,需要不斷查找文獻、審核知識點,團隊內部生產內容時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在互聯網行業當中,有些人覺得生產內容很容易,外部內容很多,但其實不是。比如其他自媒體的內容,拿過來就可以用嗎?並不是。我們會和作者溝通,經常會把文章打碎了重新編輯、核對文獻等等。


:中文專業背景會是二位從事科學傳播工作的短板嗎?


安:其實不是。果殼需要文科生來看文章是否明白易懂。所以我就相當於是一個內測。如果稿子中有我們文科生理解不了的地方,就得重新來組織語言。當我看不懂時就會找編輯處理,之後再核對。經過這些步驟,如果大眾還是看不懂,那就是我們的問題了。


:如何保證文章的科學性呢?


安:因為內容大多為站內文章,網站編輯已經對文章把好關,所以問題不大。如果有一段文字我想大改,我會再找編輯核實。


:「果殼網」公號選擇內容的標準是什麼?


安:好看、有趣。要看這篇文章能不能被改得有趣,同時還要注意時效性。比如藍色蘑菇那個事情,當天我就給一個菌物學碩士派了任務,他當天寫完稿子,我第二天上午就開始編,因為這種東西三天後就沒時效性了。


徐:比如網路段子,一周之內的可以用,時間長的就不能用了。


另外,能不能找到是一個問題,要不要做是另外一個問題,選題的時候要學會做減法

做大眾看得懂的科普——「科學傳播人」對話「果殼網」公眾號



果殼網一間小會議室玻璃門上的彩色貼紙:


不同的顏色與形狀代表不同的字母,


內容取自《物種起源》第一章


把科學牢牢綁在平台上


徐:最初設立的時候沒有考慮。對於果殼來說,就是要把「科學」這個詞、這個概念牢牢地綁在平台上,這是唯一的訴求。


:有什麼目標或者期望還沒有實現的嗎?


安:我覺得很可惜的是有一些舊文章刷完就完了,沒有什麼明確的由頭讓我能再發一遍。微信只要推出來就完了,但如果有什麼渠道可以在不騷擾用戶的情況下把一些舊文章拿出來重溫一遍會比較好。


徐:我們想做到1000萬訂閱量


安:這是一個持續目標。我剛接手的時候有50萬粉絲,如果有一篇文章閱讀量達到「10w+」,說明特別好,但是現在已經奔200萬粉絲,所以就不能再那樣要求了。正常情況下,我們一個月有50篇閱讀量達「10w+」的文章,如果頭條沒過十萬就是不合格。


另外,可能會再增強互動性。我們有扶植計劃,包括我們的作者和工作人員想要開自己的公號的話,果殼會帶他們。他們有哪篇文章寫得好,果殼會發並且推薦這些公號。


:成功運營一個科學傳播公眾號,最重要的是什麼?


徐:最重要的是人。科學傳播行業的發展程度還沒有達到形成人才市場的規模。在我們團隊內部,很多人還觀察不到這個問題,他們覺得招人應該很容易,但其實不然。「生物狗」們即使找不到工作,也不來做科學傳播。一個行業能賺到錢,才能吸引人才。公益是長久不了的,必須讓這個市場自己養活自己。


:怎樣理解作為一種產業的科學傳播?應該怎樣達到這種狀態呢?


徐:其實這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嘗試包裝個人,但是還不能預測最終會是什麼樣子。在科學傳播這個領域,沒有公共知識分子能夠真正為科學發聲,沒有人能夠為科學代言。也不是完全沒有人,準確地說是沒有知識分子,只有科學家。但是科學家往往缺乏公眾溝通技巧,也沒有足夠時間去習得這種能力,所以有些事需要公共知識分子和公共形象去做。如果我們這個行業已經有一批這樣的形象,並正在源源不斷生成這樣的形象,這就是這個行業的希望所在。有人進入這一領域就說明這一領域有利可圖,能夠讓這些人獲得還算不錯的生活狀態,這樣才能把這些人維繫在行業內。我們現在看到了各個行業的明星,如果有一天科學傳播領域出現一位明星,我們會非常高興。


「有萌自遠方來」


:果殼網會有來自同行競爭的壓力嗎?


安:會有壓力,但不是跟科普的同行比,從廣義上講科普同行是戰友。在我的定位中,同行不是我的敵人,謠言才是我的敵人,比如「不轉不是中國人」。所以有時候我的標題很炸裂,有人說看到這些標題宛如看到了自己爸媽的朋友圈,我只能說那你還不趕緊轉給你爸媽看。可能關注科普的讀者都有一定科學素養,看到一些比較low的標題,就會來調侃你,覺得轉到自己的朋友圈會有點轉不出手。


科:用微博和微信來做科學傳播,各有什麼優缺點?


徐:微信比較產品化,它的特點是往深里紮根。每一個做微信公眾號的人都想影響有影響力的人,但是,有影響力的人內心都很強大,想影響他們,很難。微信不是個媒體屬性的東西,不可能通過某個時間點大量的二次轉發來獲得效益。它是由資本驅動的。


而微博是一種媒介,微博更容易被更多人看到,比較容易「空手套白狼」。通過劍走偏鋒塑造自己扭曲價值觀來吸引用戶並「成功」了的案例在微信平台上並不多見,但微博上很多。


微信公眾號像是一個客廳,作為主人的運營者可以決定誰出現在我的客廳里、誰不出現在我的客廳里。不合適的內容,我可以不讓它出現。但微博類似於市場狀態,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叫賣。你能看到別人反對你,別人能看到別人反對你,也能看到你跟別人吵架。一直都有人比較微信和微博,但在我看來很荒誕。當有人唱衰微博時,我一直持反對意見。微博可能會死,但不會被微信擠出市場。他們遵守的規則不一樣,並非一回事。


一個在於深度,一個在於廣度,各有千秋,很難拿數字來比較和衡量。拿上半年的引力波事件為例,同樣一篇文章,在微信公眾號的閱讀量是250萬左右,這在全年能夠排進前五百,這在科學共同體內部尚無前例。而它在微博端的閱讀量是4000萬。不了解情況的人肯定覺得4000萬那個更好,因為差幾十倍。但是微信公眾號里是真的點進去閱讀了,而微博那個不叫閱讀量,叫瀏覽量,是刷出來的東西。所以微博的4000萬跟微信的250萬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做大眾看得懂的科普——「科學傳播人」對話「果殼網」公眾號



「你若安好,何必彷徨」:果殼網辦公區域小貼紙


典型果殼人:誠懇、懂生活、有想像力


:說了這麼多科學傳播,很多人對這背後的編輯團隊很感興趣,典型的果殼人是什麼樣的?


安:特別觸動我的首先是誠懇,他們是真誠地帶著分享有趣事物的情感想把自己知道的告訴別人。他們不會特彆強硬地去炫耀自己的知識,不會真的去強行科普。編輯部成員就是這樣,通常他們發微博單純就是覺得這件事太好玩了。其次是博學以及對於科學以及科學共同體所秉持的價值觀。


徐:外界對果殼有刻板印象,經常有人問如何協調高冷的東西和大眾,我們什麼時候高冷了?包括大家覺得果殼網的人不懂得生活,都是誤解。果殼網的人溫情脈脈,非常誠懇地幫助他人。「謠言粉碎機」曾收到東北農民的來信,來信希望我們寫一些農民關心的東西,比如化肥、種子、農藥,之後我們就做了這一題材的稿子。


安:很多人認為果殼只有一群無趣的直男,其實這可能不是對果殼人的刻板印象,而是對「科學」的刻板印象。我覺得果殼人其實挺懂生活的,有自己的審美和樂趣。有的同事收集礦物標本,那個東西真的特別美。


徐:再比如當我們真正觀察動物的行為時,就會發現它們確實是美的、可愛的。我自己曾在北京動物園看了一下午長臂猿。另外,思維活躍也是果殼人的特點,我不喜歡腦洞這個詞,更喜歡想像力。我們這邊有「製冷協會」專講冷笑話,其實冷段子是知識點的跨越,首先你得知道這些東西,才能了解笑點,果殼人擅長於知識的遷移與整合,這是我們具有豐富想像力的表現。


作者:張滋宜,江蘇佳


審閱:金兼斌


編輯:李晨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傳播人 的精彩文章:

做一個會講故事的科學家
公眾參與對科學研究的未來至關重要
科學傳播:從紙上到屏幕上
重新審視科學傳播
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各個國家都是怎麼管的?

TAG:科學傳播人 |

您可能感興趣

這部腦洞清奇的法國電影,愛過的人看得懂
《權利的遊戲》桌游上線啦!據說只有智商在線的人才看得懂
日本網民:俄羅斯人的手寫體,有人看得懂嗎?
恆大為鄭龍斯科拉里頒發百場榮譽證書,球迷:確定斯帥看得懂?
法國超市竟是表白神器,這支會法語的人才看得懂的視頻,齁甜
中華料理店現奇葩日語菜單 日本網民表示沒一句話看得懂
看得懂的藝術,大衛·歌詩坦充滿歡樂的調色板
法國超市竟是表白神器,這支會法語的人才看得懂的視頻,齁甜~
情懷?《銀魂》真人版中這些只有原著粉才能看得懂梗
組圖丨高情商的人才看得懂的漫畫
科幻電影圖解:《盜夢空間》 夢中有夢看得懂么
日網民:中國人既看得懂日本漢字又能說英語,那不是最強的嗎?
福原愛買遊戲裝備,有人關心:全是日文看得懂嗎?
《寒戰》導演:只拍香港人看得懂的電影是不夠的
鹿晗微博喊話迪麗熱巴?沒想到這圖除了熱巴,還有人看得懂
淺談大家都看得懂的推薦系統
對字猜謎,你是否也看得懂古人飲茶的優雅
新媒體人才看得懂的三行情書
一幅圖告訴你NBA巨星心裡都在想什麼?據說老司機才能看得懂